iPhone 4

搜索文档
研究框架培训:AI投资框架
2025-09-24 09:35
研究框架培训:AI 投资框架 20250923 摘要 6 月 8 日,通过拥挤度、滚动收益差、成交占比及日历效应分析,判断 科技板块布局时机已到,推荐关注上游算力板块,后续得到验证。 AI 内部出现分化,包括上游与中下游、北美算力与国产算力之间,主要 由业绩驱动。业绩预告期临近时,重点推荐上游算力,关注国产算力及 中下游应用扩散。 当前 AI 行情处于扩散早期阶段,建议以扩散视角布局,包括国产算力向 上游半导体设备材料扩散,以及港股互联网、游戏、消费电子等中下游 应用领域扩散。 AI 投资框架包括择时指标(TMT 与全 A 滚动收益差)、日历效应、内部 轮动因素、细分行业比较和历史借鉴(2013-2015 年互联网加行情)。 通过自由流通市值修正后的成交占比指标,发现 2023 年与 2019 年数 据具有可比性,修正后均在 2.4 左右,提供更准确的市场分析。 AI 轮动强度指标通过跟踪 AI 产业 50 大新闻方向的涨跌幅变动构造,衡 量板块内部轮动速度,与 AI 指数呈现显著反向关系,轮动收敛时板块通 常迎来上涨。 TMT 板块存在业绩期和全年日历效应。业绩期关注股价业绩相关性,全 年关注 2-3 月、 ...
「老登」罗永浩,在新时代争抢麦克风
36氪· 2025-09-22 02:19
罗永浩公众形象与舆论影响力 - 罗永浩在近期西贝预制菜事件中凭借"朴素正直"的斗士形象重获公众支持 微博粉丝一周新增35.5万 增幅达50% [1][2] - 其20年公众人物生涯持续通过争议事件维持话题度 包括与西门子冰箱维权 王自如直播辩论 东方甄选事件声援董宇辉等 [4][12][25] - 当前面临形象转型挑战 部分年轻受众认为其呈现"老登化"特征 在脱口秀节目中遭遇口碑下滑 [5][30] 媒介形式与内容创作演变 - 始终追随主流传播形式 从新东方讲师时期的课堂录音传播 到牛博网博客 知识付费 直播带货 脱口秀及最新视频播客 [4][14][16] - 视频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采用3-4小时深度对谈形式 连接李想 何小鹏等行业领袖 日均访问量超200万 [11][14][33] - 内容创作核心坚持反虚伪立场 牛博网时期聚集梁文道 韩寒等知识分子 坚持不主动删帖原则 [10] 创业历程与商业尝试 - 2006年创办牛博网日均访问超200万 后因微博崛起及不可抗力关停 [10][11] - 2012年创立锤子科技 自称"中国版乔布斯" 强调工匠精神 但最终因产品质量问题失败并背负6亿债务 [11][14][20] - 直播带货阶段通过"交个朋友"直播间偿还债务 2020年参与《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宣传"真还传"故事 [14] 公众形象塑造策略 - 擅长利用舆论树立人设 早期塑造理想主义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新东方时期年薪百万 [6][7][16] - 锤子科技阶段转型实干家形象 宣称要成为"通过改善人类生活品质获取利润"的企业类型 [16][19] - 通过小切口议题维护朴素公平观 如冰箱维修 预制菜价格等 避免讨论系统性复杂问题 [22][25][26] 行业影响与时代关联 - 智能手机创业契合2012年移动互联网浪潮 俞敏洪评价其离职为"时代召唤" [11][16] - 知识付费领域2018年与得到APP合作开设专栏 与罗振宇进行6小时对谈 [14] - 当前视频播客形式契合深度内容需求 其认为该形式与牛博网自由表达理念异曲同工 [33]
Munster Says Meta Will 'Get Heat' For AI Glasses Demo Glitches But Praises Mark Zuckerberg For 'Doing It Live' At Connect 2025: Here's What Happened - Meta Platforms (NASDAQ:META)
Benzinga· 2025-09-18 10:14
On Wednesday, at Meta Platforms, Inc.'s META Connect 2025 event, Mark Zuckerberg's live demos of new AI-powered glasses stumbled twice onstage, prompting analyst Gene Munster to warn of backlash while applauding the CEO's willingness to showcase products in real time.Live Cooking Demo Goes Off ScriptZuckerberg invited food creator Jack Mancuso onstage to demonstrate how the upgraded Ray-Ban Meta smart glasses could assist with cooking.Mancuso asked the AI for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to make a Korean-inspi ...
超越iPhone 4,iPhone 17有望打破尘封15年的纪录
创业邦· 2025-08-29 00:08
iPhone发布策略调整 - iPhone 17预计2025年9月发布 将作为旗舰机型销售约550天(18个月) 打破iPhone 4保持15年的477天(15.7个月)纪录 [4][6][8] - 苹果考虑错开基础款和Pro系列发布时间 iPhone 18预计推迟至2027年春季发布 [8] 历史旗舰机型销售周期对比 - iPhone 4销售周期最长(477天) 因发布周期从夏季调整至秋季 [4][6] - iPhone 11 Pro销售周期13个月(399天) 因疫情导致iPhone 12推迟发布 [5][6] - 初代iPhone销售周期378天(12.4个月) [6] 最短销售周期机型 - iPhone 12至iPhone 13周期仅11个月 因疫情导致发布延迟后节奏调整 [9] - iPhone X主力销售地位仅维持10个月 因2017年11月才正式开售 2018年9月即被iPhone XS取代 [10] 产品线战略演变 - Pro系列和可折叠iPhone将填补旗舰机升级空窗期 避免重现iPhone 4到4S过渡时的消费者等待困境 [8] - 可折叠机型将是iPhone历史上最彻底的硬件变革 但iPhone 17仍保持标准旗舰机型定位 [8]
超越iPhone 4,iPhone 17有望打破尘封15年的纪录
36氪· 2025-08-28 06:50
iPhone 17销售周期预测 - iPhone 17预计销售周期约550天或18个月 将打破iPhone 4保持15年的477天(约15.7个月)旗舰机型销售纪录 [2][3] - 苹果计划将iPhone 18推迟至2027年春季发布 通过错开基础款与Pro系列发布时间实现延长销售周期 [3] 历史iPhone销售周期对比 - iPhone 4销售周期为477天(约15.7个月) 因发布周期从夏季调整至秋季而创下原纪录 [2][3] - iPhone 11 Pro销售周期为399天(约13.1个月) 因疫情导致iPhone 12推迟发布而成为第二长销售周期 [2][3] - 初代iPhone销售周期为378天(约12.4个月) 属于早期产品迭代周期 [3] 产品策略演变 - Pro系列与可折叠iPhone将在此期间发布 避免出现类似iPhone 4到4S升级时的硬件更新"干旱期" [4] - iPhone SE系列迭代周期超四年 属于非旗舰机型的刻意产品安排 [2] 最短销售周期机型 - iPhone X主力销售地位仅维持10个月 因2017年11月才正式开售且次年9月被iPhone XS取代 [6] - iPhone 12到13周期仅11个月 因疫情导致发布延迟后节奏调整 [5]
手机后盖材质加速进化:塑料 “屈居” 入门机,玻纤成了新宠
36氪· 2025-08-26 07:12
手机后盖材质演变趋势 - 手机后盖材质在美观性、实用性和成本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从早期金属、塑料到玻璃、陶瓷、素皮及玻纤等新材料,体现行业对设计美学和功能性的双重追求 [4][24] 塑料后盖特性 - 塑料后盖生产成本极低、耐高温耐弯折、耐用且不遮挡信号,但质感较差难以体现高级感,目前仅用于入门机型 [4][6] - iPhone 5C因塑料后盖导致销量翻车,成为史上销量最低iPhone之一,反映市场对颜值的重视程度高于实用性 [6] 玻璃后盖优势 - 玻璃后盖自iPhone 4起成为主流,具备出色可造性(如AG磨砂、渐变色、光刻纹理)和强电磁穿透性,支持无线充电及NFC功能 [7][9] - 玻璃手感温和,比金属亲民且比塑料高级,后期衍生微晶玻璃(如小米龙晶陶瓷、华为昆仑玻璃、iPhone超瓷晶面板)兼具玻璃和陶瓷双重优点 [9][11] 金属后盖局限性 - 金属后盖虽兼顾耐用和美观,但严重干扰信号接收,实用性低于美观性,早期iPhone 5S三段式设计为典型代表 [4][13] 陶瓷与素皮材质应用 - 陶瓷后盖(如小米MIX)具有高光泽度和温润手感,但造价成本高、脆性大、良品率低且偏厚重,已逐步退出市场 [14] - 素皮后盖(以华为Mate30 Pro为代表)触感温润、防滑、耐摔、隔热且兼容无线充电,迅速成为高端手机标配并下放至中端机型 [16] - 素皮材质从早期PU皮(易发黑掉皮)升级至有机硅皮革和生物基皮革,moto Razr 60 Ultra采用Alcantara植绒材质提升质感 [18][20] 玻纤材质创新 - 玻纤后盖(如华为Mate70)触感与玻璃近似,具备轻(同款机型重量下降5-10g)、薄、耐用、高可塑性等优势,支持染色、雕刻及贴皮等工艺 [21][23] - 玻纤抗冲击能力强,可通过纹理转印等工艺实现复杂设计(如华为Mate70金丝银锦配色),解决玻璃、金属、塑料等多材质缺点 [21][23] 行业材料发展方向 - 手机材质演变反映科技进步和用户需求变化,高端手机成为新材料试验前沿,未来期待更隔热、轻量化、抗摔耐磨且低成本的复合材质 [24][26]
从14nm到N2:工艺演进如何牵引EDA创新与产业升级
2025-08-19 14:44
港股历史超额收益驱动因素 **行业** * 港股市场在特定历史时期显著跑赢A股市场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海外流动性环境 国内经济政策与基本面改善 以及特定产业浪潮[1] * 移动互联网浪潮是推动港股表现的重要因素 3G商用和iPhone 4发布推动硬件板块上涨 4G全面商用及智能机平价趋势推动软件应用扩散 智能手机渗透率上升至75%-85%[4][8] **核心观点和论据** * **2011-2014年驱动因素**: 海外流动性宽裕和人民币升值 欧美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并维持7年 10年期美债利率在2012年7月一度降至0.43% 外资集中流入港股 港元汇率偏强并多次触及强方兑换保证[2] 国内经济政策调整与基本面改善 "十二五"规划支持科技进步与创新 内地企业市值占比超60% 对香港市场产生积极影响[8] 移动互联网浪潮助推行业增长 软件服务行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从12Q1的2.7%上升到14Q1的68%[8] 恒生指数相对于沪深300的超额收益达62个百分点[1][2] * **2016-2018年驱动因素**: 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16年初恒生指数PB为0.87倍 为历史最低水平之一[6][9] 内部宏观环境改善 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企业盈利 棚改货币化安置带来地产销售与投资回暖 能源材料板块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从负转正并快速攀升至160%(16Q4)[6][9] 南下资金大举流入 沪港通和深港通开通后 16 17两年的南下资金净流入量分别达2100亿元和2900亿元[6][9] 恒生指数跑赢沪深300指数38个百分点[1] * **2019-2021年上半年驱动因素**: 海外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在2019年8月开始降息 三个月内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2.5%降至1.75% 2020年3月两次降息共计150个基点并重启量化宽松[11] 国内疫后经济快速修复 中国GDP累计同比增速从2020Q1的-6.8%回升至2020Q4的2.3% 而美国 欧盟等海外国家GDP全年依旧负增长 港股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从2020Q1的-23%回升至2021Q1的60% 恒生科技盈利回升幅度更大 从2020Q1的-8%回升至2021Q1的240%[11] 中概股赴港上市吸引内外资大幅流入 港交所2018年推行上市制度改革 2020年美国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加速中概股回港趋势 阿里 网易 京东等知名中概股纷纷二次上市 南向资金在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累计流入超过9000亿元 EPFR数据显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外资持续流入港股[11][12] 恒生科技指数在20个月间涨幅高达174%[12] 半导体与EDA行业 **行业** * 半导体工艺制程持续演进 从FinFET到GAAFET相互驱动EDA工具创新[1] * 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呈现跨领域融合与平台化趋势 巨头通过收购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3][18] * EDA市场增长迅速 预计2026年将达180亿美元以上 年增速约10% 需求相对稳定受硬件周期波动影响小[3][22][23] **核心观点和论据** * **工艺演进与EDA创新关系**: 半导体工艺制程演进与EDA工具创新相互牵引[13] FinFET工艺标志着14纳米技术到来 晶体管结构由二维变成3D[14] 台积电N2(两纳米)转向GAAFET技术节点 GAA技术将鳍状结构变为横向纳米片 围绕360度环绕形沟道 从而降低30%~35%的功耗 同时提高15%的晶体管密度[15] 从3纳米到2纳米节点 Finfet物理极限问题显现 漏电问题显现 需要特殊EDA支持确保先进制程顺利进行[14] EDA工具需要更新器件建模和版图规则以支持最新技术 例如在2纳米以下引入背面供电技术 要求EDA工具能够处理供电和信号分层布置[16] * **EDA工具创新趋势**: 设计流程重构 如Synopsys Fusion平台将前端EDA与后端EDA深度集成[17] AI在EDA中的应用 如Synopsys的DSO AI工具和Cadence的Cerebrus工具 能够优化PPA收敛并辅助高性能芯片设计[17] 对3D IC与先进封装的支持 如Synopsys的3D IC Compiler平台和Cadence的Integrity 3D IC平台[17] * **产业格局与市场增长**: 跨领域融合与平台化是主要趋势 Synopsys以350亿美元收购CAE仿真巨头ANSYS Cadence通过收购加强其模拟 仿真及射频设计能力 旨在提供从前端设计到后端实现再到封装 验证及系统级优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18][19] EDA市场从2024年的约14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80亿美元以上 年增速约10%或更高 若算上IP增速甚至超过10%[22][23] 3D IC 先进封装以及Chiplet生态的发展为EDA工具提供了更多展示平台 IP和服务环节的增速高于产品授权增速[24] * **竞争格局与投资建议**: 国内在3纳米 2纳米等最先进制程方面与国际顶尖公司如台积电和三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EDA工具领域国外科技巨头依然具有领先优势[21] 地缘政治和出口管制措施对中国区有所限制 但先进制程是大势所趋 不会因短期贸易紧张局势而改变长期格局[25] EDA是相对稳健且确定性高的赛道 推荐关注拥有技术护城河和前瞻布局的海外巨头Synopsys和Cadence[3][26][27] **其他重要内容** * 三星自前年起开始研发并量产3纳米GAA(Gate-All-Around)晶体管 其工艺被称为MBC FET 而台积电则在3纳米工艺中继续使用FinFET晶体管 并计划在N2节点全面转向GAA FET[15] * 在2019-2021年的行情中 中美贸易摩擦催生科技国产替代行情 而新冠疫情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催化剂 腾讯控股和美团成为南向资金持仓最重个股 其持仓市值分别达到4500亿元和1900亿元[12]
iPhone 17 Pro真机谍照野外曝光,苹果安保又大意了?
虎嗅· 2025-07-29 02:18
产品测试与保密措施 - 苹果员工在公共场合使用未发布的iPhone 17 Pro测试机进行拍照活动 该手机采用严密包裹但镜头模组元器件排布特征可识别 [1][6][7] - 测试团队配备专职保安人员 当发现第三方拍摄时立即采取遮挡等干预措施以保护产品信息 [8] - 公司规定未发布新品尤其是iPhone系列离开办公室时必须由新产品安全团队(NPS)全程护卫 该团队前身为全球忠诚团队 [9] 历史泄密事件回溯 - 2010年曾发生工程师格雷·鲍威尔在酒吧遗失iPhone 4原型机事件 该设备当时伪装为iPhone 3GS外观 [11][12] - 遗失事件源于庆祝活动中的疏忽 原型机被遗留在酒吧凳子上导致信息泄露风险 [12][13] - 公司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以5000美元购回原型机并与相关方签署数十年保密协议 [14] 测试设备特征 - 泄露的iPhone 17 Pro测试机采用黑色机身设计 镜头模组排布方式与现款产品存在明显差异 [7] - 对比测试使用的另一台设备同样为iPhone Pro机型 但品牌标识通过胶带进行遮盖处理 [7] 信息传播渠道 - 测试机图像通过社交媒体用户Fox Pupy公开发布 引发市场对新产品设计的关注 [6] - 消息源通过调侃方式暗示可能面临的压力 但强调自身安全性 [10] - 历史泄密事件发生地Gourmet Haus Staudt原为花店 后转型啤酒馆因科技事件成为地区文化符号 [19]
给手机充个电为啥有时快有时慢?
虎嗅· 2025-07-24 07:27
智能手机充电技术发展 - 早期智能手机电池容量较小(如iPhone4为1400mAh 黑莓6210为1100mAh) 采用USB2 0标准充电模式(5V 500mA 协商后可达900mA) 充电时间约1小时 [1] - 现代智能手机电池容量显著增大(Redmi Note 12 Pro 5G达5000mAh 荣耀X50达5800mAh Galaxy M62高达7000mAh) 传统充电标准已无法满足需求 [1] - 行业已发展出多种快充协议包括PD QC VOOC SCP等 以应对大容量电池的快速充电需求 [1] PD快充协议 - 由USB-IF组织制定 支持USB Type-C接口 提供5/9/12/15/20V多档电压 最大功率达100W(PD3 0)或240W(PD3 1) [2] - 需充电线两端均为Type-C接口才能启用 苹果设备及部分安卓旗舰机型支持该协议 [2] VOOC快充技术 - OPPO专有技术(兼容一加手机) 采用低压大电流方案(5V/6A 30W 10V/6 5A 65W 20V/7 5A 150W) [4] - 技术特点是将发热部件转移至充电头 实现边充边玩不烫手 适合高频使用场景 [4] SCP快充协议 - 华为专属协议 采用高压+大电流方案 早期支持5V/4 5A 新版扩展至10V/4A(40W)和20V/5A(100W) [5] 快充兼容性问题 - 不同快充协议通常互不兼容 需手机 充电头 充电线三者协议匹配才能实现最佳充电效率 [5] - 协议不匹配时将自动降级至最低功率模式(如5V 900mA) 导致充电速度显著下降 [5]
群友分析售价20万元以上品牌/车型销量市场
理想TOP2· 2025-07-18 14:10
核心观点 - 新能源车市场未来五年主要竞争对手仍是燃油车,核心竞争点在20万以上价格带的产品矩阵供给能力 [2] - 20万以上车型市占率将从当前30%提升至60%,第一名年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 [2] - 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等待类似智能手机行业的"iPhone 4时刻",届时市场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2] 市场现状分析 - 2024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2260万辆,其中燃油车1150万辆(51%市占率) [3] - 20万以上车型销量660万辆(占总销量30%),其中燃油车420万辆(占该价格带64%) [3] - 燃油车6大品牌在20万以上市场市占率55%(30款车型),新能源4强品牌市占率26-27%(11款车型) [16] 价格带战略意义 - 20万以上价格带市占率从2019年9%提升至2023年30% [6] - 该价格带未来5年市占率有望超60%,对应销量突破1200万辆 [6] - 高价格带车型具有利润支撑研发和品牌虹吸效应两大战略价值 [6] 品牌竞争格局 - 燃油车前两大品牌丰田(15%)、大众(13%)合计市占率25-28% [16] - 新能源品牌中理想(9%)、特斯拉(9%)表现突出 [16] - 月销1万+车型中燃油车占67%(18款),新能源占33%(6款) [18] 产品类型分析 - SUV市场新能源品牌表现突出,理想市占率达17% [29] - 轿车市场新能源品牌市占率仅17%,增长空间较大 [32] - 爆款车型集中在中小型SUV和中大型轿车品类 [19] 历史类比参考 - 汽车行业"iPhone 4时刻"需满足L4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和燃油车爆款销量下滑两个条件 [5] - 智能手机历史显示市场集中度将在技术成熟后快速提升 [4] - 新能源车推广需要经历类似智能手机的消费者教育过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