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装备

搜索文档
到2027年 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搜狐财经· 2025-08-05 23:37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推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1] - 政策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目标到2027年实现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 - 政策强调分类施策、有扶有控原则,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1] 重点产业支持方向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2]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2]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3] 金融工具创新 - 建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2] - 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优化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机制[2] - 推广"创新积分制",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3] - 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布局未来产业[3] 金融机构配套措施 - 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3] - 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3] - 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4方面机制[3] 政策实施安排 -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牵头推动政策落实[4] - 目标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4]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12:00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观点 - 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12] -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实现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工具联动衔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融资水平 [13] 重点支持行业及措施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提供中长期融资 [5][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5][14]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1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6][20] - 运用融资租赁、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 [6][20] 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7][18] - 推动长线资金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方向布局未来产业 [7][18] 产业链协同发展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 [8][16] - 支持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 [8][16] 绿色低碳转型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应用 [19] - 支持环保、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绿色工厂转型升级 [19] 金融工具与政策支持 - 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9][26] - 鼓励创业投资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合作,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10][15] - 推进贸易结算跨境便利化,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10][23] 金融机构配套机制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完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 [24] - 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合作,探索"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服务 [15][25] - 鼓励金融机构派驻金融专员至重点产业链企业及产业集群 [25] 区域与跨境布局 - 支持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转移,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 [22] -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优化QFLP试点业务 [23]
重磅!七部门印发,大利好!
中国基金报· 2025-08-05 11:43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3][12] - 目标到2027年形成成熟金融支持体系,制造业企业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3] 重点支持产业领域 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 - 引导银行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8大领域提供中长期融资[4][14]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4][14] 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兴产业 - 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和算力中心建设中长期贷款支持,运用REITs、资产证券化拓宽资金来源[5][20]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0大新兴产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6][18] 产业链与资源保障 - 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7][16] - 推动矿企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7][16] 金融工具创新与配套措施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及贴息政策,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8][28] 长期资金引导机制 - 推动政府基金、国企基金、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健康等6大未来产业方向[6][18] - 鼓励创投基金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8类机构合作赋能科技成果转化[9][15] 区域与跨境服务 - 支持中西部产业转移,优化跨区域授信管理,加强转出地与承接地金融服务衔接[22]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24] 金融机构能力建设 - 银行需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构建差异化授信模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25] - 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链数据对接,开发基于"数据信用"的供应链"脱核"融资模式[21] 政策协同机制 - 建立重大产业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增信[29] - 强化产业与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防范资金挪用和"内卷式"竞争[28][29]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央行等七部门发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8:48
政策核心目标 - 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 贷款 债券 股权 保险等金融工具联动衔接更紧密 服务适配性增强 [1][3] - 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 发行债券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 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1][4]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支持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 医疗装备 服务器 仪器仪表 基础软件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2][5]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加大首台套装备 首批次材料 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推广支持 [5]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 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 优化硬科技评价体系 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6] - 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流程和定价机制 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创投基金协同发展 [2][6] - 引导金融机构运用贷款 债券 股权 保险等工具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 [2][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引导银行加大对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融资支持 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 [8]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 基础软件 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 新材料 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9] - 推进投资端改革 完善长周期考核 推动政府投资基金 国企基金 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 未来信息 未来材料 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9]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强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工具应用 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9][10] - 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人工智能简化流程 加强对5G 工业互联网 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支持 [10] 金融服务与机制创新 - 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 存货 仓单和订单融资 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11] - 推动全国性银行打造特色支行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属地分支机构授权 [13]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资金池试点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 [14] - 银行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 完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 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授信评价模型 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15][16] - 推动银行 保险 证券 基金 担保机构等在防范交叉风险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16] 政策协同与实施保障 - 健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 [18] -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 支小再贷款 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18] -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 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19] - 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 强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 及时共享高风险项目信息 [19]
七部门: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08:10
金融政策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 [1]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提供中长期融资覆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 [1] - 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合适金融产品和工具服务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1] 企业融资支持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支持力度 [1] - 强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新产品推广的金融支持 [1]
华西医院与东软医疗再携手,共建高端磁共振联合创新中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4 07:28
合作签约与战略布局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东软医疗签署《共建高端磁共振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的合作备忘录》深化战略合作 [1] - 双方聚焦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 共建高端磁共振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1] - 合作旨在提升中国在精神影像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并共筑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创新高地 [1] 合作背景与参与方 - 华西厦门医院院长龚启勇 华西医院副院长柯博文 东软医疗党委副书记兼高级副总裁陈明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3] - 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吕粟与东软医疗副总裁李英飒代表双方签署协议 [3] - 全球300余位精神疾病与医学影像领域专家学者见证签约 [3] 合作基础与实力 - 华西医院作为国家级医学科研基地 在精神疾病临床研究领域拥有顶尖病例资源 临床数据与科研团队 [5] - 东软医疗作为通用技术集团赋能的高端医疗装备国家队 深耕多模态影像设备研发20余年 具备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实力 [5] - 双方自2024年签署战略协议后 已在国家两部委高端CT临床应用示范 一带一路医学影像培训等项目取得多项成果 [7] 合作目标与使命 - 以引领磁共振技术革新 破解重大脑疾病诊疗难题为核心使命 [5] - 在技术攻关与临床转化两大方向纵深发力 打造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国家级创新标杆 [5] - 推动脑疾病诊疗从经验判断迈向分子级定量新时代 让精准诊疗惠及更多患者 [7]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响应国家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战略的关键布局 [7] - 持续整合临床资源与产业优势 加速国产磁共振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7] - 为全球精神影像领域技术突破与服务升级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7]
中国医疗装备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快讯· 2025-07-12 12:40
中国医疗装备行业出口情况 - 2024年中国医疗装备出口覆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中国医疗装备进入全球9000多家医疗机构 [1] - 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应用市场和生产基地 [1]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科创引领 湖北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 2025-07-08 09:11
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 湖北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1] - 湖北出台一系列政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包括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50% [3] - 2024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居中部第一 [3] 企业创新成果 - 华工科技发布国内首台全天时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内置上千种农作物和杂草数据模型,杂草清除率稳定在95%以上 [1][3] - 激光除草机1小时一个激光头能除1万棵杂草,通过混合动力方案实现全天候工作,预计3年可收回购置成本 [3] - 华工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 长飞公司预制棒、光纤、光缆三大主营业务市场份额连续九年保持全球第一,加速空芯光纤等前沿技术产业化 [6] - 联影集团在湖北累计研发业内首创装备十多个,获得授权专利超1300件,带动300多家高端医疗装备上下游企业发展 [6] 产业集群发展 - 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 [4] - 一季度湖北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 [7] - 电子元件、光纤、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40% [7] 创新生态建设 - 湖北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 [8] -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居全国第三,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居中部第一 [8][9] - 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实施办法,首创"政府数据增信+财政风险共担"双轨机制 [9] - 浦发银行推出面向中小微企业、科创企业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浦惠来了"App [11]
破发股港通医疗扣非2年1期降 2023上市中信建投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6-18 02:4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428.67万元,同比下降68.09% [1][2]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90万元,同比下降85.25% [1][2] - 2025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141.43万元,同比下降86.46% [1][2]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509.10万元,上年同期为3749.84万元 [1][2]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7.54亿元,同比下降10.49% [2][3] - 2024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42.19万元,同比下降82.64% [2][3] - 2024年全年扣非净利润500.84万元,同比下降91.74% [2][3] - 2024年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094.39万元,上年同期为-11431.67万元 [2][3] - 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9.62% [4][5] - 2023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09.72万元,同比增长12.40% [4][5] - 2023年全年扣非净利润6062.72万元,同比下降13.93% [4][5] - 2023年全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1431.67万元,上年同期为4993.74万元 [4][5] 利润分配 - 2024年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20元(含税),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 [3] 上市情况 - 公司于2023年7月25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股票数量2500万股,发行价格31.16元/股 [6]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7.79亿元,募集资金净额6.90亿元,比原计划多2999.6万元 [6] - 原计划募集资金6.60亿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商务中心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6] - 发行费用合计8900.40万元,其中承销及保荐费用6488.02万元 [6] - 目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6]
郭元强盛阅春会见生命健康产业企业家代表
长江日报· 2025-05-27 12:38
武汉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 武汉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正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武汉具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 包括科教人才 医疗资源等优势 将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 [3][4] - 政府将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 企业投资布局 - 企业家表示将加大在汉投资布局力度 聚焦高端医疗装备 生物制药 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 [4] - 企业家认为武汉创新资源富集 产业基础坚实 交通区位优越 具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条件 [6] - 企业家承诺持续深耕武汉 抢占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为武汉建设国际医疗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