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险

搜索文档
健康险“价格战”AB面: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更充分”阶段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9-01 12:39
行业竞争态势 - 健康险市场出现价格战 高端医疗险产品从1万元降级至1000-3000元中高端险种 中低端百万医疗险价格降至几百元但保障范围超过数千元重疾险 [1] - 价格竞争源于新入局者对存量市场的争夺 尤其体现在团险细分市场 去年社会医疗就诊需求创新高导致行业赔付急剧拉升 企业预算有限引发公开招标 [4] - 财产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将团险作为重要获客渠道 打破原有巨头垄断格局 [4] 产品与定价策略 - 健康险产品不断放宽既往症限制 扩充特药目录 降低免赔额 但保费增长和定价差异并不显著 [1] - 部分保司推出0免赔健康险产品 但部分产品仅针对特药责任 或设定医疗费用2万元以下赔付50%的条件 [7] - 保司通过动态调整理赔条件控制风险 包括年龄 保障责任广度深度和医保政策三因素叠加影响定价 [7] 市场创新与生态 - 带病体保险市场出现产品同质化现象 客户购买诉求相近导致产品形态相似 [5] - 市场存在200多家保险公司 每家推出约10款产品 总体生态竞争良性 [4] - 行业鼓励两类创新:保守式同质化创新和激进式创新 后者可能打破现有定价逻辑产生涟漪效应 [4] 风险控制能力 - 保司精算能力提升和风控手段增多 保障责任较保费更快增长不一定导致运营风险 [2] - 医保 医疗和药企数据开放赋能 结合保司经验数据积累 使普惠性带病体保险精算更具可能性 [7] - AI大模型应用于医疗风险量化 使保司能更精准评估人群未来医疗支出水平 [7]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战存在两面性:可能限制保障责任增加和产品创新空间 但也推动行业进入更充分竞争阶段 [2][4] - 关键待解问题包括:如何增进带病体赔付感知度 区分购买保险是为当前治疗负担还是防范后续并发症 [8] - 行业需摆脱一刀切定价困境 进一步挖掘和满足带病体差异化需求 [8]
团险赔付率逼近80%,如何为创新药械腾出空间
第一财经· 2025-09-01 00:35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结构性转型 -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在去年展现出回暖态势 并有望在今年突破万亿规模大关[1] - 市场正从"保健康人"转向"保人健康" 即覆盖患有既往症或慢性病的"带病体"人群[1] - 上海发布"新十八条"政策 鼓励保险机构将老年人 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纳入保障范围[1] 团险市场现状与挑战 - 团险年保费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占比近三成[4] - 团险市场增速放缓 2018-2023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1% 远低于百万医疗险的40%和惠民保的105%[6] - 团险赔付率持续高企 2024年因就诊量复苏和健康意识增强导致明显抬升 有些企业赔付率甚至上涨20个百分点 今年平均赔付率预计达80%区间[7] 团险在创新药械支付中的角色 - 2024年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贡献商保对创新药械支付的近四成金额 合计约45亿元 而团险贡献占比不到一成 约10亿元[3] - 团险是除惠民保外对投保人健康限制最少的险种 覆盖相当比例带病体人群 兼具"共济"特征[5] - 团险市场存在"二八法则" 20%大型企业客户支付80%保费 这些企业白领对高值药械和创新疗法接受度高[5] 团险改革与发展方向 - "新十八条"明确提出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费用保障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并首次允许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符合条件的团险产品[3] - 团险产品长期存在起付线低 "医保二次报销"等特征 导致医疗费用滥用和支付压力增长[8] - 基于团险基本盘升级医疗保障比个人直接支付更容易 尽管企业福利开支面临收缩 但团险市场仍有稳定性[10]
团险赔付率逼近80%,如何为创新药械腾出空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31 14:41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结构性转型 - 市场经历三年增长放缓后于去年回暖 今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大关 结构性转型从"保健康人"转向"保人健康"[2] "带病体"保险政策支持与市场意义 - 上海发布"新十八条"政策 鼓励将老年人、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纳入商保范围[3] - "带病体"保险发展关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与创新药发展 需要政策端支持[3] 团险市场现状与挑战 - 2023年团险年保费规模超1000亿元 占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近三成[6] - 2024年团险对创新药械支付贡献仅10亿元 占比不足一成 远低于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合计45亿元(近四成)[5][7] - 团险赔付率普遍达70%-80% 2024年因就诊量复苏和健康意识增强 部分企业赔付率甚至上涨20个百分点[5][9] - 2018-2023年团险保费年复合增长率11% 远低于百万医疗险(40%)和惠民保(105%)[8] 团险市场结构性特征 - 团险市场存在"二八法则" 20%大型企业客户支付80%保费 覆盖企业白领支付能力好且对创新疗法接受度高[7] - 团险是除惠民保外对投保人健康限制最少的险种 覆盖相当比例带病体人群且逆向选择风险较小[7] - 国内市场上几乎从未出现单独涵盖特药责任或目录的团险产品[7] 团险改革方向与机遇 - 上海"新十八条"明确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费用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允许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符合条件的团险产品[5] - 团险改革势在必行 需从"小额高频"的二次报销型转向大病保障 避免医疗费用滥用和支付压力增长[10][11] - 基于团险基本盘做医疗保障升级比个人直接支付更容易 可为创新药械销售提供新增长点[7][11]
团险赔付率逼近80%,如何为创新药械腾出空间?
第一财经· 2025-08-31 14:27
市场概况与规模 -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在经历三年增长放缓后于去年出现回暖态势 今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大关 [3] - 截至2023年团体保险年保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 占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近三成份额 [8] - 2024年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合计贡献商保创新药械支付金额约45亿元 占比近四成 而团体保险支付规模仅10亿元左右 占比不到一成 [5][8] 产品结构与支付特征 - 商业健康险中疾病险和医疗险占比相当 合计达九成规模 医疗险构成近年来商保支付创新药械的主体 [8] - 团体保险长期定位常见病报销而非大病保障 具有低起付线和低封顶线特征 赔付率普遍达70%-80% [5] - 国内市场上几乎从未出现单独涵盖特药责任或目录的团体保险产品 [8] 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 2018-2023年团体保险保费年复合增长率约11% 远低于百万医疗险40%和惠民保105%的增速 [11] - 受宏观经济影响 中小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开始缩减团体保险预算 供给侧出现价格竞争趋势 [9][10] - 团体保险市场存在"二八法则" 20%大型企业客户支付80%保费 这些企业白领支付能力强且对创新药械接受度高 [9] 政策推动与改革方向 - 上海发布"新十八条"政策 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保障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并允许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符合条件的团体保险 [6] - 政策推动市场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转型 重点覆盖老年人、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 [3] - 团体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需改变现有"医保二次报销"模式 避免医疗费用滥用和支付压力双重增长 [13] 发展机遇与挑战 - 门诊慢特病病种目录扩大和"国谈药"单独支付政策完善 使越来越多创新药在门诊使用 但个险产品鲜少涵盖门诊责任 [9] - 团体保险作为除惠民保外对投保人健康限制最少的险种 覆盖相当比例带病体人群 逆向选择风险较小 [8] - 2024年医疗机构就诊量复苏和企业员工健康意识增强 导致团体保险赔付率明显抬升 部分企业甚至上涨20个百分点 [11]
团险赔付率逼近80% 如何为创新药械腾出空间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 2025-08-31 13:43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回暖与转型 -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在经历三年增长放缓后于去年出现回暖态势 今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大关[1] - 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型 从"保健康人"转向"保人健康" 即覆盖患有既往症或慢性病的"带病体"人群[1] - 上海于今年8月率先发布《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 提出将老年人、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纳入保障范围[1] 团体健康保险市场现状与挑战 - 团体健康保险年保费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占比近三成[3] - 团险赔付率普遍达70%-80% 2024年因医疗机构就诊量复苏和员工健康意识增强 部分企业赔付率甚至上涨20个百分点[2][5] - 受宏观经济影响 中小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开始缩减团险预算 市场保费规模增速放缓 2018-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约11% 远低于百万医疗险(40%)和惠民保(105%)[4][5] 团险市场对创新药械支付的作用 - 2024年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贡献商保对创新药械支付的近四成金额 约45亿元 而团险贡献占比不到一成 约10亿元[3] - 国内市场上几乎从未出现单独涵盖特药责任或目录的团险产品[3] - 团险市场存在"二八法则" 20%大型企业客户支付80%保费 这些企业白领支付能力好且对创新疗法接受度高 高度契合药械企业销售需求[4] 政策推动与市场创新 - 上海"新十八条"明确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费用保障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并首次允许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符合条件的团险产品[2] - 政策探索创新型团险产品由单位与员工"共付"的方式[2] - 随着门诊慢特病病种目录扩大和"国谈药"单独支付政策完善 越来越多创新药在门诊使用 但个险产品鲜少涵盖门诊责任[3] 团险市场改革方向 - 团险改革势在必行 需改变长期"全额埋单"和低起付线的"医保二次报销"特征[6] - 应聚焦市场增量 避免供给侧价格竞争[5] - 基于团险基本盘做医疗保障升级比个人直接支付更容易 因团险市场仍有稳定性且企业福利开支虽面临收缩但保障需求持续存在[7]
团险赔付率逼近80%,如何为创新药械腾出空间丨“病有所保”大调研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31 12:32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回暖与结构转型 -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在经历三年增长放缓后去年出现回暖 今年有望突破万亿规模大关[1] - 市场正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转型 重点覆盖患有既往症或慢性病的"带病体"人群[1] - 上海8月发布"新十八条"政策 鼓励保险机构将老年人、既往症和慢性病人群纳入保障范围[1] 团险市场现状与挑战 - 团险年保费规模超1000亿元 占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近三成[4] - 2024年团险对创新药械支付贡献仅10亿元 占比不到一成[3][5] - 团险赔付率普遍达70%-80% 2024年有些企业赔付率甚至上涨20个百分点[3][7][8] - 2018-2023年团险保费年复合增长率11% 远低于百万医疗险40%和惠民保105%[6] 团险市场结构性特征 - 团险市场存在"二八法则" 20%大型企业客户支付80%保费[5] - 团险覆盖企业白领健康意识强、支付能力好 对创新药械接受度高[5] - 团险长期定位常见病报销 低起付线和低封顶线导致高赔付率[3] - 国内市场上几乎从未出现过单独涵盖特药责任的团险产品[5] 团险市场面临压力 - 受宏观经济影响 中小企业及国有企业开始缩减团险预算[6] - 医疗费用支出上涨导致团险赔付和保费联动增长[6]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供给侧产品"价值战"趋势抬升[6] - 门诊慢特病病种目录扩大使更多创新药在门诊使用 但个险产品鲜少涵盖门诊责任[5] 团险改革方向 - "新十八条"明确鼓励开发覆盖创新药械费用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4] - 首次允许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符合条件的团险产品 探索单位与员工"共付"方式[4] - 需要改变"全额埋单"和"医保二次报销"特征 避免医疗费用滥用[9] - 基于团险基本盘做医疗保障升级比个人直接支付更容易实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