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

搜索文档
去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13:56
研发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70% [1] - 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2] - 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 - 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突破单月掘进542米新纪录 [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 [2]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 [2]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且占比超40% [2] - 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3]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且技术和用户数全球领先 [3]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3]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 [3] -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3]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3] 未来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 [3] - 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部分准确率突破95% [3] - 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并加速落地应用 [3] - 脑机接口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且盲人恢复光感 [3] - 国产脑起搏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 [3] 环境治理与交通发展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5] - 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 [6] - C919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 [6] 医疗健康创新 - 研发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医疗装备 [7] - 研发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实体瘤双抗药物 [7] - 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宫颈癌患者提供新治疗方案 [7]
科技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
财联社· 2025-09-18 11:58
其中包括,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 正 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 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1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科技部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 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
科技部: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央视网· 2025-09-18 08:09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18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 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科技部持 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筑牢未来产业成长根基。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 工智能领域,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 标杆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 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 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 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 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阴和俊表示,未来,科技部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 ...
超前布局AI等前沿技术 “十四五”时期我国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显著
央视新闻· 2025-09-18 07:36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十四五"时期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1] -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 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突破 - 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京华号"盾构机 [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2]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转型 [2]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且占比超40% [2] 信息通信技术领先优势 - 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保持全球技术领先 [2] - 5G用户数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 [2] 新能源产业全球贡献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2]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 [2] -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2] -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人工智能前沿布局 - 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通用大模型 [3] - 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3] - 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场景落地 [3] 脑机接口医疗突破 - 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和盲人恢复光感 [3] - 国产脑起搏器实现全面商用 [3] - 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 [3] - 临床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创新驱动 持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华网· 2025-08-25 07:4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1] - 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27.8% [3] -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 [3] 机器人产业突破 - 世界机器人大会售出1.9万台机器人 销售额超2亿元 [2] - 中国重汽焊接车间采用220台机器人和109台AGV 用工从300人降至30人 [3]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10万亿元 2045年应用量超1亿台 [3] 核心技术自主化 - 蓝微电子突破16微米键合丝技术 解决芯片材料"卡脖子"问题 [4] - 品驰医疗实现脑起搏器国产化 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四大神经调控产品线的企业 [7][8] - 品驰医疗实现高场强磁共振兼容技术 降低产品研发费用和周期 [7][8] 低空经济应用拓展 - 杭州低空巴士航线缩短40公里路程至20公里 飞行时间8-10分钟 [9] - 美团无人机开通64条航线 累计完成订单超60万单 [9] -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5万亿元 [9] 产业生态成熟度 - 全国涌现十余家神经调控企业 形成协同创新生态 [8] - 低空经济实现船舶动态配送和跨山跨海物资运输 [9][12] - 机器人及低空经济加速拓展应用场景边界 [12][13]
中国人寿助力脑机接口技术快速腾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9 09:23
政策支持与行业突破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1] - 脑机接口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康复、护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进行康复训练成为现实场景[3] - 2024年11月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实施柔性电极植入手术 电极厚度仅为头发丝十分之一 实现微创植入并采集深部脑区单细胞级别神经信号[1] 企业融资与资金支持 - 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8月完成A轮融资 规模超3亿元 由国寿双碳基金参与投资 资金用于新一代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研发及大规模临床试验[2] - 力之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获得广发银行1.7亿元授信意向和2500万元贷款支持 用于脑机接口康复神经调控技术研究[4] - 广发银行2025年上半年科技信贷较年初增长7.7% 针对不同阶段科创企业开发特色金融产品[4] 投资布局与基金规模 -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截至2025年6月末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领域累计投资规模超400亿元[2] - 国寿科创基金和国寿双碳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20个 涵盖新能源、先进制造、工业软件、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50%[2] - 国寿大健康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 为国内首支保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截至2025年6月末已发起设立3期基金 累计投资项目超60个 科技型企业占比超70%[5][6] 技术成果与产业应用 - 智冉医疗开发的高通量柔性电极已实现临床级产品自主可控 构建从研发到规模化量产完整闭环[2] - 强脑科技在国寿大健康基金2021年B轮投资后成长为全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军企业 三大产品线(智能假肢、智能康复及神经电子消费品)实现全球脑机接口领域十万台级量产[6] - 品驰医疗在2022-2023年获得国寿大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和国寿双碳基金联合E轮投资 成为国内自主研发脑起搏器技术的创新企业[6]
帮主郑重:脑机接口暴涨48%!散户别光追高,这3条硬逻辑才是真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16 23:39
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培育2-3家全球巨头 [3] - 医保局将脑机接口相关费用纳入医保立项,包括"侵入式植入费"和"非侵入式适配费" [3] - 政策推动下脑机接口指数4月以来暴涨36%,创新医疗8天内收获5个涨停板 [3] 市场表现 - 脑机接口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达48.67%,龙头股创新医疗股价翻两倍多 [1] - 27只概念股获机构调研,6家被调研5次以上 [3] - 北陆药业获22次机构调研,因其神经调控药物与脑机接口治疗抑郁症协同 [3] 技术突破 - 三博脑科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手术,使偏瘫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4] - 汉威科技研发0.1mm超柔性电极,成本比美国低50% [3] - 高德红外自研65000通道芯片,性能超Neuralink三倍,已获3.2亿军品订单 [5] 产业链机会 上游 - 芯片和传感器是核心环节,高德红外芯片技术领先 [5] - 汉威科技柔性电极绑定下游厂商,订单排至明年 [5] 中游 - 岩山科技脑电大模型获二类医疗器械认证,订单增长240% [7] - 科大讯飞情绪识别准确率达92%,获500所学校合作 [7] 下游 - 品驰医疗脑起搏器占据60%帕金森市场,医保报销后患者数量翻倍 [7] - 翔宇医疗康复设备进入医保集采目录,覆盖80%三甲医院 [3][7] 行业风险 - 部分公司估值过高,龙头股PE达324倍 [5] - 存在蹭概念现象,如电子厂改名后主营仍为数据线 [6] - 技术不成熟公司夸大宣传,实际算法连小白鼠都控制不准 [6] - 部分产品价格过高,如某植入式芯片单台售价80万 [6]
科学与健康|健康“链”世界 中国医疗装备走出国际范儿
新华社· 2025-07-25 14:3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医疗装备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5400亿元,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 [5] - 近十年医疗装备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5] - 上半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增长87% [5] 技术创新与产品 - 智能仿生手结合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可识别佩戴者运动意图 [5] - 国产首台质子治疗系统已为超750例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9] - 国产自主创新医疗装备包括可弯曲机械手臂、亚毫米级分辨率全身磁共振等 [5] 国际化与出口 - 2024年国产医疗装备出口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00多家医疗机构 [2] - 近五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复合增长率达9.4% [8] - 国产CT、数字平板X线成像系统、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产品远销海外 [8] 产业链与生态 - 迈瑞医疗"瑞智联"生态系统实现签单项目量累计超650个 [8] - 北京市昌平区打造国际医疗器械城,上海市闵行区建设新优药械出海集群 [11] - 国家药监局启动第二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 [10] 临床与应用 - 中国自主研发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在瑞士完成首例CS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三分支腔内修复重建手术 [6][8] - 医疗装备紧跟临床需求,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9][10] - 国家医保局新增100多项与新技术、新设备相关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10]
重大进展!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最新规划:2026年让盲人重获光明,2028年让全体人类变AI【附脑机接口行业前景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6-30 08:27
Neuralink最新研究成果及规划 - 核心突破为植入式N1芯片,硬币大小,支持无线充电,通过1024个电极实时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转化为数字指令 [2] - 目前7名受试者(4名脊髓损伤、3名渐冻症)平均每周使用超50小时,峰值超100小时,可实现意念操控机械手、玩电子游戏等 [2] - 2025年目标:言语皮层植入解码"意图言语";2026年电极数量提升至3000个;2027年实现多设备同时植入;2028年电极超2.5万个并探索与AI深度融合 [3] - 长期规划包括"盲视"项目(2026年帮助失明者)、全脑接口(数十万通道)、控制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3] 脑机接口行业概况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12亿美元增至2023年20亿美元,CAGR超13%,预计2029年达76.3亿美元 [6][7] - 技术应用覆盖医疗(瘫痪/神经疾病治疗)、科技(人机交互)、娱乐(沉浸式体验)三大领域 [4][6]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突破百亿元,老龄化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基数大驱动需求 [10] 中国脑机接口企业进展 - 头部企业临床注册情况:品驰医疗(侵入式脑起搏器)、脑虎科技(医用级BCI)、博睿康(临床手术案例)、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等 [10] - 海天智能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系统被工信部认定为首台核心技术装备 [10] - 行业技术突破方向:提升大脑认知理解能力,推动人机融合与机器人控制效率 [12]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正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强磁场”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14:01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 [1] - 2024年以来全市11款创新药械产品获批上市,总数居全国前列 [1] 政策支持与审批优化 - 北京市推出《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将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天压缩至60天,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从60天压缩至30天 [1] - 推动医药健康领域扩大从事CGT研发生产的开放试点工作在北京率先落地 [1] 外资企业与全球创新资源 - 8家知名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或创新主体,包括辉瑞、丹纳赫、礼来、拜耳、默沙东等 [1] - 北京正在成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1] 空间布局与人才资金支持 - 南部规划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北部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加速原创成果转化 [2] - 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青年临床研究人才培训等计划,形成紧缺人才引育路径 [2] - 发挥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撑产业创新 [2] 医疗器械产业优势 -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数量分别为7023个和2628个,居全国前列 [3] - 近5年北京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数量58个,占全国25%,位居全国榜首 [3] 特色细分领域发展 - 手术机器人、影像辅助诊断AI产品等前沿领域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3] - 可吸收支架、脑起搏器、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等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达国际先进水平 [3] 创新医疗器械服务体系 - 2024年8月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医疗器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实施"项目制"管理模式 [4] - 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累计服务企业969家次,提供人员培训、定制咨询等六大服务 [4] 多元服务平台与市场拓展 - 首钢基金与国资公司组建的北京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推动30余款高端医疗设备入院试用 [5] - 建立创新医疗器械院企对接机制,通过政策宣讲、实地调研等方式搭建供需桥梁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