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搜索文档
服贸会客厅|瑞士创新产业园孙科:生命科学、人工智能、高端智能制造是中瑞产业优势交叉点
搜狐财经· 2025-09-25 03:44
中瑞经济合作新兴产业 - 生命科学 人工智能 高端智能制造是中瑞产业优势交叉点 具有高度互补性 值得双方共同关注和投资 [1][2] - 瑞士创新产业园自2019年起拓展中国市场 与中国出海企业在生命科学 高端智能制造 移动出行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 [2] 中国企业出海实践与挑战 - 企业出海目标包括开拓新市场 寻求新技术合作 降低生产成本 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面临不同挑战 [2] - 出海建议包括明确出海目的 进行充分市场调研 了解客户需求与产品价值匹配度 [3] - 建议采用新产品或调整现有产品设计进入新市场 需精心筹划产品定位 客户分析 落地执行及当地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3] 人工智能企业出海重点 - 中国拥有丰富应用场景数据优势 在医疗 消防等垂直领域存在大量落地机会 [3] - 进入欧盟市场需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保护与合规 满足当地数据监管要求 [3] - 建议提前寻求当地机构支持 进行前期调研 与专业机构事先沟通 [3] 瑞士创新产业园支持措施 - 协助企业建立本地合作伙伴网络及生态系统 包括利益相关方 [4] - 帮助企业适应本地文化 满足合作伙伴协作要求 同时保障产品价值与企业利益 [4] - 提供市场调研 市场准入 合规咨询 落地支持等全程服务 链接法律财务专业机构 [2]
全球青年创新者齐聚上海,新一届TR35亚太区名单揭晓
国际金融报· 2025-09-23 06:2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Amy Nordrum致辞时分享了TR35评选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TR35评选的严格流程与国际视野,鼓励大家从青年创新者 的奋斗与成就中汲取灵感,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社会发展,亚太尤其是中国和上海已成为重要引 擎。他强调,青年科学家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代表着未来的希望,TR35评选正是为了发现和表彰这些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青年领袖。他期待通过这一平 台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共享智慧与成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场圆桌"全球创新生态"上,嘉宾们围绕差异化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生态的协同、科研文化差异下的互补共存以及绿色技术的跨界 共创等话题,深入讨论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创新模式的根本差异与融合潜力,呼吁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构建开放共生、协同互鉴的创新生态系统。 9月22日,2025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 个人能够单点解决复杂挑战,唯有协同整合,才能实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综合创新能力升至世界第十位
新华社· 2025-09-19 01:13
研发投入与强度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1]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壮大 [1] 高技术产业发展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1]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1] 重大科技成果 - 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麻省理工科技》在上海发布新一届“50家聪明公司”评选结果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1:41
峰会概况 - EmTech China 2025全球新兴科技峰会暨TR50发布仪式在上海静安区举办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静安区人民政府指导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主办[1] - 峰会以"中国未来"为主题 汇聚诺贝尔奖得主 多国科学院院士 前沿科学家及产业领袖 围绕前沿科技产业化路径展开深度对话[1]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一届"50家聪明公司"评选结果发布 Deepseek 宇树科技 游戏科学 哔哩哔哩等企业入选[1] 评选标准与领域分布 - 聪明公司需具备聪明研发使用新技术和聪明理解市场商业机会两大特征 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可持续商业模式扩展全球影响力[1] - 本年度TR50企业领域占比前四位分别为:AI和计算 机器人和智能制造 芯片 生命科学 反映新兴科技动态发展[2] - 评选自2010年设立 2019年落地中国 历年关键词分别为2019年"中国支点" 2020年"中国聚力" 2021年"中国引领" 2025年"中国未来"[2] 区域发展战略 - 静安区通过区位优势 产业生态和政策服务打造创新发展环境 构建高效生态链接支持创新创业[2] - 静安区将加快吸引国内外前沿企业和高端人才 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深度融合[2] - TR50评选成为观察未来十年科技趋势的重要窗口 为静安引进全球创新企业及打造新兴产业高地提供支撑[2]
昌平首次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
北京青年报· 2025-09-10 17:56
政策创新与开放成效 - 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试点政策 实现从开放试验田向发展新高地跨越 [1] - 制定全市首个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 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及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 [2] - 依托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备案制为跨国企业打通数据出境通道 创新探索海外知识产权保险服务模式 [2] 外资与项目落地成果 - 累计落地项目1939个 新设外资企业329家 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9家 [1] - 实际使用外资达16.8亿美元 [1] - 推动外债一次性登记改革 大幅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2] 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 未来科学城生命谷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 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 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 [3] -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18家央企 建成24个协同创新平台 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 获评有效专利超1.6万件 [3] - 沙河高教园入驻8所高校及120个国家省部级实验室 与10所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 [3] 知识产权发展成就 - 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09万件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万件 较五年前均实现翻倍增长 [4] - 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21.56亿元 帮助144家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2024年融资额飙升至7.75亿元 [4] - 完成专利转让6447件(平原新城第一) 专利许可266件(平原新城第二) 4家单位有效发明专利均破千件 [4] 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 驻昌高校以5168件专利授权量稳居北京市高校前三 [4] - 白皮书为新一轮制度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助力解决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 [5] - 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持续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3][5]
普华永道:善用税收协定与优惠政策乃全球布局核心
新浪财经· 2025-09-10 09:06
中国企业全球化投资趋势 - 国际税收环境复杂性凸显 防范风险与善用税收协定成为全球布局核心[1] - 东南亚 墨西哥 沙特等热门投资地需关注当地政策 法律及文化差异[1] - 意大利作为欧洲重要经济体市场稳定 资源丰富 重点行业包括汽车与生命科学[1] - 新加坡税制稳定 营商便捷 是国际企业理想投资地[1] 企业出海核心环节规划 - 选址需综合评估宏观环境 营商环境 物流供应链 成本人力及产业生态[2] - 重点关注财税优惠及外汇管制 科学预测风险与回报[2] - 投融资规划聚焦利润回流实际税率 境外税收抵免及架构重组[2] - 明确税收协定适用要求 统筹融资税务影响[2] - 建立全球税务体系 制定税制手册保障合规申报和风控服务[2]
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破千亿 生命科学园产能聚集价值跃升
北京商报· 2025-09-10 08:0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 其中生命科学园板块总收入达998.91亿元 同比增长24.92% [1] - 生命科学园已聚集企业约932家 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 其中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 [2] - 园区汇集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0余家顶级研发机构 吸引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及战略科学家 [2] - 预计2025-2026年园区产业收入达1200亿元 2027-2028年冲刺1500亿元目标 [6][7] 基础设施与交通升级 - 地铁19号线北延于2024年8月完成施工总承包招标 计划2029年建成通车 实现与中心城区25分钟通勤 [3] - 生命科学园将形成昌平线、19号线北延及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三轨交汇"格局 [3] - 2029年生命谷站TOD综合交通枢纽建成 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 [7] 公共服务配套 - 教育领域引入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36班制)及101中学昌平实验学校(36班制) 与清华、北大等高校构建"教联体" [4] - 商业配套总体量超60万平方米 包括超极合生汇(46万平方米)、万科TBD、万达广场及海淀大悦城 [4] - 医疗体系以北大国际医院(1800床位)为核心 配套高端体检中心及专科诊所 形成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 [4] 生态与城市环境 - 十一排干渠实施防洪、水质、景观、慢行"四位一体"治理 滨水慢行系统5.6公里 年接待能力超100万人次 [5] - 项目定位为"城市生态骨架主轴" 未来与南沙河、京密引水渠互联形成"一脉多廊"蓝绿骨架 [5] - 2029年"昌平南中央水廊"全面建成 成为京北核心城市客厅与科创人才休闲目的地 [7] 发展规划与目标 - 2025-2026年推进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主体施工 启动十一排干渠二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6] - 2027-2028年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正式投用 [7] - 板块致力于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生命科学产业高地 [1][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网· 2025-08-30 03:09
科技前沿突破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多项重大科技突破,包括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三颗明珠"、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交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及嫦娥六号月球采样返回[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2025年7月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150GHz频段月球和木星辐射清晰图像,标志我国在宇宙起源探索领域取得重大进展[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六号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刷新世界纪录,生命科学领域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3]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7月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3] 产业创新转化 - 麒麟软件2025年8月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系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系统,为人工智能应用部署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基座[6]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6] -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直抵科研范式内核并解放科学家创造力[8] 创新生态建设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技术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9] - 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已具备坚实基础[9]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13:51
科技创新成果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并实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 [1]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返回并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2]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2]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2] 基础科学研究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2] - 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2] - 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 [3] 产业创新应用 - 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4] - 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进一步解放科学家创造力 [6]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4]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存在堵点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6]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以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07:30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涵盖深空探测、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 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1][2][3][4] 前沿科技突破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1] -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 - 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1]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1]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1] 产业创新与融合 - 麒麟软件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6.6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2] - "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 [3] - 中国科学院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 [3] 政策与战略部署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4] - 研发投入增加激发创新动能 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 [2] - 需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堵点 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