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象方便面

搜索文档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开空调省电费——“不给中间商赚差价”骗了我们多少年?
36氪· 2025-08-26 00:21
行业渠道变革冲击 - "去中间商"营销口号盛行但实际执行中仅更换了中间环节主体而非真正消除差价 [1][3] - 电商平台以"工厂直销"为卖点但自身成为新中间商并收取佣金和推广费用 [3][4] - 直播电商宣称"全网最低价"导致线下渠道价格体系混乱 [10] 经销商生存困境 - 白酒经销商单瓶高端白酒亏损100-200元 生存进入微利时代 [5] - 乳品经销商进货价高于零售价 例如蒙牛特仑苏(250ml*10盒)拿货价46元/箱低于拼多多零售价35-46元 [8] - 厂商向经销商压货导致资金链断裂 案例显示有经销商被厂家拖欠超1000万元市场费用 [8] 渠道功能价值重估 - 中间商承担物流配送/资金周转/市场开拓等职能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整体交易成本 [10][13] - 山东苹果产地价0.5元/斤经中间环节至上海终端售价5元/斤 若直销成本可能升至50元/斤 [13] - 渠道环节提供风险缓冲和服务支撑 差价本质是对劳务与风险的补偿 [13] 产业链恶性循环 - 线上低价冲击线下导致经销商抛售临期产品 形成价格体系崩坏与品牌形象受损的负反馈循环 [10] - 消费者等待折扣习惯导致新品动销困难 进一步加剧经销商资金链压力 [10] - 厂商多渠道管理缺位导致官方与非官方渠道价格冲突 [9] 商业模式本质反思 - 主流平台均未实现零差价运营 声称不赚差价的企业可能存在其他盈利意图 [13] - 渠道扁平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压缩经销商利润空间 使其处于亏损边缘 [9] - 专业分工的渠道层级具有存在必要性 盲目消除中间环节将损害整体产业链健康 [13][15]
食品饮料行业周度市场观察-20250820
艾瑞咨询· 2025-08-20 07:49
行业趋势 烘焙行业 - 烘焙行业加速洗牌 2024年全国已有9.5万家烘焙店倒闭 高租金和人力成本是主因 行业规模仍以5.2%增速增长至1105亿元 [2] - 茶颜悦色、海底捞等跨界布局烘焙市场 行业未来趋向连锁化、细分化和健康化 [2] 粉面市场 - 粉面赛道持续扩容 2024年市场规模达2275亿元 预计2025年增速超7% 门店超101万家 [4] - 2025年上半年65.6%品牌上新409款新品 非粉面类新品占59.2% 小吃和卤味为主 [4] 养生饮品 - 中式养生饮品成夏日新宠 青岛多家商超和便利店销量显著 售价多在5-8元 [4] - 预计到2028年 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4] - 方便面行业借鉴养生水经验 推出添加药食同源原料的产品 部分产品销量超10万袋 [9] 饮料市场 - 有糖茶市场规模领先无糖茶 2023-2025年约为其两倍 元气森林冰茶增长迅速 [5] - 盐汽水凭借低价、低热量和电解质补充功能 在长三角地区流行 延中、雪菲力、正广和为三大头部品牌 [6] - 大瓶装饮料崛起 1.5升包装通过降低单毫升价格(降幅超30%)和优化物流成本成为企业应对原材料涨价的有效策略 [10] 咖啡行业 - 2023年中国品牌咖啡门店数量达49691家 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现磨咖啡市场占比从2020年的18.5%增至2023年的40.2% [11] - 咖啡机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1.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9.5亿元 复合增长率达22.7% [11] 碳酸饮料 - 碳酸饮料市场份额虽下滑 但可乐品类仍占45%-50% 规模近600亿元 [7] - 本土品牌如大窑、元气森林、珍珍等通过差异化创新抢占市场 [7] 能量饮料 - 2020-2024年销量CAGR达10.9% 2024年人均饮用量2.8升/年 远低于美日等国 [16] 现制奶饮 - 现制奶饮成为饮品行业新风口 单店月销超百万 茶饮品牌和乳品巨头纷纷加码 [17] 白桦树汁 - 白桦树汁成为饮料行业新宠 农夫山泉、汇源、大窑饮品等推出相关产品 [20] 无糖茶和电解质水 - 无糖茶市场增速达16.6% 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占据70%以上份额 [24] - 电解质饮料成为新增长点 元气森林的外星人品牌以50%市场份额领先 [24] 头部品牌动态 吾岛酸奶 - 吾岛酸奶通过高端装备、精准用户定位和极致产品实现突围 2024年实现5亿营收并盈利 计划2025年达10亿 [33] 海底捞 - 海底捞在北京国贸开设首家高端"臻选店" 客单价超500元 试水精致餐饮 [28] 东鹏饮料 - 东鹏饮料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07.4亿元 以47.9%市场份额居行业榜首 [29] 幸运咖 - 幸运咖以5.9元一杯的低价策略进军咖啡市场 目标2025年门店破万家 目前全国门店6140家 [30] 小罐茶 - 小罐茶凭借无糖茶在年轻市场迅速崛起 年销售额达20亿 [31] 农夫山泉 - 农夫山泉作为包装水龙头和软饮料平台型企业 2024年国内包装水市场规模2470亿 [38] 香飘飘 - 香飘飘业绩持续下滑 一季度营收同比降19.98% 净亏损1877万元 [39] 乐事 - 乐事推出的蜂蜜黄油味薯条凭借甜咸适口、浓郁奶香的复合风味 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35] 星巴克 - 星巴克中国在2025财年业绩回暖 得益于降价策略、外卖业务拓展和下沉市场布局 [37]
【风物郑州】此地何以郑与重
郑州日报· 2025-07-24 01:39
历史文化传承 - 新郑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拥有8000年裴李岗文化、5000年黄帝文化及2700年郑韩故城历史[5][6] - 郑韩故城曾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郑国和韩国在此建都[7] - 城市现存黄帝故里景区、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年举办拜祖大典等传统文化活动[7][13] 现代经济发展 - 2024年GDP达9536亿元,6项核心经济指标领跑河南县域[11] - 形成现代食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体系,方便面产量占全国20%,枣制品占25%市场份额[14] - 拥有25所高校全省县市第一,华南城物流集散地承接省会批发市场转移[8] 营商环境建设 -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248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累计成交金额53962亿元[10] - 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和"企业家恳谈日"机制,通过"一键诉求"平台闭环处理企业需求[10][11] - 全省首个开通地铁县市,连接郑州城区、机场及许昌市区[8] 城市治理与民生 - 财政支出重点投向教育医疗,高校设施向市民开放形成"没有围墙的大学城"[12][13] - 绿化覆盖率达4128%,拥有81座公园游园,人均绿地1799平方米[13] - 创新"警网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成为全国观测点[13]
9个河南人,撑起中国食品半边天
36氪· 2025-07-11 15:25
河南食品产业概况 - 河南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面积的1.74%,凭借肥沃土地、适宜气候和便利交通等资源禀赋,孕育出蓬勃发展的食品产业[4] - 河南食品产业链庞大完整,在中国食品行业占据举足轻重地位,9位代表性企业家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4] 调料类——十三香 - 王守义60岁时以100元初始资金创业,1987年注册十三香商标并建立加工厂,初期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认知度低等困难[6][7] - 对原料品质严格把控,花椒来自四川、辣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等,实行"分承包方评定制度"[7] - 2003年注册资金达8000万,年销售额5亿,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40克产品利润仅8分钱,靠薄利多销实现过亿销售额[8] 速食类——白象 - 姚忠良1997年接手连续亏损5年、负债1000余万的白象,进行重大改革并招聘高学历人才[11] - 团队曾跑遍全国100多个城市推广,在零下20℃哈尔滨街头煮面,从地方小厂逆袭为行业巨头[11][12] 饮品类——蜜雪冰城 - 张红超以2万元开设首家冷饮批发部,2007年首家蜜雪冰城门店开业,定位平价亲民[15] - 坚持加盟模式,对加盟商要求严苛,中亚首店试营业首日营业额超3万元,首月达43万元[15][16] 酒类——金星啤酒 - 张铁山1989年集资36万建厂,推出8度清爽啤酒定位大众市场,河南市场占有率65%[19][20] - 从德国引进冷滤设备,工厂成为工业旅游标杆,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3万人[19][21] 休食类——好想你 - 石聚彬1992年创立好想你,深入新疆等产区建立种植基地,创新推出去核红枣和锁鲜工艺[23] - 市场份额超3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建设红枣博物馆传播文化[24] 糖果类——金丝猴 - 赵启三1980年创业,1992年借势推出金丝猴奶糖,广告语"三粒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26] - 2008年销量突破20亿,近年推出"丑八怪巧克力"和"果汁捏捏"软糖等爆品[27] 冻品类——三全 - 陈泽民创新推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和速冻粽子,开创速冻面点新品类[29] - 2008年以13.83亿营收登顶行业,产品涵盖速冻米面制品等多个领域[30] 冰品类——天冰 - 张振卿1986年创业,创新推出散装冰淇淋,按需称重购买[34] 肉制品类——双汇 - 万隆1990年改革时企业负债率87%,两年还清债务并打入欧美市场[36] - 2013年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年营收超1800亿,市场占有率25%[36] - 产品出口50多国,建成世界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带动就业超100万人[36]
莫玩商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经济日报· 2025-06-10 22:08
商标使用乱象 - 白象公司因"多半"袋面商标引发争议 公司通过道歉和调整包装平息事件 凭借良好口碑和及时回应未受严重影响 [1] - 行业出现"供港牛奶""壹号土猪""0蔗糖饮料"等擦边商标现象 实际经营中呈现扩大趋势 相关事件频繁登上热搜反映消费者高度关注 [1] - 部分企业具备产品质量但商标注册存在跟风心态 另一些企业进行防御性注册以防止被碰瓷 [1] 商标误导行为类型 - 企业通过组合式使用注册商标(如"xx土+鸡")刻意误导消费者 实际使用形态与注册形态不一致 [2] - 部分企业成功注册"xx土猪""xx土鸡"类商标 这类包含品质标识的商标注册合理性存疑 可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2] - 商标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带有欺骗性的商标 但组合式使用等违规行为仍频繁出现 [2] 行业整改与制度建议 - 商标擦边事件多以企业道歉整改收场 但同类事件持续发生显示企业整改力度不足 [3] - 建议商标审查机构对描述性词汇保持审慎 从源头减少误导性商标注册 [3] - 提议建立商标"组合式使用"备案制度 加强商标使用透明度监管 [3] 商标功能定位 - 商标本质是商品身份证而非营销工具 规范使用关乎市场秩序根基 [1][3] - 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不容模糊 企业应避免将商标作为文字游戏 [1][3]
河南方便面大王,摔了一跤
华尔街见闻· 2025-06-10 04:16
核心观点 - 白象食品因"多半"商标宣传方式引发消费者误解和舆论争议 公司发布声明道歉并承诺调整包装 [1][2] - 公司通过线上渠道实现逆势增长 2023年市场份额达12% 销售额91.75亿元 与统一差距缩小至5亿元以内 [6] - 线上策略包括直播电商 社交媒体营销和快速产品创新 2023年8月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近2000% [8][9][10] - 线下渠道存在短板 南方市场渗透不足 正通过新建生产基地和加强网点布局拓展华南市场 [11][13][14][18] - 行业竞争加剧 头部品牌纷纷推出加大分量产品 流量获取成本上升 方便食品行业处于变革关键期 [19][21] 商标争议事件 - "多半"商标被指误导消费者 实际面饼重量110克仅比普通版85克多25克 未达"多半"预期127.5克 [2][3] - 公司声明称"多半"产品基于70克面饼推出110-120克大分量 "多一半"基于60克面饼推出100克产品 [2] - 道歉声明登上微博热搜首位 在榜16小时阅读量1.9亿 讨论量3.4万条 [2] - 法律专家认为该做法违反商标法诚实信用原则和食品安全标签通则要求 [5] 市场地位与业绩 - 2023年方便面市场格局:康师傅占比45% 统一16% 白象12%位列第三 [6] - 2023年销售额91.75亿元 实现双位数增长 与统一95.94亿元业务收入差距不足5亿元 [6] - 2023年9月完成5亿元Pre-IPO轮融资 高瓴领投 投后估值突破300亿元 [11] - 抖音旗舰店粉丝数512.2万 远超康师傅124.5万和统一7.1万 "汤好喝"系列售出32万件 [10] 线上发展策略 - 2021年成立尚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开展互联网直播服务 [8] - B站工厂直播聚焦食品安全 巩固品牌形象 登顶美食类直播 [9] -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香菜面基于抖音40亿流量话题开发 从话题到上市仅需两个月 [10] - 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全网方便面销售额排名第一 [10] 线下渠道拓展 - 传统优势区域集中在黄河以北 南方市场认知度不足 [13] - 2023年成立上海白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设立上海总部加强华东华南渗透 [14] - 广东河源华南生产基地总投资11亿元 占地面积297亩 下半年投产 [14] - 2024年华南市场突破推动公司实现双位数增长 [15] 行业竞争态势 - 康师傅在线下渠道采取积极狙击策略 业务员抢占货架位置 [19] - 产品同质化加剧 康师傅推出"老母鸡汤面"等产品直接竞争 [19] - 多家消费品牌存在类似商标"擦边"行为 如千禾0添加酱油和汇源100% [20] - 方便食品竞争维度扩展至休闲零食 卤制品和预制菜等领域 [11]
笨拙白象以诚动人,网友:再买几包惩罚你算了
财富在线· 2025-06-09 09:24
业内人士认为,来自用户的一片叫好,也反映了当前消费品市场的底层变化,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一时 的讨巧,而是长期的笨拙真诚。白象能够在快速发酵、舆论瞬时放大的社交环境中赢得理解与支持,离 不开其一贯展现出的质朴、务实与负责任的品质。 回顾白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会责任始终深植于企业基因之中。在教育领域,白象先后捐建多所 希望小学,为偏远地区的孩子点亮求知之路;在自然灾害面前,亦屡次挺身而出,河南洪灾时搬空仓 库,玉树地震时千里奔赴一线;以及在春运期间,在全国近30个高铁站为春运返乡人员免费提供一碗暖 心面。 无论是日常经营,还是面对重大公共事件,白象始终坚持"食泽民众,业润社会"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诠 释一个国货品牌应有的担当与温度。这些长期积累的真实行动,构成了白象和网友情感互信的基础。 "国货以诚待人,人亦以诚待国货"这句感慨不只是对白象当下回应的肯定,更是对整个行业的集体期 许。 在消费环境愈发复杂、消费者越来越"精"的新周期下,真诚正在成为国货品牌打动消费者的关键变量。 那些"听得进建议、改得了问题"的品牌,正通过一次次真诚沟通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 6月6日,白象发表一封公开信,针对此前的争议,表示将停 ...
白象,不老实
盐财经· 2025-06-07 09:58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多半袋面"因商标名称与实际分量不符引发争议,面饼仅比基础款多25克(增幅29%),与消费者认知的"多一半"存在差距 [2] - 公司声明称"多半"系列为110-120克面饼的大分量产品,"多一半"系列为100克面饼产品,商标申请初衷是与常规产品区分 [2] - 记者调查发现白象经典款面饼重量(60-75克)低于康师傅(80-85克)和统一(82.5克)但价格相近 [4] - 天眼查显示公司自2018年起系统布局"多半袋""一半袋"等擦边商标,律师指出组合使用时存在法律风险 [4] - 公司最终宣布将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面饼110克",并停止原包装生产 [4] 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2023年白象销售额达91.75亿元,接近统一食品业务98.49亿元,2024年据传已超越统一但未获证实 [6] - 2023年统一方便面收入95.94亿元,2024年增至98.49亿元(增速2.6%),白象同期实现双位数增长并突破百亿 [20] - 抖音旗舰店粉丝达510万,远超康师傅(124.3万)、今麦郎(153.6万)和统一(7.1万) [18] - 2022年8月-2023年7月全网销售额排名第一,2024年3月-2025年2月淘天平台被康师傅反超 [20][30] 品牌发展历程 - 前身为河南国有小厂,1996年转型方便面生产,2003年推出1元大骨汤面主打低端市场 [10][12] - 2007年曾达行业规模第二,后因定位问题发展停滞 [12] - 2022年借"老坛酸菜"事件和雇佣残疾人等正面形象实现爆红 [13] - 通过香菜面、臭豆腐火鸡面等社交化产品强化年轻化形象,但部分产品被评"只尝一次" [15][16][24] 渠道与运营策略 - 2021年成立独立电商公司,早期布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形成电商矩阵 [18] - 线上促销导致价盘失守,线下经销商利润空间被压缩 [22] - 线下渠道建设薄弱,而小店和超市仍是方便面主战场 [23] - 缺乏康师傅、统一的"方便食品+饮品"双线驱动模式 [25] 行业环境 - 中国方便面消费量从2020年463.6亿份降至2024年438.0亿份,市场进入存量竞争 [26][29] - 头部企业转向中高端和饮品市场,中型公司专注大单品 [30] - 外卖冲击和健康意识增强导致行业增长停滞 [26]
排队IPO的潮玩公司,神话和泡沫共存丨南财号联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08:37
重庆等地"国补"暂停 - 重庆家电"国补"因第一轮补贴资金使用完毕于6月3日停止资格码申领 依据政策规定"补贴资金使用完毕或政策期满即止"[1] - 政策依据为《关于实施2025年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渝商务[2025]26号)[1]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成分争议 - 巨子生物6月4日公布四家检测机构对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检测结果 显示成分含量均大于0.1%[1] - 公司否认"虚假宣传"指控 但第三方"大嘴博士"6月5日对检测方法和机构资质提出新质疑[1] - 双方持续交锋未达成共识 行业信任危机持续发酵[1] 马斯克与特朗普冲突影响 - 6月5日特朗普威胁削减马斯克企业政府补贴后 特斯拉市值单日蒸发1500亿美元(约1.09万亿元人民币)[1] - 矛盾源于2024年7月马斯克支持特朗普后 因"大而美"法案政策分歧导致关系破裂[1] 宝洁公司裁员计划 - 宝洁宣布2026财年起两年内裁减7000个非制造岗位 占该类职位总数15%[1] - 裁员预计产生10亿-16亿美元税前成本 作为公司加速增长战略的一部分[1] 潮玩行业IPO热潮 - 泡泡玛特等公司推动"谷子经济"概念升温 但TOPTOY、52TOYS等新势力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受质疑[2] - 行业面临资本泡沫化担忧 市场关注企业护城河建设与商业价值真实性[2] 白象方便面商标争议 - 白象因"多半"商标被指"玩弄文字游戏" 与其塑造的"真诚"品牌人设产生冲突[2][3] - 作为曾跻身行业前三的品牌 此次营销翻车事件可能影响消费者信任度[2][3]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数据 - 2025年车展首日参展人数达18万人次创新高 预计总观众45万人次(同比+27.84%)[3] - 预计成交额40亿元(同比+8.1%) 展会呈现"硝烟弥漫、流量争夺、品牌较量"三大特征[3] 电商平台618大促现状 - 尽管社交平台出现抵制声浪 但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促销活动仍持续进行[3] - 消费者对促销热度存疑 部分用户表现出"硬气不买"态度[3]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玩文字游戏得不偿失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09:23
白象方便面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客服确认"多半"是注册商标而非实际重量描述 实际重量以包装标注为准 [1] - 宣传标语"多半袋面"引发消费者误解 被质疑利用日常用语制造消费幻觉 [1] - 事件暴露企业通过商标注册玩文字游戏的营销策略 涉嫌误导消费者 [1] 行业营销乱象分析 - 行业存在将"无添加""超长待机"等描述性词汇注册为商标的普遍现象 实际产品特性与商标含义不符 [2] - 企业利用商标法灰色地带制造认知偏差 触碰反不正当竞争法红线 [2] - 类似操作正在形成破窗效应 解构商业诚信基础 [2] 企业营销策略反思 - 文字游戏营销导致品牌公信力受损 舆论发酵后公司被迫致歉 [2] - 短期销量收益与长期品牌形象损伤不成正比 真相曝光后代价远超收益 [2] - 行业需从"流量经济"转向"留量经济" 产品实质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2] 商标监管与商业伦理 - 现行商标审查存在漏洞 需加强对日常用语注册商标的实质审查 [3] - 商业本质应是价值交换 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终将被市场反噬 [3] - 企业应将创新资源投入产品品质而非营销话术 诚信应成为核心商标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