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等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三
北京青年报· 2025-09-28 18:20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近日召开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 中心建设成果。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已实现"五个全球前列 ",形成"五个创新领先"。 根据第三方机构初步评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 新网络关键枢纽。 据介绍,北京已连续8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高被引科学 家达到431人次,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连续三年位列清华大学、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全球第三;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R&D经费投入强 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 平。 四是下大力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世界一流创新生态铸就新优势。在全国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 作领导小组,持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科技成 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政策向全国推广,以超前模式与专业能力重塑科技企业孵化生态,北京这片创新 热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 五是下大力气汇聚全球科技创 ...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 2025-09-21 21:12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 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 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 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5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亮眼成绩,重大科技成果加速 涌现。 阴和俊介绍,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 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 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万米。在先进制造领域,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 ...
浙江省级中试平台申报启动
中国化工报· 2025-09-19 02:55
中化新网讯 9月15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财政厅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省级中试平 台申报认定工作,将重点支持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 与通知同步印发的《浙江省现代化中试平台建设工作指引(2025版)》要求,综合考虑战略规划、产业基 础、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空间布局、建设条件等,重点在工业大县(市、区)、高新区、经开区、化工 园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产业先导区、大学科技园等区域,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各级中试主 管部门要加强中试平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通知要求,在化工新材料领域,面向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设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 开展反应器放大模拟、催化剂寿命测试、分离纯化工艺优化、三废处理系统验证、设备耐腐蚀性检测等 试验验证,确保生产过程高效化、绿色化、安全化,形成成熟工艺包和成套装备。在生物医药领域,面 向生物制造、化学药等领域,采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连续流制备等技术,加快建设智能化、绿色化 中试放大平台,降低初创企业创新成本。在装备制造领域,面向工业母机、汽车及零部件、低空装备、 新能源装备、机器人等领域,建设试验验 ...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大
中国证券报· 2025-09-18 14:32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 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筑牢未来产业根基 9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相关负责人 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国 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 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 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 ...
多个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文实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9:29
全文如下: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 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 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先生,副部长林新女士,副部 长邱勇先生。 下面,首先请阴和俊先生作介绍。 2025-09-18 15:00:47 科技部部长 阴和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先介 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 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出了向科技强国挺进的总动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 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 ...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零租金”的风吹到多个大城市
第一财经· 2025-09-16 10:11
2025.09. 16 本文字数:2307,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马一凡 "梦想"能抵扣房租的时代到来了。 今年以来,随着深圳喊出"只收梦想,不收租金"的口号,国内写字楼和产业园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 的"零租金"风暴。深圳、杭州、苏州、广州、上海的国资企业相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抛出"免租金入 驻"的橄榄枝。 对于这项政策,钱塘智慧城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称他们"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有一家做仿生视觉技术的 公司只耗时20天就拿到了免租审批结果,创始人称每年节省租金16.4万元。 同月,苏州高铁新城也发布了由当地国资主导的"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也称"拿出最大诚意",该计 划调配了10万平方米空间,对多个领域的创业团队实施两年零租金支持。 一场新的城市竞赛似乎就此展开。到了今年7月、8月,一线城市广州和上海也相继发布其"零租金"项 目。 7月31日,广州市黄埔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共遴选了13个"零租金"试点产业空间,共计15万平方 米,8月中旬开始实施,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签约3年(含)以上可享受前两年免租,签约6年 (含)以上可享受前3年免租。 这些城市各出奇招,除了免去办公空间的前期租金,还有几百 ...
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4 23:38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重镇,上海近年来围绕基础研究战略性布局、组织化实施和持续性投入机制等,开展 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 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也要看的是,这一数据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相比还有 一定差距。 为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阅卷人""答卷人"作用,《上海市 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日前出台。《若 干措施》面向上海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 全国探路。 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 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敢做"的鸿沟,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该计划通 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从高校、科研院所寻求 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如今的 22家,覆盖了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是"探索者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之 ...
武汉:规上工业总值突破1.67万亿 培育6个千亿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0 13:35
经济总量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和中部城市第1 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 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规模与增速均排名第5位[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1] 工业发展指标 -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5070亿元 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1]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40%[1] -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25%[1] - 2024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且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1] 科技创新体系 - 建成2家国家级和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 - 打造21家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 其中7家入选国家级培育名单[2] - 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2] - 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形成世界领先创新成果[2]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4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2] - 6个主导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2]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较三年前实现翻倍增长[2] 产业转型升级 - 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0%[2] -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近三年在全国14座软件名城中稳居第一[2]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90%[2] - 在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13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布局[2]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5G基站数量达5.65万个 较"十三五"末增长4.5倍[3] - 算力总规模突破5300P 运载力指数居全国前3[3] - 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智能化车间、30个标杆智能工厂和3个数字领航企业[3] 人工智能应用 - 培育垂直行业模型超40个[3] -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制造、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3]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17万户 较"十三五"末实现翻倍[3]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4% 较"十三五"末提升8.1个百分点[3] - "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701家 较"十三五"末净增752家[3] -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8家 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 分别净增336家和12家[3] - 新增首批"未来之鹰"企业30家[3]
广州专精特新企业年营收超八千亿元,扶持政策再加码
第一财经· 2025-08-29 10:48
核心观点 - 广州通过发布《若干措施》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梯度培育、金融支持、数智化改造等七大方向共25条扶持政策 旨在推动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生力军 [1] - 专精特新企业近三年平均增长率达18.1% 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2024年新上市企业中占比77.8% 累计上市总数27家 [1] - 广州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区 培育国家级重点小巨人38家、国家级小巨人162家 中小企业贡献8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成果 [2] 梯度培育体系 - 构建"小微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四级梯度培育体系 针对不同阶段提供精准激励 [1] - 广州开发区将专精特新培育纳入"1+15+1"产业政策体系 形成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链 [2]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99家 国家级小巨人354家 重点小巨人74家 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6家 [4] 创新与产业贡献 - 专精特新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超8000亿元 其中小巨人企业达1279亿元 [4] - 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达8.8% 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平均专利数40.93件 高于同等规模企业 [4] - 超60%小巨人属于工业基础领域 90%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 主要分布在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 [4] 金融与土地支持 - 上线广州市资本市场融资对接服务平台 已注册超800家重点产业企业 2024年举办28场产融对接活动 平均每场超30家投资机构参与 [3] - 降低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门槛 出让土地及分割转让产业用房时放宽投资强度与税收贡献考核标准 [3] - 将小巨人企业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优先纳入人才计划 提供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属地保障 [3] 企业标杆与影响力 - 12家专精特新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 占广州入选总数50% 涌现小鹏汇天、明珞装备、极飞科技等行业龙头 [1] - 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3家 省级单项冠军55家 体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2]
创新“置顶” 向“新”而行 透过三个关键词看外贸大省如何逆风“破题”
央视网· 2025-08-29 07:49
核心观点 - 浙江外贸在复杂国际贸易形势下通过开拓新市场、发展跨境电商新通道和培育高附加值新特产实现逆势增长 前7个月出口规模超2万亿元 增速好于全国水平 出口增长贡献率位居全国前列 [1] 新市场开拓 - 对美出口占全省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 拖累全省出口0.7个百分点 [1] - 企业通过成立新部门重点发力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新市场 [3] - 开拓新市场的企业数增长超过两倍 [3] - 对中东、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10] - 欧盟和东盟成为增长新引擎 弥补美国市场缺口 [10] - 省级商务展会目录中新兴市场覆盖面提升到80% [8] 新通道建设 - 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的出口增速明显高于传统外贸 [12] - 跨境电商业务具有定价灵活、库存压力小优势 [14] - 上半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出口超1400亿元 同比增长超40% [21] - 各地深入产业带摸排适宜开展跨境电商的主体 联合20家全球平台推出绿色通道 [16] 新特产培育 - 高技术产品出口1999.2亿元 增长8.7% [17] - 服务机器人、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增长超30% [27] - 汽车、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增加值增速超两位数 [27] - 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超1000家 涉及人工智能、休闲体育等产业 [21] - 成立三个百亿级基金集群瞄准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 [25] 创新机制 - 通过技术转移经理人评议机制推动科研项目市场化 [23] - 博士后创业创新大赛优胜项目可获得技术转化、项目落地支持 [25] - 已有20多个参赛项目后续发展速度较快 [25] - 创新跟着市场走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关键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