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逐利
icon
搜索文档
50万学生午餐,成了谁的提款机?
36氪· 2025-09-28 13:39
刘永好家族试图打造的第七家上市公司。 文|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来源|凤凰网财经(ID:finance_ifeng) 封面来源|IC photo 前不久,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大战"正打得火热,谁也没想到,战火竟烧到了上海中小学生的餐盘里。一位家长在孩子学校的午餐中,发现了一只发臭 的虾仁——而供应方,正是日配送50万份学生餐的"隐形巨头":上海绿捷。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家长随后做出一个看似"跨界"却意味深长的举动:联名请愿,希望西贝也能参与上海学生餐的竞标。这背后,是长期以来对校园午 餐"难吃、不健康、食材不新鲜"的积怨,终于找到了一个具体的爆发点。家长们反对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有人用低质食材糊弄孩子。 更令人意外的是,随着舆论发酵,这只"臭虾"竟牵出一张盘根错节的资本网络。表面普通的配餐企业,背后却闪现新希望刘永好家族、厚生投资、淡马锡 等资本力量。他们通过复杂的离岸架构,将学生餐做成高利润生意——餐标18元,成本却仅有6到8元,中间的差距去了哪里? 从曾经的"隐形冠军",到因瞒报食品安全问题被立案调查,上海绿捷的跌落揭示出一个严峻现实:当学生的午餐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当股权架构成为责 任逃避的屏 ...
50万学生午餐,成了谁的提款机?
36氪· 2025-09-28 13:00
公司背景与资本结构 - 上海绿捷成立于2014年 2017年服务331所中小学 日供餐36万份 2024年覆盖500多所学校及幼儿园 日供餐量突破50万份 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份额[8] - 2018年9月被澳大利亚KGF集团以1.7亿美元分三步收购全部股权[19] - KGF集团股权结构中 新希望刘永好家族通过Ananta信托持股45.44% 厚生投资持股38.95% 淡马锡等国际资本参股[20] - 公司通过开曼KGF Asia 香港GreenExpress BVI控股公司三层离岸架构隐藏股权关系[21] 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17年上海绿捷营收达5.6亿元 净利润率高达15.7%[24] - KGF集团2017-2018年总收入从8.497亿美元增至10.715亿美元 净利润从0.52亿美元飙升至1.16亿美元[25] - 2023-2024年KGF总收入从18.707亿美元增至21.95亿美元 净利润从3470万美元增加到6040万美元 增幅达74.1%[27] - 采用预付费模式 50万学生餐费常年沉淀2亿元资金 公司用该资金购买银行理财[24] 市场扩张与中标情况 - 2025年8月单月中标27个项目 包括上海市第二中学 华东师大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等名校[8] - 2025年1月以来有超过80条中标记录 超过过往年份总和[30] - 中标金额显示多个项目价值超百万元 如上海市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样本检测项目1100万元[15] 食品安全事件 - 2025年9月15日发现约18公斤虾仁存在虫类异物 导致50所学校供餐 多名学生食用后出现不适呕吐[8] - 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授意对外宣称下架原因为"虾肠外溢 有泥沙" 涉嫌瞒报食品安全问题[10] - 上海市教委 公安 市监三部门联合立案侦查 控制相关人员[10] 关联交易与利益冲突 - 创始人张国华妹妹张美华持有品测检测20%股份 该公司主营校服 农产品 水产品检测[14][16] - 品测检测2025年多次中标政府检测项目 包括宝山区市场监管局84.5万元 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1100万元等[15] - 公司监事葛均锋参股威海味岛等食品企业 主营速冻炸物 与学生餐中炸鱼排 炸虾饼等产品高度重合[22] 成本结构与盈利模式 - 学生餐标为18元 但公司每餐成本仅6-8元 需覆盖冷链运输 人工等环节[33] - 家长统计显示学生一周午餐中预制炸物占比超六成 新鲜蔬菜寥寥无几[8] - 采用预制菜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 但被指使用低质食材[4][8] 资本运作意图 - KGF集团从港股冲刺到美股 试图成为刘永好家族第七家上市公司[29] - 校园配餐业务被资本视为高利润现金奶牛业务 但食品安全事件为上市之路蒙上阴影[24][34]
“炮轰”券商?华熙生物再回应:没有好的生态,没有谁会是最终的成功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05:53
华熙生物公开质疑券商研报 - 公司直指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研报中大量出现针对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认为透明质酸产业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等不实言论 [1][3] - 公司强调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是衡量安全性和技术壁垒的关键指标,旗下透明质酸医美注射类产品的三类医疗器械证数量居行业首位 [3] - 公司澄清市场上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属于多肽,与人体内的胶原蛋白存在差异,两个概念不应混用 [4]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争议 - 多家券商研报提出"胶原蛋白在皮肤修复、抗衰老和副作用等方面强于玻尿酸"的观点 [3] - 公司回应无法简单比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孰强孰弱,强调最权威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披露信息 [3] - 行业人士指出玻尿酸以容积填充和补水见长,重组胶原蛋白侧重肤质改善和屏障修复,临床应用需依求美者个体需求而定 [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6] - 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旗下多个品牌面临增长瓶颈 [6] - 医疗终端业务收入14.40亿元,同比增长32.03%,新推出的"润致·格格"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 [7] 行业竞争格局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快速增长,锦波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4.43亿元,同比上涨84.92%,归母净利润7.32亿元,同比上涨144.27% [8] - 巨子生物2024年收入55.39亿元,同比上涨57.2%,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上涨42.4% [8] - 医美市场从早年的玻尿酸主导转向再生和胶原类产品为主流 [8]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启动全面管理变革,包括业务流程重塑、组织与人才变革、指标与绩效体系变革等 [2] - 设立"竞争情报部",追踪并应对与科学常识和科研趋势背离的竞争性传播活动 [9] - 公司布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延续"重组胶原蛋白生物合成及应用研究"等项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