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肌活

搜索文档
华熙生物持续“瘦身”护肤品牌
新浪财经· 2025-09-11 11:24
公司业务调整 - 关停润熙泉品牌 该品牌定位大众抗衰修护护肤 核心成分为冻龄元胶原蛋白 定价在300元以内 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无意义[1] - 停止运营与乐华娱乐合作的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 多品牌矩阵从盲目扩张转向聚焦与收缩[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营收占比从超70%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40.36%[3] 战略定位与业务重心 - 强调胶原蛋白并非公司战略 核心业务始终为透明质酸 反对外界将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对比[2] - 定位为合成生物科技公司 非单一护肤品公司 以全产业链为基础 凭借B端原料和医疗终端环节保持抗风险能力[4] - 原料业务除玻尿酸外 布局依克多因、麦角硫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PDRN等成分 但玻尿酸核心地位不可撼动[6] 品牌运营挑战 - 主品牌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自2023年开始双位数下滑 2022年表现最好的润百颜和夸迪仅达13亿元量级[9] - 四大主品牌概念区隔模糊:润百颜主打修护 夸迪切入抗衰 BM肌活聚焦代谢 米蓓尔瞄准敏感肌护理 但消费者心智区隔度不鲜明[9] - 过度依赖外部资源营销 未能建立长期主义价值 2025年初起停止价格促销投放 转向内容场景深度互动 形成"内容种草-品牌建设-销售转化"闭环[3] 行业环境与战略反思 - 线上流量成本高企 消费市场承压 单纯依靠高强度投放换销量的模式难以为继[4] - 多品牌战略需要成倍资源和管理能力 流量红利消退后必须回归聚焦 明确战略核心品牌与试验性品牌[10] - 国货美妆行业进入品牌结构再平衡阶段 需避免子品牌消耗资源拖累整体业绩[11]
润熙泉关停 华熙生物化妆品业务突围记
北京商报· 2025-09-10 12:48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关停润熙泉品牌以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 该品牌对营收和利润贡献没有意义[2][4] - 润熙泉是公司2019年推出的功能性护肤品牌 曾被视为胶原蛋白领域的探索 但公司否认其与胶原蛋白战略的关联[7] - 公司2024年开启变革元年 对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进行五大方面变革 包括经营逻辑 产品 渠道 组织和品牌[10][11] 品牌表现分析 - 润熙泉在2020年至2024年10月累计营收达3亿元 目标曾设定为冲击10亿元[7] - 公司四大主要品牌2024年营收数据:润百颜9.23亿元 夸迪6.49亿元 米蓓尔2.9亿元 BM肌活2.79亿元[6] - 功能性护肤业务2024年总营收25.69亿元 同比下降31.62% 四大品牌分别下滑22.63% 41.69% 31.76% 52.06%[8]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1.61%和70.59%[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19.57%和35.38%[8]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9.12亿元 同比下降33.97%[8] 业务发展历程 - 功能性护肤业务2019-2022年营收从6.34亿元增长至46.07亿元 2022年占比达72.45%[9] - 同期公司整体营收增速分别为49.28% 39.63% 87.93% 28.53%[9] - 销售费用从2019年5.21亿元增长至2022年30.49亿元[9] 行业竞争环境 - 功效护肤领域面临发展瓶颈 头部品牌逐渐聚焦 其他品牌发展空间有限[7] - 流量成本持续上涨和投资效益下降导致业绩增长停滞[9]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功能性护肤产品市场份额受到挤压[9] 组织架构优化 - BM肌活与米蓓尔已进行组织结构优化 建立更扁平 更敏捷的团队架构[11] - 调整后人效显著提升 库存周转效率改善 综合费率持续下降[11] - 公司总经理聚焦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事业线 培养创业型团队[11]
华熙生物停止价格促销投流 营收探底 二季度净利率重回增长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9:1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滑19.57% [2][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亿元,同比下滑35.38% [2] - 中期营收连续三年下降,同比增速五连降 [5] - 第二季度营收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 [8] - 第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 [8] 业务板块分析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占主营业务收入40.36% [2][5] - 该板块旗下品牌包括润百颜、夸迪、BM肌活、米蓓尔等 [6] - 原料业务收入6.26亿元,同比下降0.58% [6]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9.44% [6] - 医疗终端业务中皮肤类医疗产品收入4.67亿元,同比下降1.8% [6] - 三类医疗器械销售支数同比增长20% [6] 运营策略调整 - 销售费用同比大幅下降31.44%,主要因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渠道及推广宣传费下降 [7] - 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10.22%,上年同期为7.13%,显著高于行业5%的水平 [7] - 经营逻辑从流量驱动转向科学论证的品牌传播逻辑 [5] - 停止基于价格促销的投流,重新梳理品牌功效技术基础 [5] - 加强小红书、微信等内容场域与消费者深度互动,构建"内容种草-品牌建设-销售转化"闭环 [5] 改革成效与展望 - 第二季度净利润率自2024年一季度以来首次上升 [2][8] - 第二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8.75% [8] - 公司总经理自2025年起重返业务一线推动变革 [7] - 经营状况可能已探底,但能否实现谷底反弹仍需观察 [2][8]
赵燕“铁腕治企”,华熙生物“翻身”了?
36氪· 2025-08-27 00:3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 [1][3] - 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非归母净利润2.18亿元,同比下降45% [1][3]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18亿元,同比下降17.49% [1][3]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11.83亿元,同比下降18.44%;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20.89% [4] - 第二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8.75%;经营现金流净流入2.41亿元,由负转正 [4] 运营效率变化 - 第二季度存货周转天数321天,较第一季度391天显著下降 [4] - 上半年存货周转天数331.61天,为上市以来同期第二高 [4] - 第二季度末存货余额11.68亿元,较去年底减少0.8亿元,但仍处历史高位 [4] 战略调整举措 - 创始人赵燕回归后调整管理层:年内7名董事、5名高管离任(含调岗) [8] - 原副总经理刘爱华不再续聘;徐桂欣、栾依峥调整为业务副总裁 [8] - 新任副总经理汪卉(财务总监)和相茂功(供应链负责人)凸显财务管控与成本控制意图 [9] - 上半年销售费用8.08亿元,同比下降31.44%;销售费用率35.74%,同比下降6.19个百分点 [10] - 第二季度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2.46个百分点,压缩促销投流,转向效益导向型品牌传播 [12] 业务板块表现 - 原料业务收入6.26亿元,同比下降0.58% [15]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6.73亿元,同比下降9.44% [15]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护肤品)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占比40.34% [15][16] - 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0.38亿元,同比增长32.4%,但占比低影响有限 [15] - 护肤品业务曾7年内从6000万增至46亿,2022年后持续下滑 [15][16] 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 上半年政府补助0.48亿元,对利润拐点形成短期助力 [13] - 归母净利润降幅(-35.38%)显著低于扣非净利润降幅(-45%) [1][13] 公司战略转型 - 经营逻辑从流量驱动转向科研创新驱动的品牌传播 [16] - 营销端推行"科学家+产品经理"双轨制,培养技术型营销人才 [12] - 主动应对行业争议(如透明质酸vs重组胶原蛋白),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18]
股价一度破发,华熙生物实控人祭上市后首次增持,能否力挽狂澜?
搜狐财经· 2025-08-09 11:44
上市六年实控人首次增持 - 华熙生物2019年科创板上市发行价47.79元 2021年7月市值峰值突破1400亿元 较发行价上涨约3倍[3] - 此后股价持续下跌四年 截至2025年8月8日收盘价54.92元 较高点312.99元下跌82% 市值蒸发超千亿 最低时较IPO价破发86.5%[3] - 实控人赵燕通过华熙昕宇计划增持2-3亿元 价格上限70元/股 为上市六年来首次增持 但增持金额仅占当前253亿元市值的0.8%-1.2%[5] 机构资金持续出逃 - 公募基金持股从2022年底421只(62亿元)降至2024年底158只(<20亿元) 主动基金几乎全部撤离 2025年Q1被动基金持股占比仅5.05%[10] - 北上资金通过香港中央结算持股从2024年Q3的816.1万股减至2025年Q1的448.7万股 半年减持45%[12] - 第二大股东国寿成达2025年1月完成减持1204万股(占总股本2.5%) 套现近9亿元[16] 战略转型与业绩恶化 - 2018-2022年营收CAGR超40% 净利润翻倍 但2023年营收下滑4.45% 净利润降38.97% 2024年营收53.71亿元(-11.61%) 净利润1.74亿元(-70.59%)[20][22] - 2025年Q1延续颓势 营收降21% 净利润降58% 同期医美行业整体增速10%达2400亿元[22] - 销售费用率从2019年27.62%飙升至2024年45.88%(24.64亿元) C端转型未达预期 B端原料业务增长乏力[25] 竞争格局与护城河侵蚀 - 玻尿酸原料全球市占率超40%的优势被爱美客、昊海生科等竞争对手侵蚀 C端缺乏爆款产品[26] - 功能性护肤品品牌润百颜、BM肌活面临珀莱雅、薇诺娜等新锐品牌竞争 技术研发和渠道布局处于劣势[26] 管理层动荡与举报风波 - 2024年十位高管变动 含六名核心技术人员 包括CTO郭学平等退休[29] - 2025年7月前高管网络举报45万字材料指控财务造假 公司声明称系境外捏造[30][33] - 2022年员工曾举报实控人强制以90元/股回购解禁前股票(市价160元) 涉及1.28%股权[35]
华熙生物:润百颜夸迪销售额跌破10亿 85%存货为库存商品、护肤品存货周转天数466天
新浪证券· 2025-07-15 08: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 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1][3] - 2020-2024年营收波动显著 同比变动分别为39.63%/87.93%/28.53%/-4.45%/-11.61% [3]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大幅下滑 2023年同比下降38.97% 2024年同比下降70.59% [3] 业务板块表现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2024年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 占比主营业务47.92% [5] - 原料业务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9.47%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32.03% [5] - 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0.82亿元同比增长40.97% 但规模较小 [5] 品牌销售表现 - 四大核心品牌连续两年营收下滑 2023年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分别下降13.86%/18.64%/29.75%/35.19% [1][8] - 2024年四大品牌下滑加剧 同比降幅分别为22.63%/41.69%/31.76%/52.06% [1][8] - 润百颜与夸迪销售收入跌破10亿元 [1] 营运能力分析 - 总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 2022-2024年分别为0.79/0.71/0.63 [10] - 存货周转率持续恶化 2021-2024年分别为1.83/1.56/1.41/1.17 [12] - 存货周转天数显著延长 从2021年196.69天增至2024年307.93天 [12] 存货结构及风险 - 功能性护肤品存货余额4.79亿元 平均库龄达465.6天 [2][14] - 库存商品占比超85% 其中功能性护肤品存货4.79亿元 [15] - 累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0.77亿元 功能性护肤品占比最高达0.43亿元 [2][17] 近期业绩延续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0.78亿元同比下降20.77% [21] - 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58.13% 主因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下降 [21]
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平台落成!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大动作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08 15:57
华熙生物战略布局 - 华熙生物旗下企业华熙唐安生物科技落地光明科学城,建立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全产业链平台,标志着公司在透明质酸领域外的多元化发展和合成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战略部署 [1] - 公司以合成生物为驱动,聚焦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拥有生物活性物原料、药品及医疗器械、皮肤科学创新转化及营养科学创新转化四大业务板块 [1] - 华熙唐安已在全酶合成肝素领域实现多维度技术突破与产业革新,相关产品在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广泛应用,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等场景的关键药物 [1] 合成生物学产业生态 - 华熙唐安与光明区、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星博生辉私募创业投资基金等签约,整合政策、资源及产业优势,加速项目发展 [3] - 产学研用各方举行圆桌论坛,探讨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肝素等生物医药关键材料研发中的突破性应用及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 - 光明区已集聚合成生物领域企业超130家,产业估值近400亿元,构建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 [3] 产业集群与行业影响 - 华熙唐安的落地将吸引医美、化妆品细分领域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光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4] - 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肝素聚糖全产业链平台,为肝素产业的技术革新与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 [1]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四大领域 [5] - 大会设生物制造产业宏观论坛及分论坛,涵盖大宗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等议题,并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 [6]
市值蒸发300亿后,陕西女首富“认输”了,但市场仍在追问真相
凤凰网财经· 2025-07-02 13:50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因"大嘴博士"质疑其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问题而陷入舆论风波,最终发布声明承认公司现有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2][4] - 事件导致巨子生物市值蒸发超330亿港元,创始人范代娣持股价值缩水约169.2亿元人民币[10] - 618期间可复美品牌排名下滑,从去年双11美妆热销榜第4跌至今年618天猫榜单第16名[10] - 事件背后是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两大医美护肤巨头的成分之争,涉及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市场竞争[14][15] - 行业缺乏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标准,暴露了监管滞后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17][19] - 华熙生物借机推动行业标准建立,提出"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新时代[21][22] 事件经过 - 5月24日:美妆博主"大嘴博士"发视频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值0.1%,导致巨子生物市值当日蒸发近120亿港元[9] - 5月24日晚:巨子生物回应称产品胶原蛋白含量高于0.1%,质疑检测方法权威性[9] - 6月1日:巨子生物公布检测机构道歉声明,但被指内容篡改[9] - 6月1日深夜:华熙生物公开发声支持"大嘴博士"[9] - 6月2日:"大嘴博士"指出巨子生物误导公众,重申HPLC氨基酸定量法的科学性[9] - 6月4日:巨子生物再次公布检测结果坚持产品合规[9] - 6月11日:"大嘴博士"复测结果仍显示含量仅0.02%[9] - 6月13日:"大嘴博士"相关内容被平台下架[9] - 6月23日晚:巨子生物发布声明承认体系存在局限性[9]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从87.1港元跌至53.9港元,市值蒸发超330亿港元[10] - 创始人范代娣持股价值缩水约169.2亿元人民币[10] - 可复美618表现不佳,未进入短视频平台美妆品牌榜前十,天猫排名从去年第12下滑至第16[10] - 事件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核心用户群体产生质疑[12] 行业竞争 - 华熙生物是全球透明质酸原料市场龙头,占据44%市场份额[14] - 巨子生物自诩"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领导者",2009年实现量产[14] - 两者业务结构差异:华熙生物覆盖原料、药品、医疗器械等多板块;巨子生物主要依赖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护肤品牌[14] - 券商研报曾将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对立,称后者更具前景[15] - 华熙生物指出"重组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说法缺乏科学依据[15] 研发与标准问题 - 巨子生物2024年销售费用20.08亿元,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比不足2%,显著低于同行[17]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检测技术差异大[17] - 行业存在将成分功效放大或模糊化宣传的现象[17] - 华熙生物联合国家级机构进行检测方法学验证,推动行业标准建立[21] 行业趋势 - 消费者认知从"为概念买单"向"查成分、看数据"转变[23] - 事件可能加速行业监管补课,引发行业洗牌[22] - 缺乏核心研发能力、依赖概念营销的企业将面临淘汰[22] - 具备技术积累与质控体系的企业将在新竞争中占据优势[23]
“炮轰”券商?华熙生物再回应:没有好的生态,没有谁会是最终的成功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05:53
华熙生物公开质疑券商研报 - 公司直指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研报中大量出现针对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认为透明质酸产业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等不实言论 [1][3] - 公司强调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是衡量安全性和技术壁垒的关键指标,旗下透明质酸医美注射类产品的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居行业首位 [3] - 公司澄清市场上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属于多肽,与人体内的胶原蛋白存在差异,两个概念不应混用 [4]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争议 - 多家券商研报提出"胶原蛋白在皮肤修复、抗衰老和副作用等方面强于玻尿酸"的观点 [3] - 公司回应无法简单比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孰强孰弱,强调最权威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信息 [3] - 行业人士指出玻尿酸以容积填充和补水见长,重组胶原蛋白侧重肤质改善和屏障修复,临床应用需依求美者个体需求而定 [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旗下多个品牌面临增长瓶颈 [6]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32.03%,新推出的"润致·格格"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 [7] 行业竞争格局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快速增长,锦波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4.43亿元,同比上涨84.92%,归母净利润7.32亿元,同比上涨144.27% [8] - 巨子生物2024年收入55.39亿元,同比上涨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上涨42.4% [8] - 医美市场从早年的玻尿酸主导转向再生和胶原类产品为主流 [8]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启动全面管理变革,包括业务流程重塑、组织与人才变革、指标与绩效体系变革等 [2] - 设立"竞争情报部",追踪并应对与科学常识和科研趋势背离的竞争性传播活动 [9] - 公司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延续"重组胶原蛋白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等项目 [7]
华熙生物Q1营收10.78亿:暂停促销逻辑的低效投放,重建品牌内容体系
财经网· 2025-04-25 12:4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78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较2024年四季度增加约2.90亿元,剔除减值损失后净利润增加约1.80亿元 [1] 业务结构 - 生物活性物业务和医疗终端业务保持稳健,新原料研发和市场化进度加快 [1]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处于调整周期,董事长开始下沉管理该板块 [1]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下滑原因是偏离了公司在透明质酸及糖生物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1] - 该业务下滑并非由于市场竞争或错过风口,而是源于人才与组织问题 [2] 业务调整措施 - 董事长直接管理品牌与传播管理中心、BM肌活和米蓓尔品牌 [2] - 暂停低效折扣促销活动,重建基于科技实力和AI的品牌内容体系 [2] - 将"个人健康消费品业务"更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 [2] - 设立"前沿洞察科学内容研究中心"整合各业务线底层技术创新 [3] - 设立"竞争情报部"追踪应对与科研趋势背离的竞争性传播 [3] 战略投入 - 推进供应链改造,落地海口、天津、东营、湘潭等产能布局 [3] - 保持前瞻性研发投入,聚焦前沿科技领域 [3] - 加大创新业务投入,布局再生医学、营养科学等新兴领域 [3] - 完成薪酬体系套改,员工整体薪酬同比增加 [3] 行业观点 - 透明质酸和糖生物学"过时论"不符合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走向 [2] - 透明质酸和糖生物学在细胞外基质ECM和细胞生物学中具有核心研究地位 [2] - 该领域在衰老干预、减龄管理中具有巨大转化应用前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