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
icon
搜索文档
超额收益回归 机构大举增持主动权益基金
中国证券报· 2025-09-25 22:11
随着A股市场持续回暖,基金赚钱效应显现。蚂蚁基金最新数据显示,该平台上已有2.15亿基金投资者 累计实现盈利。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今年上半年加仓主动权益类基金和被动权益类基金的迹象明显。 上半年末,机构持有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资产规模较去年末增加541亿元,基金份额增加271亿份。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上半年末,机构持有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资产规模较去年末增加541亿 元,基金份额增加271亿份。其中,以主动管理见长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多只产品获得机构加仓。以广 发基金为例,机构持有其主动股基的市值合计350.2亿元,持仓量在全市场排名第三;相较去年末,机 构持仓市值增加47.97亿元,持有份额增加了25.42亿份。 就单只基金来看,以资产规模计算,机构增持10亿元以上的基金合计38只,广发基金旗下产品有3只, 排名行业第三。以基金份额计算,机构增持10亿份以上的基金共有18只,广发基金有2只产品上榜,排 名行业第二。 ● 本报记者 万宇 基金赚钱效应显现 基金投资者江阳(化名)持有的一只信息产业主题产品去年的单位净值一度跌破0.9元,今年该基金净 值持续回升,相较去年最低水平已经翻番。他持有的一只医药主题ET ...
港股互联网板块迎价值重估,多只ETF获大额资金流入
天天基金网· 2025-09-21 02:51
牛市来了还没上车?上天天基金APP搜索777注册即可领500元券包,优选基金10元起投!限 量发放!先到先得! 近段时间以来,港股互联网板块显著回暖,阿里巴巴与腾讯控股等龙头股价持续上涨,与此同时, 多只相关ETF获大额资金流入。其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已逼近千亿元。多家机构表 示,随着AI业务逐步兑现、业绩改善与空头回补,港股互联网板块正迎来价值重估,头部企业在AI 时代的核心战略价值将逐步体现。 9月以来,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两大互联网巨头持续上涨。其中,阿里巴巴-W涨幅接近40%。 与此同时,港股互联网和科技相关ETF也持续迎来资金净流入。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富国中 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近一个月获得160.49亿元资金净流入,在所有跨境型ETF中排名首位。随着份 额持续增长,截至9月18日,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最新规模达到924.73亿元,接近千亿元规 模大关。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华夏恒生科技ETF、易方达恒生科技ETF和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等多 只产品近一个月均迎来35亿元以上资金净流入。在上述ETF中,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均占据较大权 重。 此外,数据显示,截至9月15 ...
港股互联网板块迎价值重估 多只ETF获大额资金流入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18:25
港股互联网板块表现 - 港股互联网板块显著回暖 阿里巴巴与腾讯控股等龙头股价持续上涨 [1] - 阿里巴巴-W涨幅接近40% [2] - 多只相关ETF获大额资金流入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达924.73亿元 接近千亿元大关 [2] ETF资金流动情况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近一个月获160.49亿元资金净流入 跨境型ETF中排名首位 [2] -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 华夏恒生科技ETF 易方达恒生科技ETF和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近一个月均获35亿元以上资金净流入 [2] - 在美上市的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资产规模达94.07亿美元 较8月底83.23亿美元增长13% [2] 市场结构变化 - 恒生指数卖空成交占比从8月20.8%的历史高位降至9月12日13.8% [3] - 资讯科技业2025年2月吸引外资净流入284.8亿元 5月和7月分别净流入457.5亿元和212.3亿元 [3] 行业价值重估驱动因素 - AI业务逐步兑现 业绩改善与空头回补推动板块价值重估 [1] - 互联网龙头未平仓卖空股数处于近五年高位后出现空头回补 [3] - 传统估值框架低估了企业在AI时代的核心战略价值 [3] 头部企业竞争优势 - 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战略占据AI时代云平台价值链核心 [4] - 核心优势包括庞大的业务基础(中国云市场领导者形成规模效应) 强劲增长动能(云业务增速持续超预期) 深厚护城河(需长期技术积累和巨额资本投入) [4] - 产业壁垒 综合实力强 AI应用方向领先的互联网公司持续被看好 [4]
AH溢价处于合理水平 大资金借道公募产品挺进香江
中国证券报· 2025-09-17 21:25
港股市场资金吸引力提升 - 受美联储降息及人工智能产业催化影响 港股市场对资金吸引力显著提升[1] - 天弘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基金首发募集规模达25.21亿元 创年内港股主题基金新发纪录[2] - 跟踪港股通互联网指数的ETF在9月以来净流入额突破百亿元[1] 港股主题基金表现 - 天弘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近2.5万户[2] - 浦银安盛港股通科技指数和中欧港股通科技混合发起募集规模均超5亿元[2]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因募集规模突破10亿元上限触发比例配售 确认比例为32.95%[2] ETF资金流入情况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获净流入78.77亿元 规模站上890亿元创历史新高[2] - 恒生科技指数ETF净流入67.67亿元 港股通科技指数ETF净流入59.09亿元[3] - 港股通创新药ETF净流入46.28亿元 香港证券指数ETF净流入38.91亿元[3] 南向资金配置加速 - 9月8日至12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超600亿港元 创近5个月单周净买入新高[4] - 南向资金近一周净买入阿里巴巴超300亿港元[4] - 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基金因资金活跃采取限购措施 暂停10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4] 个股表现与投资组合 - 易方达港股通成长混合A份额年内回报率达56.21%[4] - 阿里巴巴股价年内翻倍 快手涨幅逾90% 香港交易所和腾讯控股涨幅约60%[4] - 基金重仓股涵盖腾讯控股、快手、泰格医药、东岳集团等港股龙头公司[4] 利率环境对企业影响 - 科技成长板块估值对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敏感[5] - 美联储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减轻财务负担并拓展利润空间[5] - 融资成本下降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业绩增长奠定基础[5] 市场表现与估值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收于6334.24点 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6] - 百度集团涨逾15% 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均涨超5% 腾讯控股等科技龙头涨幅超2%[6] - AH溢价处于合理水平 在人民币升值及美元走弱趋势下仍有收窄空间[6] 后市展望 - AI科技与新消费仍有较大空间 有望带动港股持续上涨[7] - 南向资金边际定价能力上升 低利率环境或吸引更多资金配置港股[7] - 美联储进一步降息改善全球流动性 AI企业业绩兑现将支持市场上涨[7]
机构投资者买了哪些基金?权益TOP10全是ETF,增持港股主题产品
新浪财经· 2025-09-03 12:53
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持仓总览 - 截至2025年6月底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份额达13.91万亿份 较2024年底增加2372.71亿份 [1] - 债券基金以79001.86亿份成为机构持有份额最多的基金类型 [1] - 货币市场基金遭遇最大幅度减持 环比下降4.69% [1] 股票型基金持仓变化 - 机构持有股票型基金份额增加2214.06亿份 达1.65万亿份 [2][3] - 股票基金持有份额占比回升至45% [1] - 机构持有份额前十的权益产品均为ETF基金 [8] 重点股票型ETF持仓动态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获最大增持 机构持有份额增加218.27亿份至527.27亿份 [3][5]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825.66亿份居机构持有首位 上半年增持77.67亿份 [5][6] - 易方达沪深3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分别被持有662.29亿份和529.3亿份 增持48.66亿份和55.33亿份 [7] -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和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分别获增持99.5亿份和91.75亿份 [5] 债券基金配置偏好 - 机构增持债券基金1446.27亿份 [9] - 被动指数债基和混合二级债基获重点增持 分别增加607.34亿份和625.14亿份 [9] - 汇添富投资级信用债指数获增持104.94亿份至221.27亿份 [10] - 中欧丰利混合二级债基获增持65.9亿份至115.28亿份 净值回报达6.15% [10] 机构投资者结构调整 - 中国人寿保险增持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六成份额至45.74亿份 [4] - 中央汇金资管新进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第一大持有人 增持112.37亿份 [6] - 国泰中证A500ETF遭中国人寿保险减持5.25亿份 中国平安人寿减持2.68亿份 [7] - 货币基金遭遇最大规模减持 机构持有减少1722.72亿份至3.63万亿份 [11]
工银瑞信二十载:从权益突围到全球资管百强的长期主义之路
华尔街见闻· 2025-07-24 04:14
行业背景与历史意义 - 2005年7月5日工银瑞信基金成立,标志着国内首个银行系基金公司诞生,随后国有大行陆续设立公募基金公司,为资管行业注入稳健经营理念 [1] - 工银瑞信成立后一个月内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解决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瓶颈 [1] - 中国股市从股权分置时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公募基金投资者从几百万户增长至上亿人 [2] 权益投资突破与业绩表现 - 工银核心价值混合作为银行系首只权益基金,成立以来累计回报855.07%,超越基准529.72%,累计分红135亿元 [4][5] - 公司主动权益产品近七年、近两年超额收益率在权益类大型公司中排名第一,近五年绝对收益率第一 [5] - 银行系基金通过长期业绩打破了市场对其权益投资能力的质疑 [3][5] 长期竞争优势构建 - 公司治理:工商银行20年绝对控股地位稳定,形成抗人事变动的战略定力 [6] - 投研体系:构建覆盖宏观/行业/个股的全链条研究体系,设立15个能力中心,智能投研平台提升协同效率 [7] - 人才培养:采用金字塔式培养路径,投研团队220人,投资人员平均从业12年,70%基金经理为自主培养 [8] 多元化业务布局 - 企业年金管理规模3151.19亿元,固收类组合近三年收益11.27%(行业平均10.16%),含权类组合11.65%(平均6.09%) [10] - 被动投资形成五大家族指数产品,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近两年业绩同类第二 [11] - QDII业务覆盖港股/日本/印度/美国市场,工银香港中小盘QDII美元份额近一年排名同类3/48 [12] 行业地位与全球发展 - 2024年位列IPE全球资管500强第96名,实现从本土标杆到全球百强的跨越 [9] - 公司发展历程被视为中国资管行业成熟的缩影,未来将深化全球市场布局 [13]
ETF市场规模达4.38万亿:债基黄金跨境三线“揽金”,股票型遭资金流出
第一财经· 2025-07-14 11:17
ETF市场总体表现 - 境内ETF总规模达4.38万亿元 较去年底增加17.6%或6558.06亿元 [1][2] - 债券ETF 黄金ETF和跨境ETF成为三大增长主力 推动市场进入加速增长期 [1][2] - 股票型ETF呈现净流出态势 与以往作为资金流入主力的情况不同 [1][6] 债券ETF表现 - 债券ETF规模达4284.21亿元 年内增速近1.3倍 成为扩容主要动力 [2] - 年内净流入1923.14亿元 是各类产品中吸金最多的产品 [2] - T+0回转交易机制和产品创新满足私募基金及散户的大类资产配置需求 [3] 黄金ETF表现 - 商品型ETF规模1597.82亿元 较去年底实现翻倍增长111.15% [3] - 14只黄金ETF中12只产品规模实现翻倍及以上增长 嘉实上海金ETF暴增4倍有余 [3] - 华安黄金ETF吸金238.12亿元 总规模增至603.77亿元 [3] 跨境ETF表现 - 跨境ETF规模年内增加37.89% 科技与创新药赛道最受青睐 [4] - 港股通科技及互联网产品吸金超677亿元 富国和工银相关产品分别流入213.42亿元和142.96亿元 [4] - 港股通创新药赛道净流入126.52亿元 汇添富相关产品贡献超68亿元 [4] 股票型ETF资金流向 - 股票型ETF年内累计净流出250.49亿元 除1月和4月外均处于净流出状态 [6] - 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净流出780.6亿元 38只产品中仅3只实现资金净流入 [6] - 创业板指和中证A50等产品均有超150亿元资金撤离 双创相关ETF净流出超80亿元 [6] 主题类ETF表现 - 机器人 芯片和红利主题ETF表现活跃 机器人相关产品吸金超180亿元 [7] - 华夏中证机器人EETF吸金109.05亿元 反映资金对高景气赛道与防御性资产的偏好 [7] 市场走势分析 - 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整数关口 市场流动性持续支撑 难以左侧判断是否见顶 [1][7] - 经济温和复苏场景下的非典型修复市场 无风险收益率及风险偏好对股市相对有利 [7] - 行业配置建议关注相对低位未突破前高的周期行业 电新和非银等板块 [8]
ETF规模速报 | 两只恒生科技ETF,上周五净流入额超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7 00:10
市场表现 - 上周五市场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一度涨超1%逼近3500点 [1] - 稳定币、游戏、银行、电力等板块涨幅居前,固态电池、美容护理、稀土永磁、有色金属等板块跌幅居前 [1] ETF资金流动 - 7月4日非货币ETF市场中,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净流入8.25亿元,基金份额增加0.07亿份 [1][2] - 华夏恒生科技ETF净流入6.82亿元,基金份额增加9.7亿份 [1][2] - 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净流入6.34亿元,基金份额增加0.05亿份 [1][2] - 两只恒生科技ETF当天净流入额均超6亿元,多只港股通科技ETF、港股通互联网ETF净流入额居前 [1]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流出9.83亿元,基金份额减少2.44亿份 [2][3] - 东财中证1-3年国债ETF净流出7.72亿元,基金份额减少0.08亿份 [2][3] - 嘉实中证A500ETF净流出3.77亿元,基金份额减少3.78亿份 [2][3] 7月资金净流入情况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本月净流入16.37亿元,总规模506.49亿元 [3]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本月净流入15.1亿元,总规模480.13亿元 [3] - 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本月净流入14.55亿元,总规模228.16亿元 [3]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本月净流入14.17亿元,总规模831.39亿元 [3] - 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本月净流入12.19亿元,总规模114.23亿元 [3] 市场整体数据 - 7月4日全市场ETF份额为27411.52亿份,总规模为43178.96亿元 [3] - 近一周份额增加最大的主题为金融,有23只基金跟踪 [3] - 份额增加最大的指数标的为中证银行(+51.61%),有8只基金跟踪 [3] - 收益最高的指数标的为港股通创新药(+7.71%),有3只基金跟踪 [3]
爆款单品时代来临 ETF品种多点开花
中国证券报· 2025-07-03 20:26
境内ETF市场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境内ETF总规模首度突破4万亿元大关,由年初的3.73万亿元增至年中的4.31万亿元,新增规模5800多亿元 [1]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成为增量规模贡献前三的公募机构,增量规模分别为928.32亿元、648.66亿元、513.71亿元 [1] - 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等8家公募机构上半年ETF新增管理规模在2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工银瑞信基金、天弘基金等10家新增规模在5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 [2] 热门赛道及爆款产品 - 黄金、港股互联网、机器人、基准做市信用债等多个热门赛道涌现出代表性ETF单品,吸金效果不输核心宽基产品 [1] - 华安黄金ETF和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上半年资金净流入规模分别高达311.47亿元和257.27亿元,年中规模分别达到598.23亿元和479.17亿元 [3] - 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表现亮眼,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旗下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200亿元,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等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4] 基金管理人表现 - 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等旗下ETF管理规模上半年增速较快,年中排名相比年初均有提升 [2]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与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海富通中证短融ETF与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分别为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贡献了70%以上的ETF规模增量 [5]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等大厂上半年的ETF规模增量来源多样,核心宽基ETF、行业主题ETF以及债券型ETF等多类品种均有贡献 [6] 行业趋势与战略调整 - 国资、保险两大机构投资者是2023年以来ETF乃至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如此 [7] - 在避险及绝对收益目标驱动下,个人投资者的多元资产配置意识及需求明显增加,美股、债券、黄金ETF等A股弱相关资产标的持仓市值大幅增加 [7] - ETF基金管理人或将业务战略重心由品牌宣传转向规模落地,头部公司可侧重于创新潜力产品的布局和培育,中型公司围绕核心产品进行全天候持续营销 [8]
万亿公募,官宣!
券商中国· 2025-06-12 13:02
股权变更 - 工银瑞信基金股权变更完成 瑞士银行持股20%取代瑞士信贷银行成为新股东 工商银行仍保持80%控股地位[1][4][5] - 股权变更历时8个月 2024年8月提交申请 2025年2月获批 6月完成工商登记[5] - 公司注册资本保持2亿元不变 英文名称及域名变更为ICBC UBS相关标识 中文名称维持不变[2][7] 公司概况 - 工银瑞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 是国内首批银行系公募 工商银行控股80%[8]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含子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超2万亿元[2][11] - 业务涵盖公募/专户/社保/年金等全牌照 具有QDII/QFII/RQFII等跨境业务资格[10] 公募业务 - 公募管理规模近8000亿元 非货规模4153亿元 均排名行业第13位[9] - 产品结构:债券基金2303亿元 股票型基金1102亿元[9] - ETF总规模663亿元 非货ETF排名第15 股票ETF622亿元排名第11[9] - 两只百亿级ETF:港股通科技ETF(231亿元)和科创板50ETF(112亿元)[9] 行业动态 - 华夏基金引入卡塔尔控股作为第三大股东 持股10% 中信证券仍控股62.2%[13] - 东兴基金/信达澳亚基金实控人由财政部变更为中央汇金[12] - 海富通/华安/国联/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在推进中[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