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饮料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奶茶/可乐等含糖饮料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生物世界· 2025-09-22 04:1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饮食 被广泛认为是导致 结直肠癌 (CRC) 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众多饮食因素中, 含糖饮料 (SSB) 的摄入量日益受到关注。含糖饮料是指任何添 加了 蔗糖 和 高果糖玉米糖浆 等糖类的液体 (这两种糖类会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比例大致为 1:1)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含糖饮料 (例如奶茶、可乐等) 的消费量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与 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此外, 含糖饮料消费量的激增还与年轻人群体中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惊人上升相吻合。 该研究揭示了 来自含糖饮料的果糖和葡萄糖 通过 山梨醇脱氢酶 (SORD) 增强 结直肠癌 的转移。 该团队之前使用癌前 Apc 突变小鼠模型 (模拟结直肠癌早期阶段的腺瘤) 进行的研究表明, 含糖饮料可以直接促进肿瘤发生,且与肥胖无关 。后续的大规模流 行病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含糖饮料摄入与年轻发病的结直肠癌风险翻倍相关。 然而,含糖饮料的摄入是否会影响结直肠癌的晚期阶段仍不清楚。尽管一些队列研究提示含糖饮料摄入与结直肠癌复发或死亡率之间存在关联,但因果关系和机 制方面的见解仍 ...
Nature子刊:奶茶/可乐等含糖饮料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生物世界· 2025-09-21 08:00
含糖饮料与结直肠癌关联性研究 - 含糖饮料摄入被广泛认为是导致结直肠癌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2] - 含糖饮料消费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上升 与年轻人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惊人上升相吻合 [2] - 含糖饮料指添加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等糖类的液体 这两种糖类会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且比例约为1:1 [2] 研究核心发现 - 果糖和葡萄糖通过山梨醇脱氢酶(SORD)增强结直肠癌转移 [3] - 葡萄糖和果糖组合配方显著增强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能力和转移潜能 相比单独葡萄糖效果更显著 [7] - 该组合通过激活SORD逆反应提高NAD⁺/NADH比率 加速糖酵解并激活甲羟戊酸途径 最终推动癌细胞转移 [7]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既往研究证实含糖饮料直接促进肿瘤发生且与肥胖无关 摄入使年轻发病结直肠癌风险翻倍 [6] -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后仍可能继续饮用含糖饮料 且临床常推荐含大量葡萄糖和果糖的能量饮料和果汁 [6] - 研究结果为抑制结直肠癌转移提供潜在饮食干预和治疗策略 [9]
看看这些伤害牙齿的行为,你中招了吗?
人民网· 2025-09-19 02:11
"牙好,胃口才好",一句朴素的俗语,道破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紧密联系。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日常 生活中哪些行为正在伤害我们的牙齿?又该如何科学护牙? 9人民好医生 5.每年最好洗一次牙 建议要定期进行口腔洁治,洗牙是预防牙周病重 要手段,可以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结石。 没有牙周病的人群,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洗一 次牙。患有牙周疾病或者口腔卫生清洁不理想的 人群,要适当缩短洗牙间隔。 人民网 0人民好医生 全国爱 开E 个切男性行分 官网 Call HROS 1.常喝含糖饮料 很多饮料除了本身是酸性以外,还添加了糖,这 些糖容易被牙面致龋菌分解产生有机酸,进一步 加重牙面脱矿。对牙齿危害最大的是碳酸饮料, 如可乐雪碧、苹果醋、冰红茶等的危害也不小。 2.频繁咬合硬物 用牙齿咬硬物,容易导致牙齿松动和牙隐裂,甚 至是牙齿劈裂。牙隐裂常伴随咬合疼痛,由于咬 合疼痛而不使用这一侧的牙齿,则引起偏侧咀 嚼,导致更复杂的咬合和颗下颌关节等问题。 【民网 © 人民好医生 全国爱牙E 个玩男上不行 PE C 3.冷热交替刺激 当冷饮进入口腔后,牙齿受到突然寒冷,使牙齿 的神经末梢受 ...
气候变暖正悄悄增加你的“甜蜜负担”
科技日报· 2025-09-19 00:53
未来的气候适应策略,或许不仅要建更高的防洪堤,也要设计更健康的食品政策,比如在高温季节 增加对健康饮品的补贴,或在社区推广清凉又低糖的饮食方案。毕竟,当天气越来越热,人们更需 要"清醒"的饮食选择,而不是被糖分"麻醉"的清凉幻觉。 科学家翻阅了2004年到2019年间美国家庭的食品采购记录,再结合各地的天气数据(如温度、湿 度、风速和降雨)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了一个清晰的模式:天越热,人们越爱买含糖饮料和冷冻甜品。 这些冰凉、甜腻的食物仿佛成了对抗酷暑的"精神安慰剂"。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的饮食选择可能更容易受限于价格和便利性,而在夏季,含糖饮料和冷冻 甜点往往是性价比高、易获取的"解渴解馋"方案。另一方面,高温带来的生理渴求,叠加经济与社会资 源的不足,让部分群体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科学家进一步预测:如果全球持续升温,到2095年,当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出约5摄氏度 时,美国人平均每天可能要多摄入近3克的添加糖,相当于每天多喝半口可乐的糖量。 太阳炙烤着大地,你满头大汗地走在街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来罐冰可乐,或者挖一勺冰淇 淋,瞬间让自己"降温续命"。这并不仅仅是你的个人偏好,而可能正 ...
畅饮无糖饮料致血糖升高 极端“养生”当心引病上身
北京晚报· 2025-09-02 07:37
极端养生导致的健康风险 - 高强度运动过量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 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使血尿酸提升三成以上[2] - 极端节食减重引发脂肪肝 快速减重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脂肪代谢异常[3][4] - 无糖饮料过量摄入造成代谢系统不利影响 长期过量摄入代糖成分可能影响肠道菌群[6] 慢性病年轻化趋势 - 高尿酸血症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剧烈运动后出现关节剧痛就诊时发现血尿酸严重超标[2][3] - 4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占比逐年升高 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甜食摄入过多和缺乏锻炼密切相关[6][7] -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 不及早干预可能发展为糖尿病[7] 科学运动建议 - 高尿酸血症人群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和快走[3] - 慢性痛风患者采取低强度短时间渐进式运动模式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3] - 运动后及时补水促进尿酸通过肾脏排出 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3] 合理减重指南 - 每月减重不宜超过原始体重的5% 这是相对安全的范围[5] - 减重过程应长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变化 关注身体状态整体改善[5] - 避免极端减重方式如只吃单一食物或完全拒绝油脂 防止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紊乱[5] 健康饮食标准 - 减盐每日不超过5克 警惕咸菜和加工零食等隐形盐摄入[8][9] - 减油控制在每日25至30克 减少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摄入[10] - 减糖添加糖每日不宜超过25克 用白开水替代含糖饮料并查看营养成分表[11] 全面健康管理 - 健康口腔要求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 使用含氟牙膏并每年洁牙1次[12] - 健康体重建议每周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和两次抗阻训练 保证每日12种以上食物摄入[13] - 健康骨骼建议成人每日摄入800至1200毫克钙 通过牛奶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获取[14]
拒绝暑假胖一圈 开心享瘦很简单
北京青年报· 2025-08-19 01:22
暑期儿童肥胖成因 - 饮食失控导致膳食结构不合理 包括高脂快餐 含糖饮料 冰淇淋及甜点等西方饮食模式 存在摄食过度和不良饮食行为如快食或睡前进食 [2] - 运动量显著减少 超重肥胖儿童缺乏中等强度体育锻炼 炎热天气导致户外活动参与度低 [2] - 家长存在认知误区 错误认为"长得胖就是壮"或"长个儿前先长胖" 采用填鸭式喂养高脂肪 高蛋白及高糖食物 [2] 健康饮食管理策略 - 多选择当地当季新鲜蔬果如西瓜 黄瓜及绿叶蔬菜 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帮助消化并减轻肠胃负担 [3] - 每日摄入牛奶 酸奶 奶酪等奶制品提供钙质与优质蛋白质 搭配鱼虾 瘦肉及豆制品保证营养均衡 [3] - 采用荤素搭配提升餐食多样性 绿色蔬菜 豆类 坚果和海鲜提供矿物质 与瘦肉蛋类协同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 [3] - 选择新鲜少加工食材 通过蒸煮凉拌等烹饪方式减少高糖高油零食摄入 [3] 体重监测与评估方法 - 定期监测身高体重指标并进行生长曲线动态评估 随年龄增长规律进行儿童保健 [4] - 采用BMI百分位诊断超重肥胖 若BMI超过同龄85%可能超重 身高体重同步增长属正常发育 [4] - 观察体型变化 超重肥胖表现为脂肪堆积于身体中段 腰围显著上涨或小肚子凸起 [4] 儿童减肥核心原则 - 绝不能简单节食 避免导致营养不良 营养素缺乏症 贫血 生长迟缓或进食障碍等问题 [5][6] - 减少甜食 精制碳水及膨化食品 增加全谷物 优质蛋白和新鲜蔬果 替换加工食品为天然食材 [6] - 全家共同践行健康饮食理念 避免让孩子单独食用减肥餐 [6] - 每日保证至少一小时户外运动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效果更佳 跑跳类及社交互动性运动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暑期体重管理定位 - 暑期是儿童体重管理危险期 但也是培养健康习惯的黄金期 [2] - 建议制定规律作息计划 每日一小时户外活动 用水果替代零食 使假期成为健康增值期而非体重增长期 [2]
这几种碳水,健康又减肥!照着吃就对了→
央视新闻· 2025-08-14 07:17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影响 - 碳水化合物分为"好碳水"与"坏碳水",关键在于选择而非完全排斥 [1][3] - 好碳水来源于低加工天然植物性食物,具有低升糖指数、高膳食纤维、高营养密度特点,有助于稳定血糖和降低慢性病风险 [4] - 坏碳水多为精加工或高糖食品,营养价值低且升糖快,易导致饥饿感加剧和过量进食,长期增加肥胖及代谢疾病风险 [6][7] 碳水饮食与体重管理 - 低碳水饮食的减重效果取决于质量:高质量(植物蛋白+健康脂肪)可减少体重,低质量(精制碳水+动物蛋白+不健康脂肪)可能加速增重 [3] - 好碳水通过缓慢消化和稳定供能,成为减重帮手,而坏碳水因饱腹感差易引发过量摄入 [4][6] 科学摄入碳水的策略 - 结构优化:用全谷物、薯类、杂豆替代1/3精制谷物(如糙米替代白米),但消化功能弱人群需避免全粗粮 [11] - 总量控制:每日碳水供能占比50%-65%,谷类推荐200-300克/天(全谷物50-150克),减重者需按比例调整,过量易致脂肪堆积,不足可能引发肌肉丢失等健康问题 [12] - 搭配原则:好碳水需结合优质蛋白(豆制品、鱼虾)和健康脂肪(坚果、植物油),增强饱腹感和血糖稳定性 [13] - 食物多样性:每日建议3种谷薯杂豆+4种蔬果,确保营养全面 [15] 实践建议 - 将精制碳水替换为好碳水(如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平衡健康与口感 [16]
当代人手中的"甜蜜陷阱":研究揭示含糖饮料与340万慢性病例的致命关联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3 10:02
含糖饮料与慢性疾病关联 - 全球2020年因含糖饮料导致新增220万例2型糖尿病(占全球新发病例9 8%)和120万例心血管疾病(占3 1%)[8] - 含糖饮料与约34万例死亡相关,其中糖尿病相关死亡80,278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257,962例[8] - 含糖饮料定义为每240毫升含至少50千卡添加糖的饮品,包括软饮料、能量饮料等,不含纯果汁或零卡饮料[9] 中国含糖饮料健康危机 - 1990至2019年中国因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人数激增95%,达46,633例,占总死亡比例从0 34%升至0 46%[11] - 男性死亡人数26,826例(较1990年翻倍),女性19,807例(增幅87%),女性死亡占比增速更快(39% vs 男性35%)[11] - 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是主要死因,2019年分别导致42,098例和4,534例死亡(均较30年前增长95%)[12] - 山东、河南、河北死亡人数最高(山东年死亡4,337例),重庆、青海、甘肃死亡率增长最快(241%、160%、156%)[12] 含糖饮料与呼吸系统疾病 - 每日饮用超500ml含糖饮料使哮喘风险增加19%,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增加53%[13] - 人工甜味饮料危害更大,每日两杯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升34%,哮喘风险增10%,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风险涨45%[13] - 适量饮用特定果汁(如橙汁)可降低11%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但过量仍有害[14] - 饮料对呼吸系统危害排序:人工甜味饮料>含糖饮料>天然果汁,每多喝一杯整体呼吸疾病风险增15-16%[14]
朝“问”健康|儿童减重怎么减?专家教你这样做
央视网· 2025-07-18 23:34
儿童减重科学管理 - 儿童减重核心在于科学饮食而非单纯减重 强调合理饮食下保持正常生长发育 建议每月减重1-2kg即可 青春期身高年增长可达十几厘米 [1] - 科学饮食需遵循"食物多样"原则 每日应涵盖谷薯类 蔬果类 肉蛋奶类 大豆坚果类及油脂类五大类 [3] - 蛋白质摄入标准为每日300ml奶制品 1个鸡蛋 100-150g肉类 蔬菜下限500g需多样化 水果控制在150-250g [3] 科学饮食执行细节 - 主食推荐五谷杂粮替代精米精面 通过增大蔬菜切块尺寸降低进食速度 进食顺序应为蔬菜→蛋白质→主食 [5] - 需警惕含糖饮料 油炸食品 糕点等"隐形热量"食物 建议用新鲜水果替代零食并引导多喝水 [5] - 避免边吃边玩或看电视 专注进食有助于准确感知饥饱状态 [5] 运动干预方案 - 肥胖儿童运动应结合抗阻运动与有氧运动 每次30-60分钟中等强度 每日总时长需达2小时 [8] - 居家抗阻训练推荐使用小哑铃进行上肢弯举/平举等动作 配合下蹲 卷腹等强化核心肌群 [8] - 有氧运动可补充原地跑 深蹲跳或球类活动 形成完整运动闭环 [10] 心理问题识别 - 肥胖易引发体象障碍 表现为对体型的歪曲认知 影响自信心与社交能力 [11] - 需警惕饮食失控行为如拒食主食/肉类 情绪敏感反应及频繁自我贬低等心理信号 [13][15][17] - 家长干预策略应转移减肥话题焦点 强化品格优势 持续心理问题需专业医疗介入 [17] 常见误区澄清 - "小时候胖长大自然瘦"说法错误 60%-70%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 [19] - 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 肥胖儿童禁止高强度运动及局部针对性训练 中等强度最科学 [20]
最新研究证实:咖啡、茶和白开水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GLP1减重宝典· 2025-07-16 04:12
全球糖尿病现状与挑战 - 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7亿,预计2045年将飙升至7.83亿 [9] - 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及过早死亡风险 [9] - 饮食干预在血糖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普通人群饮食建议未必适用 [9] 饮品选择与糖尿病健康关联 - 含糖饮料(SSBs)高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不良结局上升显著相关 [6][10] - 咖啡、茶、白开水及低脂牛奶展现出保护性效应,与全因死亡率降低存在明确关联 [6][10] - 人工甜味饮料(ASBs)作为SSBs替代品曾被推荐,但全面证据仍需探索 [10] 突破性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追踪15,486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38年,中位随访18.5年 [6][12] - 最高摄入组全因死亡风险比:SSBs 1.20、咖啡0.74、茶0.79、白开水0.77 [13] - SSBs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HR=1.25)和死亡率(HR=1.29)呈正相关 [13] - 诊断后增加咖啡、茶或低脂牛奶摄入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 [13] 饮料替代效应量化 - 用人工甜味饮料替代SSBs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 [13] - 用咖啡、茶或白开水替代SSBs、果汁或全脂牛奶均带来统计学意义的生存获益 [13] 临床实践启示 - 减少SSBs摄入并增加咖啡、茶或白开水等健康饮品消费是改善长期预后的可行策略 [14] - 研究填补了糖尿病营养干预领域重要知识空白,为个体化饮食指导提供循证依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