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规级激光雷达

搜索文档
张永伟: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
经济观察报· 2025-09-18 11:14
产业聚合趋势 - 智能汽车 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大新兴产业在技术 产业链和应用三大方面深度耦合 [1] - 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 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60% [1] - 产业底层技术均依赖人工智能与智能终端发展 遵循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技术架构 [1] 供应链协同效应 - 汽车产业链上游 中游 下游各环节均可与具身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产业链深度衔接 [1] - 车规级激光雷达价格因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大幅下降 优势可向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延伸 [1] - 计算芯片与操作系统呈现共性化趋势 技术方向高度一致 [1] - 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制造红利体现在电池 热管理 芯片等环节 可加速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产业成熟 [1] - 电动航空领域希望使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 [1] 企业跨界布局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超过70%供应商来自原有汽车链 [2] - 江淮 地平线 黑芝麻智能等企业正从单一领域走向多品类开发 [2] -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知行科技已跨界智能机器人领域并打造出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2] 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 [2] - 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2] - 聚合智能三大件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 接替新三样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布局的核心力量 [2] 产业基地建设 - 光谷已成为聚合智能产业重要基地 拥有全国最大 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2] 相关ETF产品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3.91% 市盈率20.72倍 份额增加2.2亿份至83.3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5445.3万元 估值分位20.58% [4]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6.33% 市盈率47.57倍 份额增加1.8亿份至55.6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5287.0万元 估值分位69.92% [4]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9.10% 份额增加1.1亿份至6.3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2554.1万元 [4]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下跌0.81% 市盈率122.71倍 份额增加200万份至3.6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42.1万元 估值分位91.42% [5][6]
禾赛科技赴港上市备案获批
经济观察报· 2025-08-27 02:00
公司上市计划 - 禾赛科技计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5123.62万股普通股[1] - 公司需在上市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情况 若12个月内未完成发行需更新备案材料[1] - 此次备案确认不构成对证券价值、投资收益或材料真实性的实质性判断[1]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禾赛科技产品聚焦自动驾驶、高级辅助驾驶、机器人和工业场景 2023年登陆纳斯达克被称为"全球激光雷达第一股"[1] - 客户涵盖理想、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及博世、采埃孚等国际供应商[2]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7.06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3.9% 净利润4410万元人民币实现首次季度盈利[2] 行业与战略意义 - 激光雷达大规模装车从技术验证转入产业化阶段[2] - 赴港上市有助于在亚洲市场获得更稳固投资者基础 为潜在回归预留空间[2] - 智能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公司正纳入常态化境外融资通道[3] 监管环境变化 - 中国证监会2023年起推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制取代审批制[3] - 监管层在资本市场开放与产业战略间寻求平衡 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国际化融资[3]
图达通更新招股书:新增三家国有主机厂等多个定点,毛利率已转正并增至12.6%
IPO早知道· 2025-08-26 04:04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全球首家实现量产车规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提供商 并 全球首家实现为具备激光雷达标准配置车辆累计部署10,000台车规级激光雷达的厂商 [2] - 全球唯一同时拥有1550nm和905nm双路线量产成熟激光雷达企业 并 全球首批将纯固态技术引入乘用车前装量产领域的企业 [2] - 2024年交付总计约230,000台车规级激光雷达 ADAS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累计销售收入全球排名第二 中国市场份额为20.7% [2] 客户结构与合作拓展 -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覆盖从车载到机器人等领域 乘用车领域深化与蔚来合作 猎鹰系列累计交付超50万台 [3] - 与Deepway深向、陕汽重卡、赢彻科技、Pony AI等达成稳定合作 拓展商用车与物流应用场景 [3] - 已获得另外十家主机厂及ADAS/ADS公司定点订单 包括三家中国国有汽车制造商和一家头部合资车企 预计2025年底前转化为实际销售 [3] - 切入机器人赛道核心场景 获得九识智能、中立股份、库萨科技、驭势科技等头部企业大规模订单 覆盖物流、环卫、搬运等领域 [3] 财务表现与成本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为319.7万美元 毛利率为12.6% 延续2024年第四季度正向毛利态势 [3] - 2025年第一季度成本较2024年同期大幅下降36.9% 从3502.3万美元降至2209.9万美元 [4] - 成本下降源于产品设计优化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 采购规模扩大增强议价能力 以及生产规模化效应持续显现 [4] 资本运作与资金用途 - De-SPAC交易议定估值为117亿港元 引入三位PIPE投资者累计约5.531亿港元投资 包括黄山建投资本投资3.875亿港元 富策集团投资1.56亿港元 华盖资本投资780万港元 [4] - 已获得蔚来资本、淡马锡、富达投资、高榕创投、斯道资本、华创资本、愉悦资本、BAI资本、顺为资本、和暄资本、国泰君安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投资 [4] - De-SPAC募集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研发新激光雷达架构、硬件及软件升级 升级现有生产线 全球扩张 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4]
【百人会百人谈】对话法雷奥顾剑民:百年零部件“老店”重新定义“中国角色”
新华财经· 2025-07-22 09:59
新华财经上海7月22日电(记者王鹤)从"市场换技术"到"全球技术创新策源地",中国汽车产业厚积薄 发,实现了产业跃迁。新的发展阶段,百年零部件巨头法雷奥如何重新定义"中国角色"?在价格竞争激 烈的市场,如何应对降本压力?人工智能快速渗透,法雷奥如何布局AI?如何用AI武装研发? 近日,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接受新华财经专访,详解这家"百年老店"如何在中国"技术健身 房"里练出"更快、更好、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新华财经:作为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对中国汽车产业有哪些观察和思考? 顾剑民:最近几年,汽车行业有非常大的变化,中国的汽车行业不仅是越做越大,也越做越强。30年前 汽车刚开始发力的时候,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现在反过来,我们提供全球汽车行业的技术,其中既包括 在中国运营的全球供应商的中国团队,如法雷奥。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车企,通过合资企业,或者投资 控股行为,供海外汽车整车厂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趋势。 新华财经:作为百年零部件"老店",法雷奥现阶段在华的战略重心是什么? 顾剑民:法雷奥在华战略非常明确,从原来的"在中国制造"到后面的"在中国研发供中国市场",再到今 天"在中国研发供全球平台",中国研发 ...
湖北万亿汽车产业集群加速链式跃升 打造智联生态冲击“双百万”目标
长江商报· 2025-06-23 00:44
湖北汽车产业现状 - 湖北新能源汽车产能占全国11.3%,智能网联专利占全国14.6% [1] - 全省拥有25家整车企业、24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能近400万辆,2024年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万亿 [2]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企业超过300家,新能源整车企业19家,已建成新能源汽车产能175万辆 [2] "武襄十随"黄金走廊发展 - "武襄十随"产业集群以武汉为"智脑"、襄阳为"试验田"、十堰为"重装基地"、随州为"专用车先锋",形成全国唯一覆盖全系列车型的产业集群 [3] - 该走廊集聚25家整车企业、2000余家零部件厂商,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产量突破80万辆 [3][5] - 汽车产业智能化率从2019年的12%跃升至43%,带动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8万亿元 [5]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武汉"车谷+光谷"协同模式推动车规级芯片本地配套率从2023年的18%提升至35%以上 [4] - 随州专汽通过数字化改造,订单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1—5月出口量达5.2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首次突破40% [4][5] - 十堰焊接自动化率提升至98%,襄阳固态电池项目年产能达20GWh,商用车新能源重卡市场份额从12%跃升至29% [5] 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 - 湖北提出"双百万"目标:2025年东风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湖北造"新能源车年产量100万辆 [2] - 2024年湖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提升至31.4%,力争2027年整车产量突破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以上 [6][8] - 湖北计划2025年L2级及以上级别新车销量占全省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80%以上 [7] 智能网联与软件产业布局 - 武汉经开区签约13亿元智能网联项目,重点发展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软件等领域 [6] - 光谷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产业园揭牌,目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7] - 湖北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 [7]
127岁顶级985,专业做VC,专心做生态
36氪· 2025-05-06 03:27
北京大学校庆与历史贡献 - 北京大学迎来127周年校庆,自189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 [1] -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孕育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鲁迅"立人"思想,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 - 北大在科技领域贡献显著,参与"两弹一星"科研攻关,培养出于敏、王选、屠呦呦等杰出科学家 [1] 北大校友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成就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康德新药董事长李革、蔚来创始人李斌、新东方俞敏洪等均为北大校友 [2] - 风险投资领域北大校友云集,包括松禾资本厉伟、真格基金王强、IDG资本崔广福等 [2] - 创投圈已形成"北大系天团",校友们在资本领域推动创新创业 [3] 北大校友企业IPO案例 - 胜科纳米创始人李晓旻(北大微电子专业)带领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半导体检测领域标杆企业 [4][5] - 图达通(激光雷达制造商)创始人鲍君威(北大物理系)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集5.5亿港元 [7] - 纳芯微(芯片企业)由北大校友王升杨创立,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现计划赴港发行H股 [7] 北大校友在创投领域的布局 -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北大社会学系)2016年成立蔚来资本,投资宁德时代、图达通等企业 [9][10][11] - "并购女王"刘晓丹(北大政治学/法学)创办晨壹投资,参投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12] - 峰瑞资本李丰、华盖资本许小林等众多顶级投资人均为北大校友 [13] 北大在创投领域的机构布局 - 2018年北大开始筹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20年正式成立"元培基金" [15][16] - 2023年成立燕缘创投,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早期项目投资 [16] - 燕缘创投已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国测量子等北大科研团队项目 [17] 北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北大提出"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发展主题,推进有组织科研和转化 [18][20] - 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试点"拨改投"模式,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9] - 筹建燕缘孵化器,计划举办燕缘国际科创大赛,打造系统化科创资源平台 [21] - 北大校友会推动"燕缘科创生态"建设,邀请校友参与科创领域共建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