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

搜索文档
保险资管行业年内罚单超1200万元 另类投资成违规重灾区
中国经营报· 2025-09-18 12:04
监管处罚情况 - 交银保险资产因投资不合规等问题被罚款115万元 3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11万元 [1][2] - 太保资产因债权投资计划等问题被罚款100万元 3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13万元 [1][2] - 太平资产因高管任职等问题被罚款678万元 11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76万元 [2] - 华夏久盈资产25名责任人被警告并罚款共计266万元 多名责任人被处以终身禁业或1-15年禁业 [2] - 今年以来行业罚单涉及4家机构42名责任人 处罚金额合计达1259万元 [2][3] 监管趋势变化 - 监管执法呈现透明化常态化趋势 通过持续检查定期抽查形成约束力 [1][3] - 2023年11-12月6家机构集中被罚 处罚数量几乎相当于过去10多年总和 [3] - 监管从原则导向转向规则导向 呈现趋严趋细特征 [3] - 行业需要习惯于在高压线下运营 合规经营成为生存前提 [1][3] 违规业务领域 - 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等另类投资业务领域 [4][5] - 太保资产涉及债权投资计划操作不合规 [5] - 太平资产涉及投资非受托人自主管理信托产品 [5] - 交银保险资产同时涉及信托计划和债权投资计划违规 [5] - 2023年6家被罚机构中有5家涉及债权投资计划或信托计划违规 [5] 违规深层原因 - 非标资产结构复杂期限长信息披露不足 易成为规避监管的灰色地带 [6] - 低利率环境下资管机构为追求高收益被迫在非标资产中寻求空间 [6] - 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清除 早年通过通道嵌套运作积累存量问题 [6] - 结构性压力与制度性漏洞叠加导致违规高发 [6] 母子公司关联风险 - 华夏久盈资产违规问题与控股股东华夏人寿存在关联 [7][8] - 股权高度集中架构下资管公司缺乏独立决策能力 易受母公司干预 [8] - 资管公司可能为满足母公司偿付能力业绩诉求而进行违规操作 [8] - 治理结构缺陷导致母子公司协同违规 资金运用偏离市场化原则 [8][9]
上千只保险资管产品年内超九成收益为正 谁收益高?谁更稳健?
北京商报· 2025-09-04 02:30
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表现 - 前8个月1542只保险资管产品中超九成取得正回报 正回报产品数量达1451只 占比94% 年化回报率中位数为3.95% [1][2] - 权益类产品回报表现突出 204只产品回报中位数高达30.28% 其中195只实现正回报 [2]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882只产品回报中位数为2.53% 其中831只取得正收益 [2] 市场环境影响与投资策略 - 权益市场回暖为收益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A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政策利好推动显著上涨行情 [3] - 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定得益于稳健投资策略 主要投向国债、地方政府债、高信用等级企业债等低违约风险资产 [3] - 保险资金具有负债驱动特性 本金安全与稳定现金流为首要目标 固收资产与负债期限及成本匹配度较高 [3] 未来资产配置方向 - 长期利率中枢下移趋势下 权益投资可提升组合收益弹性并抵御利差损风险 [4] - 重点布局高股息、低估值稳健资产 包括符合国家战略的优质蓝筹股及国有企业 [4] - 行业配置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医药等领域 优先选择现金流稳定的龙头企业 [4]
上千只保险资管产品年内超九成收益为正 谁收益高?谁更稳健?
北京商报· 2025-09-03 13:44
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表现 - 前8个月1542只保险资管产品中超九成取得正回报 正回报产品数量达1451只 占比94% [1][2] - 产品年化回报率中位数为3.95% [1][2] - 权益类产品回报中位数达30.28% 固收类产品回报中位数为2.53% [2] 产品类型表现差异 - 权益类产品表现突出 204只产品中195只实现正回报 [2]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882只产品中831只取得正收益 [2] - 固收类资产主要投向国债 地方政府债 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和金融债 违约风险相对较小 [3] 市场环境影响 - A股市场回暖为权益类产品收益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为反弹提供空间 [3] -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 市场情绪逐步修复 政策利好释放推动市场显著上涨 [3] - 保险资金具有负债驱动特性 本金安全和稳定现金流是投资首要目标 [3] 未来配置方向 - 保险资管可能提升权益类产品投资占比 把握市场新机会 [1] - 重点布局高股息 低估值稳健资产 抵御利差损风险 [4] - 配置方向聚焦高端制造 新能源 数字经济 医药等国家战略行业龙头公司 [4] - 关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优质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估值低 分红好 具备价值重估潜力 [4]
上千只保险资管产品年内超九成收益为正,谁收益高?谁更稳健?
北京商报· 2025-09-03 12:13
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表现 - 前8个月1542只保险资管产品中1451只取得正回报 占比94% 年化回报率中位数为3.95% [1][3] - 权益类产品回报中位数达30.28% 204只产品中195只实现正收益 [3]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882只产品回报中位数为2.53% 其中831只取得正收益 [3] 市场环境影响分析 - 权益市场回暖为收益增长提供有利条件 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政策利好推动上涨行情 [4] - 固收类产品收益稳定得益于国债、地方政府债等高信用等级标的 违约风险小且波动低于权益资产 [4] - 保险资金负债驱动特性要求本金安全和稳定现金流 固收资产更好匹配负债期限和成本 [4] 未来资产配置方向 - 权益投资可提升组合收益弹性并抵御利差损风险 重点布局高股息低估值稳健资产 [5] - 可能配置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医药等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行业 [5] - 优先选择现金流转正的行业龙头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优质国有企业 [5]
1385只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取得正收益
证券日报· 2025-09-01 16:47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收益率表现 - 前8个月1448只产品披露年化收益率 其中1385只实现正收益 占比95.6% 60只负收益 3只零收益 [1] - 产品平均收益率达11.12% 收益率中位数为3.88% 最高收益率达298.44% 最低为-57.36% [2] - 固收类产品平均收益率3.80% 同比上升0.88个百分点 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35.96% 混合类产品平均收益率23.69% [2][3] 产品分类收益率详情 - 993只固收类产品中939只正收益 占比94.6% 收益率中位数2.67% [2] - 261只权益类产品中258只正收益 占比98.9% 收益率中位数31.23% [3] - 194只混合类产品中188只正收益 占比96.9% 收益率中位数19.80% [3] 收益率回暖驱动因素 - A股市场显著上涨叠加险资加大股票配置 推高权益类投资收益 [3] - 上半年国内利率持续下行 推动固收资产估值上升产生浮盈 [3] - 险资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提升整体投资组合表现 [1][3] 保险资金配置趋势 - 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股票配置资金运用余额在规模及比例上同比双升 [4] - 保险资管机构对债券市场和A股市场持较乐观态度 投资信心回升 [4] - 增配权益资产及采取高股息配置策略成为主流选择 [5] 行业投资策略方向 - 构建长期价值投资考核机制 避免短期业绩波动干扰 [4] - 加强投研体系建设 提升宏观和产业趋势研判能力 [4] - 坚持稳健投资风格 从长期资产负债匹配角度优化配置策略 [5]
加快保险资管产品发展 业界期待统一政策出台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市场 重点培育高净值客户 扩大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 丰富产品类别 开发工具类产品 并提供资产配置咨询服务[1] - 资管新规落地 "房住不炒"政策实施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 非标转标背景下资金端寻求产品替代 居民财富从住房和存款转移 个人养老三支柱入市构成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三大主线[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规模从2019年末1.2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3月末3.45万亿元 年化增速达57.02%[2] - 行业组合类产品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自营及理财(占比51%)和保险公司(占比40%)[2]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股票型及混合型保险资管产品平均回报较高 除指数增强型产品外收益分化明显[2]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近三年纯债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跑赢公募基金:中长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5.73% 高于公募同类产品11.34% 短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2.05% 高于公募短债基金10.05%[2] 竞争优势分析 - 负债端资金来源相对稳定 资金久期较长 在风险控制、长期资金管理及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具有相对优势[2] - 投资范围更加广阔 可投资最高占比不超过35%的非标债权类产品[2] 发展挑战与劣势 - 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且多为系统内保险资金 私募产品性质对个人投资者门槛较高[3] - 渠道力量相对薄弱 主要受历史监管不允许代销影响 而公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及第三方渠道销售占比较大[3] - 产品代销处于起步阶段 合作模式和能力建设仍需持续深耕[3] 政策环境与建议 - 行业面临税负优惠不均问题 保险资管产品股票打新被认定为B类投资者 配售比例低于基金及养老金[4] - 建议统一资管行业财税政策 将公募基金税收优惠扩展至其他资管产品[4][5] - 呼吁放开年金、社保基金对保险组合类资管产品的投资限制 实现公平竞争环境[1][5]
保险资管市场化提速 组合类产品成抓手
新华网· 2025-08-12 06:19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目前已进入倒计时。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管 机构正加速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数据显示,组合类保险资管产 品规模已从2019年末的1.35万亿元增至2021年末的超3万亿元。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助推市场化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公开披露净值情况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有810余只,固定收益类 产品占据大头。具体来看,固收类528只,权益类148只,混合类132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暂无,其 他类别4只。 从今年以来的年化回报率来看(包括今年成立的新产品),固收类最高回报率为17.95%,回报中 位数为2.09%;权益类最高回报率为18.23%,回报中位数为-19.46%;混合类最高回报率为41.63%,回 报中位数为-9.07%。 从三年中长期业绩来看,Wind数据显示,固收类保险资管产品方面,混合型债券二级类保险资管 产品近三年收益率中位数为21.13%,领先固收其他类型产品。中长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 中位数为14.72%,同期公募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回报率中位数为10.96%。短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 收益率中位数 ...
千余只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最新披露年化收益率为正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27
本报记者 冷翠华 见习记者 杨笑寒 随着A股市场回暖,近期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收益率整体有所回升,不同大类产品业绩表现分化。 受益于A股市场回暖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是指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以组合方式进行投资运作的保 险资产管理产品。根据组合形式的不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又分为固收类、权益类、混合类、商品及 金融衍生品类等大类。其中,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数量较少,披露数据不多,因此市场主要关注固 收类、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的收益率。根据监管规定,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运作期间,封闭式产品的净 值披露频率不少于每周一次,开放式产品的净值披露频率不低于产品开放频率。 随着近期A股市场的回暖,不同大类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收益率整体有所回升,但产品收益率表现也 出现分化,以往表现较为强势的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同比有所下降,而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收益率 大幅上升。 具体来看,前述已披露收益率的1529只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7.66%,同比有所上升,收 益率中位数为2.60%,其中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为176.76%,最低收益率为-85.50%。 从各大类产品业绩表现来看,1016只固收类产品中,有 ...
开业四年,再换总经理!这家险资宣布:管理层调整
券商中国· 2025-07-05 23:23
公司管理层调整 - 安联资管总经理曹蕾因个人及家庭原因辞任 公司聘任张光为新任总经理 在监管核准前由董事长甄庆哲担任临时负责人 [2] - 张光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拥有22年金融从业经验 曾负责搭建多策略产品体系并推动资产管理规模增长 [4] - 甄庆哲作为公司创始团队核心成员 拥有26年金融行业经验 主导完成公司治理架构搭建和ESG业务模式创新 [5] 公司背景与业绩表现 - 安联资管是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 注册资本5亿元 由安联控股100%出资设立 [3] - 2021-2024年营业收入从0.1亿元增长至2.67亿元 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0.16亿元)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8.7% [6] - 截至2023年末管理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 其中80%以上来自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业务 [6] - 2024年主要收入来源为组合类产品管理费(1.55亿元) 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管理费(0.46亿元)和"一对一"受托管理费(0.38亿元) [6] 行业竞争与发展战略 - 保险资管行业呈现头部马太效应 2023年35家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中位数为3268亿元 [7] - 股东批准安联资管与安联人寿合作开展跨境投资业务 计划申请保险私募基金创新试点模式 [7]
超八成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近一年实现正收益
金融时报· 2025-06-04 07:24
保险资金在大资管中的占比与影响力 - 截至2024年底资产管理行业整体净值达161 1万亿元 同比增长11 8% 其中保险资金规模约33 3万亿元 同比增速18 1%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 - 保险资管产品收益表现突出 全市场1388只组合类产品中1222只实现正收益 最高年化收益率达62 9398% 最低为-45 833% [1] - 固定收益类 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正收益占比均超75% 反映保险资管机构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配置能力和稳健操作水平 [1] 保险资管产品分类表现 - 固收类产品中960只披露数据的产品有900只实现正收益 平均年化收益率2 76% 中位数2 34% [2] - 权益类产品240只中180只取得正收益 平均收益率7 42% 中位数5 57% 表现分化与A股科技 消费板块轮动相关 [2] - 混合类产品188只中143只正收益 平均收益率5 21% 中位数3 38% 展现攻守兼备优势 [2] 保险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预期 - 50%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53 57%保险公司对2025年A股持较乐观态度 比例较去年下半年提升 [3] - 52 78%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和51 19%保险公司预计A股将震荡上行 重点关注电子 银行 计算机 公共事业等行业 [3] - 政策利好推动保险资金入市 机构对配置股票的兴趣和信心增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