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匹妥布替尼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药王”易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5:57
全球药品销售格局 - 2025年上半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50榜单显示,GLP-1类药物主导市场,前三名均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成为行业增长核心引擎 [2] - 44款药物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10款超过50亿美元 [2] - 化学药和单克隆抗体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七成 [3] - 新型疗法崭露头角,包括3款双抗、3款预防性疫苗、1款ADC及2款抗体类融合蛋白 [3] - 新兴势力如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型生物药占比突破15% [3] GLP-1类药物竞争 - 诺和诺德GLP-1家族的司美格鲁肽以166.32亿美元销售额首次登顶 [5] - 2024年药王Keytruda以151.61亿美元退居第二,增速放缓至6.6% [5] - 礼来替尔泊肽以147.34亿美元位列第三,同比增长121.3%,增速居全球之首 [5] - 替尔泊肽第二季度单季销售额达85.80亿美元,反超司美格鲁肽的80.34亿美元 [5] - 司美格鲁肽多维布局,包括注射剂(市占率61%)、口服片(29%)和自动注射笔(10%) [6] - 替尔泊肽策略在于双靶点优势,GIP/GLP-1双重激动剂带来更优减重效果 [6] 细分赛道竞争 - CDK4/6抑制剂赛道中,礼来阿贝西利以26.48亿美元领跑 [10] - 诺华瑞波西利增速达58.7%,收入21.33亿美元 [10] - 辉瑞哌柏西利跌至20.26亿美元,首次垫底 [10] - BTK抑制剂赛道中,伊布替尼销售额跌破30亿美元,同比下滑9% [11]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以17.42亿美元位列第46位,成为首个闯入TOP50的国产创新药 [11] - 泽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4.7%,2024年全年销售额达26.44亿美元,同比大增103.40% [12][13] 行业趋势 - GLP-1类药物占据全球生物药市场近三成份额 [3] - 创新药驱动行业增长,ADC、双抗等新疗法将持续吸引投资 [3] - 全球制药巨头竞争加剧,诺和诺德、礼来等聚焦代谢类药物的企业有望扩大优势 [3] - 国产创新药在差异化布局,口服小分子药物成本低、使用便捷,国内企业已处于世界前沿 [7][8] - 双抗、ADC、融合蛋白等新分子加速商业化,TOP50中已占近20%席位 [13]
已有四款小分子靶向药可用于慢淋白血病一线治疗,能否取代化疗
第一财经· 2025-06-04 08:43
慢淋白血病治疗现状 - 慢淋白血病是老年人常见的血液肿瘤 中国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65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患者数量预计未来10年将以年均10%以上速度增长 [1][3] - 传统化疗方案副作用大且易复发 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考验较大 [1][5] - 目前国内已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 包括3款进口药物(礼来匹妥布替尼 阿斯利康阿可替尼 强生伊布替尼)和2款国产药物(诺诚健华奥布替尼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 [1] BTK抑制剂发展 - 除礼来匹妥布替尼外 其余4款BTK抑制剂均获批用于慢淋白血病一线治疗 [3] - BTK抑制剂多为口服制剂 相比传统化疗或单抗类药物能提高患者依从性 适合长期管理 [4] - 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因高选择性 低脱靶效应等特点 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更具优势 被纳入《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年版一线和后线治疗一级推荐 [4] 治疗趋势 - 无化疗是慢淋白血病治疗发展方向 随着新型药物和联合策略发展 "无化疗治疗"将更加完善 [5] - 化疗历史地位会逐步减退 但并非毫无用处 部分患者在综合化疗基础上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5] - BTK抑制剂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但使用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关注基础疾病情况 [4]
国内BTK抑制剂一线治疗药物增至4款 临床医生:慢淋患者仍面临耐药和长期管理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4:53
BTK抑制剂市场发展 - 2017年首款进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开启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时代[1] - 2024年前国内仅2款BTK产品获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一线疗法,2024年新增阿斯利康、诺诚健华各1款获批[1] - 国内获批的4款CLL一线治疗BTK抑制剂中,3款为第二代产品(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1][3] 临床需求与治疗现状 - 全球每年新增19.1万CLL病例,死亡6.1万例,中国患者发病中位年龄65岁[2] - CLL患者五年生存率达80%-90%,低危患者中位生存期近20年[2] - BTK抑制剂通过精准靶向BTK蛋白降低治疗副作用,取代传统化疗药物"留可然"[2] 产品竞争格局 - 国内已获批5款BTK抑制剂:3款进口(伊布替尼、阿可替尼、匹妥布替尼),2款国产(奥布替尼、泽布替尼)[3] - 伊布替尼为第一代,阿可替尼/奥布替尼/泽布替尼为第二代,匹妥布替尼为第三代[3] - 奥布替尼和泽布替尼被纳入《2025版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I级推荐[3] 产品差异化优势 - 第二代BTK抑制剂安全性优于第一代,奥布替尼靶点结合力维持超24小时,每日仅需口服1次[3] - 奥布替尼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一线治疗完全缓解率(CR)达12.1%,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的3%-5%[4] 行业研发方向 - BCL2抑制剂成为新研发方向,诺诚健华ICP-248获突破性疗法认定,其III期临床加速推进[5] - 亚盛医药和百济神州各有1款BCL2抑制剂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5] - 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增加老年慢淋患者数量,对长期用药管理提出更高要求[5]
中金:维持信达生物(01801)“跑赢行业”评级 升目标价至66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06 01:3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维持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4.72亿元 2026年预测12.98亿元不变 [1] - 2025年一季度产品收入超过24亿元 同比增长40%以上 [1] - 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1Q25销售收入1.375亿美元(约人民币10亿元) 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19% [2] 产品管线进展 - 四款新药于1Q25上市 包括己二酸他雷替尼、利厄替尼、匹妥布替尼和替妥尤单抗 [2] - 截至2025年4月有15款产品获批上市 3款正在审评中心 4个新药分子进入3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 [2] - 玛仕度肽等重磅产品有望在2025年内获批上市 [2] 研发里程碑与数据公布 - IBI363三大适应症(黑色素瘤、肠癌、非小细胞肺癌)成熟PoC数据获2025 ASCO口头报告 [3] - IBI343(CLDN18.2 ADC)胰腺癌数据获ASCO口头报告 HER2 ADC IBI354与TROP2 ADC IBI130入选壁报报告 [4] - 全球首创CEACAM5双载荷ADC(IBI3020)完成I期临床首例受试者给药 [4] 评级与估值调整 - 基于DCF模型上调目标价12.2%至66港币 较当前股价有20.2%上行空间 [1] -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1] 商业化前景 - 2025年新产品开始密集兑现 全年收入有望维持一季度强劲增长态势 [2] - IBI363 PoC数据成熟及ADC管线进展有望解锁更广阔的全球商业化空间 [1][3] - 公司正完善"IO+ADC"创新技术平台的全方位布局 [4]
信达生物(01801):2024年收入符合预期,“全球新”管线进展丰富
天风证券· 2025-03-31 08:0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行业为医疗保健业/药品及生物科技,6个月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 [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收入符合预期,“全球新”管线进展丰富,已上市产品持续放量,多条研发管线即将进入产品收获期,维持“买入”评级 [1][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年年度业绩 - 公司总收入达9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8%;产品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43.6% [1] - 公司首次实现Non - IFRS利润转正(3.3亿元)及EBITDA转正(4.1亿元),IFRS亏损同比收窄90.8% [1] - 授权收入约11亿元,其中6.9亿元来自与驯鹿生物关于福可苏®(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的权益转让 [1] 各项费用率情况 - 2024年销售费用为43.47亿元,销售费用率为46.14%,同比减少3.83pct;研发费用为26.81亿元,研发费用率为28.45%,同比减少7.45pct;行政及其他开发费用为7.38亿元,费用率为7.83%,同比减少4.25pct,各项费用率下降受益于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2] 产品上市及商业化情况 - 2025年预计有6款新药上市和一款新药纳入医保,综合产品线多款产品已/临近商业化,将成重要增长引擎 [3] - 近期新增5款产品获批上市(合作和自研),2025年预计新增玛仕度肽、匹康奇拜单抗(IL23p19) [3] - 2025年综合产品线多款产品上市销售且有大药潜力,如托莱西单抗为医保首年,IGF - 1R单抗为甲状腺眼病领域中国70年首个突破新药等 [3] 在研阶段产品情况 - 减重领域,玛仕度肽9.0mg的GLORY - 2研究预计2025年底前后读出数据,T2D合并肥胖适应症的DREAMS - 3研究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数据读出 [4] - 肿瘤领域,IBI343 (CLDN18.2 ADC)和IBI363 (PD - 1/IL - 2α - bias)多项适应症早期数据亮眼,IBI343已启动GC国际多中心注册性临床,IBI363已启动针对黑色素瘤的注册临床并有望启动IO经治的sqNSCLC的注册临床 [4] 盈利预测 - 将2025 - 2026年的营业收入从102.35、131.43亿元上调至115.18、147.21亿元,预计2027年的营业收入为200.20亿元 [5] - 将2025 - 2026年的净利润从0.89、10.03亿元上调至5.15、18.30亿元,预计2027年的净利润为31.09亿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