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加产品

搜索文档
在“既要又要”时代,一支团队的收益“多源公式”
中国基金报· 2025-08-28 23:09
核心观点 - 在低利率高波动市场环境下 团队通过系统化方法打造能捕捉超额收益且严控回撤的固收加产品 实现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目标 [1][17] 团队业绩表现 - 低波产品汇添富保鑫近半年业绩1.41%超越基准-0.04% 近一年业绩3.51%略低于基准3.56% [2] - 中波产品汇添富稳健盈和近半年业绩2.57%超越基准0.88% 近一年业绩6.00%超越基准5.30% [2] - 高波产品汇添富实业债近半年业绩4.45%超越基准2.72% 近一年业绩10.13%显著超越基准6.87% [2] 投研架构优势 - 采用专业化分工模式 每位成员聚焦擅长资产领域并共享研究成果 形成深耕优势 [5] - 依托垂直一体化投研架构 覆盖消费医药科技制造周期金融等行业及A股港股美股等区域市场 [5] - 固定收益与股票团队共享研究成果并开放内部会议资源 通过跨资产协作应对市场变化 [6] 收益策略特征 - 通过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股票等多资产类别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 [7] - 在同类资产内部采用细分策略 如转债投资同时关注债性保护品种和正股优质公司 [7] - 不过度依赖择时 通过对资产深度定价和组合结构管理控制波动 [9] 风险控制体系 - 设定权益资产中枢和上限以匹配客户风险承受能力 [9] - 利用股债负相关性进行对冲 通过长久期利率债降低组合波动 [9] - 对低风险产品设置预警线并嵌入回撤控制机制 [9] 可转债投资方法论 - 利用转债"低犯错成本"特性 兼具债底保护与股性弹性 [11] - 关注真实波动率大于隐含波动率的品种 突破传统转股溢价率分析框架 [11] - 重点布局三类机会:风险收益不对称品种 优质低估公司 周期成长型行业 [12][13] 权益投资扩展 - 2016年起系统扩展至权益投资 覆盖家电保险白酒医药互联网等领域 [15] - 选股注重企业竞争壁垒 盈利质量和估值匹配度 成功投资电网石油互联网龙头 [15] - 通过行业分散和因子暴露分散实现组合驱动力多元化 [15] 系统化能力建设 - 稳健收益来源于多元化收益来源 严谨风控框架 团队化投研模式及深度资产认知 [17] - 通过系统化方法和团队作战在控制风险同时实现可持续回报 [17]
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解读点评
2025-07-23 14:3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公募基金行业 - **公司**:易方达、招商、景顺长城、中欧、富国、华夏、前海开源、嘉实、东方红资产、南方基金、兴全、渤海汇金、国泰、广发、大成、诺安、中信保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品发行与存量规模 - **主动权益基金**:2025 年二季度新发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平均募资规模达 5.2 亿元,红利价值和科技成长是布局重点;老产品赎回致整体份额下降 2.2%,规模持平于 3.33 万亿元;数量达 4260 只,同比增 3.5%,环比增 1.2% [1][2][5] - **固收加产品**:规模超越 2023 年下半年水平,达 2.16 万亿元;偏债混合 FOF 扩容幅度领先,一级债基单季度扩容超 10%;二季度发行 27 支新基金,募集总规模 392 亿元,平均单支 15 亿元 [1][2][7] - **FOF 产品**:延续一季度高位,新发规模 186 亿元;截至二季度末,全市场公募 FOF 基金规模 1662 亿元,环比上升 10%;普通 FOF 增长最显著,前十大管理人占比有所下降 [1][4][8] - **被动指数产品**:二季度发行 109 只,首次破百,再创历史新高;平均单支产品发行规模回落至 3.97 亿元;富国、南方和汇添富基金募集规模领先;基本面主题、宽基主题、跨境中国香港主题及行业主题产品发行规模较领先 [9] 基金表现 - **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表现出色,偏股基金指数涨幅 3.1%,跑赢宽基指数;创新药产业链领涨,红利低波资产优势显现;量化选股优势凸显,小盘成长与小盘价值产品表现突出 [1][19] - **固收加基金**:二季度所有细分品类均实现正收益,转债基金业绩最佳;整体调升股票仓位,增配港股资产 [1][22] - **FOF 产品**:2025 年至今 FOF 指数录得 3.19 个百分点的总回报,在各大类基金指数排名靠前;98%的 FOF 产品实现正向回报,偏股混合性 FOF 基金领涨 [24] 基金布局调整 - **固收加基金**:二季度整体调升股票仓位,但幅度不大;增配港股资产,尤其是港股红利和热门港股新消费领域;转债方面,不同细分品类表现分化;纯债端需关注科创债 ETF 交易拥挤度问题 [25] - **主动权益产品**:截至二季度末,股票仓位为 87.3%,环比微降 0.1%;重仓持有港股的产品数量增加,比例提升至 17%;通信、金融等行业获增配,消费和制造板块被减持 [26][27] 被动指数产品市场 - **整体表现**: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整体规模达 5.79 万亿元,环比增速 12.6%;债券型 ETF 增速高达 76.2%,商品型 ETF 增长 48.3%,LOF 和场外指数基金环比上升 10.8%,货币型 ETF 环比上升 9% [11] - **品类结构**:宽基权益类环比上升 8%,达到 2.27 万亿元,占比小幅上升至 57.6%;跨境类权益受益于港股火热行情,以 13.5%的增速成为最大品类,总计 6713 亿,占 17.1%历史新高;行业主题中科技与制造板块领先,制造板块增长最快,为 12.5% [13][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欧和南方基金**:2025 年二季度管理规模分别为 132 亿元和 101 亿元;东方红资产凭借二季度大规模新发的偏债混合型产品,管理规模位列全市场第五 [8] - **LOF 和场外指数组合**:头部集中度增加,白酒基金 LOF 仍最大,为 397 亿,与第二名南方 7 - 10 年国开债差距不足 50 亿;前十大多为债券指数组合,仅白酒基金例外 [16] - **三季度跟踪指标表现**:三季度各类型指标增长前十包含四个股指、一黄金五债券;沪深 300 领涨 1203 亿,再次破万亿关口 [17] - **竞争格局**:华夏、易方达、华泰柏瑞继续领跑,被动非货管理人前十均有增长且排名稳定,总体集中度 CR5 从 47.9 提升到 48.3,中部机构竞争加剧长期难逆转 [18] - **FOF 产品配置**: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得到各类 FOF 显著增配;低利率环境下偏债混合型 FOF 对短债基金加仓约 3.4 个百分点,偏股混合型 FOF 增配偏股混合型基金约 3.07 个百分点;平衡混合型 FOF 及目标日期型 FOF 整体加仓债券型基金及 QD 股票基金 [34] - **重仓次数较多产品变化**:混合债券一级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被重仓次数提升明显;2025 年二季度增配次数较高的产品包括诺安多策略(17 次)、中信保诚多策略(14 次)以及可转债 ETF(14 次) [35] - **FOF 产品直投股票比例**:截至二季度,149 只 FOF 直接配置股票;偏股混合型、目标日期型及股票型 FOF 直投股票比例均有所降低,其他类型 FOF 直投股票比例小幅上升 [36] - **ETF 资金流向**:二季度 ETF 资金流向显示,债券 ETF 延续大规模净流入趋势,宽基指数产品如沪深 300 资金净流入突出,恒生科技及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资金净流入靠前,红利指数录得较高资金流入 [3][37]
25Q2债基季报点评:存款利率调降的外溢与“工具化”
2025-07-22 14: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公募基金行业 - 公司:加时快钱、永赢天天利、兴业和润、鹏华丰恒、长城短债、博时信用优选、汇添富稳利、鹏扬利丰短债、华泰保信安越、上银政策性金融债、华泰宝兴综合、西部利得惠享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1:2025年二季度中国公募基金市场呈现低波动性产品净申购、高波动性产品净赎回趋势** - 论据:货币基金总规模增长超9000亿元达14.2万亿元,短期债券基金净申购约1500亿份规模达1.1万亿元,中长期纯债基长久期和信用类产品净申购突出,但高波固收加如转债基金赎回150亿份总规模降至1400亿元[1][2] - **核心观点2:货币基金二季度快速扩张受存款利率调降影响,机构持有比例高的产品表现突出** - 论据:加时快钱、永赢天天利和兴业和润等去年末机构持有比例超80% - 90%,二季度规模扩张显著[3] - **核心观点3:短期债券基金二季度净申购好,期限超一年的产品更显著** - 论据:总体净申购约1500亿份,财富规模涨至1.1万亿元,鹏华丰恒和长城短债等期限超一年的短期债基净申购更突出,一年以内短期信用债基如博时信用优选等也有一定净申购[5] - **核心观点4:中长期纯债基二季度投资者适应能力增强,长久期和信用类净申购突出,高杠杆产品增长趋缓** - 论据:三年以上久期中长期纯债基占股规模仅四成,但贡献六成以上净申购份额,如华泰保信安越等;杠杆较高的中长期纯债基份额增长趋缓,定开型产品有赎回压力[6] - **核心观点5:固收加产品二季度整体净申购尚可但结构分化,低波贡献主要增量,高波面临赎回压力** - 论据:今年二级固收加整体份额增长600亿总规模达5420亿元,一级固收加整体份额增长300亿总规模达8200亿元,但转债基金赎回150亿份总规模降至1400亿元,双倍增强一级固收加如华泰宝兴综合等是主要贡献来源[7][8] - **核心观点6:中国公募市场偏低波型公募基金快速扩容受存款利率调降和投资者需求影响** - 论据:存款利率调降带来资金流入,投资者对流动性需求强烈、对高杠杆意愿不强,使得低波固定收益类产品受青睐[9] - **核心观点7:存款利率压降有外溢效应,市场风险偏好仍低** - 论据:货币基金增持主要来自金融机构,权益市场二季度赚钱效应不弱但投资者权益仓位下降,中低波固收产品规模扩张集中在历史最大回撤约1%以下产品[10] - **核心观点8:二季度债基工具化发展有特点,信用债和长久期品种净申购积极** - 论据:截至二季度末,存量被动指数债基342只总规模1.55万亿元,ETF产品30只规模4000亿元,信用债和综合性指数净申购积极,长久期品种以国债、地方债为主净申购相对积极,利率品种净申购分化,含杠杆产品净申购有限[11][12] - **核心观点9:工具化债基对投资者有策略稳定和交易性强的好处** - 论据:策略稳定性高有助于发挥公募债基免税优势,交易性和质押性强,ETF产品更明显,LOF产品有一定优势且偏低波产品净申购积极[13] - **核心观点10:二季度纯债基金采取措施增强收益并控制风险敞口** - 论据:提升整体杠杆水平至123,非定开产品杠杆回升至114,持仓偏向票息和一定久期类资产,提高国库券等比例、减少政金类资产,增加票息类资产占比[14][15] - **核心观点11:中长期纯债基金当前主要基调是拉长久期** - 论据:根据日度更新数据,装机容量机97已明显上升接近四年左右[16] - **核心观点12:二季度各行业板块配置有变化,高股息个股暴露更明显** - 论据:二季度大价值减消费,银行、交运环比提升,食品饮料等板块减配,重仓券中高股息个股暴露比一季度更明显,固收家等产品增加更显著[19] - **核心观点13:转债基金策略偏向股票,股性特征更明显** - 论据:专业转债基金因估值性价比问题,在可投股票环境下配股性价比更优,持仓和配置增配偏股型产品;非专业转债固收家基金增配价格110 - 130元左右的平衡型转债产品[20] - **核心观点14:基金经理对后市展望情绪处于2018年以来偏低水位,中低波动产品或受市场波动影响** - 论据:提取头部二级债基管理人季报情绪得分显示,目前资金集中在中低波动产品,若下半年市场波动加剧,产品可能受扰动[4][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二季度纯债基金持仓中国债、续发国库券替代政金债比例攀升,产业债露面率降低[4][14] - 郭树佳二季度整体仓位降低,二级债基仓位下降2%左右,转债基金仓位中枢明显下降,ETF转债变动降1%左右处于历史13%分位数[18] - 被动指数股基二季度有一波净申购,但投资者权益仓位相比一季度下降[10]
风险偏好看券商,利差经营看保险
2025-06-26 15: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非银金融(包括券商、保险、公募基金、银行理财) - **公司**:国信证券、东方财富、同花顺、友邦保险、泰康、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非银金融板块表现良好原因 - 国信证券海外子公司获数字资产交易牌照升级,注入新活力 - 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支撑,4月7日以来约3000亿ETF增量集中在宽基方向,锁住市场下行风险,两融资金提升且集中在非银金融板块[2] 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来源 - **居民端**:全社会无风险利率下行,4月起存款搬家至保证金、两融和ETF,两融规模增加显著[3][4] - **ETF**:被认为是聪明的钱,在震荡环境中保持一定共振[4] - **保险**:4月以来保费增长恢复,通过分红险和健康险间接入市,加大权益资产配置[1][4] - **公募基金**:固收加产品略有增长,纯主动权益规模收缩明显[1][4][7] - **银行理财**:主要投资债券,逐步考虑权益资产配置,理财报价下降促使居民寻找高收益风险资产[1][4][8] 数字资产交易牌照对券商影响 - 允许券商进行数字资产交易,提供业务扩展机会和新收入来源,吸引投资者关注,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非银金融板块发展,但目前适用香港户籍客户,交易业绩弹性有限,长期有望商业模式创新[1][5][12] 保险行业变化及影响 - **保费与产品**:4月起保费增长由负转正,产品深化,新增保费长期入市比例达三层,更多配置高股息股票,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提高盈利能力,注入长期资金,提升市场风险偏好[1][6] - **息差与负债成本**:2025年三季度多重催化,利差损风险收窄,投资收益预期改善;近年来储蓄型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上升,负债成本显著增长,监管多轮调整预定利率降低利差损风险,预计三季度预定利率评估值进一步下调[14][15] - **新旧产品切换**:三季度新旧产品和预定利率切换,带动短期保费收入增量,为资产配置和负债成本下移提供调整空间[3][18] - **资产端举措**:扩大OCI账户,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加大中长期优质个股举牌力度,新会计准则实施放大险资资产端弹性[19] 公募基金表现 呈现两极分化,纯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收缩,固收加产品略有增长,固定收益类产品在低利率环境有吸引力[7] 银行理财趋势及影响 主要投资债券,逐步考虑增加权益资产配置,理财报价下降至2.5%左右,实际票息低于2%,促使居民寻找高收益风险资产,推动资本市场向上行情[8] 证券公司变化 - **弹性减弱与模式转变**:传统经纪业务弹性下降,两融利率、资管产品代销费率和经纪业务佣金率下降,需依靠自营业务弹性和资本中介业务,通过杠杆提升ROE[9][10] - **港股与A股券商差异**:港股券商估值低(PB在0.6 - 0.8之间)且股息率超五个点,相比A股更具投资吸引力,行业集中度提升背景下具备更大业绩弹性,未来有望估值提升[10][11] 不同市场保险公司弹性 - 大盘风险偏好回升,寿险标的杠杆效应强,弹性高,有助于全年估值改善 - 各公司通过优化资产负债匹配逻辑降低息差损风险,对市场变化敏感度增加,能灵活调整策略的公司弹性与潜力大[16][17] 资本市场环境对寿险业务及个股影响 大盘风险偏好提升,寿险业务及权益占比较高个股显著受益,建议关注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三季度将受益于负债端改善和估值修复[20] 港股与A股保险板块估值及选股逻辑 - 港股非银金融尤其是保险板块估值较A股低估,阶段性受益于流动性改善及弹性上升 - 三季度选股核心逻辑是负债端改善与资本市场表现企稳共同推动,推荐关注港股中相关寿险标的和具备强负债端销售能力的上市险企[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监管从2023年8月起多轮调整普通型寿险、分红险和万能险结算利率及预定利率,2024年进一步下调,预计三季度行业预定利率评估值进一步下调,引发产品停售行为,今年初推出市场化挂钩机制[14][15] - 今年二季度首次触发行业整体预定利率下调,预计三季度末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左右,分红型产品从2%降至1.75%[16] - 截止目前,保险公司长期股票试点总投资规模约为2200亿元[19]
公募基金改革方案深度解读:公募重磅改革,加速生态重塑
2025-05-14 15:1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公募基金、非银金融(券商、保险) - **公司**:中国平安、中信证券、中财、太保、众安在线、中国太平、新华保险、东方财富、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广发证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募基金新规 - **背景和内容**:旨在解决居民投资收益和机构短期经营问题,体现金融多方面特性统一,分三阶段实行,已完成两阶段,将推进降低销售费率[5] - **对行业变化影响**:从绩效考核、降低成本等五方面影响行业,引导注重实际回报,提升竞争力和促进健康发展[6] - **考核机制变化**:加强长周期考核,纳入投资者盈亏,重视业绩回报和稳定性,或使基金经理配置低配行业和高弹性股票[7] - **基民成本变化**:销售费率稳步降低,后端费用规模和占比下降;管理费率整体下降,浮动管理费率产品预计大幅增加[10][11][12] - **权益类基金发展**:政策强调发展,我国权益型基金规模占比低,需提升投研和业绩吸引资金,指数型基金是重要抓手[14] - **指数型及 ETF 发展**:是扩展公募基金额度重要驱动力,我国 ETF 发展速度快,加快注册和创设可推动固收加基金增长[15] - **主动权益产品影响**:业绩基准和薪酬挂钩使投资者趋于保守,固收加产品吸引力提升,规模可能扩张[16] - **基金销售环节变化**:规范销售环节,纳入新评价指标;基金投顾重要性增加,可拓展基金公司收入来源[17] - **行业格局影响**:加速优胜劣汰,支持头部创新,鼓励中小特色化,行业集中度预计提升[18][19] - **对特定公司影响**:对 ETF 优势基金公司及其母公司有利,低配个股或行业受关注[20] 非银行业 - **新规影响**:近期非银行业板块大涨由短期补涨和超低配配置驱动,持续性可能不强[2] - **未来发展趋势**:长期有加仓和配置价值,保险行业基本面改善,分红险转型加快,负债成本下降,预计二季度利润同比增长[4] - **选股思路**:关注超低配权重股、二季报好且估值低标的、高贝塔系数标的[4] 券商板块 - **表现**:新规下补涨概率大,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全年业绩有望两位数增长[21] - **选股思路**:考虑板块内低配个股、并购交易主题、高性价比股票[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 年客户维护费为 355 亿元,同比下降 9%,销售费用占管理费收入比例从 2021 年的 30%降至 2024 年的 28%[10] - 2023 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为 1.14%,较 2022 年的 1.37 显著下降;2024 年 ETF 产品平均管理费率同比下降 0.02 个百分点至 0.42%左右[11] - 2023 年集中发行 20 只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产品,按 60%计算,2024 年前十大基金公司新增约 29 只,全行业新增约 161 只[12][13] - 我国权益型基金规模占公募基金比重为 22%,远低于全球 57%及美国 64%;主动权益型产品规模 2024 年降至 11%;我国指数型基金占比 11%左右,美国 23%左右[14] - 我国指数型 Fund 总量中 70%左右是 ETF,2018 - 2024 年复合增速达 39%[15] - 基金投顾整体规模约 1200 亿 - 1400 亿,券商投顾规模较大[17] - 中国前五名公募基金公司占比约 40%,美国为 70%[18] - 一季度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增长 82%,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增速超 50%,得益于日均成交额同比增长 71%和投资净收入增长 50%以上[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