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服务机器人

搜索文档
浩海星空与浙江仙通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新篇章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6 12:14
战略投资与合作 - 浙江仙通以4000万元对浩海星空进行增资 投资完成后持有浩海星空10%的股份 [1] - 双方共同设立合资公司 建设机器人制造生产基地 致力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消费类机器人的整机制造 协同研发核心零部件 [1] 合作背景与高层表态 - 浩海星空创始人兼CEO齐建伟认为合作是面向产业化阶段的关键布局 机器人产业需技术领先性与规模化交付能力双重驱动 [4] - 浙江仙通拥有三十年汽车领域高端精密制造经验、严苛质量管理体系及成熟供应链资源 可强化浩海星空整机交付能力 [4] - 台州市科创投资集团将整合台州市相关产业链与地方政府资源 为浩海星空机器人制造提供支撑 [5] - 浙江仙通创始人李起富看好机器人产业长期发展前景 认可浩海星空团队能力 仙通将把成本控制能力、质量管控体系、高端精密制造经验应用到机器人制造中 [5] 行业定位与发展阶段 - 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处于走向产业化的重要阶段 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演示走向规模化应用 量产能力成为关键瓶颈 [5] - 浙江仙通是汽车密封条行业龙头企业 服务过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吉利等客户 拥有高精度模具开发能力、自动化产线管理和严苛质量管控体系 [6] - 浩海星空已构建覆盖教育、医疗、商业三大核心场景的产品线矩阵 并已推向市场交付客户 [6] 创始人经验与技术积累 - 浩海星空创始人兼CEO齐建伟在机器人领域拥有二十年经验 曾参与全球顶尖人形机器人NAO的研发与全球推广 并主导软银对Aldebaran的收购 担任软银机器人大中华区负责人 [7] - 浩海星空正在研发双足大尺寸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 面向教育、医疗、消费等复杂场景 实现更高层级智能化作业 [7] 公司战略与生态布局 - 浩海星空发展战略强调生态合作与产业链协同 此次合作是构建机器人产业合作生态的关键一环 [9] - 公司坚持"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战略 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深度融合 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商用与消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9] 公司背景与资源 - 浩海星空总部位于上海 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消费类机器人的研发与创新 业务涵盖教育、医疗、商业及消费领域 [11] - 创始团队汇聚来自斯坦福、卡内基梅隆、曼彻斯特、墨尔本、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外顶尖院校人才 核心成员曾任职软银、大疆、优必选、达闼、擎朗等全球知名企业 [11] - 公司成立之初即获上海市政府认定的"上海市重大项目" 也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重点支持与孵化的机器人企业 [11] - 浙江仙通成立于1994年 2016年12月30日在上海A股上市(股票代码603239) 一直从事汽车密封条等汽车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13]
浙江仙通(603239):与浩海星空达成战略合作 开启机器人业务新篇章
新浪财经· 2025-09-26 10:30
战略合作与投资 - 公司拟以4000万元对浩海星空增资 持股10% 并共同设立控股合资公司"浩海仙通"(持股51%)建设机器人制造生产基地 致力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消费类机器人的整机制造与核心零部件协同研发 [1] - 合作结合公司30年汽车领域高端精密制造经验、质量管理体系及供应链资源 与浩海星空在具身智能、商用服务及消费类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互补 大幅强化整机交付能力 并为双足大尺寸人形机器人未来量产做铺垫 [2] - 合资公司利用台州丰富的机器人供应链降低制造成本 本次合作不会对2025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1][2] 财务业绩与估值 - 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2.38亿元、2.82亿元、3.32亿元 当前股价对应PE为23.0倍、19.4倍、16.5倍 [1] - 公司作为本土汽车密封条龙头业绩稳健增长 机器人业务开辟新成长曲线 [1] 主营业务竞争力 - 公司汽车密封条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工装模具自制率超90% 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2] - 客户资源涵盖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长安、上汽、广汽、一汽、奇瑞、长城、伟巴斯特、上汽通用五菱、北汽、滋荣等主流厂商 [2] - 截至2024年底在研新项目车型42个 新接项目总数超2023年的2倍 [2] 产能与制造能力 - 持续推进智能化制造和先进产能拓展 二期混炼胶生产线、新增橡胶挤出生产线、后工序自动化设备等投入已形成约20亿元先进产能空间(截至2024年底) [2] - 凭借生产经验、模具自制和成本管控等核心优势与外资厂商竞争 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2]
浙江仙通(603239):公司信息更新报告:与浩海星空达成战略合作,开启机器人业务新篇章
开源证券· 2025-09-26 08:09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5] 核心观点 - 浙江仙通与浩海星空达成战略合作 入股10%并成立控股51%的合资公司"浩海仙通" 共同建设机器人制造生产基地 [5] - 合作将结合公司在汽车领域30年的高端精密制造经验与浩海星空的机器人技术优势 大幅强化整机交付能力 [6] - 公司作为汽车密封条行业龙头 工装模具自制率超90% 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客户资源丰富涵盖多家主流车企 [7] - 截至2024年底在研新项目车型42个 新接项目总数超过2023年项目的2倍 已形成20亿元先进产能空间 [7]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38/2.82/3.32亿元 同比增长38.4%/18.5%/17.9% [5][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14.9%) 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3.7%) [8]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14.84亿元(同比增长21.2%) 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38.4%) [5][8] - 毛利率持续提升 从2023年28.7%升至2024年29.7% 预计2027年达31.9% [8][11] - ROE从2023年14.1%提升至2024年14.8% 预计2027年达18.6% [8]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为23.0/19.4/16.5倍 [5][8] 业务发展 - 合资公司致力于浩海星空具身智能机器人 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消费类机器人的整机制造 协同研发核心零部件 [5] - 浩海星空已构建覆盖教育 医疗 商业三大核心场景的产品线矩阵并推向市场 [6] - 台州丰富的机器人供应链能有效降低合资公司制造成本 [6] - 公司客户包括一汽大众 上汽大众 上汽通用 吉利 长安等主流车企 [7] - 持续推进智能化制造和先进产能拓展 包括二期混炼胶生产线 新增橡胶挤出生产线等设备投入 [7]
浙江仙通切入机器人赛道 联手浩海星空成立合资公司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02:58
合资公司设立 - 浙江仙通与浩海星空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 注册资本2000万元人民币 其中浙江仙通认缴出资1020万元占比51% 浩海星空认缴出资980万元占比49% [1] - 合资公司专注于教育 医疗 商业及消费端机器人领域 业务涵盖机器人整机组装 装配及测试 关键零部件开发与供应链管理 售后服务及委托加工业务 [1] - 浙江仙通拟以4000万元对浩海星空进行增资 投资完成后持有浩海星空10%股份 增资后双方共同建设机器人整机生产基地 [1]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 浙江仙通为国内汽车密封条行业龙头企业 具备工装模具开发能力 产品整体配套方案设计能力和同步开发能力 此次跨界被视为开拓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探索 [2] - 浩海星空专注于行业级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与商业应用 采用具身智能技术+快速场景落地双引擎驱动模式 聚焦医疗 教育及商业服务领域 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1] - 合资公司主要为浩海星空及其客户提供具身智能机器人 商用服务机器人及消费类机器人整机生产服务 并开展部分核心零部件共同开发 [2] 资源协同与分工 - 浙江仙通提供生产管理 质量控制 供应链优化管理及市场渠道拓展支持 浩海星空提供机器人技术 专利 工艺设计 市场销售及研发支持 [2] - 浙江仙通具备高分子材料研发 精密模具开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可快速适配机器人轻量化结构件需求 原有汽车客户存在自动化改造刚需形成产业链协同 [2] - 合资公司由浙江仙通原实控人李起富出任董事长 浩海星空董事长担任副董事长 确保战略和执行层面高效协同 [3] 技术与制造优势整合 - 浩海星空核心团队在具身智能机器人 消费级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方向拥有较强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探索 在视觉 感知 交互等核心算法上具备优势 [3] - 浙江仙通积累成熟成本控制能力 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及广泛主机厂资源 为合资公司起步提供重要保障 [3] - 双方合作实现技术+制造优势整合 提升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效率 [3]
浙江仙通:拟4000万元增资浩海星空 共建机器人基地布局第二增长曲线
中证网· 2025-09-24 13:30
投资合作框架 - 浙江仙通拟以4000万元对浩海星空增资 增资完成后持有10%股份 [1] - 双方拟共同出资设立由浙江仙通控股的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注册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将建设机器人整机生产基地 [1] - 合资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机器人及零部件研产销修、技术服务与货物及技术进出口 [1] 业务分工与战略布局 - 浙江仙通为合资公司提供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优化及市场渠道拓展支持 [1] - 浩海星空输出机器人技术、专利、工艺设计及研发销售资源 [1] - 合资公司主要为浩海星空及其客户提供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以及消费类机器人的整机生产服务 同时联合开发部分核心零部件 [1] 合作优势与行业背景 - 浙江仙通凭借汽车密封条领域积累的成本控制能力、质量体系及汽车主机厂资源 与浩海星空形成强强联合 [2] - 台州丰富的机器人供应链能有效降低合资公司制造成本 [2] - 汽车零部件公司凭借客户拓展、批量化生产能力及与机器人相通的产品属性拥有竞争优势 [2]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浙江仙通原实控人李起富拟担任合资公司董事长 浩海星空董事长拟担任合资公司副董事长 [1] - 控股股东台州五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增持161.34万股 目前持股8036.34万股占总股本29.69% [2] 合作方背景 - 浩海星空成立于2025年5月 经营范围覆盖服务消费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制造与销售 智能机器人研发 人工智能硬件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2]
IASP的世界之窗 | 从落子到流通 国产科技如何晋升全球“硬通货”
北京商报· 2025-09-17 14:52
站在启迪科技大厦A座27层向北远眺,落地窗将眼前景致框成层次分明的写实画卷:一边是圆明园的遗 址轮廓,沉淀着百年时光;另一边是清华、北大的校园楼宇,涌动着顶级学府的创新气息。 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鲜活,在同一视野里交叠。 这片地界本就绕不开"创新"二字——紧邻中关村核心区的清华科技园,是不少企业的起点。在国内大模 型业务中标数名列前茅、正冲刺"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谱华章,在具身智能领域快速突破、抢占海外赛道 的星动纪元,这些带着清华背景的科技公司,早从园区走向了更远处:前者已在中关村、新加坡、英国 等地设立办事处,后者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超50%,在具身智能出海赛道亦位处前排。 此时,以"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IASP 2025世界大会正在北京举行,《中关 村倡议》的提出、"开放园区"实践的落地,恰与这些企业的出海成果形成照应。 像它们这样扎稳脚跟的出海身影正在增多,国产科技不再是零星探索,而是从国内各个技术浓度极高的 园区出发,成批闯向全球市场,在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持续撕开国际市场缺口。 恰逢IASP国际盛会同期展开,中关村一带时常能见到国际友人,听到他们用各种语言略显"蹩脚"地念 出 ...
金改前沿|让更多“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银行发力科技金融一线走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11:03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金融成为银行业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工具 通过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 [1][4][10] - 浦发银行作为科技金融服务领先者 通过信用贷款、并购融资和跨境金融等多元化方案支持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企业成长 [4][5][7][13] 科技金融行业趋势 - 银行业从传统金融服务转向"泛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以伙伴思维重构科技金融服务内涵 [1] - 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 国产化替代趋势加速 [4] - 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 企业依赖银行融资维持研发投入和管线推进速度 [10] 企业案例与金融支持 擎朗智能 - 商用服务机器人全球部署超10万台 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1] - 海外订单占比50% 获得浦发银行跨境资金池、外汇资本项目等综合金融服务 [4] - 获得信用贷款支持研发投入 无需固定资产抵押或盈利要求 [4] 埃斯顿 - 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品牌 研发投入占营收10% [4] - 研发人员1200人 占总员工数34% [4] - 通过浦发银行并购贷款实现海内外多起并购 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5] 药康生物 - 建立全球最大基因工程小鼠资源库 提供3-4个月定制化模型开发服务 [10] - 获得浦发银行1亿元信用贷款额度 支持研发和市场扩张 [10] 嘉晨西海 - 获得浦发银行6000万元3年期信用贷款 缓解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影响 [10] 梧斯源机器人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开发养老、市政、交通等多领域机器人应用 [12] - 2021年启动6.5万平方米研发生产基地 2024年9月投产即实现盈利 [12] - 与云深处合作近十年 依靠银行信贷支持而非股权融资发展 [12] 金融产品创新 - 浦发银行推出"浦科贷"系列产品 包括浦科并购贷等拳头产品 [7] - 针对早期企业推出"浦研贷" 突破传统信贷评估模式 [11] - 自主研发"科技雷达"评价体系 辅助评估企业科技创新力 [12] - 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千亿行动计划" 作为政策首批试点银行 [7] 服务成效 - 截至2025年6月末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4万户 覆盖70%科创板上市企业 [13] - 科技金融贷款增长超1000亿元 余额突破10000亿元 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13]
机器人竞争进入“中国时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5 00:02
全球机器人市场前景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超过4000亿美元 [3] - 中国市场份额占据全球近50% [3] - 中国市场复合增长率近15% 位居全球前列 [3] 中国机器人产业驱动因素 - 产业发展得益于制造工程能力优势、技术加速投入、场景适配效率提升及政策支持 [3] - 企业从"追随者"向"引领者"战略转型 [3] - 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智能化发展重要方向 [5] 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 - 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 [3] - 配送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 - 中国厂商以84.7%的出货量引领全球市场 [3] 人形机器人发展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预计约5000台 [4] - 2030年出货量将增至近6万台 [4] -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5% [4] 工业机器人出海表现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海外收入总计超过20亿美元 [4] - 协作机器人出口收入达7410万美元 [4] - 协作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长34.7% [4] 四足机器人突破 - 宇树科技和云深处在性能表现、出货规模及开放性方面实现突破 [3] - 依托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与高度集成的产品设计 [3] - 正逐步重塑全球市场领导格局 [3] 具身智能技术趋势 - 3D视觉感知技术提升机器人对环境的精准理解与操作能力 [5] - 多模态具身智能大模型赋能机器人自主学习与决策规划能力 [5] - 轻量化、低算力模型加速在终端平台落地应用 [5] 仿真与开源发展 - 高保真物理仿真环境和世界模型建设加快 [5] - 产业界推动模型、算法、仿真环境等关键资源开源共享 [6] - 构建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 [6] 应用落地进展 - 工业装配、打磨等场景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展现更强适应性 [6] - 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特种作业领域初步开展应用 [6] - 预计将逐步实现千台级商用部署 [6] 产业生态建设 - 产学研协同推进云服务、算法、数据等底层基础设施建设 [6] - 推动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建设 [6] - 促进资源互通与能力共建 [6]
卡伊瓦机器人创始人张其峰澄清“孕育机器人”传闻:公司无相关研发计划
搜狐网· 2025-08-18 10:42
澄清声明核心内容 - 公司创始人张其峰发布正式声明 明确表示无"孕育机器人"相关研发或产品计划[1] - 相关信息系媒体误读导致公众严重误解 公司已要求涉事平台全面下架误导性内容[1][4] 争议事件起源 - 争议源于创业类专访中关于行业技术趋势的讨论 提及国外团队进行孕育机器人探索的背景信息[2] - 部分网络媒体截取"一年出样机"和"定价10万元"片段 错误关联至公司产品规划[2] 公司业务与技术澄清 - 公司从未开展孕育机器人研发 也未与任何团队就该领域合作[3] - "一年内出样机"实际指公司自主研发的仿真人形机器人模型 定价约10万元且处于技术研发阶段[3] - 公司核心聚焦商用服务机器人和高仿真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 与孕育机器人无技术业务关联[3] 公司背景与业务方向 - 公司2020年成立 长期专注于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与创新[4] - 商用服务机器人已在餐饮、酒店、教育等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4] - 仿真人形机器人技术聚焦情感交互和复杂环境适应等关键功能研发[4] - 未来将继续聚焦主营业务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4]
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
智通财经· 2025-07-31 06:17
全球机器人市场概况 -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超过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据近半份额并以15%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1] - 多重驱动因素包括用户需求释放、AI/视觉分析/边缘计算技术融合、政策支持与投资加码、多类机器人加速落地[1] 中国厂商全球竞争力 - 中国厂商凭借制造工程优势、技术投入、场景适配效率及政策支持,正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型[4] - 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厂商以84.7%出货份额主导全球市场,擎朗智能/普渡机器人/高仙机器人/云迹科技等领跑[5] - 四足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云深处依托供应链优势逐步重塑全球市场格局,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1.8亿美元[6] 细分领域发展动态 商用服务机器人 - 2024年全球出货量突破10万台,配送/清洁机器人为主流,中国厂商推动产品智能化与多场景落地[5] - 在具身智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加速智能化升级[5] 四足机器人 - 2024年全球出货量约2万台,应用扩展至电力/石油/公共安全领域,消费级与商用级产品同步增长[6] 人形机器人 - 中国采用"技术突破—应用验证"双向循环模式发展,行业主体涵盖机器人本体厂商/汽车制造商/智能家居厂商等[7]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出货量预计5000台,2030年增至6万台(CAGR超95%),具身智能大模型为关键突破方向[7] 协作机器人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海外收入超20亿美元,协作机器人出口7410万美元(同比+34.7%)[8] - 遨博/大族机器人/节卡/越疆等加速拓展东南亚/欧美/日韩市场,构建本地化服务体系[8] 具身智能机器人趋势 - 八大关键趋势:感知能力增强(3D视觉/触觉传感)[12]、大模型驱动(多模态自主学习)[13]、仿真环境优化[14]、开源共享推进[15] - 多样化载体融合(协作/复合/人形机器人等)[16],细分场景任务优先落地(工业装配/商业服务)[17] - 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小规模商用部署,聚焦低速低节拍任务[18],生态体系加速构建(产学研协同)[19] 产业链与技术进展 - 中国厂商加快构建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推动技术从验证走向规模部署[9] - 聚焦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大模型演进,同时研究多行业场景落地路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