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交互
icon
搜索文档
奇瑞汽车港交所上市 地平线为基石投资者之一
中证网· 2025-09-25 04:15
中证报中证网讯(龚梦泽熊永红)9月25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 市,股份代号9973。该公司以每股30.75港元的价格发行2.97亿股H股,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成为港 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 上市首日,奇瑞汽车开盘价为34.2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1.22%,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截至10 时30分,股价为33.94港元/股,涨10.37%。 资料显示,地平线与奇瑞汽车是长期战略伙伴。双方早在2022年就开启了智能化深度协作。2021年6 月,奇瑞控股集团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驾驶、智能交互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合 作。在2025年成都车展上,奇瑞星途ET5全球首发,成为首款搭载地平线征程6P旗舰芯片与HSD城区辅 助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型。 财报显示,奇瑞汽车近年来业绩增长显著。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 净利润从58.06亿元提升至143.34亿元。公司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其乘用车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 ...
汉王科技9月17日获融资买入4069.87万元,融资余额2.5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18 01:29
股价及融资交易表现 - 9月17日汉王科技股价上涨0.20% 成交额达3.76亿元[1] - 当日融资买入4069.87万元 融资偿还3114.45万元 实现融资净买入955.41万元[1] - 融资融券余额合计2.56亿元 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达4.18% 超过近一年80%分位水平[1] 融券交易状况 - 9月17日融券偿还与卖出均为0股 融券余量0股 融券余额0元[1] - 融券余额水平超过近一年70%分位 处于较高位置[1]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为5.61万户 较上期减少10.72%[2] - 人均流通股3700股 较上期增加12.01%[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大流通股东持股2175.30万股 较上期增加177.49万股[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8.13亿元 同比增长13.81%[2] - 归母净利润-5672.66万元 同比减少11.66%[2] 业务构成情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模式识别为核心的智能交互领域软硬件产品[1] - 收入构成:笔智能交互58.89% AI终端28.70% 多模态大数据业务10.89% 其他业务合计1.53%[1] 机构持仓变动 - 大成中证360互联网+指数A新进第十大流通股东 持股66.49万股[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继续增持177.49万股 保持第一大流通股东地位[2]
首搭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荣威M7 DMH上市,限时8.58万元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7 12:37
产品发布与定价 - 荣威M7 DMH于9月17日上市 推出3款车型 官方指导价9.78万-11.48万元 限时优惠价8.58万-10.28万元(有效期至10月31日)[1] - 限时购车权益包含五大件终身质保和零自燃终身保障等 总价值达18,000元[1]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产品定位为新能源时代家轿王 全面进军中大型混动轿车市场[3] - 作为10万内插混轿车 展现出成为现象级爆款的潜力[12] 舒适性配置 - 配备同级惟一全景沙发躺椅 支持副驾一键折叠 后排腿托视野角度增加38%[4] - 搭载慕斯舒压座椅 采用Ultra Touch极触材质和Surflex®反重力海绵 柔软度提升22% 支撑力提升20% 吸震力增强30%[6] - 配备同级惟一mCDC动态悬挂系统 实现过坎不颠 过弯不晃 长途不晕的乘坐体验[6] 智能化功能 - 全球首搭豆包深度思考大模型 实现自然人感交互 理解准确率较传统模型提升14倍[7] - 覆盖15大核心场景 支持多轮上下文对话 车控响应准确率提升58%[7] - 拥有同级领先的手车互联生态域 支持OPPO vivo 小米 华为 苹果等主流手机品牌[9] - 配备AI辅助驾驶系统 包含AI补盲及全场景智能泊车功能[9] 动力系统与续航 - 搭载DMH 6.0超级混动系统 CLTC纯电续航160km 远超行业100km-150km主流区间[10] - 满油满电CLTC综合续航达2050km 能耗低至2L级 每公里油费不足0.2元[10] - 提供发动机 变速箱 驱动电机 驱动电机控制器 电池包五大件终身质保[10] 设计与空间 - 由前劳斯莱斯设计总监约瑟夫·卡班设计 融合东方中正哲学与现代简洁型面[11] - 车长近5米 轴距2820mm 得房率达85.5% 配备527L后备厢和31处储物空间[11]
八部门: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3 03:59
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方案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1] - 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并充分发挥开源优势[1] 技术发展重点 - 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1] - 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1] - 持续提升产品经济性、耐久性、舒适性等性能[1] 产品与市场策略 - 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1] -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1] - 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1] -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1]
八部门:充分发挥开源优势,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
格隆汇· 2025-09-13 02:15
政策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方案提出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1] - 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1] 技术创新重点 - 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1] - 充分发挥开源优势[1] - 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1] 产品性能提升 - 持续提升产品经济性、耐久性、舒适性等性能[1] - 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1] -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1] 品牌建设 - 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1] -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品牌[1]
八部门: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
格隆汇· 2025-09-13 02:06
政策导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1] - 方案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1] - 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1] 技术创新重点 - 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并充分发挥开源优势[1] - 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1] - 持续提升产品经济性、耐久性、舒适性等性能指标[1] 产品开发方向 - 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1] -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并创造需求[1] - 持续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1] 品牌建设目标 - 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1]
国产家电巨头宣布造车 首轮融资已到位!将在德国建厂 正在特斯拉工厂附近选址 面积比特斯拉还大 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4:26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追觅汽车在官宣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两周后完成首轮融资 或成为最快实现首轮融资的造车企业[1] - 本轮融资与德国建厂计划形成战略协同 助力实现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全球化闭环[1] -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表示公司现金流充足 经营状况良好 最近两年公司和个人高价回购老股50亿元 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7] 业务规划与产品定位 - 公司计划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2027年推出首款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豪华纯电车型[1][4] - 采取"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造车路径 在德国毗邻特斯拉工厂区域选址建厂 新工厂面积预计为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2] - 超豪华车型将结合中国智能化技术优势 打造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 开启超豪华汽车"智能交互"时代[4] 技术储备与团队建设 -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核心优势包括高速数码电机、AI算法、传感控制技术[7] - 已在汽车领域的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往技术在汽车上有很强复用性[7] - 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 包含智能硬件领域核心骨干及传统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覆盖整车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等环节[6] 市场环境与竞争策略 - 超豪华汽车市场电动智能化领域相对空白 但需要长期历史积淀和品牌建设 在异国市场从零打造超豪华品牌面临较大挑战[4][5] - 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 通过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节点实现弯道超车[3][6] - 德国建厂可共享当地汽车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网络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2][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追觅科技2024年营收规模超1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1][7] - 参照行业资金需求:蔚来汽车累计融资超1000亿元 小米汽车首期投资100亿元且预计10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7]
国产家电巨头宣布造车,首轮融资已到位!将在德国建厂,正在特斯拉工厂附近选址,面积比特斯拉还大,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4:24
公司融资进展 - 追觅汽车在官宣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后仅两周即完成首轮融资 或成为最快实现首轮融资的造车企业[1] - 本轮融资与德国建厂计划形成战略协同 助力实现从设计研发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全球化闭环[2] 公司战略定位 - 采取"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造车路径 计划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2][4] - 首款车型将于2027年推出 对标布加迪威龙 瞄准超豪华纯电动车市场[2][6] - 结合中国智能化技术优势 将产品打造为拥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AI智能终端 开启超豪华汽车智能交互时代[6] 全球化布局 - 创始人团队已赴德国为工厂选址 选址毗邻特斯拉德国工厂 新工厂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4] - 选址德国可共享当地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网络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5] - 利用中国汽车产业链优势进行高端化和全球化布局 中国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研发水平处于绝对头部[5][9] 技术储备与团队建设 -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获得授权专利3155件 高速数码电机/AI算法/传感控制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10] - 过往技术在汽车上具有强复用性 已在马达/AI交互/智能座舱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0] - 已组建近千人造车团队 包含智能硬件领域核心骨干和传统汽车行业资深人士[9] 财务与经营状况 - 追觅科技2024年营收规模超100亿元[2] - 公司现金流充足且经营状况良好 最近两年公司及创始人拿出50亿元高价回购老股 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10]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10] 行业竞争环境 - 超豪华汽车市场电动智能化领域相对空白 存在市场机会[8]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和技术已领先 后入局者可利用产业培育能力进行高端化布局[9] - 行业竞争激烈且市场增速放缓 部分竞争力较弱的新能源车企已被淘汰[9]
创维集团:上半年营收创历史同期新高,新能源增长强劲
中国证券报· 2025-08-29 09: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2.64亿元,同比增长20.3%,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中国内地市场营业额282.90亿元,同比增长24.6% [1] - 海外市场营业额80.53亿元,同比增长7.1% [1] - 现金及现金等值物106.27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7.3% [4] - 上半年实现汇兑收益3300万元 [5] 新能源业务突破 - 新能源业务收入138.01亿元,同比增长53.5%,占总营收38% [2] - 累计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25.6吉瓦,规模与效益行业领先 [2] - 首创"光伏+普惠+数字科技"模式,户用分布式光伏业务跃居行业领先地位 [2] - 成功拓展光伏支架、组件、逆变器和储能业务研发制造 [2] 智能家电业务发展 - 智能家电业务营业额170.44亿元,同比增长9.4% [3] - 智能电视全球销售额跻身全球品牌TOP5 [3] - 智能电器业务内地市场营业额39.36亿元(同比增长34.1%),海外市场16.94亿元(同比增长35.5%) [3] - 创维剃须刀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台 [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0亿元,重点投向AI技术、智能交互、新能源技术 [6] - 推出全场景AI智能眼镜,发展汽车车载专业显示业务 [6] - 酷开科技智能体系统获泰尔实验室"卓越级"认证,覆盖六大场景 [6] 战略布局与资本管理 - 持有80家未上市公司和9家上市公司股权证券投资 [6] - 成功实施10.61亿港元股份回购计划,优化资本结构 [7] - 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战略 [8][9] - 强化业务协同效应,打造全场景智能服务体系 [9]
追觅何以造车
36氪· 2025-08-28 08:04
公司战略与定位 - 追觅科技正式官宣孵化造车项目 旨在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 首款纯电车型计划2027年亮相[1] - 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2008年中国售价2500万元) 定位"世界最快性能最佳"的超豪华纯电车型[1] - 造车项目已组建近千人团队并持续扩张 公司宣称将长期投入汽车领域[1] 技术基础与竞争优势 - 依托智能硬件领域技术积累 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截至2024年底) 其中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6] - 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实现从10万转/分钟到20万转/分钟的量产跨越 该技术将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2] - 采用"全要素竞争"策略 目标在所有用户关心指标(价格/续航/智能体验等)上比对手领先10%-20%[7] 市场机遇与竞争策略 - 瞄准超豪华汽车市场空白 传统品牌(布加迪/宾利)电动化智能化进程缓慢 特斯拉定位"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需求[5] - 依托中国供应链与全球高端渠道(覆盖100余国6000家线下网点) 复制"苹果机会"打造全球化高端品牌[4][6] - 2023-2024年连续夺得5000元以上高端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第一 全球用户达3000万[2] 资金规划与商业逻辑 - 造车启动资金需求预计200-500亿元 核心策略为"精准花钱"和"做正确的产品"[5] - 公司评估认为当前时机成熟 12年前曾因200亿元门槛过高放弃造车计划[3] 发展历程与执行能力 - 在扫地机领域晚于石头科技3年/科沃斯20年入局 但预计2025年收入超科沃斯/利润超石头科技[8] - 强调决策质量重要性 认为汽车行业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全盘崩溃[8] - 将造车视为检验技术/供应链/品牌/资金/组织等综合能力的终极战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