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

搜索文档
星谦发展拟“2并1”基准进行股份合并
智通财经· 2025-08-25 15:09
公司战略举措 - 公司董事会决议在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双重上市 计划在香港交易所主板及新交所凯利板同时上市 [1] - 新加坡上市需满足三项核心条件 包括获得新交所等监管机构批准 达成所有上市要求 并视市场环境而定 [1] - 为实现新加坡上市 公司拟进行股份合并 按每两股现有股份合并为一股合并股份的基准操作 [1] 股份结构调整 - 新交所凯利板规则要求最低发行价不低于每股0.20新元 而公司当前港股收盘价1.22港元(约0.198新元)低于该标准 [1] - 股份合并后每手交易单位将由4000股现有股份调整为2000股合并股份 [1] - 股份合并方案针对所有已发行及未发行现有股份实施 [1]
一财社论:以中长期制度建设打造资本市场安全垫
第一财经· 2025-08-25 13:02
市场行情与资金流向 - A股持续走强超2个月 冲击3900点新高 成交量超3万亿元 [1] - 央行通过万亿逆回购和降息操作 下调三大政策利率各10个基点 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1] - 金融市场资产荒限制机构投资选择 险资等机构投资者集中转向权益市场 [1] - 居民存款7月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非银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14万亿元 [2] - M2-M1剪刀差收窄 反映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仍处早期阶段 [2] 资金属性与投资偏好 - 险资和居民存款本质属避险类资金 追求确定性收益和稳定股息率 [2] - 损失规避效应显著 投资热情与风险回避偏好产生特殊化学反应 [2] - 风险规避型资金若匹配超风险承受能力资产 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2] 制度建设与市场基础 - 需夯实股市经济基本面 通过放权让利改革拓展市场主体经营空间 [3] - 落实负面清单管理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提升市场预期稳定性 [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对等博弈机制 强化风险定价功能 [3] - 推进IPO与退市机制市场化 完善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制度 [3] - 构建风险交易与配置场所 使风险规避型投资者能安心参与市场 [4] 长期发展趋势 - 居民储蓄存款与险资入市是大趋势 需确保资金处于风险可控范围内 [3] - 通过中长期制度建设打破牛短熊长格局 护航市场投资功能 [5] - 建立全方位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实现投资者共赢格局 [5]
【西街观察】存款搬家是好事
北京商报· 2025-08-24 15:17
住户存款流向变化 - 7月住户存款同比减少7800亿元 非银存款同比增加1.39万亿元 [1] - 资金通过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渠道转向资本市场 [1] - 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 10万元年利息不足千元 [1] 资本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A股三大指数7月全线上涨 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 [1] - 资金主要通过"固收+"等稳健型产品间接入市 [1] - 银行理财规模预计环比增长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 [1] 经济结构转型意义 - 资金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 - 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资金 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2] - 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激活经济增长 [2] 居民资产配置演变 - 超额存款形成速度开始放缓 [2] - 房产投资属性弱化与利率下行催化资金向权益市场迁移 [2] - 居民可根据风险偏好选择理财、大额存单、基金等多元化产品 [2] 金融机构与市场建设 - 银行需创新优化财富管理产品并提升服务水平 [3] - 需加强风险评估与投资者教育 落实适当性管理 [3] - 政策需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3]
7月政治局会议首提“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政策底明确
搜狐财经· 2025-08-23 23:46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将资本市场稳定性提升至战略高度 [2] - 证监会提出活跃资本市场 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 包括投资端改革 优化上市公司质量 完善交易机制等措施 [2]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动 - A股主要指数7月显著上涨 上证指数涨5.54% 深证成指涨6.34% 创业板指涨8.40% 科创50涨4.00% [4] - 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达1.64万亿元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 占A股流通市值2.30% [4] - 7月A股新开户数196.36万户 同比增70.54% 个人投资者占比超99% [4] - 非银存款新增21400亿元 创历史同期新高 同比多增13900亿元 推动M2同比回升0.5个百分点至8.8% [4] - 居民存款减少11100亿元 同比多减7800亿元 反映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 [4] 资金端改革措施 - 推动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等加大权益类投资 优化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纳税时点 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4] - 放宽指数基金注册条件 推进费率改革 引导头部公募增加权益类基金发行 [4] - 优化沪深港通机制 拓展标的范围 吸引国际资本参与 [4] 企业端优化政策 - 强化分红导向 推动中期分红 修订股份回购制度 放宽回购条件 [4] - 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4] - 突出扶优限劣 对破发或破净公司限制融资 推动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设 [4] 交易机制完善 - 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和佣金费率 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 优化交易监管 [4] - 研究延长A股和债券市场交易时间 增强市场流动性 [4] 监管与风险防控 - 加大执法力度 从严查处欺诈发行 财务造假等行为 [4] - 推动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 防控债券违约 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 [4] 政策影响与市场预期 - 政策属于长期国策 旨在重塑资本市场逻辑 提升估值基准 [4] - 强监管行业如教培 互联网受冲击较大 而新能源 高端制造等政策支持行业受益 [4] - 技术 规模优势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巩固地位 长期估值中枢上移 [4] - 市场初期反应可能过度 需观察后续执行力度及龙头盈利企稳情况 [4] 未来发展趋势 - 若经济改善势头减弱 可能推出增量政策如降准降息或扩大财政支出 [4] - 推进科创板 创业板改革 提升市场吸引力 [4] - 股票型ETF规模占比仅2.9% 未来5年有望增至8万亿元 [4] - 需关注中美博弈 全球通胀等外部风险及政策力度与市场承受能力匹配 [4] 政策结论 - 政策底明确 通过多维度改革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与活力 [5] - 短期市场反应积极 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5] - 长期将重塑市场估值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 [5] - 需关注政策执行力度 市场结构优化及外部风险变化 [5]
dbg markets:美股已达预期?可能会面临多重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22 02:40
dbg markets盾博发现美国资本市场正经历复杂的价格重构,尽管周三标普500指数下跌了0.2%,但该指数距离8月14日 创下的历史收盘高点仅仅只有1.1%的差距。Unlimited Funds首席执行官鲍勃·埃利奥特在电话访谈中指出,当前股市定 价已充分纳入"经济强劲"的预期,不过这种乐观情绪可能将面临现实数据的挑战。 美国投资级债券的iShares Core U.S. Aggregate Bond ETF本季度迄今下跌了0.1%,而先锋长期国债ETF同期跌幅达 1.3%。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同期实现了3.1%的涨幅。埃利奥特认为,从增长角度来看,尽管当前市场定价似乎暗示 投资者对固收类资产没什么兴趣,但目前债券相对于股票更加能够吸引投资者。 埃利奥特强调,美国移民政策收紧与关税壁垒的抬高,对经济增长构成的拖累远超大而美法案可能带来的刺激效应。 这种判断与目前市场交易态势形成反差,当前的市场定价仿佛预示着增长繁荣即将到来,但多项高频指标却显示目前 的实体经济增速正在放缓。美联储会议纪要指出消费增长放缓和住宅投资萎缩是上半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7月政策会议当中,政策制定者明确表示,今年新实施的 ...
“十四五”资本市场制度重塑 锚定下一个五年改革突破口 | “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8-21 14:56
资本市场改革成就 - 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创近十年新高[1] - 股权融资总额累计5.64万亿元较"十三五"下降26%[2] - IPO数量超1400家首发募资1.62万亿元增长30%[2] - 科创板募资超8000亿元占比14.49%[3] - 创业板募资超1万亿元占比19.08%[3] - 北交所募资超480亿元占比0.86%[3] - 现金分红总额超8万亿元增长80%[5] - 上市公司回购金额5764亿元增长147%[5] 市场结构优化 - 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达18.46%较2021年提升1.87个百分点[3] - 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完善形成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新三板体系[2] - 注册制全面实施取代核准制[2] - 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五年退市186家增长5倍[4] - 2024年4月后退市74家占比40%[4] 监管执法强化 - 查办证券违法案件2668件[5] - 行政处罚1886件[5] - 信息披露违法859件[5] - 内幕交易743件[5] - 操纵市场322件[5] - 中介机构违法251件[5] - 移送刑事案件596起[5] 现存挑战 -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7] - 债券融资偏向高评级主体[7] - 资金存在脱实向虚现象[8] - 服务创新全生命周期支持不足[7][8] - 信息披露质量待提升[7] - 外资吸引力有限[7] 未来发展重点 - 深化科创板改革推出"1+6"政策[10] - 健全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10] - 优化注册制审核标准与透明度[11] - 强化退市制度执行力度[11] - 建设多层次债券市场[12] - 扩大ETF等产品供给[12] - 推动金融科技与监管深度融合[12]
普华永道:香港应扩大以保密提交上市申请的范围,推进及完善跨境投资机制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07:45
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建议 - 普华永道建议香港政府善用超级联系人地位,通过策略性伙伴关系、技术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与金融韧性 [1] - 建议扩大场外交易市场,为创新及初创企业提供前期融资平台,助力其通过《香港上市规则》第18A章或第18C章上市 [2] - 提议扩大保密提交上市申请范围,纳入双重主要上市申请人、大市值及高增长公司,保护企业敏感信息 [2] - 建议实施"新股通",促进内地与香港投资者跨境认购IPO,首阶段以大湾区企业为试点 [2] - 提出完善海外发行人股东保障标准指引,优化人民币金融产品种类并辅以税收优惠,吸引资金流入 [2] - 长期目标为分阶段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使交易成本与其他主要市场看齐 [2] 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 - 截至2024年底香港资产管理规模达4.5万亿美元,建议扩大理财通产品范围及额度,从大湾区扩展至全国 [3] - 提议将香港开放式基金公司纳入合资格基金,放宽南向ETF合资格标准 [3] - 建议制定零售投资者参与另类资产的路线图,平衡投资机会与流动性管理及权益保障 [3] - 支持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建议推动区块链原生资产注册制,建立土地、知识产权等数字资产发行转让机制 [3] 二级债务交易市场 - 香港具备发展稳健二级债务市场的优势,建议改善清算结算系统以提升流动性并降低借贷成本 [4] - 提议打造支持私募基金和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税务及监管环境 [4]
A股总市值破100万亿,两融时隔十年重返2万亿,沪指创近三年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15 00:13
资本市场稳定机制建设 - A股总市值6月底突破100万亿元关键节点 [3] - 两融余额时隔十年重返2万亿元水平 [3] - 沪深北三市全天成交额再超2万亿元 [3] - 沪指盘中站上3700点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3] - 社保、保险、年金等机构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3] 政策制度创新 -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持续落地见效 [3]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4] - 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4] - 监管部门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并购重组 [4] 上市公司回报与融资 - 2024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较2023年度增加9% [4] - 9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过500亿元 33家公司分红超过100亿元 [4] - 全市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684只发行规模达8806亿元 [4] 市场功能提升 - 资本市场风险共担机制为研发活动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4] - 科技创新债吸引资金精准投向科创重点领域 [4] - 并购重组市场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 [4]
着力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持续增强市场吸引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8-14 18:23
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与市场表现 - 政策组合拳从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等方面协同实施,助力资本市场抵御外部冲击并巩固回稳向好态势 [1] -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持续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注重市场内在稳定性、上市公司吸引力和投资者回报的生态 [2] 市场指标与资金动向 - A股总市值6月底站上100万亿元新台阶,两融余额8月初重返2万亿元(时隔十年),沪深北三市成交额8月13日再超2万亿元(时隔近半年) [2] - 沪指8月14日站上3700点,为2021年12月以来首次 [2]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4] - 上半年外资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其中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6] 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者回报 - 2024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2.4万亿元,较2023年度增加9% [4] - 9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500亿元,33家超100亿元,61家超50亿元 [4] - 上市公司分红劲头增强反映其内驱力提升,为投资者创造可预期现金流回报 [4] 监管与改革方向 - 证监会将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加强预期引导 [3] - 以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健全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5]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抓好并购重组改革,加大分红回购激励约束,强化财务造假惩防 [5] 外资参与与市场开放 - 高盛维持中国股市在亚太区域"超配"立场,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点位从85点上调至90点 [6] - 瑞银资产管理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持续吸引外资关注且潜力巨大 [6] - 外资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原因包括估值吸引力、经济基本面改善、经济模式韧性、消费韧性和房地产市场趋稳 [6] - 证监会将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