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火箭

搜索文档
百吨级发动机实现批量化生产 中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取得新突破
央视新闻· 2025-09-19 06:14
浙江"十四五"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1] - 数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1]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全国第三 单项冠军数全国第一[1] 空天产业技术突破 - 天鹊12A发动机实现80吨级推力 相当于同时托举五十多辆家用轿车[3] - 天鹊12B百吨推力发动机进入高频试车阶段 平均每周2-3台次试车[3] - 百吨级发动机年产量从五年百台提升至一年百台[3]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优势 - 燃烧产物主要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燃烧清洁无结焦[2] - 适合反复点火 契合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展方向[2] - 蓝焱220吨级发动机采用全流量补燃循环技术 配备双预燃室提升燃烧效率[4] 商业航天发展进展 - 蓝焱发动机完成30多次最高50%工况点火试验[4]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进入世界动力研发第一梯队[4] - 发射成本降低将助力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和全球覆盖[3]
星际荣耀成都可重复使用火箭生产基地将开工,完成 D+ 轮融资首批资金 7 亿元交割
搜狐财经· 2025-09-19 00:00
募集资金将重点用于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落地成都市双流区的火箭生产基地项目的建设,以及绵阳市涪城区发动机产线的建设。 感谢IT之家网友 的线索投递! 9 月 19 日消息,近日,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完成 D + 轮融资首批资金 7 亿元人民币交割,本轮融资由成都先进资 本旗下基金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二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领投,成都空港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基金、成都盈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基金共 同跟投。 IT之家从官方介绍获悉,星际荣耀此次落地成都市双流区,将推进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集中大型液体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发、生 产、测试于一体,满产后将形成双曲线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年产 20 发的生产能力,极大提升公司核心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能力,为把握国内低轨卫星星座的发 射机遇注入强劲动能,同时,结合双流区优越的产业政策、区位优势,填补成都在火箭总装智造领域的空白。 本轮融资将直接加速星际荣耀主力产品双曲线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研制进程。目前公司正在稳步开展首飞前各项准备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所有产 品齐套交付并开始总装,全力冲刺首次"入轨 ...
马斯克的“星链”正在“接管”新兴市场的互联网
华尔街见闻· 2025-09-11 06:07
星链业务发展现状 - 全球用户数从2025年4月的500万增长至超过600万 覆盖134个国家 [1] - 已部署约8400颗低轨道卫星 计划将星座规模扩大至约4.2万颗 [2] - 母公司SpaceX收购50MHz无线和移动卫星服务频谱 推进直连蜂窝服务 [1][2] 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 - 新一代星链V2 Mini卫星容量是前代的4倍 [4] -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可能推动边际带宽成本下降高达90% [1][4] - 单次发射成本有望从猎鹰9号的6200万美元降至1000万美元以下 [4] 市场扩张策略 - 与多国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 包括T-Mobile、Optus、Rogers、KDDI和Kyivstar [2] - T-Mobile推出每月10美元的T-Satellite订阅服务 KDDI免费提供兼容短信服务 [2] - 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推出价格更低的住宅轻享版套餐 [6] 新兴市场竞争格局 - 菲律宾星链住宅套餐月费约67美元 高于当地运营商PLDT的28美元光纤服务 [6] - 东南亚固定宽带家庭渗透率较低 菲律宾25% 印度尼西亚16% [6] - 若在菲律宾月费降低60% 价格将与当地运营商持平 [6]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低轨道卫星互联网供应商网络容量有望增长100倍 [1] - 亚马逊Kuiper项目计划发射超过3200颗卫星 [4] - 直连蜂窝技术允许标准智能手机直接连接卫星 提供文本语音和数据服务 [2]
可重复使用火箭与低轨星座组网提速,航空航天ETF(159227)再度回调,成交额稳居同类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06:26
市场表现 - 9月4日午后三大指数小幅回调 国防军工板块跌幅居前 航空航天ETF(159227)跌幅扩大至4.35% 成交额2.16亿元 换手率18.39% 稳居同类第一 [1] - 持仓股表现分化 华秦科技、国博电子、航宇科技上涨 长城军工、建设工业、内蒙一机跌停 中航城飞、中兵红箭、航天彩虹跌幅居前 [1] 行业动态 - 国内首颗商业太空态势感知卫星"嘉州号"于9月2日正式冠名 预计9月5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1] - 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进程加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公司持续推进 未来将为巨型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稳定高效组网发射服务 [1] - 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 中国星网运营的GW星座和垣信卫星运营的千帆星座开始在全球提供多元业务融合服务 赋能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 [1] 产品特征 - 航空航天ETF(159227)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专注于军工领域空天力量 军工行业占比达97.96% [2] - 指数集中度显著高于中证军工和中证国防指数 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领域合计权重占比高达65.4% [2]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36氪· 2025-08-27 10:0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26日成功发射低轨10组卫星,这是一个月内GW星座的第6次发射,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迎来里程碑式发展 [1] - SpaceX凭借猎鹰9号可复用火箭优势,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星舰第十次试飞基本成功 [1]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突破,虽与SpaceX存在差距但增速明显 [1] 关键技术突破 - 可重复使用火箭领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等民营公司加速研制,未来为低轨互联网星座提供高效组网发射服务 [2] - 卫星批量化制造: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柔性智能制造等技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2] - 卫星互联网应用:GW星座和千帆星座组网提速,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低空经济等领域赋能 [2]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与定义 - 商业航天核心逻辑形成"技术突破降低成本→成本下降扩大市场→市场需求拉动创新"良性循环 [4] - 商业航天指利用商业模式运营的航天活动,通过市场规则配置资源要素,以市场化机制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 [5][7] - 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战略性、科研性、公益性航天活动,政府角色转向政策引导与采购支持 [5]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程 - 政府主导期(1950s-1980s):美苏冷战太空竞赛驱动,以国家战略和科学探索为首要任务 [6][8] - 商业化起步期(1980s-1990s):政策松绑开启卫星通信等民间应用需求 [6][8] - "新航天"突破期(2000s-至今):SpaceX等私营企业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私人资本推动产业发展 [6][8]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轨道发射259次,2873枚航天器入轨,近70%火箭发射由民营企业提供 [12] - SpaceX Falcon 9火箭2024年送入轨道航空器数量达1,859,610kg载荷质量,优势显著 [10][11] - 中国航天为全球绝对第二力量,民营火箭公司如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奋力追赶 [10][11] 中国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级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 [15] - 政策演进:从2014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5年推动大规模示范应用 [14][15] - 地方政策:北京、上海、广东等超20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 [16][18] 产业集群布局 - 京津冀产业带:北京海淀商业卫星集群、亦庄火箭集群、天津制造集群、雄安卫星互联网集群 [20] - 长三角产业带:上海闵行火箭制造、南京卫星通信、苏州制造、杭州商业卫星集群 [20] - 大湾区及西部产业带:广州航天制造、深圳航天信息集群;西安动力、成都卫星、绵阳制造集群 [20] 资本投入与融资 - 2015年后行业融资高度活跃,2024年投资金额达130.41亿元 [22] - 资本角色:加速技术创新迭代、推动规模化工业化、催生产业生态"鲶鱼效应" [23] - 投资重点考量火箭/卫星研制、卫星通信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方向 [24] 市场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近80%成为核心驱动力 [25][26] - 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定位导航授时领域2023年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 [26] - 卫星服务中消费者服务852亿美元、企业服务197亿美元、遥感服务35亿美元 [32] 技术驱动因素 - 可复用火箭技术通过重复使用摊薄发射成本,当复用次数达阈值后成本下降显著 [35] - 卫星小型化/标准化采用立方星平台和商用元器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制造成本 [35] - 激光通信具备高信道吞吐率、强抗干扰能力,终端体积/重量/功耗更优 [42] 代表性企业进展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入轨液氧甲烷火箭,2024年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67] - 中国星网: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2025年8月在轨超80颗,30天内实现6连发 [69][71] - 蓝星光域:激光通信终端LX-Z4在轨建链超300小时,建链成功率100%,最快4秒建链 [61][64] - 格思航天:上海5万㎡智能工厂年产300颗卫星,2025年交付200+颗卫星 [63][65] 未来应用场景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重要愿景,卫星通信扮演关键角色 [74][75] - 天基计算将数据处理环节搬至太空,解决延迟和带宽痛点 [35] - 太空数据中心利用深空环境被动散热,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地面1.67亿美元) [77]
2025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甲子光年智库
搜狐财经· 2025-08-27 08:16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 中国星网在2025年8月30天内完成6次低轨卫星组网发射,GW星座加速部署[2] - 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企业"协同模式,国家队主导战略布局,民企专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2] - 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取得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复用飞行[3][40] - 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突破:上海G60卫星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3] -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达4150亿美元,商业航天占比78%,卫星应用与服务是最大组成部分[28][35] 全球竞争格局 - SpaceX2024年发射次数超过全球其他所有运载火箭服务商总和,Falcon 9火箭实现1,859,610kg载荷入轨[2][14] - 中国成为全球航天产业第二力量,长征系列火箭快速追赶,民营公司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奋力追赶[14][17] - 2024年全球259次轨道发射中,民营企业提供近70%的发射服务[12] 关键技术突破 - 激光通信实现重大突破:蓝星光域LX-Z4终端实现100Gbps速率、4.9kg轻量化设计,在轨建链成功率100%[46][62] - 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成熟:蓝箭航天天鹊发动机完成550秒长程试车,累计热试时长超6.8万秒[68] - 人工智能赋能卫星数据处理:航天遥感大模型实现图像自监督学习,支持地物分类与目标检测[52][55] 产业链生态建设 - 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带:京津冀(火箭/卫星)、长三角(卫星制造)、大湾区(航天信息)、西部(航天动力)[21] - 资本投入高度活跃:2015-2024年行业融资超130亿元,2024年单年融资达130.41亿元[25] - 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部署: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千帆星座进入批量发射期[3][72] 商业化应用拓展 - 卫星通信应用收入最高:2023年全球定位导航授时领域创造2090亿美元收入[28] - 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成为6G核心愿景,卫星通信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80] - 轨道数据中心概念兴起:太空计算模块能源效率为地面5倍,10年运营成本仅820万美元[8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国家层面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9] -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支持产业发展[19] - 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火箭/卫星研制、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领域[29]
SpaceX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首次完成卫星模型部署
金十数据· 2025-08-27 03:51
星舰第十次试飞成功 - 星舰在第十次试飞中成功飞入太空并顺利返回地球 助推器在墨西哥湾模拟软着陆 上级飞船飞至印度洋 [2][3] - 上级飞船释放八枚新一代星链互联网卫星的假模型 成功测试类似糖果机的释放装置 [3] - 飞船隔热盾在重返大气层时更有效地保持结构完整 尽管尾翼部分被烧穿且尾部结构发生爆炸 仍保持完美控制并按预期溅落 [4][5] - 助推器的33台发动机中有一台提前关闭 但其他发动机进行补偿 任务得以继续 [4] - 任务结束时飞船先转为垂直姿态模拟着陆 随后倒入印度洋并发生爆炸 这在SpaceX飞行规划的预期之中 [5] 星舰技术特点与行业影响 - 星舰是迄今建造的最大最强大的火箭 高度接近122米 由上级飞船和装有33台发动机的超级重型助推器组成 [3][5] - 该火箭设计为完全可重复使用 两个级段都会返回发射场并由巨型机械臂接住 [5] - 若实现完全可重复使用愿景 星舰或将彻底改变航天产业 使更大更重的有效载荷以更低成本发射入轨 [5] - SpaceX奉行打破再修复的开发理念 与NASA和传统航天公司试飞前力求预见所有工程问题的做法不同 这带来更多失败但能更快更高效 [5] 项目进度与时间表 - 星舰项目比原计划落后约六个月 如果能在六周左右再进行一次试飞 就能开始追赶进度 [7] - 公司希望在明年展示两艘星舰在轨推进剂转移的能力 这是飞往更远目的地如月球和火星的关键技术 [7] - 马斯克曾称SpaceX将在2026年发射首批无人星舰前往火星 近期仍称这是目标但信心有所下降 [7] - NASA的阿耳忒弥斯三号任务计划在2027年底使用星舰作为登月舱 但随着研发进度延迟 该任务几乎肯定要推迟到2028年或更晚 [7] 竞争格局与行业动态 - NASA的登月计划不断延后 中国则在稳步推进 目标是在2030年前让中国航天员登月 本月中国已成功测试一款月球着陆器 [8] - 即便有此次成功试飞 中国在NASA之前抵达月球的几率超过五成 [8] - 项目进度取决于SpaceX发射星舰的频率 如果大约能做到六周一次 就能让项目回到进度表上 但若间隔拖到两三个月 将严重拖慢阿耳忒弥斯三号的进展 [8]
“星舰”第十次试飞 成功与否明日“大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4 14:00
星舰第十次试飞任务 - 星舰拟于美国中部时间24日18时30分(北京时间25日7时30分)展开第十次试飞 携带8颗模拟卫星从得克萨斯州南部发射升空 [2][3] - 试飞目标包括超级重型助推器脱落并受控溅落得州附近海域 第二级飞船进入太空 重新点燃发动机并部署模拟卫星 [3] - 此次试飞不再重复筷子夹火箭的高难度操作 该操作曾在今年1月和3月试飞中用于捕获回收助推器 [5] 历史试飞表现与设计争议 - 星舰今年已进行三次试飞 均以飞船解体或助推器爆炸告终 三次试飞目标无一完成 [2][5] - 评论认为星舰设计本质有缺陷 为搭载足够载荷导致自重较轻结构较弱 近期试飞出现结构性失败 [8] - 多次试飞失败引发对火箭可靠性质疑 美国2027年重返月球任务及火星探索计划可能受影响 [8] 外部反应与政策支持 - 试飞失败引发国际争议 墨西哥调查火箭残骸坠落事件并考虑提起诉讼 英国就残骸坠落加勒比海属地提出安全关切 [8] - 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培育商业航天产业 确保美国领先地位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被视为最大受益者 [10] - 美国航天局计划2027年年中重启登月计划 宇航员将搭乘星舰升空 前代理局长表示愿押注该公司 [10] 技术规格与行业评价 - 星舰火箭总长约120米 直径约9米 由可重复使用的70米助推器和飞船组成 设计目标为运送人货至地球轨道、月球及火星 [10] - 分析师认为此次试飞压力极大 因成功少于失败无法证明可靠性 但亦有观点认为可能彻底革新宇宙探索活动 [8][9]
全球首台专为储能领域定制的65吨级正面吊投入使用;吨级无人飞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台物资运输丨智能制造日报
创业邦· 2025-08-04 03:35
吨级无人飞行器首次完成海上平台物资运输 - 中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凯瑞鸥"完成首次跨海域运输任务 装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从深圳起飞 飞行58分钟抵达150公里外的海上油气平台 [2] 中尺寸OLED产业机会 - TCL华星CEO赵军预测中尺寸OLED将成为未来几年重大产业级机会 三季度电视面板出货量预计环比增长3-4% 受欧美黑五、印度排灯节及国内双十一备货需求拉动 [2] 储能领域专用设备突破 - 徐工集团推出全球首台65吨级储能专用正面吊XCS65K 解决60吨级储能集装箱4层堆垛需求 已通过国家级特种设备认证并于4月投入使用 [3] 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进展 - 中科宇航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半系统试车成功 核心指标全部达标 计划本月底开展整机试车 该发动机为力箭系列可重复使用火箭一级动力 [4] 产业数据服务 - 提供覆盖17万+企业、2万+投资机构、5077家国家高新企业的数据服务 包含投融资事件、行业图谱及独角兽企业分析 [6] - 会员服务可获取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AGI等热门赛道深度报告 活动期间赠送产业日报 [5]
我国首次完成液体火箭发动机“九机并联”试车 如何支撑未来大型星座组网等多样化商业场景?
央广网· 2025-06-20 16:22
朱雀三号火箭试车成果 - 成功完成我国规模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九台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地面热试车试验,总推力达7542kN,9台发动机稳定工作40秒并完成伺服摆动测试,点火段持续45秒 [1][3] - 试验采用与首飞任务相同的一子级箭体技术状态,覆盖推进、结构、测控、航电等全系统协同流程,高度还原实战推演 [3][5] - 首次实现液氧9台并联系统级试车验证,突破多机同步起动、推进剂分配与燃烧稳定性等关键技术 [3][5] 火箭技术参数与设计 - 朱雀三号为我国首型不锈钢箭体结构可重复使用大型液氧甲烷火箭,起飞重量约570吨,全长66米,配备9台天鹊-12A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 [3] - 采用专用工装和高强螺栓固定箭体,部署自动氮气消防系统与主动水冷导流槽,确保高推力环境下的结构安全 [5][7] - 发射工位改造新增喷水冷却系统,导流槽设计可耐受9台发动机高温燃气冲刷 [7] 商业化应用规划 - 2024年下半年计划进行三次飞行试验,目标成为国内首款实现一子级回收的火箭 [9] - 2025年转入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运营阶段,通过二⼿火箭复用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9] - 技术验证将支撑低轨互联网星座高密度组网发射需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