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

搜索文档
美学者哀叹:到底怎么输给中国的,回看60年就知道了
观察者网· 2025-08-01 04:22
中国外贸总体表现 - 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79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60% [1] - 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20% "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7% [1] 新三样出口结构 - 1-4月新三样进出口总额4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1% [16] - 出口475.7亿美元同比增长5.3% 进口17.8亿美元同比下降33.5% [16] - 新三样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4.1% 拉动出口增长0.22个百分点 [16] - 锂离子蓄电池占出口45.1% 电动载人汽车占36.7% 太阳能电池占18.2% [17] - 锂电占比上升6.8个百分点 电动汽车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 太阳能电池占比下降8.2个百分点 [17]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 2010年中美电动汽车销量均超1000辆 2023年美国销量120万辆中国达640万辆 [5] - 中国政府投入约2310亿美元推广电动汽车 [5] - 实施购车补贴 免征购置税 电车专属车牌等优惠政策 [5] - 本土制造商享受税收减免 建厂审批加速等产业扶持 [5] 锂离子电池产业格局 - 中国占据全球85%电池电芯产能 [8] -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占全球市场份额94% [8] - 2010年代中国向电池技术研发制造投入数十亿美元 [7] - 同步投资钴 镍 石墨等关键矿产加工环节 [7] 太阳能产业发展历程 - 中国在新型太阳能发电产能投资达500亿美元 [13] - 占据全球太阳能供应链80%份额 [13] - 全球前十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8家来自中国 [13] - 1978年全球95%太阳能产业集中在美国 [11] - 1980年代美国太阳能预算被削减85% [11] 产业成功因素分析 - 政策稳定性与新技术应用推广是关键成功因素 [1][4] - 技术成功需要结合技术机遇与市场机遇 [2] - 中国推动消费者接纳新技术同时鼓励制造商生产 [1] - 通过市场多元化 技术升级创新 全球化布局增强韧性 [16]
蔚来李斌:电动汽车终极技术路线是纯电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03:31
行业技术路线 - 电动汽车被定位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终极技术路线[1] - 增程式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2022年至今销量表现非常好[1] - 增程和插电混动技术被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期产品[1]
但斌旗下东方港湾二季度美股持仓:聚焦AI产业链、布局加密资产
环球网· 2025-08-01 02:35
持仓规模与变动 - 二季度末美股持仓总市值达11.26亿美元 较一季度末8.68亿美元增长29.7% [3] - 新买入特斯拉19.83万股(期末市值6301万美元)、奈飞4.28万股(期末市值5723万美元)及Coinbase(期末市值5470万美元) [3] - 持有13只美股标的 较上季度新增3只标的 [3] 重仓股调整 - 英伟达维持第一大重仓股但减持11万股至126.78万股 期末市值2亿美元 [3] - 谷歌获加仓26.7万股至92万股 以1.63亿美元市值升至第二大重仓股 [3] - 对苹果、亚马逊、微软和Meta进行减持操作 [3] 投资策略特征 - 聚焦AI产业链 重仓英伟达与谷歌等科技巨头 [3] - 运用杠杆工具看多 持有三倍做多FANG+指数ETN 520万份(市值1.29亿美元) [3][4] - 前瞻布局加密资产领域 新增Coinbase持仓 [3] 衍生品配置 - 持有三只杠杆ETF:三倍做多FANG+指数ETN(1.29亿美元)、三倍做多纳指ETF(1.05亿美元)、二倍做多英伟达ETF(856万美元) [4] - 衍生品持仓合计占比超总仓位20% [4] - 三倍做多FANG+指数ETN持仓规模仅次于英伟达和谷歌 [4] 业绩表现 - 旗下产品4月回撤超30% 但随美股上涨业绩显著回升 [4] - 基金净值大幅回升并接近历史新高 过去三年业绩在百亿私募中领先 [4] - 投资风格转向更激进策略 [4]
园区城发院专家:企业出海“ESG合规”
中国经营报· 2025-07-31 13:28
中国企业出海ESG合规挑战 -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ESG合规挑战 过去被视为"锦上添花"的ESG现在成为企业运营"不可获缺"的一环 [1] - 欧盟新规如供应链尽职调查法令 CSRD及电池护照等构成第一道关卡 从2027年起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电池必须拥有电池护照 [1] - 电池护照是动力电池的"数字身份证" 包含电池成分与材料来源 电池健康状态 回收与再利用信息等 [1] - ESG法规影响不仅涉及传统制造型企业 也会涵盖AI互联网等企业 [1] 产业链协同与资金成本挑战 - 链主企业转嫁转型资金成本构成第二关挑战 中小型企业面临碳排放强度等成本分担机制不明确的问题 [1] - 地缘政治引发的断钩风险构成第三关挑战 突出表现在制造业原材料供应环节 [2] 苏州工业园区助力企业出海的举措 - 开发免费ESG自诊断工具 帮助企业精准定位风险项 测评E S G分项指标低分情况 [2] - 联动ESG产业创新中心组织分级分类活动 匹配认证培训 绿色金融等七类服务商 [2] - 推出政策套餐支持企业ESG信息披露和表现 [2] - 推动创新金融产品 与人行下属认证机构推动一站式"平台+鉴证"可持续挂钩贷款试点 十多家银行已加入园区金融服务平台 [2] - 首单可持续挂钩贷款试点已经跑通 并在国家金融展联合北京银行发布 [3]
中国成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之源与稳定之锚 “酷元素”推动经济增长更均衡
央视网· 2025-07-31 08:28
经济增速预期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 [1] - 中国上半年经济活跃度好于预期且实现逆势增长 [1][4] 出口表现 - 尽管遭遇关税逆风 上半年中国出口仍然表现良好 [4] - 下半年出口有望继续为增长提供支撑 助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4] 科技创新能力 -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以其高性能 高性价比的推理大模型震惊世界 [6]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6] - 中国正在实现产业升级 培育出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8] 商业模式创新 - 中国电商企业首创的直播带货模式已被亚马逊 YouTube和沃尔玛在美国采用 [11] - 中国企业是新商业模式和销售策略的创造者 [11] - 中国正日益成为引发文化共鸣的创新源泉 [11] 经济结构转型 - 新科技元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更具差异性 弱化其周期性 [8] - 与房地产 基础设施和产能投资等传统经济引擎相比 科技创新成为新增长动力 [8] - 中国从低成本模仿者转变为全球创新者 电动汽车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11]
中国科技龙头崛起正当时 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聚焦七大科技赛道
智通财经· 2025-07-31 04:03
日前,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旗下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03448)已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未来资 产研究报告指出,中美科技时代已然到来,中美两国的科技企业正引领全球并展开直接竞争。此ETF为 投资者提供分散科技股投资风险的工具,覆盖生物科技、半导体、电动汽车等七大高增长科技领域,聚 焦30家中国科技龙头企业。随着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这些科技企业有望在中长期带来 具吸引力的股票回报。 展望未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仍将持续。随着高端制造业升级、研发投入增加以及全球化布局深化, 中国科技企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将核心科技行业定义为 对中国实现高端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行业以及中国龙头企业有潜力成为全球领导者的行业,这些行 业包括生物科技、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医疗科技、机械人、消费电子、太阳能以及软件行业。 未来资产认为,中国科技龙头在国内市场份额大幅提升的同时,有望成为全球领导者。透过投资于30家 中国国内龙头企业,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ETF探用了相对稳健的科技投资策略,其特点是拥有广 阔的增长前景和较高的研发开支比例,同 ...
中国科技龙头崛起正当时 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03448)聚焦七大科技赛道
智通财经网· 2025-07-31 03:59
ETF产品信息 - Global X中国核心科技ETF(03448)登陆香港交易所 覆盖生物科技 半导体 电动汽车等七大高增长科技领域 聚焦30家中国科技龙头企业 [1] - 该ETF追踪未来资产中国科技30强指数 包含市值排名前30位的中国高端科技企业 加权平均市值达650亿美元 [1] - 前五大行业占比为生物科技(22%) 半导体(17%) 消费电子(17%) 电动车(15%) 电池(9%) [1] 中国科技产业现状 - 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0% 高科技制造业增速超越传统制造业 显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趋势 [2] - 2024年中国研发总支出达3.6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3% 稳居全球第二 [2] - 半导体 新能源 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重点 本土企业实现技术自主并在全球市场占据地位 [2] - 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品牌跻身世界领先 生物科技企业创新药物研发获国际认可 多家药企与全球巨头达成授权交易 [2] 行业发展趋势 - 核心科技行业定义为对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的领域 包括生物科技 半导体 电动汽车等九大行业 [3] - 中国科技龙头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 有望成为全球领导者 [3] - 科技企业具有广阔增长前景 高研发开支比例 以及吸引力估值优势 [3]
还要等固态电池上车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23:06
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 - 锂离子和锂铁磷酸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性能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预计未来将在微化学和形式因素方面持续优化 [2] - 电池制造商通过调整原材料比例、电池设计和形状,可在充电功率、能量密度和成本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2] - 锂离子电池技术每年稳步改进,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预计每年提升约3%,特斯拉Model S续航里程从2012年的265英里提升至当前约415英里 [16]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理论上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2至3倍,单次充电续航可超500英里,且安全性更高 [7] - 大众集团向Quantumscape投资2.6亿美元,目标2025年商业化生产固态电池,其当前能量密度为305瓦时/千克,略高于锂离子电池的200-300瓦时/千克 [5][9] - 丰田计划2025年展示固态电池原型车,三星SDI和LG化学也在积极研发该技术 [10][11] 固态电池商业化挑战 - 固态电池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电池,主要因固态电解质制造复杂且高导电性材料难寻 [12]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指出硫化物基电解质的突破可能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 [12] 液态电池持续创新 - 通用和福特开发锂锰(LMR)电池作为低成本磷酸铁锂(LFP)替代品,Lucid Gravity车型使用松下2170电池实现充电10.9分钟增加200英里续航 [15] - 比亚迪宣布支持1000千瓦充电功率,特斯拉定期更新电池设计并从宁德时代、LG等供应商获取改进版电池 [16] - 特斯拉同时关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未来技术,多家车企计划本十年末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 [18][19]
福建新能源车加速“出海” 上半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35.5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0 22:17
行业出口表现 - 福建省2025年上半年出口电动汽车2.9万辆 同比增加50.7% 价值40.3亿元 增长59.3% [1]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35.5亿元 增长56.2% 占福建省电动汽车出口总值88.1% [1] - 民营企业出口28.9亿元 增长75.5% 增速高于整体16.2个百分点 占比71.7% [1] 企业出口动态 - 自主品牌汽车出口24.7亿元 增长65.3% 占比61.2% [1] - 云度公司上半年出口新能源汽车超2000台 同比增长25% [1][2] - 云度公司最新款产品AIR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企业生产与布局 - 云度公司预计全年出口5000-6000台 当前生产出口以色列的1000台订单 [1] - 公司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推出yudo3、AIR等车型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 - 公司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 在深耕国内市场同时加速海外布局 [1] 政策支持措施 - 海关实施"属地查验 抵港直装"通关便利化政策 提供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等便利措施 [2] - 海关为新能源车企开展出口风险评估 设立业务专窗解决难点堵点 [2] - 指导企业办理产品品牌、核心技术和专利的海关保护备案 [2]
中国电动汽车在印尼市场持续热销
人民日报· 2025-07-30 22:12
中国电动汽车在印尼市场表现 - 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印尼市场持续热销 凭借价格亲民 性能优越 外观时尚等优势赢得当地消费者青睐 [1] - 印尼市场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35749辆 同比增长267% 中国品牌占比超过90% [1] - 比亚迪2024年在印尼共售出15000辆电动汽车 居市场第一 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已超过8000辆 [1] 中国电动汽车产品优势 - 五菱缤果电动汽车满电续航约400公里 满足市区通勤需求 [1] - 使用电动汽车每月电费仅为燃油车的1/10 大幅降低使用成本 [1] - 中国电动汽车在性能和续航方面表现突出 售后服务体系完善 [1] 中国企业在印尼产能布局 - 吉利汽车在印尼普哇加达工厂完成首台纯电SUV试生产 预计第三季度量产 年产能达20000辆 [2] - 比亚迪计划2025年底前在西爪哇省建成年产150000辆的电动汽车工厂 已在27座城市设立50家经销门店 [2] - 雅迪计划在印尼建设年产能300万辆的电动摩托车超级工厂 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 [2] 产业链投资与合作 - 宁德时代参与建设印尼电池及储能装备项目 涵盖红土镍矿开发 冶炼和电池材料 制造与回收全产业链 [2] - 奇瑞与印尼勿加泗职业与生产力培训中心共建人才培训基地 助力培养本土电动汽车技术力量 [2] - 中伟新材料计划在印尼投资约100亿美元建设电池前驱体一体化基地 该项目被列为印尼国家战略项目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影响 - 印尼投资与下游化部部长表示印尼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合作有助于提升印尼相关产业附加值 [2] - 合作项目加快推动印尼绿色转型进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