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触觉传感器

搜索文档
隆盛科技(300680):机器人、商业航天双轮驱动 谐波、灵巧手、传感器全面布局卡位
新浪财经· 2025-09-01 10:47
核心业务布局 - 公司形成三组成长曲线 第一曲线聚焦做强EGR业务 客户包括比亚迪 奇瑞 吉利等头部企业 第二曲线拓展新能源及精密零部件板块 客户包括金康动力 联合电子及某外资电动汽车 第三曲线重点布局航天卫星及人形机器人领域 [1] 机器人技术突破 - 谐波减速器通过双曲线齿形设计实现更高精度 寿命及疲劳强度 轻量化产品减重30%-40% 并推出PEEK材料谐波减速器及一体化关节模组 预计2026年一季度形成年产7万台产能 [1] - 战略投资叠动科技布局视触觉传感器 全球首创将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器结合 毫米级高性能产品获第50届日内瓦发明奖金奖 由于宏宇教授领衔研发 [1] - 灵巧手搭载视触觉压阻多模态电子皮肤 采用"摄像头+硅胶弹性体"集成设计 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 切向力测量精度大幅优于传统电学信号传感器 [2] - 兰森二代以新能源驱动电机质检为切入点 解决重载抓取 缺陷检测 柔性搬运三大痛点 形成"灵巧手+制造业场景大模型+电子皮肤"核心技术矩阵 [2] 电机业务升级 - 电机铁芯半总成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 主要包含定子总成(铁芯 绕组 绝缘材料)和转子总成(铁芯 磁钢 转轴)[2] - 子公司隆盛茂茂2024年11月设立 2025年1月获赛力斯半总成项目定点 同年6月实现首套定转子半总成产品下线 [2] - 问界新M7将于2025年9月上市 车身尺寸5080/1999/1780mm 轴距3030mm 采用HUAWEI ADS 4系统 有望成为业务重要增量 [2] 产能扩张计划 - 2025年8月隆盛茂茂拟投资2亿元在重庆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基地 用地71亩 生产驱动类零部件 热管理及轻量化部件 规划驱动类 泵阀类 传感器产品线 [3] 航天业务进展 - 与银河航天深度合作研发卫星能源模块 通讯模块及控制模块核心精密零部件 2025年上半年卫星模块和无人机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新增三家重要客户: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3] 财务表现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38亿元 42.33亿元 53.42亿元 同比增长35.1% 30.7% 26.2%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1亿元 4.19亿元 5.13亿元 同比增长38.4% 34.9% 22.4% 对应PE为31.6X 23.5X 19.2X [4]
隆盛科技(300680):机器人、商业航天双轮驱动,谐波、灵巧手、传感器全面布局卡位
浙商证券· 2025-09-01 09:04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维持)[4] 核心观点 - 公司形成三级成长曲线:第一曲线聚焦EGR系统(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第二曲线拓展新能源及精密零部件,第三曲线布局航天卫星及人形机器人[15] - 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谐波减速器、灵巧手和传感器,技术优势显著[7][16][29] - 新能源电机零部件业务向半总成升级,产品附加值提升,配套赛力斯等头部客户[2][37] - 商业航天业务与银河航天深度合作,卫星模块和无人机项目上半年业务量翻倍增长[3][52]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32.38/42.33/53.42亿元,同比增长35.1%/30.7%/26.2%;归母净利润3.11/4.19/5.13亿元,同比增长38.4%/34.9%/22.4%[8][10] 机器人业务布局 - **谐波减速器**:控股子公司蔚瀚智能(持股51%)采用双曲线齿形设计,精度、寿命及疲劳强度性能优于传统产品;推出轻量化产品(减重30%-40%)及PEEK材料谐波减速器,预计2026年一季度产能达7万台[7][16][22] - **传感器**:战略投资叠动科技(持股5%),其全球首创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器结合,获日内瓦发明奖金奖;技术可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及高精度切向力测量[2][29] - **灵巧手**:搭载视触觉压阻多模态电子皮肤,采用"摄像头+硅胶弹性体"集成设计,性能大幅优于传统电学信号传感器[2][35] - **兰森机器人**:第二代产品以电机转子质检为切入点,解决重载抓取、缺陷检测、柔性搬运痛点,形成"灵巧手+制造业场景大模型+电子皮肤"技术矩阵[2][36] 新能源电机零部件业务 - 电机铁芯半总成(定子总成、转子总成)提升产品附加值,子公司隆盛茂茂2025年1月获赛力斯项目定点,6月实现首套产品下线[2][37] - 在重庆投资2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生产基地,配套赛力斯产业链,规划驱动类零部件、泵阀类及传感器生产线[2][3] - 问界新M7于2025年9月上市,预计为业务带来重要增量[2][44] 商业航天业务 - 与银河航天合作研发卫星能源模块、通讯模块及控制模块精密零部件[3][52] - 2025年上半年卫星模块和无人机项目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3][52] - 新增三家重要客户: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东方空间航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3][53] 财务与估值 - 2025年预计营业收入32.38亿元(+35.1%),归母净利润3.11亿元(+38.4%),对应PE 31.6X[8][10] - 可比公司平均PE为2025E 45.1X、2026E 30.7X、2027E 23.7X,公司估值低于行业平均[57]
隆盛科技(300680):2025H1业绩符合预期 人形机器人多点突破
新浪财经· 2025-08-31 04:42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15.44% [1] - 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38%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1亿元、6.03亿元、7.61亿元 [1] 业务板块表现 - EGR业务营收4.51亿元,同比增长27.44%,受益于乘用车市占率提升及商用车市场突破 [2] - 新能源业务营收4.84亿元,同比增长6.05%,成功攻克0.2mm薄材料焊接技术并获赛力斯半总成项目定点 [2] - 精密汽车零部件营收2.87亿元,同比增长19.61%,上半年累计获得50个小总成项目 [2]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 - 谐波减速器重量较传统产品减轻30%-40%,基于Peek材料的一体化关节模组已开发完成 [3] - 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形成7万台谐波减速器产能 [3] - 灵巧手产品线分为军品级、工业级和消费级三大类 [3] 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 - 战略投资叠动科技5%股权,共同开发视触觉传感器技术 [3] - 全球首创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 [3] - 天然气重卡EGR阀供应量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 [2]
隆盛科技(300680):25Q2业绩略承压 机器人全面卡位核心部件、后续进展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8-29 00:4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2.24亿元,同比增长15.4% [1] - 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1.4%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4.6% [1]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下滑9.0%,环比下滑21.5% [1] - 销售毛利率18.1%,净利率8.9% [2] 业务板块分析 - EGR业务营收4.51亿元,同比增长27.44%,毛利率21.33%,同比下降3.14个百分点 [2] - 新能源业务营收4.84亿元,同比增长6.05%,毛利率9.63%,同比下降2.27个百分点 [2] - 精密汽车零件营收2.87亿元,同比增长19.61%,毛利率22.88%,同比下降1.43个百分点 [2] - 铜排项目生命周期价值量8亿元 [2] 航空航天业务 - 卫星模块和无人机业务量实现翻倍增长 [3] - 业务延伸至精密导弹零件配套,涵盖导引结构件、舵机结构件等产品 [3] 机器人技术发展 - 谐波减速器突破传统齿形设计,采用双曲线齿形提升性能 [4] - 轻量化谐波减速器重量减轻30%-40% [4] - 2026年一季度预计形成7万台谐波减速器产能 [4] - 兰森二代机器人实现智能化判别与优化执行,支持双臂协同作业 [4] 传感器技术创新 - 灵巧手搭载视触觉压阻多模态电子皮肤,实现上万个传感单元的超高分辨率 [5] - 战略投资叠动科技,开发全球首个毫米级高性能视触觉传感器 [5][6] - 传感器技术可提升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灵敏度和精度 [6]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2.7亿元、42.3亿元、53.4亿元,同比增长36.5%、29.3%、26.2% [7] - 预计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1亿元、4.19亿元、5.13亿元,同比增长42.9%、30.7%、22.4% [7]
人形机器人带火视触觉传感器赛道,资本涌入,多家公司密集宣布融资
36氪· 2025-08-25 03:34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崛起推动视触觉传感器市场爆发 但市场尚未形成绝对龙头[1][3]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520亿美元 年化增长率10%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640亿元 年化增长15%以上[3] - 人形机器人产量达1000万台时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约0.24万亿元 达1亿台时单一技术路线市场规模最高可达3.76万亿元(视触觉路线)[4] 技术路线与特性 - 视触觉传感技术融合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 通过摄像头捕捉弹性材料形变生成高清"触觉照片" 具备高灵敏度、低成本、易集成优势[3][4] - 主流触觉技术路线包括压阻、电容、压电、磁电霍尔效应、光学等 各路线均存在性能与成本瓶颈[3] - 触觉传感是灵巧手落地关键 未来将从手部向手臂、足部、躯干等部位延伸[3] 融资动态与资本布局 - 纬钛机器人获小米战投领投近亿元天使及天使+轮融资 新增瀚星创投等股东[1][7] - 戴盟机器人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 由招商局创投领投 三轮累计融资达数亿元[1] - 帕西尼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由京东战略领投 2025年内已完成三次A系列融资[2] - 一目科技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 千觉机器人获高瓴投资并与宁德时代开展合作[2] 主要企业及技术背景 - 纬钛机器人创始人师从GelSight创立者Edward Adelson 聚焦视触觉传感和手眼协同 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制造、医疗康复[6][7] - 戴盟机器人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 发布全球首款多维高分辨率视触觉传感器 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8] - 帕西尼创始人师从日本机器人权威菅野重树 推出"多维触觉+AI视觉"双模态灵巧手DexH13及人形机器人TORA-ONE[8] - 国内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加快技术追赶 在材料设计、薄化工艺、标定技术等方面与海外差距不明显[6] 产业资本战略布局 - 京东成立具身智能业务部门 投资帕西尼、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等多家企业[9][10] - 小米布局机器人领域四五年 通过战投和瀚星创投投资纬钛机器人[1][10] - 联想创投投资戴盟机器人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动智能制造协同创新[11] - 比亚迪、阿里、腾讯、百度、美团等企业均在具身智能产业链频繁投资[9]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但拥有明确增长路径 尚未形成标准大规模数据集和专用触觉大模型[5][12] - 传感器耐用性存在提升空间 表面材料磨损可能影响精度和寿命[12] - 实时处理视触觉图像需要大量计算资源 需平衡性能、功耗与成本[12] - 当前感知面积有限 与人类皮肤的全身体覆盖感知存在差距[12]
视触觉传感:特斯拉灵巧手“最后一块拼图”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8 07:57
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 国内视触觉技术在材料设计、薄化工艺、标定技术及深度学习模型方面均有大量产出,技术与海外差距不明显,但在部分高端光学材料及国际品牌认知度上仍需时间追赶 [1] - GelSight作为全球视触觉传感器的龙头,技术奠定了行业根基,Meta通过与其合作切入视触觉赛道 [1][4] - 国内创业公司依托本地产业链优势及落地场景,通过产学研协同加快追赶 [1][4] 视触觉技术核心优势 - 视触觉技术融合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通过捕捉弹性材料与物体接触时的微观形变,转化为高分辨率触觉信息 [2] - 可同时感知法向力、剪切力、相对滑动、物体位姿、纹理、软硬度等高维信息,接近人手触觉维度 [2] - 输出为图像形式,与视觉数据高度一致,可直接接入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天然适配端到端架构 [2] - GelSight视触觉传感器单价仅350美元,远低于六维力传感器,支持五分钟内快速接入和二次开发 [3] - 光学信号抗干扰能力强,可在高低温、电磁干扰及动态作业环境中稳定工作 [3] 特斯拉灵巧手技术应用 - 触觉传感器是Optimus灵巧手优化的重点方向,工程量占整机开发的一半 [2] - 视触觉及相关多模态触觉技术最匹配特斯拉"视觉为主"的感知路线,满足未标注复杂环境中抓取操作需求 [2] 国内企业技术布局与进展 - 叠动科技(隆盛科技战略投资5%)结合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研发毫米级高性能传感器,隆盛科技已搭载自研灵巧手的兰森机器人用于工厂产线 [4][5] - 帕西尼感知(比亚迪、新国都投资)发布集成视触觉的灵巧手DexH13及人形机器人TORA-ONE,启用全模态具身智能超级数据工厂 [5] - 一目科技(松霖科技投资)聚焦多模态感知与具身智能,打造全球首个专为精细操作设计的全栈触觉系统 [5] - 戴盟机器人(火星人参股)采用单色光技术路线,推出高分辨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单元),完成数亿元融资 [5] - 纬钛机器人创始人为全球GelSight传感器开创者,专注视触觉与手眼协同 [5] - 智元机器人发布自研19自由度视触觉灵巧手,千觉机器人的高分辨率多模态触觉传感器G1-WS已在智元机器人上落地 [5]
行业点评报告:视触觉传感:特斯拉灵巧手“最后一块拼图”
开源证券· 2025-08-18 05:47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视触觉传感技术 - 视触觉传感是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的关键技术方向,采用光学成像与触觉感知融合的方法,通过捕捉弹性材料微观形变转化为高分辨率触觉信息[5] - 特斯拉坚持"视觉为主"的感知路线,视触觉传感器适配其需求,能提供法向力、剪切力、物体位姿等多维信息,接近人手触觉维度[5] - 视触觉传感器输出为图像形式,与视觉数据高度一致,可直接接入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5] - GelSight视触觉传感器单价仅350美元,成本远低于六维力传感器,支持快速集成与二次开发[6] - 光学信号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高低温、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6] 国内视触觉技术发展 - 国内视触觉技术在材料设计、薄化工艺、标定技术等方面与海外差距不明显,但在高端光学材料及国际品牌认知度上仍需追赶[7] - 叠动科技首创MEMS工艺与视触觉传感融合,研发毫米级高性能传感器,获日内瓦发明奖金奖,隆盛科技战略投资5%股权[7][50] - 帕西尼感知发布集成视触觉的灵巧手DexH13及人形机器人TORA-ONE,获比亚迪、新国都等投资[7][56] - 一目科技打造全球首个专为精细操作设计的全栈触觉系统,获松霖科技跟投[7][62] - 戴盟机器人创新采用单色光技术路线,推出高分辨率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单元[7][69] - 纬钛机器人创始人为全球GelSight传感器开创者,技术背景顶尖[7][72] - 智元机器人发布自研19自由度视触觉灵巧手,集成MEMS触觉与视触觉感知技术[7][77] 目录总结 1 视触觉传感技术 - 触觉传感器是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优化的重点方向,Gen2机器人灵巧手拥有22个自由度,所有手指配置触觉传感器[16] - 视触觉传感器分为硬件和算法两部分,由接触模块、照明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和信息处理模块组成[22] - 视触觉传感器具有高维感知能力、适配AI大模型、低成本易集成、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33][34][39][41] - 局限性包括体积大、柔性材料易损耗、算力要求高等[45] 2 国内视触觉技术发展 - 叠动科技与隆盛科技合作形成"硬件+感知"协同生态,赋能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51][54] - 帕西尼感知推出多维触觉灵巧手DexH13,集成1956颗ITPU传感单元,识别15种物理属性[56] - 一目科技依托仿生传感硬件+感知行动闭环架构,打造全栈触觉系统[62] - 戴盟机器人推出视触觉传感器DM-Tac W,感知单元密度远超传统阵列式传感器[69] - 纬钛机器人创始人为GelSight开创者,技术传承优势显著[72] - 智元机器人推出19自由度视触觉灵巧手,集成MEMS触觉与视触觉感知技术[77] 3 投资建议 - 推荐标的:隆盛科技;受益标的:松霖科技、火星人、新国都[79]
WRC2025上的“颠覆者样本”:生而成熟的鹿明机器人
36氪· 2025-08-09 01:17
公司概况 - 鹿明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9月,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多项产品研发和三次融资,缩短"试点-验证"周期进入"量产前锁定"阶段[3][6] - 创始人喻超拥有清华大学多个学位及10年具身机器人研发经验,曾主导小米Cyberdog和追觅四足机器人研发量产项目[6] - 核心团队包括原追觅具身机器人核心成员及多名顶尖高校博士,具备10年产业经验和千台以上出货量产积累[6] 技术突破 - LUS2是全球首个实现"1秒弹射起身"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身高160cm,具备2小时高强度运动续航[8][10] - 采用超高速动态平衡控制系统,决策速度比人类反射神经快30倍,实现微秒级传感器数据同步[10] - 自研380Nm峰值扭矩执行器,扭矩密度达233Nm/kg,爆发力相当于成年男性下肢1.8倍[10] - 突破全尺寸机器人技术难点:160cm身高比主流120-130cm产品重心高33%,扭矩需求和冲击荷载倍增[7] 产品矩阵 - 已推出三款整机产品:全尺寸人形Lus系列、工业物流用大力士MOS(双臂负载50kg)、家庭文娱用小尺寸NIX[6][15] - MOS系列双臂负载比市面主流10-20kg产品提升150%,填补工业场景30kg以上搬运需求空白[15][18] - 同步开发一体化关节模组、视触觉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并对外发售[15] 商业化进展 - 半年内与德马科技、中远海运、三菱电机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布局物流、港口、柔性质检等场景[18] - 通过场景共建积累真实交互数据,推动机器人大脑进化,实现规模化落地[20] - 采用"沿途下蛋"策略,通过多元化产品同步验证多种技术路径,避免押注单一方案[12][13] 行业背景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63亿元,2030年将突破640亿元,2035年超4000亿元[21] - 行业处于关键发展期,存在技术路线未定型、商业化闭环未形成等挑战[3][21] - 当前厂商分为三类:原生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等)、工业跨界企业(拓斯达等)、科技/车企延伸企业(华为/特斯拉等)[3] 竞争优势 - 国内少数具备机器人本体和大脑全栈技术能力的公司,实现核心硬件全自研[13] - 建立模块化产研体系,支持多产品线并行开发,一年内推出三款整机产品[13][15] - 产品迭代速度和商业化进展远超同期创业公司,被投资人评为2025年发展最快具身机器人企业[21]
焦点访谈|800多家前沿企业、3000多项创新产品 这个展览为何如此火爆?
央视网· 2025-07-30 13:35
大会规模与结构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行 展览持续至29日 主题为"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 [1] - 展馆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 汇聚800多家全球企业 规模创历史新高 [3] - 包含会议论坛 展览展示 评奖赛事 智能体验四大板块 设核心技术馆 行业应用馆 智能终端馆与全域链接馆四大展馆 [3] - 3000多项创新产品集中亮相 涵盖40余款大模型 50余款AI终端产品 60余款智能机器人 [5] 技术突破与创新 - 100多款产品为"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重磅新品 [5] - 上海纬钛科技发布全球首款分辨率超越人类手指的视触觉传感器 [5] - 智元机器人发布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 [5] - 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支持130多种语言无障碍交流 中英同传首字响应时间最快2秒 达高阶同传专家水准 [7] - 腾讯与南航共同打造国内首个全自研"全动飞机模拟机视景系统" 突破对进口系统的依赖 [9]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 - AI健康管家平台拥有200多名全国三甲医院知名医生的AI分身 累计服务患者460万人次 [5] - 可灵AI视频生成大模型进行超过30次迭代 全球累计用户超过4500万 在北美 欧洲 东亚市场增长迅速 [7] -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与传统企业结合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9] 学术研究与全球合作 - 大会汇聚12位图灵奖及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200余位顶尖嘉宾 [9] - 首创"数学之问 模型之问 科学之问"三问机制 提升学术研讨高度 [9] - 发布《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 《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等全球治理成果 [14] 青年参与与行业生态 - 组委会举办青年精英会 思辨会等"小而美"论坛 聚焦大模型进化 具身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核心话题 [10] - 论坛参与者多为18至35岁年轻人 包括大学生 行业从业者及青年创业者 [12] - 大会展现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蓬勃朝气 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 承载国家战略与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 [12]
机器人的“第六感”:视触觉传感器如何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钛媒体APP· 2025-05-10 11:05
视触觉传感器技术概述 - 视触觉传感器(VBTS)是一种基于视觉的触觉感知装置 能同时感知法向力 剪切力 相对滑动和物体位姿等多维信息 接近人手的触觉信息维度 [4] - 典型代表GelSight由MIT团队于2009年提出 使用弹性凝胶材料和内置摄像头捕捉形变 通过算法映射为触觉信息 [4] - 工作原理类似"接触成像系统" 弹性材料形变经光学系统放大后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重建三维压力分布图 识别精细纹理特征 [6] 技术优势与演进 - 优势包括高密度触觉信息 避免复杂布线 弹性材料适应性强 [6] - 技术演进从MIT的材质分类验证 到机械臂集成实现微米级分辨率操控 显著提升USB插拔等精细任务成功率 [7] - 近年迭代包括布里斯托大学TacTip仿生设计 UC Berkeley的OmniTact全方位感知 商业化产品GelSight等 [8] 技术路线与市场应用 - 三色光光度立体法路线分辨率高但体积大 单色光图案追踪路线解决算力 发热和耐用性问题 戴盟机器人采用后者并实现毫米级厚度 [10] - GelSight应用于物品缺陷检测 戴盟DM-Tac W传感器感知密度达4万单元/平方厘米(人手240单元) 应用于工业自动化 消费电子等领域 [11]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精密装配 医疗手术组织区分 可穿戴设备触觉反馈等 [11] 行业发展与投资逻辑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 市场无绝对龙头 技术优势在于多维度力测量和视觉系统协同 [13][14] - 技术瓶颈包括缺乏标准数据集 材料耐用性 计算资源需求和感知面积限制 [14] - 资本市场关注技术突破 成本下降和应用拓展 国内企业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全球竞争 [12][15] 未来展望 - 随材料科学和AI算法进步 传感器将更小型化 低成本化 推动人机交互进入触觉感知时代 [16] - 技术变革使机器人实现花瓣拾取 微米级手术等类人操作 从二进制计算转向"血肉相连"的认知方式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