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金属聚乙烯

搜索文档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台,高端化转型、产业升级有望加速:石油化工行业周报第422期(20250922—20250928)-20250928
光大证券· 2025-09-28 10:34
行业投资评级 - 石油化工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 旨在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解决基础有机原料市场竞争加剧、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不足、国内需求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1] - 政策强调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扩大有效投资 拓展市场需求 壮大发展载体 深化开放合作 推动行业高端化转型和产业升级[1] - 行业龙头企业在茂金属聚乙烯、碳纤维、高端膜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政策支持将深化其转型进程[2] - 方案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支持老旧装置改造和减油增化项目 行业景气度有望复苏[3] - 现代煤化工将适度布局煤制油气、煤制化学品项目 开展与新能源耦合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示范 供需格局持续优化[3] - 中长期原油供需格局仍具景气基础 看好三桶油及油服板块 宏观经济恢复提振化工需求 产能出清利好龙头企业[4] 原油行业数据库总结 国际原油及天然气期货价格与持仓 - 布伦特现货价、WTI现货价、迪拜现货价走势显示原油价格在55-100美元/桶区间波动[10][11] - 布伦特-WTI现货结算价差在-10至20美元/桶之间波动 布伦特-迪拜价差在-10至15美元/桶区间[19] - WTI总持仓量在-10至80万张之间波动 净多头持仓在0至70万张范围[15][16] - 美国亨利港天然气价格在0-25美元/mmBtu 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在0-70美元/mmBtu[25][26] 中国原油期货价格及持仓 - 原油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在-200至100元/桶区间波动[22][23] - 主力合约总持仓量在0-900万张之间 成交量在0-7万张范围[24][27] 原油及石油制品库存 - 美国原油及石油制品总库存保持在1500-2200百万桶水平[29][30] - 美国原油库存维持在350-550百万桶 汽油库存190-270百万桶 馏分油库存100-170百万桶[32][34][36] - OECD整体库存2500-3100百万桶 原油库存1200-1500百万桶[38][40] - 新加坡库存轻质油0-70百万桶 中质油0-60百万桶 残余燃料油0-50百万桶[43] - ARA地区汽油库存0-60百万桶 柴油0-50百万桶 燃料油0-40百万桶[45] 石油需求情况 - 全球原油需求在98-106百万桶/日区间[47] - 三大机构对2025年需求增长预测:IEA 0.74百万桶/日 OPEC 1.29百万桶/日 EIA 0.9百万桶/日[49] - 美国汽油消费量5-10百万桶/日 炼厂开工率50%-100%[50][51] - 中国原油进口量2000-5500万吨 加工量2000-7000万吨[53] - 欧洲炼厂开工率60%-95% 山东地炼开工率50%-90%[55][56] 石油供给情况 - 全球原油供给99-106百万桶/日[57] - 全球钻机数0-2500座 其中拉美0-500座 亚太0-400座 加拿大0-600座 欧洲0-300座 非洲0-200座 中东0-500座[59][61] - OPEC总产量7000-12000千桶/日 沙特产量8000-11500千桶/日[63] - 利比亚产量0-1500千桶/日 尼日利亚产量0-2500千桶/日[65] - 美国原油产量9000-14000千桶/日 钻机数0-900座[66][67] 炼油及石化产品情况 - 石脑油价差-400至400美元/吨[69] - PDH价差0-1200美元/吨[70] - MTO价差-200至600美元/吨[72] - 新加坡汽油-原油价差-10至40美元/桶[77][78] - 新加坡柴油-原油价差0-70美元/桶[75][76] - 新加坡煤油-原油价差-10至60美元/桶[81] 其他金融变量 - WTI价格与标普500指数呈现正相关关系 与美元指数呈现负相关关系[82][83] - 原油运输指数(BDTI)在0-3000点区间波动[85][86]
石化和炼油行业反内卷,对化工行业影响几何?
2025-08-20 14:49
行业与公司 * 石化和炼油行业[1][2] * 涉及公司包括民营企业、央国企(如两油公司、中石化)[5][19][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现状与挑战 * 石化行业利润下滑 2024年全行业营收14.6万亿元 利润跌至万亿以下 2025年利润继续下降8.8%[2] 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2.3% 去年下降8.8%[3][25] * 面临产品价格下降、激烈竞争及反倾销诉讼挑战[1][2] * 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低端大宗产品严重过剩(如聚苯乙烯、聚丙烯粉料)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聚丙烯粒料)[3][4][7] * 中国化工产值占全球44.6% 但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和定价权[3][11][12] 政策与产能调整 * 反内卷成为年度重点任务 国家通过摸排产能、淘汰重复装置、技术升级推动节能降碳和产业结构优化[1][2][17] * 产能预警报告显示14种高风险产品(炼油、丙烯、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丙烯腈、PVC、三氯乙烯等)和10种较高风险产品(纯碱、氢氧化钠、尼龙66、聚醚多元醇、蛋白粉、乙二醇等)[3][4] * 发改委要求200万吨以下产能必须退出 推动小型链厂转型升级[3][26] * 碳达峰前新增一次炼油能力4,000万吨 代表先进技术方向 不会导致过剩[6][16] * 政策要求8月30日前完成项目申报重新评估 10月出台指南意见 年底落实十五五规划[13][14] 企业转型与竞争力 * 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更具优势 设备新技术先进且盈利状况良好 更愿意投入节能改造[5] * 央国企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需对老旧装置进行核心改造升级[5][19] * 中石化在新材料领域有布局 如上海石化碳纤维项目(对标东丽技术)、独山子气相法POE项目[21] * 两油公司通过装置更新延长核心设备年限(如金陵石化更新30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至2024年 抚顺石化新建20万吨溶液法聚乙烯装置至2025年)[19] 市场需求与新兴领域 * 新兴市场需求增加(医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推动可降解材料BDO(从不到10万吨增长到超过600万吨)和光伏材料POE(规划产能超过590万吨)快速发展[10] * 炼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受政策鼓励[10] * 氢能发展面临技术、标准、政策和成本障碍 中石化拥有加油站网络可转型为加氢站[23][24] * 新材料行业投资回报比例低 需持续研发投入(如中复神鹰生产T800碳纤维仍亏损)[29] 国际竞争与规划 * 十五五规划需加强内部补链延链 淘汰落后产能 培育优质产能 争夺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及标准参与权[11][12] * 绿色能源领域需通过欧洲标准获取订单 缺乏国际标准定义权(如绿氢、绿醇)[11][12] * 需自主生产高端牌号产品(如茂金属聚乙烯、聚烯烃)解决卡脖子问题[11][12] 其他重要内容 * 老旧装置改造聚焦传统大炼化和烧碱装置(如超20年氮肥厂和烧碱厂) 氯碱行业2024年退出20万吨产能 2025年有类似计划 新增产能重点采用乙烯法及膜极距、无汞触媒技术[9] * 炼油指标可谈判流转 有价证券性质 国家划定一次炼油加工红线不超过11亿吨 2024年能力达9.3亿吨[16] * 反内卷政策以引导型为主 非一刀切 结合能效指标给予企业发展空间[17] * 新材料发展依赖市场需求而非具体政策引导 需避免规划过于具体导致产能过剩[18][27] * 中国新材料研发借鉴德国盈创平台模式 高校承担科技专项 结合人工智能取得成果[28]
独山子石化创新赋能提质效
中国化工报· 2025-08-08 03:31
8月6日,在独山子石化公司化工控制中心,随着乙烯一部高级技师、分离装置班长郭凯斌轻点鼠标,原 本流向裂解气压缩机的氢气被完全隔离,转而进入裂解炉燃料气系统。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减少了氢气 的无效循环,每天可增产乙烯30多吨、丙烯10吨。 独石化通过搭建"数据+模型"智能管理体系,实现15分钟智能排产,显著提升原油加工边际效益。乙烯 装置应用在线实时优化技术,实现秒级参数调整,连续6个月日产超4000吨,创历史新高。 近5年来,独石化实施茂金属系列催化剂等15项"三剂"国产化替代,完成乙烯丙烯压缩机透平、聚丙烯 压缩机干气密封等615项设备配件国产化替代,热电厂突破高钠煤掺烧比例瓶颈,每年降低成本上亿 元。 近年来,独石化聚焦核心装置,实施流程优化和能量优化,通过减少物流无效循环、提升能量利用效 率,借助流程模拟软件等科学工具,依托科技创新持续在降本增效上发力,释放提质增效新动能。 独石化深入开展提质增效活动,重点从科技创新方面深挖潜力。他们聚焦炼化核心业务,加快科技创新 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国内率先实现茂金属聚烯烃系列化生产,开发茂金属聚乙烯产品14个。在新材 料领域,公司通过实施新材料开发适应性改造等项目, ...
研判2025!中国茂金属聚乙烯生产工艺、发展背景、产业链、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进口依赖度超90%,未来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8 01:36
行业概述 - 茂金属聚乙烯(mPE)具有分子量分布窄、分子结构规整、力学强度高、光学性能优、加工稳定性好等特点,被称为聚烯烃领域的"软黄金" [1][2] - mPE是近10年聚烯烃工业最重要的技术革新,产品类型包括茂金属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高密度聚乙烯和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2] - 在多层共挤吹塑加工中应用广泛,深受国内外包装印刷企业青睐 [2] 生产工艺 - 全球主要生产工艺包括气相法(Unipol、InnoveneG和EVOLUE)、溶液法(DOWLEX、Borceed、Nexlene和SCALIRTECH)和淤浆法(Borstar、MarTECHSL和MarTECHADL) [5] - Univation的Unipol PE技术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聚乙烯生产工艺,其次为雪佛龙菲利普斯的MarTECH ADL技术 [5] - Unipol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投资低、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并开发了诱导冷凝技术提升生产负荷 [7] - DOW化学溶液法采用独有的Insite高温聚合技术,共聚单体含量最高可达20%以上,可生产POP和POE产品 [7] - 淤浆法聚合压力温度温和,乙烯单程转化率可达95%-98%,可分为釜式淤浆工艺和环管淤浆工艺 [7] 政策环境 - 《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24年本)》将"茂金属聚乙烯等特种聚烯烃的生产"列为发展重点 [8] - 政策有助于引导资金、技术等资源向领域倾斜,为企业创造有利政策环境并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8] 产业链结构 - 上游包括乙烯、丙烯等原材料供应商,催化剂、抗氧剂等辅助材料供应商及生产设备供应商 [12] - 中游为mPE生产加工环节 [12] - 下游应用市场涵盖食品包装膜、缠绕膜、热收缩膜、FFS膜、棚膜、管材等领域 [12] 消费结构 - 食品包装膜为最大消费市场,占比达29.4% [14] - 缠绕膜和棚膜分别占19%和18.60%,其他领域占比均不足10% [14] 市场供需 - 2024年中国mPE表观消费量约300万吨,进口量272万吨,进口依赖度高达90.67% [16] - 国内产量约35万吨,其中中国石油占比65%,中国石化占比30% [20] 竞争格局 - 进口产品主要供应商中,埃克森美孚占40%市场份额,陶氏化学占30%,三井化学占13% [18] - 埃克森美孚采用Unipol气相法开发了三代mPE产品:Exceed™、Enable™和Exceed™xp系列 [18] - 国内生产企业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沈阳化工等 [20] - 国内在建项目共7个,设计产能370万吨/年以上,投产后将改变市场供应格局 [20] 发展趋势 - 未来产能增加将降低进口依赖度,提高国产化率,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 [22] - 行业将向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注重节能减排,开发可回收可降解产品 [22]
惠州这个百亿美元级项目有何亮点?4个字告诉你
搜狐财经· 2025-07-15 10:12
项目规模与投资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是国家重大外资项目之一,是美国企业在华独资建设的首个重大石化项目,总投资超百亿美元 [3] - 一期项目16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是国内单套装置最大产能 [3] - 项目将大幅提升茂金属聚乙烯、高端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等高品质原料自给率,减少高性能聚烯烃的进口依赖 [3] 建设速度与效率 - 项目从2020年"云开工"到2023年启动研发中心建设,再到2024年投产,体现中国速度、广东速度 [4] - 从2017年5月首次考察到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仅用时4个月,刷新惠州招商引资纪录 [4] - 项目4个月完成园区规划修编,11个月完成转规,一年半动工建设,创造"惠州速度" [4] 研发与产业协同 - 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将提升本地响应速度,加快研发到市场的转化效率 [4] - 研发中心将支持材料循环利用、碳足迹降低等可持续创新方向 [4] - 项目将强化本地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化工新材料在中国制造业的广泛应用 [5] 环保与能源利用 - 项目环保采用预处理外置模式,为国内首例 [6] - 配套综合能源站可接收工艺尾气参与燃烧,实现清洁能源循环利用 [6] 产业影响 - 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塑料、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提供关键支撑 [3] - 将助力华南地区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大湾区产业链升级 [5]
卫星化学2024年营收、净利均两位数增长 董事长杨卫东:将积极采取可行方案应对关税调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0 14:2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56.48亿元,同比增长10.03%,归母净利润60.72亿元,同比增长26.77%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原料成本低、供应链完整、产业链一体化以及技术领先策略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和高端化 [1] - 2024年一季度化工品价格环比回落但同比上涨,如丙烯酸价格从2024年底7900-8000元/吨短暂回落后回升至7400-7500元/吨 [5] 原料成本与关税影响 - 原材料丙烷FEI价格从618美元/吨大幅下跌至450美元/吨,使进料加工业务存在套利空间 [1] - 乙烷关税从2%下降至1%,公司已制定三套应对方案:争取不列入加征清单、争取豁免、采取来料加工和乙烯换货等业务模式 [2] - 公司通过与美国ET公司合作拥有资源出口资产,自建码头、管道和乙烷船队,减少中间环节 [2] - 进料加工业务需要承担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波动,但公司能够从中套利 [3] 产能与产品布局 - 2024年建成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形成182万吨/年乙二醇、50万吨/年聚醚大单体与表面活性剂、20万吨/年乙醇胺、15万吨/年碳酸酯等产能 [4] - 拥有80万吨/年聚乙烯、4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产能 [4] - 正在建设10万吨/年α-烯烃生产装置,茂金属聚乙烯和POE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 [6] 行业供需状况 - 行业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紧缺"格局,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65% [5] - 2024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1303万吨,净进口依存度31.9%,茂金属聚乙烯进口量超200万吨,自给率不足20%,POE进口量91万吨,进口依存度近100% [5] - 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丙烷占比约50%,加征关税可能导致PDH企业开工率下降,推动丙烯及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6] - 中国化工产能扩张进入尾声,供给增速放缓对化工品价格形成支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