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力箭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09: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09: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4:29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运力瓶颈 -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6.16亿元人民币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招标失败 [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卫星总量突破30000颗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轨道 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部署90颗在轨卫星 [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部署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4] 卫星产业市场需求 - 航天宏图2025年8月签订价值9.9亿元人民币国际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2][7] - 微纳星空2025年5月中标8.04亿元人民币四川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2][7] - 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8][21] 运力缺口与技术挑战 - 全行业缺乏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2]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至15万元人民币 显著高于SpaceX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13]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2025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力箭一号遥六火箭2024年12月27日发射后自毁 天龙三号火箭2024年6月30日地面试车坠毁 [13]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在民商火箭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6] -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 近期15亿元融资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量生产 [1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 推力达7542千牛 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吨 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19][20] 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持 -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初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20] -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20] -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21] 国际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规划超4万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通过77次发射部署超1900颗卫星 [6] - SpaceX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同期中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6][11] -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成功率99.43% 执行超500次发射 [12][13]
北京经开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
北京商报· 2025-09-04 13:32
在9月4日召开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经开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GDP以 12.3%的增速领跑国家级经开区,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15%;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商业航天规模超 300亿元;人才总量达40万…… 经济"加速度":GDP上半年增长12.3% 超500家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北京经开区,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全域人工智能之城正在加速崛起。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经开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集聚企业近200 家,产业规模超百 亿元。落地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挂牌全市唯一类人机器人未来产业育新基地。这里不仅打响了机 器人"半马"的全球第一枪,还诞生了世界首个机器人半马冠军。同时,全市首个智算服务器"黑灯工厂"将于年底 正式投产,智算产业以每年百亿级增量持续跃升。 刘力表示,到2025年底,北京经开区计划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群,面向社会开放100个标志性人工 智能应用场景,聚集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企业600家,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 在商业航天领域,北京经开区同样展现出强大的集聚效应。商业航天产业集聚企业170余家,产业 ...
建筑和工程行业周报:IPO进程加快 商业航天发展提速
新浪财经· 2025-08-18 04:31
科创板上市标准调整 - 证监会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扩大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 [1] - 商业航天企业因研发投入大 盈利周期长 依赖风险投资 新标准将加快IPO进程并降低资金成本 [1][2]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 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元) 中科宇航(估值110亿元)等企业已启动IPO辅导备案 [1][2] 商业航天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是国内唯一具备液体火箭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 拥有成熟液体火箭朱雀二号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并回收 [1]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新工艺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 单颗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 功耗降低40% 2024年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2] - 中科宇航作为商业航天国家队混改样本 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2025年首飞(不回收) [2]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 - 中国商业航天年内将迎来5款可回收火箭密集首飞 包括朱雀三号 天龙三号 谷神星二号 力箭二号 双曲线三号 [2] - 朱雀三号目标将发射成本从朱雀二号的4-5万元/kg降至2万元/kg 天龙三号发射价格已降至2万元/kg [3] - 力箭二号/力箭二号重型单位发射成本分别为3万元/kg和1.5万元/kg 逐步接近SpaceX猎鹰9号2720美元/kg(约1.97万元/kg)的水平 [3] 低轨卫星通信应用拓展 - 华为Mate X6典藏版成为全球首款三网卫星通信手机 支持天通卫星通话 北斗短报文 低轨互联网协同 无地面网络时9秒快速对星 [4] - 华为与中国星网合作测试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 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启众测 Mate 80或采用低轨卫星通讯+eSIM新架构 [4] - 手机终端接入将推动卫星通信服务从专业领域拓展至大众消费市场 提升用户规模并分摊系统建设运营成本 [4] 行业发展趋势 - 商业航天企业IPO进程加速 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推动单位发射成本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2][3] - 低轨卫星星座组网进程有望加快 行业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健康发展 [4] - 2025年下半年将成为可回收火箭密集发射与低轨卫星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时间节点 [2][4]
商业航天领域近半月内的第三家,中科宇航启动上市辅导
经济观察报· 2025-08-14 22:39
公司IPO进展 - 公司于8月12日在广东证监局办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 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 -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 - 是近半月内第三家启动IPO的商业航天企业 此前有蓝箭航天和屹信航天[1] 政策支持背景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 首次将商业航天纳入支持范围[1] - 2025年7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通知 要求构建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体系[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 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孵化的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火箭企业[2] - 主营业务包括系列化中大型火箭研制 定制化宇航发射 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2] - 已形成设计-试验-生产-发射全链条体系 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建设运营的固体与液体火箭共用综合性厂房[2] - 2022年7月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首飞 实现一箭6星发射[2] - 力箭一号累计将63颗卫星超6吨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 - 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 业务覆盖中国 欧洲 北美 南亚 中东等区域[2] - 2023年启动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 2025年8月6日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半系统试车[2] 财务与融资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7.48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24.13万元 净利润-3.11亿元 经营状况稍有好转[3]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2023年C轮融资6亿元 2024年C+轮融资6000万元[3] - 2024年12月注册资本从4685万元增至3.6亿元 增幅668%[3] -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股权转让项目计算 公司估值超百亿元[3] - 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公司估值达110亿元[3] 股权结构变化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中科力森转让公司285.4054万股股份 占比0.7928%[3] - 转让底价8800.08万元[3] - 新增5名董事强化公司治理[3]
万亿商业航天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6:00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成功发射,8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5天内完成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创下高密度发射纪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2.8万亿元市场规模加速释放 [1] - 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去年同期,多款新型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叠加证监会"6.18"IPO新政发布,商业航天指数连续上涨 [1] - 截至8月14日,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最新份额4.16亿份,年初至今份额新增率118.79%,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4200万元 [1] 商业航天企业IPO进展 - 证监会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可尚未盈利"绿色通道,自7月29日起已有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启动IPO [1][4] - 星际荣耀披露第二十期上市辅导进展,计划适时申报上市,其双曲线三号火箭将于今年完成首飞及回收 [4] - 星图测控作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上市后涨幅超907%,总市值超百亿元,显示二级市场对商业航天热情高涨 [5] 主要商业航天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试验,朱雀二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朱雀三号计划今年首飞并回收 [2]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单颗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功耗降低40%,2024年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载荷 [4]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火箭已商业化运营,力箭二号计划8月底首飞 [4] - 星际荣耀"星际归航"号火箭回收驳船下水,为全国首艘海上运载火箭回收船 [4] 商业航天产业估值与市场表现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中科宇航110亿元,屹信航天超80亿元,星际荣耀约150亿元,四家企业总估值超500亿元 [4][5] - 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商业航天企业估值持续攀升 [4] - 航天测控管理企业星图测控上市后股价从6.92元飙升至69.7元,涨幅超907% [5] 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 - 卫星组网发射频率从间隔两个月提升至"月发"甚至"9天3发",GW星座计划2030年前发射约1300颗卫星,之后年均1800颗 [7] - 上游卫星研制企业订单增加,银河航天通过模块化设计缩短80%研制周期,吉利卫星工厂单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成本下降45% [7][8] - 民营火箭发射成本有望随可重复使用技术成熟而大幅下降,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技术突破将增强价格竞争力 [8] - 下游应用围绕"通、导、遥"拓展,三大运营商推出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预计年复合增速15%,遥感应用市场增速有望恢复至30% [10] 投资机会与产业前景 - 上游核心部组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于需求爆发,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等相关上市公司被看好 [8][10] - 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在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领域存在交叉应用机会 [10] - 商业航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星箭研制核心力量以500亿估值为起点撬动更大价值空间 [10]
资本与产业双驱 万亿商业航天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4 15:43
商业航天产业动态 -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成功发射 8月以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5天内连续完成长征八号和长征十二号火箭发射 创下我国高密度发射纪录 推动商业航天产业2.8万亿元市场规模加速释放 [1] - 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超过去年同期 多款新型号/可复用火箭计划2025年完成首飞 商业航天指数连续上涨 [1] - 证监会"6.18"IPO新政发布 明确把商业航天纳入"可尚未盈利"的绿色通道 [3] 资本市场表现 -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近5个交易日累计净流入超4200万元 最新份额4.16亿份 年初至今份额新增率达118.79% [2] - 自7月29日起已有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三家商业航天企业启动IPO [4] - 星际荣耀披露第二十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计划适时进行上市申报 [5] - 蓝箭航天估值200亿元 中科宇航估值110亿元 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元 星际荣耀估值约150亿元 四家企业总估值超500亿元 [5][6] - 星图测控(920116.BJ)上市后股价涨幅超907% 总市值超百亿元 [6] 企业技术进展 - 蓝箭航天完成公里级VTVL垂直回收飞行试验 拥有成熟液体火箭朱雀二号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今年首飞 [4] - 屹信航天实现卫星载荷小型化 单颗卫星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 功耗降低40% 2024年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4] - 中科宇航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 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8月底完成首飞 [4] - 星际荣耀"星际归航"号火箭垂直回收驳船下水 双曲线三号火箭计划今年完成首飞及回收 [5] 产业发展趋势 - 国内大型低轨卫星组网频率从间隔两个月提升至"月发" 甚至"9天3发" [8] - GW星座预计2030年前完成约1300颗卫星发射 2030年后年均发射量将达1800颗 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 [8] - 卫星研制企业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升 银河航天缩短80%研制周期 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单星生产周期压缩至28天 年产能力500颗 成本下降45% [8] - 民营火箭发射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朱雀三号、双曲线三号等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走向成熟 [9] -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年复合15% 卫星遥感下游应用市场需求增速有望恢复至30% [11] 产业链机会 - 上游核心部组件厂商有望率先迎来业绩增长 重点关注箭体结构件、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件、传感器相关企业 [9][10] - 下游应用围绕"通、导、遥"三大基础板块拓展 卫星通信服务从应急工具升级为常态化服务 [11] - 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在集成电路、惯性导航、雷达等领域存在交叉应用机会 [11]
商业航天领域近半月内的第三家 中科宇航启动上市辅导
经济观察网· 2025-08-14 09:14
公司IPO进展 - 公司于8月12日在广东证监局办理科创板IPO辅导备案 拟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 成为近半月内第三家启动IPO的商业航天企业[1] -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 政策支持背景 - 证监会2025年6月18日发布新规 重启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并扩大适用范围 首次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支持范围[1] - 国家航天局7月发布商业航天质量监管通知 要求构建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严格把控质量风险[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 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孵化的国内首家混合所有制商业航天企业 从事火箭研制、宇航发射、亚轨道科学试验及太空旅游业务[2] - 已构建"设计-试验-生产-发射"全链条体系 拥有国内唯一自主建设运营的固体与液体火箭共用综合性厂房及双发射工位[2] - 2022年7月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成功首飞 实现一箭6星发射[2] - 截至当前力箭一号累计将63颗卫星超6吨载荷送入轨道 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居首 业务覆盖中国、欧洲、北美等区域[2] - 2023年启动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研制 2025年8月6日力擎二号11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半系统试车 核心部件性能达标[3] 财务状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 净利润亏损7.48亿元[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624.13万元 净利润亏损3.11亿元 经营状况稍有好转[3] - 亏损主要源于高研发投入[3] 股权结构与估值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中科力森转让公司285.4054万股(占比0.7928%)转让底价8800.08万元 据此计算公司估值超百亿元[3] - 累计完成8轮融资 2023年C轮融资6亿元 2024年C+轮融资6000万元[4] - 2024年12月注册资本从4685万元增至3.6亿元 增幅668% 新增5名董事[4] - 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公司估值达110亿元[4]
火箭、卫星开启IPO辅导潮,商业航天排队上市
观察者网· 2025-08-13 11:36
公司IPO进展 - 中科宇航于2025年8月8日签署IPO辅导协议 进入"辅导备案"阶段 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1] - 公司注册地址为广州市南沙区 注册资本36000万元 控股股东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持股27.7476% [3] - 上市辅导派出机构为广东证监局 [4] 行业竞争格局 - 三地商业航天企业同步启动IPO:蓝箭航天(北京证监局/7月29日) 屹信航天(江苏证监局/8月1日) 中科宇航(广东证监局/8月13日) [5] - 三家企业总估值超390亿元:中科宇航110亿元 蓝箭航天200亿元 屹信航天超80亿元 [9] - 这是过去五年中国商业航天史上首次多家企业同时启动IPO 形成三地争夺"商业航天第一股"格局 [7] 政策环境利好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于2025年重新开放 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可尚未盈利"绿色通道 [8] - 新规实行"三降一提":取消盈利硬约束 建立预先审阅机制节省2-3个月反馈周期 引入专业投资者背书 再融资额度从3亿元提至5亿元 [11][12][13][14] - 新政使第五套标准从"可以上"升级为"快速上、持续融" 2025年成为商业航天企业登陆科创板的"黄金窗口期" [15] 市场供需分析 - 国内两大低轨星座未来三年将带来年均180亿元发射与配套需求 [9] - 现有民营火箭+卫星载荷有效供给不足60亿元 存在显著供需缺口 [9] - 供需缺口使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享受稀缺性溢价 [9] 企业技术特点 - 中科宇航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并开始商业化运营 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2025年首飞(不回收) [10] - 蓝箭航天是国内唯一具备液体火箭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 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回收 [10] - 屹信航天通过新算法新工艺实现载荷小型化 单颗卫星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 功耗降低4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