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

搜索文档
助力科技强国,港澳大有可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8 22:42
从嫦娥五号工程中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到天问一号"火星相机";从3项香港学生实验随神舟十 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到天舟五号搭载"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从港澳载荷专家首次入选国家预备 航天员,到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获得研究嫦娥月壤的宝贵机会……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港澳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范围越来越广、机遇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 大。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仅表明国家对港澳科创力量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证明了港澳具备不俗的科创实 力,有能力为国家作出独特贡献。 此次获得授牌的19所实验室,研究范畴涵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 等多个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前沿领域。其中,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均来自全球百强大学,在基础研 究、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彰显香港雄厚的科研实力。4所在澳全国重 点实验室也在科学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以此次授 牌为契机,将港澳的科研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精准咬合",强化港澳与内地的"产、学、研、 用"协同合作,香港、澳门将在服务国家所需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此外, ...
新型超材料能通过遥控改变尺寸和形状
科技日报· 2025-09-23 23:35
团队通过在材料结构中引入梯形支撑段和加强梁等特定几何特征,将"多稳定性"编程到软结构中,使其 能够以多种稳定状态存在。这些结构形成"能量屏障",使材料在外部驱动力消失后仍能锁定在新的形态 中,持久保持形状。该超材料采用3D打印制造,构建出很多相互连接的微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可在"打 开"与"关闭"状态之间快速切换,且切换后无需持续供能即可维持新形态。 通过将多个这样的基本单元像积木一样组合,团队构建出复杂的三维结构,不仅能够整体变形,还能在 外部磁场驱动下产生类似蠕动的运动。尤为关键的是,即使在长期暴露于机械应力和模拟人体胃部的强 酸腐蚀环境后,该材料仍能保持功能完整性。 这种可远程调控形状与尺寸的超材料,有望在医疗领域实现精确定位、靶向药物递送或在体内特定位置 施加可控的机械刺激。目前,团队正与外科医生合作,致力于设计无线流体控制系统,以应对当前临床 中尚未满足的重要医疗需求。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由美国莱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超材料,兼具柔软性与高强度,能够通过远程控制快速 改变其尺寸和形状。这一成果有望赋予体内医疗设备全新的能力,标志着可植入和可摄入医疗设备领域 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关论文发 ...
全球青年创新者齐聚上海,新一届TR35亚太区名单揭晓
国际金融报· 2025-09-23 06:2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执行主编Amy Nordrum致辞时分享了TR35评选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TR35评选的严格流程与国际视野,鼓励大家从青年创新者 的奋斗与成就中汲取灵感,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在致辞中表示,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社会发展,亚太尤其是中国和上海已成为重要引 擎。他强调,青年科学家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代表着未来的希望,TR35评选正是为了发现和表彰这些敢于探索、勇于突破的青年领袖。他期待通过这一平 台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共享智慧与成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场圆桌"全球创新生态"上,嘉宾们围绕差异化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生态的协同、科研文化差异下的互补共存以及绿色技术的跨界 共创等话题,深入讨论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创新模式的根本差异与融合潜力,呼吁在全球化新格局中构建开放共生、协同互鉴的创新生态系统。 9月22日,2025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在上海举行。 个人能够单点解决复杂挑战,唯有协同整合,才能实 ...
晶泰控股(02228):AI+人工智能自主实验平台驱动药物及材料研发,商业化加速
招商证券· 2025-09-10 11:3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6][7] 核心观点 - 晶泰控股以量子物理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构建多模态AI模型体系覆盖药物发现核心环节,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壁垒 [1] - 公司自建干湿结合自动化实验平台,高通量生产高质量正负样本优化数据集反哺AI模型训练,形成正向数据循环闭环系统 [1] - 长期订单验证下平台获多家跨国药企高度认可,业务量稳步攀升并加速向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商业化潜力持续释放 [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与DoveTree新签署管线合作订单规模达59.9亿美元,并已收到首付款5100万美元 [6]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减亏 [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404%,经调整净利润1.42亿元 [6] - 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87.76%,2025年上半年收入8186万元同比增长95.9% [6] - 药物发现解决方案2024年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8.16%,2025年上半年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615% [6] - 预期2025-2027年营业收入达7.86/9.75/14.0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0.15/0.94/3.00亿元 [6][82] - 当前股价对应PS分别为53.44/43.08/29.85倍 [6] 技术优势 - 累计超650万条高精度量化数据,云端数据总量达1.9PB [6] - 实验室持续月产出反应数据3万+,内外部反应月积累20万+ [6] - 拥有200多种垂类AI模型,包括全球领先算法如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XtalFold™ [6] - 拥有200+研发机器人工站,5000m²+自有自动化实验室,以及先进AI Agent系统 [6] - 基于量子力学自主研发XFF力场和XFEP自由能计算等高精度虚拟数据生成模型 [62] - 自研UV谱图预测模型和基于LCMS谱图的产率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 [62] 业务进展 - 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Inno拥有200万个分子砌块,化学空间扩展到10^12化合物库 [59] - 大分子药物发现平台XupremAb™包含抗体药物发现流程的不同重要功能 [60] - 与全球超过300家企业及行业龙头建立深度合作,客户续约率超行业平均 [54] - 前20大药企中的16家与晶泰建立合作关系,2021-2023年客户留存率分别约67.5%/51.4%/64.9% [71] - 技术平台成功拓展至新能源、农业及工业材料等多个领域 [6][77] 行业前景 - 全球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870亿美元增至2030年14142亿美元,CAGR为33.5% [32] - 全球自动化实验室市场预计从2023年59亿美元跃升至2030年607亿美元,CAGR为39.6% [32] - 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512亿美元增至2030年3632亿美元,CAGR为13.3% [38] - 全球材料科学研发支出2030年将达1779亿美元,2023-2030年CAGR为12.8% [48] - AI赋能的材料研发服务占比将从2023年8%提升至2030年25%,对应市场规模从61亿美元扩张至445亿美元 [48]
道氏技术20250903
2025-09-03 14:4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道氏技术 一家从陶瓷墨水材料转型至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上市公司 投资了长脑科技并布局AI加材料战略[1][3][12] * 长脑科技 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公司 由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博士韩必成于2015年创立 产品包括智能仿生手 仿生腿 脑电波监测仪器 神经信号解码仪器等[4] * 新培森 道氏技术AI布局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专注于算力芯片研发 致力于解决数学方程描述物理事物和复杂数据处理两类人工智能问题[2][5][6] 核心观点和论据 * 道氏技术以3000万美元参股长脑科技 旨在通过AI赋能脑机接口技术 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和迭代速度 并探索在机器人皮肤 手臂等领域的合作 提升导电性能和传感精度[2][4] * 新培森通过AI算力发现新材料并提升现有材料性能 在人形机器人 特种机器人及传感器材料上提供计算支持 实现性能提升[2][5] * 新培森在应对维度灾难方面取得突破 通过存算一体技术 其APU芯片在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中 速度显著提升 功耗大幅降低[8] * 新培森的APU芯片通过模拟薛定谔方程 已在原子尺度上应用于军工 化工 锂电池 光伏 半导体 化妆品等材料科学领域 预测反应过程及结果[9][10] * 人工神经网络擅长处理无法用方程描述的复杂问题 如大语言模型 图像识别等 当前AI领域的大语言模型训练和推理主要依赖GPU技术[2][7] 其他重要内容 * 道氏技术自2018年转型进入新能源赛道 并结合人工智能机会进行发展 展现了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3][12] * 新培森的研究成果已获国内外专家认可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和孙凝晖 以及DeepMind首席科学家哈萨比斯[6] * 新培森未来计划开发EPU芯片 拓展至更大尺度的有限元分析 如气象模拟 风洞实验及车辆风阻模拟等 通过高速低功耗方式解决复杂物理过程模拟问题[8][11] * 道氏技术致力于成为AI加材料的平台型企业 通过AI与各种材料结合 实现跨领域合作[4]
专家报告:5G通讯用低介电材料研究开发(附52页PPT)
材料汇· 2025-08-25 13:17
5G通信技术特点与需求 - 5G技术使用高频电磁波提高传输容量和速率 解决低频通信无法满足海量数据实时传输的问题 [4][5] - 5G具备大数据容量 高传输速率和低时延特性 支持智慧城市 智能驾驶 虚拟增强现实和远程医疗等应用 [6][7] - 信号传输损耗与介电性能相关 传输损耗公式为L = K × (f/C) × Df × √Dk 高频通信要求材料具有更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 [7] 高频电路基材性能要求 - 电路基材需具备低介电常数(Dk<3)和低介电损耗(Df<0.005) 以减少信号衰减 [7][8] - 高热导率需求源于设备功率密度高达1000W/cm² 无铅回流工艺温度达260℃ [8] - 材料需要良好尺寸稳定性 耐溶剂性和耐热性 热膨胀系数需与铜箔匹配(CTE约70ppm/℃) [8][10] 热固性聚苯醚材料研究 - 通过侧基接枝三氟甲基和烯丙基基团实现交联 三氟甲基功能单体通过双酚AF与烯丙基溴反应制备 [12][14] - PPO-Allyl-F在250℃固化105分钟后双键转化率达92% 固化反应为一级反应 [17][18] - 含6.4%三氟甲基的固化材料介电常数达2.67(10GHz) 介电损耗为0.0063 显著优于对照组PPO-Allyl的2.78和0.0077 [22] 烃基改性聚苯醚性能 - PPO-vinyl固化后交联度最高 热膨胀系数最低 CTE为61.9ppm/℃ [21][35] - PPO-vinyl介电性能最优(Dk=2.53, Df=0.00232) PPO-hexene因柔性链段旋转导致损耗最高(Df=0.00335) [38] - 芳香烃改性材料(PPO-ph, PPO-naphth)未形成交联结构 但刚性环提升尺寸稳定性 [34][36] 氮化硼复合材料开发 - 选用氮化硼作为填料 其面内热导率达751W/(m·K) 介电常数4-5 损耗0.0002 [42][57] - 通过多巴胺沉积和硅烷偶联剂接枝实现表面改性 改性剂含量达1.87% [51][53] - 50wt% m-BN-2/PPO-vinyl复合材料面内热导率达2.1W/(m·K) 较未改性体系提升27% [54][57] 电路基板应用性能 - 20wt% m-BN/PPO-vinyl/GF基板弯曲强度最大 更高填充导致界面缺陷使性能下降 [63] - Z轴热膨胀系数最低达30.2ppm/℃ X轴主要受玻纤布抑制稳定在9-12ppm/℃ [66] - 基板综合性能优异:热导率0.61W/(m·K) Dk=3.06 Df=0.003 吸水率0.06% 288℃耐热超过120分钟 [72]
全球首个!制冷材料领域有重要发现
环球网资讯· 2025-08-22 01:39
核心发现 -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制冷材料六氟磷酸钾 能在室温至接近绝对零度全温区实现制冷效果 是迄今唯一全温区固态相变制冷材料 [1] - 材料首次观测到"全温区压卡效应" 通过施加压力可在25℃至-269℃宽温区持续制冷 [1] - 该发现为开发新一代高效环保全固态制冷技术开辟新路径 有望彻底革新冰箱等制冷设备设计理念 [1] 技术特性 - 制冷温区覆盖室温(约25℃) 液氮(-196℃) 液氢(-253℃) 液氦(-269℃)等多极端环境 [1] - 实现方式基于压力驱动的固态相变机制 区别于传统气体制冷技术 [1] 应用前景 - 技术突破有望推动全固态制冷设备商业化 替代现有依赖氟利昂等气体的制冷系统 [1] -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主导完成 [1]
【科技日报】高承载长寿命聚合物水润滑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科技日报· 2025-08-21 00:55
研究背景与成果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峰、麻拴红团队受蚯蚓润滑机制启发开发出超润滑聚合物凝胶材料 [1] - 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 [1] 材料制备策略 - 结合表面可控化学刻蚀、原位褶皱化、激光微加工及平衡溶胀闭孔策略制备仿生多级结构化凝胶 [1] - 材料在高接触压力下展现超低摩擦系数、稳定持久超润滑寿命且无表面磨损 [1] - 该材料是迄今聚合物凝胶基超润滑材料在宏观尺度报道的最高承载能力 [1] 性能表现 - 在准湿态测试工况下可实现有限润滑剂供给下的可观持续润滑 [1] - 超润滑行为归因于滑动界面水合效应、静电排斥、力学匹配及润滑剂自泵送特征 [1] 应用前景 - 自主搭建载荷摩擦机械驱动测试系统验证材料机械坚固性与超润滑可靠性 [1] - 为研制水基超润滑运动部件和医疗设备提供理论指导 [1] 信息来源 - 研究成果由《科技日报》2025年8月21日第06版报道 [2]
新型晶体能自主“呼吸”氧气
科技日报· 2025-08-19 00:19
材料特性 - 新型晶体材料以锶、铁、钴为主要成分的金属氧化物构成 在普通气体环境中加热时可稳定释放氧气并高效吸入氧气 同时保持材料结构完整 [1] - 材料在相对温和的温度条件下可像生命体般反复进行氧气吸收与释放循环 每次循环后均能恢复初始状态 表现出优异可逆性 [1] - 与传统材料相比 新材料克服了现有材料结构脆弱或需要极端条件运作的局限性 在温和温度环境下仍保持稳定工作性能 [1] 技术应用 - 该突破性发现为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开辟新路径 有望催生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 - 智能自调节特性使材料在电子设备升级领域具应用前景 可能推动热晶体管技术发展 [1] - 在绿色建材领域具有广阔应用潜力 可开发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的智能窗户 [1] 研发背景 - 研究成果由韩国釜山大学与日本北海道大学联合研发团队共同完成 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 [1] - 材料被类比为具有"人工肺"功能的创新结构 能自主实现氧气呼吸循环 [1]
“热电橡胶”为可穿戴设备能源采集提供新方案
科技日报· 2025-08-15 00:48
技术突破 - 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 兼具弹性 伸展性和热电转化能力 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新方案 [1] - 材料采用均匀纳米相分离 热激活交联和定向掺杂三种策略合成 拉伸应变高达850% 热电优值在300开尔文温度下达0.49 [1] - 通过精确选择弹性体和掺杂剂组合 促进均匀分布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纤维形成 提升电导率并降低热导率 [1] 产品应用 - 制造出首台弹性热电发电机 无需复杂互连结构 能直接与皮肤表面适配 保持高填充因子和低热阻 [2] - 器件兼具高效热电转换效率和优异舒适性 形状适应性 展现驱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的潜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