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晒衣
icon
搜索文档
新时代公关:数据真的帮助到大公司了吗?
虎嗅· 2025-09-27 08:32
我的疑问是,一个户外运动品牌,去高原上放烟花,请问这有什么因果关系。 今天要讲一个挺专业的事,就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否真的帮助到了大公司决策。 因为今年以来,商业领域出现了好几个案例,你能明显感觉到,在商业决策中,数据参考变多了,人的感性变 少了,最终效果其实未必如预期。 最典型的就是前两天高原烟花秀,我们先不谈破坏生态的问题,只谈品牌传播问题。 他是加强了品牌调性还是建立了认知区分? 比如什么城市出走计划,包括今年很多个性店铺的主理人画风,要的就是这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范。 听起来符合逻辑,但有一个问题:那真正的高端品牌是这么干的吗?答案不是啊。 比如保时捷。按许多人逻辑,保时捷属于高端品牌,所以我应该去强调阶级差异,强调车主的非同凡响,搞什 么有的产品你只能仰望是吗? 但他们没有,他们打的是什么? 当男孩看上了一台跑车,这个跑车也看好这位男孩。 耐克公司赞助世界冠军,世界冠军都穿我们的跑鞋,一些公司刻画普通人,表示伟大源自平凡,这个逻辑也说 得通吧? 但一个户外品牌去高原放烟花,这个逻辑在哪? 有人说始祖鸟要走户外高端路线,而高端产品的品宣,往往就会往这些不明觉厉又颇具逼格的艺术上靠。 他们反而在打莫欺少年 ...
研判2025!中国防晒面罩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市场规模、重点品牌及未来前景展望:气温升高叠加健康意识提升,带动防晒面罩规模达66.67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2 01:04
防晒面罩行业概述 - 防晒面罩是一种帮助遮阳减少皮肤伤害的防晒工具 可遮挡零散紫外线防止直接穿透皮肤[3] - 分为带镜片款、全包带帽沿式、全包不带帽沿式和日常半包式四类 分别适用于骑行、户外活动、日常通勤和短时间出门等场景[3] 行业发展背景 -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 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偏高1.01℃ 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5] - 2024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5.6天较常年偏多6.6天 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5] - 防晒面罩从专业户外运动与劳动防护领域扩展至日常通勤、休闲出行等多元场景[6]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为二氧化钛、氧化锌、涤纶、锦纶等原材料 中游为生产制造 下游为销售渠道包括电商平台和实体零售店[6] - 二氧化钛作为物理性防晒剂通过散射和反射UVB/UVA紫外线保护皮肤[8] - 中国二氧化钛产量从2017年287万吨增长至2024年476.6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7.51%[8] - 二氧化钛表观需求量从2017年225.5万吨增长至2024年295.6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3.94%[8]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防晒服配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459亿元增长至2024年813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7.41%[9] - 预计2026年防晒服配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58亿元[9] - 防晒面罩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32.13亿元增长至2024年66.6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7.4%[11] 企业竞争格局 - 市场呈现"本土主导、外资渗透、消费分层"格局 本土品牌凭借供应链体系和消费场景洞察占据主导[11] - 头部企业通过"防晒+凉感+驱蚊"等多功能集成创新建立技术壁垒[11] - 形成包括OhSunny、蕉下、小野和子、森马、觅橘、李宁、安德玛等多元化品牌矩阵[11] 重点企业分析 - 森马服饰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1.49亿元同比增长3.26%[12] - 森马品牌八大心智产品收入占比提升27个百分点 防晒服等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12] - OhSunny为国内最早从事功能性防晒服的企业 拥有中国第一代UPF50+防紫外线技术[13] 行业发展趋势 - 从通用型设计迈向深度个性化阶段 依据不同肤质和面部轮廓数据推出专属面罩[14] - 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 环保再生材料将广泛应用于面料生产[15] - 构建覆盖多场景的全天候防护生态 注重与墨镜等产品的兼容性与美学融合[16]
正在赢回年轻人,解构Gap的本土化逆袭
格隆汇APP· 2025-09-17 10:33
Gap中国本土化表现 - 宝尊品牌管理业务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大增35%至3.98亿元人民币 连续两个季度高增长[2] - Gap品牌2025第二财季净销售额7.72亿美元同比增长1% 可比销售额增长4%[2] - 库存周转 毛利率 单店效益等指标明显优化 释放盈利拐点信号[2] 中国市场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适配 需求多元化个性化 注重质价比理性务实悦己消费[6] - 年轻女性穿衣风格衍生前卫潮流 法式慵懒 美式复古 Y2K机能 BM风等细分类别[6] - 电商服务体系发达 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拓展消费场景 渠道增量碎片化[8] Gap本土化战略实施 - 产品结构深度革新 推出全新风格系列 防晒衣速干裤等新品类 优化版型裁剪面料工艺[9] - 供应链本土化占比突破70% 上新周期最短6周 热销款追单2周到仓[12] - 线上线下双线拓展 线上构建全域触达体系 线下156家门店覆盖新一线及二线城市[12] 文化营销与品牌建设 - 签约本土代言人成毅 发布2025秋季胶囊系列THE GAP CLUB 倡导个性态度[3][24] - 合作潮流品牌DOE 设计师品牌MELTING SADNESS 文化IP上新了故宫推联名产品[21] - 赞助音乐节打造沉浸式互动空间 黑胶唱片机艺术装置强化音乐时尚自由表达形象[21][23] 宝尊品牌管理模式 - 接手Hunter Sweaty Betty等品牌中国区业务 确立品牌组合策略[29] - 宝尊电商股价大涨近25% 创两年多新高 显示资本市场信心[29] - 创始人兼CEO仇文彬推动战略转型 业绩提升与品牌焕新成效显著[29]
穿了防晒衣并打伞还是被晒黑?可能装备选择不对
新华网· 2025-09-14 09:24
同样都打了伞,为什么你晒成了"奥利奥",而别人却晒不黑?专业人士手把手教你挑到真正管用的 防晒"装备"。 遮阳伞优选"UPF50+" 江苏省纺检院工程师邵皖燕介绍说,想挑选一把真正防晒的遮阳伞,首先要看标签。国标GB/T 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测定》规定:当样品的紫外线防护系数(UPF)>40,长波紫外线 (UVA)透过率<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UPF值可标注为"UPF40+""UPF50+","UPF50+"的产 品防紫外性能更好,所以在选购遮阳伞时,优先选择标签上标注"UPF50+"的产品。 首先看标签上标注的材质,涤纶作为市面上较常见的伞面材质,因其紧密的分子结构,防晒效果更 好。 其次看涂层。目前实现伞面防紫外线功能较常见的手段是涂层处理,市面上用得比较多的黑胶涂 层,防晒效果佳,且不易损坏和脱落,耐用性好。简单说来,选择遮阳伞终极记住这个准则即 可:"UPF50+"+内侧黑胶+三折伞。 需要提醒的是,雨水会降低涂层的防护能力,日常使用时应尽量避免受潮等,如果淋雨可用软布轻 轻吸干水分,撑开阴干。若遮阳伞使用时间过长,出现破损或涂层脱落等情况,建议及时更换。 防晒衣别忘看面 ...
深耕中国消费市场,GAP焕新进行时
经济网· 2025-09-12 09:41
宝尊电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表现 - 宝尊品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达3.98亿元 连续两个季度高增长 [1] - 库存周转效率 销售毛利率及单店效益等关键指标显著优化 [1] - GAP大中华区业务作为核心驱动力加速发展 [1] GAP中国本土化战略实施 - 基于中国消费者需求推动搭建本土设计研发团队 优化版型面料与工艺 [4] - 针对户外通勤场景推出防晒衣速干裤等新品 丰富产品矩阵 [4] - 实现超过70%设计与生产本土化 新品上市周期最短压缩至6周 [4] - 热销款追单可在2周内完成入仓 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成本效率 [4] 品牌营销与消费者沟通策略 - 通过跨界联名与音乐营销建立年轻客群情感联结 [4] - 与上新了·故宫 MELTING SADNESS DOE等本土文化IP潮流单位合作 [4] - 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国际设计语言获得年轻客群关注 [4] - 深度参与草莓音乐节Hypefest等青年文化现场强化品牌形象 [4] 创新零售与品类拓展 - 打造全球首家亲子体验空间布莱纳的玩趣世界激活童装品类 [5] - 通过IP化场景化运营提升家庭客群黏性与复购率 [5] 未来品牌矩阵发展战略 - 致力于构建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中高端品牌矩阵 [5] - 除GAP外已引入Hunter作为第二品牌 [5] - 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持续拓展品牌组合 [5] - 凭借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及全渠道拓展能力实现新品牌本地化落地 [5]
一生爱防晒的中国人,养活了多少防晒产业?
虎嗅· 2025-09-05 07:05
防晒焦虑催生产业 - 防晒衣统治整个夏天[1] - 防晒帽和防晒口罩成为流行防护用品[1] - 防晒焦虑催生新兴防护产业[1]
价值重塑,锋芒再露 GAP 的中国式蜕变
核心财务表现 - 宝尊电商旗下BBM业务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5%至3.98亿元人民币 连续两个季度呈现高增长态势 [1] - BBM业务在库存周转效率 销售毛利率及单店效益等关键指标上均实现显著优化 整体盈利路径愈发清晰 [1] GAP业务发展历程 - GAP于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 但曾因版型差异和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渠道拓展和销售增长陷入停滞 [2] - 2023年宝尊正式全面接管GAP在中国内地 香港和澳门的业务 成为业务发展关键转折点 [3] -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 GAP在大中华区门店数量达到172家 销售网络覆盖密度与触达深度持续提升 [3] 本土化运营战略 - 建立本土设计研发团队 以中国消费者需求和身形特点为基准 对丹宁 卡其及卫衣系列进行版型裁剪到面料工艺的系统性优化 [4] - 针对户外出行 城市通勤等高频场景 推出防晒衣 速干裤等新品类 填补场景空白并丰富产品矩阵 [4] - 商品设计与生产环节本土化占比突破70% 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与周期 [5] - 新品研发到上市周期最短压缩至6周 市场热销款追单实现2周内到仓的快速反应能力 [5] 营销与渠道策略 - 深度布局与本土文化IP及潮流品牌联名 包括与"上新了·故宫"合作传统元素限定系列 联合MELTING SADNESS打造潮流单品 [5] - 采用"直营+联营"双轮驱动模式 直营聚焦核心城市标杆门店体验升级 联营快速渗透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6] - 2025年第二季度新增门店11家 计划全年新增门店约40家 [6] - 线上依托宝尊电商运营优势 加码数字化零售 强化私域 电商平台及DTC渠道协同 [7] 品牌文化建设 - 以音乐与舞蹈作为跨圈层沟通语言 打造多起现象级营销事件 包括与Tyla Jungle合作《Back on 74》 与Troye Sivan合作秋季广告片 [8] - 在中国通过音乐节合作强化品牌形象 2024年5月作为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官方合作伙伴打造巨型黑胶唱片机艺术装置 [9] - 深度参与"微笑行动"和"心连心"等公益项目 将品牌包容基因转化为对中国社会的实际价值贡献 [7] 区域扩张策略 - 不仅稳步推进宁波 佛山 南京等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渗透 还成功进驻新疆喀什等新兴潜力区域 [3] - 精准挖掘高潜力城市市场红利 为品牌增长开辟新的增量空间 [3]
全民健身时代,谁能抓住中国运动与户外的消费爆点?
经济观察报· 2025-09-04 22:53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中国运动与户外产业迎来"黄金十年",由人口老龄化、年轻世代崛起、城市化进程、健康意识提升及疫情后对生命质量的重新思考共同驱动 [1] - 政策推动显著:全民健身计划目标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5%,截至2024年9月该比例已达37.2%,接近提前完成目标 [3] - 健康意识升级:消费者将健康重新定义为身心完整、能量充沛的生活状态,心理健康、活力感和营养均衡成为运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赛事经济成为行业引爆点: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F1中国大奖赛回归及崇礼168超级越野赛等赛事推动运动生活方式普及 [3] 消费人群分层 - 热爱投入型玩家占比过半,自驱力强且深度投入特定运动,对专业装备和文化认同感需求极高 [4] - 积极活跃型玩家约占三成,运动频率低于核心群体但具备纵向深耕潜力 [5] - 探索尝鲜型玩家尝试多但频次低,适合品牌横向拓展新品类和跨界活动 [6] - 轻量体验型玩家运动意愿较弱,代表"广覆盖"潜力,需通过降低门槛和激发兴趣实现突破 [6] - 品牌需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策略:专业装备面向热爱投入型,入门级产品面向轻量体验型 [6] 生活方式与社交趋势 - 运动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城市散步/健步走参与率高达94%,成为全民基础型运动 [7] - 场景边界模糊化:运动场所从体育馆扩展到城市街区、公园和自然山野,要求装备适配多场景 [8] - 社交化驱动消费:57%消费者参与过运动线下社群活动,热爱投入型玩家更倾向加入圈层感强的组织 [8] - 运动社群成为品牌塑造认同感和忠诚度的关键场域,改变传统消费路径 [8]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5425亿元,同比增长10%,领跑亚太地区 [9] - 本土品牌崛起:安踏营收突破千亿,李宁、特步通过国潮叙事和技术自研强化中端市场 [9] - 国际品牌本土化加速:耐克规模领先但增长乏力,始祖鸟、Salomon、On、lululemon依靠高端产品和门店扩张实现快速增长 [9] - 功能性成为首要考量:95%消费者关注功能表现,防晒、防水、防风、防滑和轻盈等性能需求推动专业装备日常化 [9] - 时尚与个性化成为新竞争维度:联名款、定制化设计和潮玩结合强化运动装备社交属性 [9] 国货崛起与消费心态 - 61%消费者更偏好本土品牌,看重科技创新与价值观传递而非单纯社会地位表达 [10] - 民族自信成为市场驱动力,本土品牌需强化"高品质+价值观"长期战略 [10] - 国际品牌需通过社会责任、社区建设和文化共鸣实现深度本土化 [10] - 未来增长点集中于低线城市和银发人群:低线市场需求"性价比+品牌认同"平衡,银发群体需要适老化产品和服务 [10] 未来发展趋势 - 功能与时尚双轨驱动:在强调性能同时通过设计与联名满足社交需求 [11] - 价值观共鸣成为关键:品牌需在科技、文化、公益等维度建立长期信任 [11] - 多元场景与人群拓展:低线城市、银发人群及多样化运动社群成为新增长引擎 [11] - 行业竞争从产品比拼转向功能、文化、社交和价值观的平衡,最终目标是成为消费者生活方式组成部分 [11]
361度(1361.HK):大装及童装业务齐头并进
格隆汇· 2025-09-02 12:17
大装业务 - 坚持大众运动定位并聚焦下沉市场 实现收入73.8亿元 同比增长19.1% [1] - 鞋类产品占大装业务58.1% 服装类占41.9% 配饰占比较少 近五年结构稳定均衡 [1] - 线下渠道聚焦下沉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 线上多平台挖掘电商潜力拓展增量空间 [1] - 供应链体系高效协同 合理产能布局提升5G智慧工厂效能 [1] 童装业务 - 渠道规模加速扩张 通过门店形象迭代提升渠道质量 [2] - 以科技赋能产品功能升级 新增软弹柱及减震胶等前沿技术 [2] - 推出轻氧跑鞋/轻羽跳绳鞋/龙鳞足球鞋等拳头产品 [2] - 运用幸运猴等IP设计打造猎鹰/星环/心蝶等爆款 兼具童趣与时尚 [2] - 匹配专业运动细分需求 推出瑜伽裤/比赛套装/防晒衣等品类 [2] 财务表现与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整体营收分别为113.4亿元/126.6亿元/140.8亿元 同比增长12.5%/11.7%/11.2% [3]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14.7亿元/16.6亿元 同比增长12.5%/13.4%/13.0% [3] 行业环境 - 公司受益于体育运动及户外运动红利期 叠加国货新机遇加持 [3]
运动品牌扎堆卷“凉感”,不全因天气热
36氪· 2025-08-29 00:07
防晒衣市场竞争态势 - 各大运动品牌及休闲服装品牌纷纷进入防晒衣赛道 产品UPF防晒值已突破2000 而国标最高防护等级仅为UPF50+(阻挡率98%)[1] - UPF50与UPF2000在消费者认知中差异缩小 防晒功能逐渐成为基础配置[1] 凉感概念市场表现 - "凉感"搜索量在抖音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6776 2023年7182 2024年飙升至4.8万(同比增长264.50%) 2025年突破5.4万(增长41.23%)[1] - 防晒凉感面料制成的"夏日薄系"单品站外声量同比激增190% "冰感""冷感""绵绵冰"等衍生词汇同步涌现[1] 品牌产品战略布局 - 安踏推出冰肤科技系列 阿迪达斯推出搭载CLIMACOOL清风科技的冰风Tee 蕉下推出AirLoop3.0黑科技凉感纤维[2] - 鸿星尔克极地云冰棉T恤宣称"世界持续凉感时间最长的棉质T恤"[2] 凉感技术区域特性 - 凉感是高度本土化概念 欧美市场以吸湿速干为主 亚太市场(尤其中国)因日常出行和轻户外场景需求对凉感更敏感[5] - 亚太地区凉爽面料市场预计复合年增长率达9.1% 为全球最快增长区域[5] 消费场景差异化 - 中国户外消费呈现生活化、轻量化特征 以郊野徒步、城市慢跑、露营等"轻户外"为主 欧美则以高强度户外活动为主[7] - 小红书指出"轻量体验"位列影响用户运动户外行为的六大趋势首位[7] 凉感产品市场定位 - 凉感服饰填补市场空白:比普通T恤更具功能卖点 比专业运动服更日常实穿[7] - 高温纪录刷新推动冰凉贴、凉感抱枕到凉感服饰形成巨大"降温消费"市场[7] 营销策略转型 - UPF防晒值营销进入疲劳期 品牌竞争同质化严重[8] - "凉感"概念降低教育成本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 推广成本极低[8] 产品溢价策略 - 基础款T恤心理价位难超百元 添加"凉感""防晒""抗菌"等功能后可实现更高定价[8] - 功能叙事为品牌提供更强购买理由和溢价空间[8] 可持续发展结合 - 凉感衣物可减少对空调等制冷设备依赖 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10] - 材料研发引入生物基聚酯纤维等可再生原料 将凉感功能与可持续路径结合[10] 凉感技术原理分类 - 增强面料导热性能:添加玉石粉、云母片等矿物质[12] - 提高织物吸湿导水能力: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如优衣库AIRism系列、Coolcore技术)[14] - 微胶囊相变材料:吸收转化热量(如Outlast®技术)[16] 国际品牌技术矩阵 - Nike的Dri-FIT ADV使用聚酯纤维+尼龙网眼 克重150-200g/m² 价格$12-18/码[17] - Columbia的OutDry Extreme®使用尼龙+无PFC涂层 克重190-230g/m² 价格$20-28/码[17] - Uniqlo的AIRism®使用棉+聚酯超细纤维 克重120-160g/m² 价格$8-14/码[17] 中国品牌技术统计 - 鸿星尔克极地云冰棉TM使用棉+纳米木糖醇凉感涂层 克重180-220g/m² 价格¥8-12/码[18] - 安踏冰感科技2.0使用聚酯纤维+玉石颗粒 克重160-200g/m² 价格¥10-15/码[18] - 特步冰氧科技使用聚酯纤维+微胶囊相变材料 克重140-180g/m² 价格¥9-13/码[18] 行业标准规范 - 中国国家标准GB/T 35263-2017规定接触凉感系数(Q-max)≥0.15 J/(cm²·s)为具凉感性能[18] - 持续凉感标准T/CNGA 23-2021计算穿着一小时后的凉感效果 但目前市面产品罕有应用[19] 技术发展瓶颈 - 多数凉感产品仅提供瞬时凉感 持续凉感技术是行业突破难点[23] - 防晒衣吸收紫外线后能量转化为热量 导致衣物闷热 未来需发展反射型防晒技术[23] 未来发展方向 - 开发凉感功能可视化(如迪桑特在后背设计凉感印花)实现功能性外显[24] - 叠加吸湿速干、抗菌、防晒、耐磨等复合功能属性及多场景应用[24] - 材料技术IP化与品牌化(如CoolMax®、GORE-TEX®模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