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

搜索文档
商业航天为什么都在拿县城的钱?
虎嗅· 2025-09-30 03:23
2023年的夏天,投中在成都曾经办过一场关于"商业航天"的闭门研讨会。 那个时候,创投圈里最热的词就是"硬科技",人们的共识是"模式创新"带来都是"炒作"、是"伪需求", 只有由技术进步带动的产业革新才是真正的机会。而所有关于"硬科技"的讨论中,"商业航天"颇受人们 的推崇,因为它一方面确实很科技——人们一提到就想起《星球大战》《星际穿越》,拥有非常具体的 未来感;另一方面它有现成的案例——商业航天最著名的独角兽SpaceX,自成立以来到2023年先后完 成过29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高达98亿美元,推动整体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 氛围之下,"商业航天"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万亿级赛道。与此同时,"商业航天"也确实作为一个产业发展 方向,被写进了大量的发展规划当中。例如成都市政府就把"商业航天"看做建圈强链行动的"关键一 环",先后编制完成过《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生 态圈探索与实践研究》等5个战略规划。 这是我们决定办一场"商业航天"闭门会的最直接原因,也决定了那场闭门会的主要话题:这么一个备受 期待的赛道,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商业航天距离成为一门可 ...
中国航天新模式,“造火箭卫星将像造汽车”
观察者网· 2025-09-29 08:12
据香港《南华早报》9月28日报道,在历经艰难的结构性改革后,中国国有航天部门正引入一种被称 为"总装拉动"的全新航天制造模式,这一模式受到了汽车行业精益生产原则的启发。这一新体系的目标 不仅是实现航天系统的快速量产,还要保证质量稳定、成本更低和灵活性更强。 "这代表着对现有制造模式的系统性和颠覆性变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CIO)、 航天制造专家王国庆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今年7月发表于《机械工程学报》的论文中这样写道。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新技术推动全球太空活动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45年,轨道发射将达到每年17万 吨的有效载荷,能够掌握可扩展航天制造的国家将主导未来。 2025年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 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的第597次飞行。 视觉中国 长期以来,航天器大多是手工打造出的精密杰作,每一枚火箭或卫星都是独特的工程产物,但随着对卫 星星座、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和持续性月球任务的需求激增,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 这篇论文介绍称,我国航天制造历经研制 ...
从卖车、造火箭到玩政治:马斯克的高科技传播之路
36氪· 2025-09-29 07:26
编者按 马斯克通过掌控社交媒体平台X与构建宏大的技术愿景,正以"技术先知"的姿态重塑传播逻 辑。 世界首富伊隆·马斯克以进入所谓"创始人模式"(founder mode)而闻名——当他对某件事极为关注时, 会投入非同寻常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在办公室过夜。 他在收购推特(现称X)时如此,在特斯拉也是如此。在2024年全力支持特朗普时亦如法炮制。而他对 2025年1月20日通过行政命令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简称DOGE), 也带来了同样的投入方式,直到他在5月底离职。 6月5日,马斯克向他的X追随者提问:"现在是不是该建立一个真正代表中间80%群体的新政党了?"对 这个民调,有超过500万人参与,其中80%的人投票支持,显示出美国公众对建立一个替代当前两党制 的新政党的显著兴趣。 一个月之后,马斯克因"大而美法案"(Big Beautiful Bill)的通过而愤怒,也因受到上述网络投票结果 的鼓舞,宣布他将成立一个新的美国政党。 又过了一个月,马斯克仍未采取任何成立新政党所需的正式步骤,也已经数周未公开提及这一想法。 在美国,成立一个新的政党需要 ...
李善友:为什么马斯克的“疯狂”想法,总能变成商业奇迹?
36氪· 2025-09-25 13:10
"今天想引导大家一个角度,就是马斯克用什么样的办法做出这么大的事情出来。他的认知的方式,他 做事情的方法,如果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来做我自己的那番事呢?" 但对马斯克而言,这只是一个起点。他问了自己一个同龄人从未想过的问题:"哪些事情对人类的未来 影响最大?" 李善友教授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一个事业,走着走着,好像把那个使命慢慢清晰出来。这哥们 儿是先有使命,然后再有事业,这个顺序是非常不一样的。" ——李善友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埃隆·马斯克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是那个将PayPal卖出1.8亿美元,实现财富自由的互联网新贵?还是那个转头就把所有钱投入"烧钱无底 洞"的火箭和电动车,被所有人嘲笑的疯子? 我们模仿他的商业模式,分析他的技术路径,但似乎总隔着一层纱。我们学得到他的"术",却触不到他 的"道"。 他真正的超能力是什么?那股驱动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国家机器、颠覆百年行业的底层力量,究竟从何而 来? 从财富自由到"天命所归" 2002年,31岁的马斯克在卖掉PayPal后,手握1.8亿美金。 支票到账时,他还和四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人生的终点,是享受海滩和阳光的 开 ...
从“钢铁”到“卫星”,济钢集团驶向空天新航道
齐鲁晚报网· 2025-09-11 13:16
公司转型战略 - 济钢集团依托67年工业制造基础转型航空航天产业 拥有3400余名高级技工作为核心支撑 [1][3] - 构建"北京研发设计-济南制造测试-烟台组装发射"空间发展布局 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项目 [3] - 通过招引头部企业构建产业链集群 已与绝大多数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及卫星领域企业建立合作 [3] 产能与业务布局 - 在建智能化卫星AIT产线设计年产100公斤级卫星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制造 [3] - 提供卫星总装 测试 试验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贸易业务同步向航空航天领域转型 [3] - 火箭领域合作深蓝航天 星河动力等企业 卫星领域推进总体企业及载荷 测运控配套合作 [3]
新政破解商业航天企业融资痛点,业内期待更多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网· 2025-09-08 02:42
科创板新政对商业航天行业的影响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出台 允许未盈利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实力上市 增强行业发展预期和信心 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步伐 [1][3] - 新政破解商业航天企业研发投入大暂未盈利的融资痛点 此前多数企业受限于盈利指标门槛难以进入资本市场 [3] - 政策优化退出通道 提升资本信心 直接解决一级市场退出堵点 推动资本积极布局 [4] 头部企业资本运作进展 - 中科宇航完成IPO辅导备案 量产计划稳步推进 对供应商采购量明显增加 [1][3] - 蓝箭航天 屹信航天 中科宇航三家头部企业相继启动上市辅导 拉开商业航天IPO第一梯队冲刺序幕 [4] - 上市后企业拥有更好融资通道 可开展兼并收购充分发挥资源效能 增强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 政策支持体系与实施效果 - 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配套政策协同发力 20多个省区市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 [5][6] - 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 突出其重要战略意义 [5] - 产业政策在解决行业准入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等核心痛点上成效显著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活力 [7] 行业融资状况与资本需求 - 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138个 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 均为历史新高 [9] - 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三个细分领域热度较高 获得更多资金流入 [9] - 行业需要耐心资本陪伴企业度过技术攻坚量产爬坡应用培育全周期 当前部分投资者对高风险科研试验缺乏足够容错空间 [10]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路径 - 降低成本是火箭发射卫星制造企业的核心目标 关键在于提升运载能力和增加发射频次 [11] - 政策与资本正推动民营火箭在垂直回收可重复使用技术方面突破 长期看可回收火箭或将成为商业航天运力增长主力 [11] - 预计2030年中国火箭发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00亿元 可回收火箭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扩大 [11] 企业政策诉求与发展建议 - 希望国家设立重大课题时进一步开放商业航天企业参与 引导企业聚焦关键领域攻关 [7] - 建议政策更加鼓励商业火箭公司参与国家任务承接 通过稳定需求端支撑助力企业平衡经营风险与成本管控 [7] - 企业需展现出产品迭代产能释放与市场交付的硬实力 为资本注入长期信心 [10]
资本市场护航商业航天产业 业内期待更多耐心资本
搜狐财经· 2025-09-07 22:11
科创板新政提振商业航天行业信心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出台后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并扩大适用范围 明确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上市[2] - 新政破解商业航天企业研发投入大暂未盈利的融资痛点 增强行业发展预期和信心[1][2] - 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头部企业相继启动上市辅导 拉开商业航天IPO第一梯队冲刺序幕[2] 政策为一级市场投资注入活力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容允许未盈利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上市 直接解决一级市场退出堵点[3] - 资本市场新政出台正值商业航天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运营转型关键阶段 推动资本积极布局[3] - 政策优化退出通道提升资本信心 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138个披露金额202.39亿元均为历史新高[3][7] 国家与地方政策协同推动产业发展 - 国家顶层设计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 2024年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4]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商业航天 突出其国家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意义[4] - 20多个省区市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 广东出台21条措施覆盖卫星星座火箭研制等核心环节[4][5] 产业政策解决行业核心痛点 - 准入机制放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活力[5] - 支持设立社会资本主导的商业航天发展基金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射场建设与运营[5] - 各地出台专项政策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环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5] 行业对未来政策支持仍有期待 - 希望国家设立重大课题时进一步开放商业航天企业参与 引导企业聚焦关键领域攻关[6] - 建议政策鼓励商业火箭公司参与国家任务承接 通过稳定需求端支撑助力企业平衡经营风险[6] - 随着IPO新政等利好政策逐步施行 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活动有望持续活跃[6] 耐心资本成为行业发展关键需求 - 行业需要陪伴企业度过技术攻坚量产爬坡应用培育全周期的耐心资本[7] - 技术攻坚期需完成高风险研发验证 量产爬坡期需缓解重资产投入压力[8] - 应用培育期需持续注入资源推动商业化闭环 全球化布局阶段需打破跨区域资源壁垒[8] 降低成本是行业商业化核心目标 - 火箭业务降低成本关键在于提升运载能力和增加发射频次[8] - 融资政策支持助力企业加快研发进程推进量产落地 更好契合市场需求[8] - 预计2030年中国火箭发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00亿元 可回收火箭市场空间有望大幅扩大[9] 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进程加速 - 中科宇航量产计划稳步推进 对供应商采购量明显增加[2] - 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开展兼并收购 充分发挥资源效能[2] - 国家任务对民商火箭起到引导作用 同时降低相关发射成本[6]
怎样唤醒创新“睡美人”
经济日报· 2025-09-05 22:21
核心观点 - 创新普遍存在延迟觉醒现象 需要环境契机和长期沉淀才能实现价值 而非仅依赖内在品质或即时灵感 [1][2][3][4] 创新延迟现象 - 青霉素从发现到临床应用耗时20年 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作者逝世200多年后才被认可 [1] - 草类植物起源6500多万年前 但直到2500万年前才成为优势物种 中间经历4000万年类休眠状态 [3] - 突破性成果常早于环境成熟期出现 因认知局限或技术瓶颈长期沉寂 [2][3] 创新成功要素 - 成功取决于内在特征与诞生环境的共谋 草类凭借环境适配性覆盖全球地表 并进化出10000多个细分品种 [2][3] - 需要等待契机唤醒 类似睡美人等待王子之吻的隐喻 [1][3] - 自然与文化演化存在深层相似性 许多创新具有超前特性 [3] 创新培育策略 - 需要保持耐心并具备发现眼光 同时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4] - 通过小步快跑方式介入创新过程 但承认大量因素超出创新者控制范围 [4] - 重视每一步创新的保存 记录跨领域趋势和日常灵感 为觉醒时刻埋下种子 [4]
美国为何如此急于“混改”英特尔?
芯世相· 2025-08-27 05:52
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分析 - 美国政府入股英特尔推动股价飙升20% 旨在通过芯片法案和直接干预挽救高端制造业和实现制造业回流 [4] - 两党在"让制造业回家"上形成底层共识 政策包括奥巴马重振制造业 拜登芯片法案和特朗普复兴制造业议程 [5][7][8] - 供应链多元化取得进展 美国自中国进口份额从22%降至15%以内 越南进口份额提升2个百分点 [12] 制造业回流成效评估 - 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10年至2023年增长超130万 但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仍下降 [11] -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2023年超7400亿美元 较2010年增长超一倍 电子和计算机领域基建快速增长 [11] - 制造业增加值较2010年增长59% 但占GDP比重从11.9%降至10.2% [11][15] - 2023年贸易逆差达1.1万亿美元 较20年前翻倍 劳动生产率自2010年持续下降 [15] 行业结构性表现 - 化工行业持续提升占比 受益能源成本优势和高端材料研发主导 聚乙烯出口占产量45% 光刻胶占全球80%份额 [22][23] - 页岩油革命推动天然气产量超俄罗斯达6240亿立方米 占国内产量比例从1%升至20% [20] - SpaceX将火箭发射成本降至2000万美元 为传统1/10 Starlink部署超5000颗卫星 [20] - 电子半导体制造业衰退 半导体制造和组装全面落后 近40%补贴项目延期或暂停 价值840亿美元 [24] - 汽车产量跌破150万辆 电池产能2025年达421.5GWh 但依赖进口原材料和墨西哥零部件占比达40% [24][25] 制造业回流成本模型分析 - 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为中国4倍 时薪达34美元 中西部略低 [28] - 能源成本具优势 中部电价6美分/度略低于中国 设备厂房因补贴更有优势 [29] - 中端制造业模型显示 中国毛利率30% 美国仅8% 主因人力成本高昂 [29] - 高端制造业因50%技术溢价和30%关税 美国毛利率可达59% 远高于中国23% [31][33] 战略结论与影响 - 制造业回流无法逆转中低端产业外迁 中国凭借供应链和成本结构保持不可替代地位 [34] - 美国通过补贴和关税维持高端制造业优势 但技术突破可能颠覆现有格局 [32][34]
82万年薪是中位数!我国商业航天薪酬地图
搜狐财经· 2025-08-25 15:19
行业薪酬趋势 - 液体火箭首席工程师年薪中位数82万元 卫星载荷系统设计师年薪最高65万元 应届重点院校硕士在上海起步月薪突破2.3万元[2] - 北京招聘量从2022年21730个降至2024年13443个 三年降幅38% 月薪保持23768元高位[5] - 上海2024年月薪25202元居首 重点院校硕士起薪23130元较北京高4.9% 南京应届硕士起薪20070元反超广州 成都三年薪资涨幅20.2%领跑全国[8][10] 区域人才格局 - 上海重点院校硕士起薪为武汉同类人才1.5倍 北京本科重点院校毕业生起薪19200元是成都普通院校本科近2倍[10] - 商业航天人才版图从单核转向多核 中西部区域中心崛起但头部城市薪资壁垒更高[10] - 青岛本科应届生起薪9200元为统计城市最低 重点院校硕士与普通院校硕士起薪差距5301元且逐年扩大[22][23] 核心岗位价值重估 - 火箭工程师年薪涨幅24% 可重复使用火箭工程化使火箭回收专家成为战略资源[12] - 卫星通信与AI复合人才供需比1:5 6G星地融合需求催生算法/射频/芯片三位一体复合人才[14][16] - 航天法律顾问薪酬两年翻番 需兼具技术和国际空间法知识的双语人才[18] 企业规模薪酬分化 - 千至五千人企业总监级年总现金收入达112.9万元 百人以下企业同级收入70.6万元 专员级在500人以上企业收入超过小企业主管级[12][19] - 产业链下游专员级与主管级收入差距约33% 配套产业专家级收入91.2万元仅较小企业高16%[21] - 头部企业用项目制奖金2-3倍年薪锁定核心团队 腰部企业以高于融资节奏的工资抢人[25] 人才战略调整 - 企业招聘策略转向聚焦关键岗位 某航天企业月均招聘从2023年222人骤降至2025年47人 但液体发动机总体设计岗位仍给出3.5-7万元/月高价[23] - 地方政府推出发射奖励1:1配套 人才补贴2000万元等政策 将人才战升级为招商战[25] - 行业技术窗口期缩短至3-5年 先有人再有星/箭成为行业共识 人才竞争与技术竞争同等重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