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网医疗
icon
搜索文档
?行业动态:
中泰国际· 2025-09-23 07:4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上周上涨0.6%,恒生国企股指数上涨1.2%[1] - 澳门8月博彩收入同比增长12.2%,推动博彩股上涨4%-6%[1][4] - 商汤与华虹半导体受AI政策利好表现较好[1] - 紫金矿业与招金矿业受美国降息影响微涨[1] 行业动态与个股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周下跌1.95%,跑输恒指2.6个百分点[3] - 海吉亚医疗获主席回购,股价上涨7.92%[3] - 美国药企GSK与礼来承诺投资3500亿美元建厂[3] - 蔚来汽车上周累计上涨22%,小鹏汽车上涨3.4%-4.4%[4] - 火电企业华能国际、大唐发电、华电国际全周分别下跌3.5%、7.4%、5.5%[5] - 金风科技及哈尔滨电气全周分别上涨14.4%及15.5%[5] 政策与宏观 - 美联储预防性降息25基点,预计今年再降息两次[1] - 香港成立AI效能提升小组推进"AI+"发展[1] - 中美领导人就"TikTok交易"等议题取得进展[1]
方舟云康探寻“AI+慢病管理”新路径,为健康服务注入创新动能
江南时报· 2025-09-22 12:2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也逐渐走向数智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 (AI)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正在深度融入互联网医疗领域,为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持。 AI竞争加剧,互联网医疗踏上升级新征程 "AI+H2H"重塑互联网医疗新生态 在此背景下,方舟云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舟云康)作为深耕AI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始终以 技术驱动为核心,致力于通过AI赋能互联网医疗产业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舟云康自主研 发"H2H(Hospital To Home)智慧医疗新生态服务平台",凭借其技术创新能力,在2025年完成 了"AI+H2H"技术升级,显著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成为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有力推动者。 升级后的"AI+H2H"服务平台,拥有多款AI核心产品。方舟云康通过AI产品加持,提升平台医生工作效 率,同时也为患者带去了高效、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除了服务效率上的升级,方舟云康直面医疗大模型可能潜藏的"幻觉风险",方舟云康技术团队针对性地 采取了包括知识库优化、模型优化、大模型监督等在内一系列的措施,打造出业内标杆式"大模型幻觉 抑制方案",用技术引领行业创新 ...
专家智能体火热 医生担忧AI分身“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搜狐财经· 2025-09-21 16:4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5年中国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接近20亿元 在行业爆发期间预计以140%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 202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1][2] - 2025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增至4799亿元 [3] - 2024年前四个月国内新发布医疗大模型数量已超过100个 远超2024年全年的94个和2023年全年的61个 [1][2] 专家智能体技术发展 - 专家智能体以AI大模型为技术底座 结构化专家团队的诊疗经验 复刻专业语料和临床决策框架 形成专家的数字分身 [1] - 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和训练模式迭代使医疗垂直大模型能够理解医学思维和医疗决策逻辑 实现可信的辅助决策 [2] - 专家智能体已成为基于大模型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 头部企业已陆续推出AI医生产品 [2] 应用场景与价值 - 专家智能体可协助医生拓展诊疗边界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普惠可及 但数字分身不能取代专家做出诊断决策 [1] - 智能体应用可提升诊疗效率 通过智能分流使专科专家落入诊疗流程的第四个环节 减少专家额外或重复的精力消耗 [5] - 智能体介入可提高专家诊疗精准性 AI智能分身可做好医患语言体系衔接的翻译工作 减少诊断偏倚 [6] - 头部医院已将专家智能体延伸至患者随访和基层医院医生培训中 推动专家级诊疗能力向基层医疗复制推广 [6] 技术挑战与限制 - 医疗大模型面临逻辑黑箱和AI幻觉两大关键问题 直接影响模型的可信度、可用性和可控性 [8] - 专家智能体根据医疗垂直大模型蒸馏产生的小模型 大模型的知识体系和推理路径影响决策精度 [8] - 专家语料获取可能通过原始方式存在数据噪音 训练规则库质量和医生权威性影响模型效果 [8][9] - AI医疗大模型多模态识别能力尚不理想 对不同尺寸、像素和色温的影像资料难以精准识别 [10] 专家参与与信任建立 - 专家需要深度参与模型开发与迭代 每天根据真实患者情况给予额外反馈 经验总结沉淀到大模型中 [9][10] - 建立高度信任关系需要专家对智能体进行授权、背书、签字和复盘 专家精力可能仅能胜任一个或几个问诊平台的工作量 [10] - 专家参与动力在于提升诊疗效率 但需要为智能体的诊断签字并担负医疗责任 [7]
专家智能体火热,医生担忧AI分身“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第一财经· 2025-09-21 11:53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0亿元 年增长率140% 2028年突破百亿元[2] -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增至4799亿元[3] - 2024年前四月新发布医疗大模型已过百个 远超2023年全年61个和2024年全年94个[2] 专家智能体技术特点 - 以AI大模型为技术底座 结构化专家诊疗经验 复刻专业语料和临床决策框架[1] - 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使定制化智能体模拟临床推理链路更具可操作性[2] - 多学科专家智能体通过MDT多学科会诊出具综合诊断建议[5] 应用场景与效率提升 - 智能体分流使专科专家落入诊疗流程第四环节 提升诊疗效率[5] - 头部医院将专家智能体延伸至患者随访和基层医生培训[6] - 智能体可解决医患语言体系不衔接问题 减少诊断偏倚[5] 专家参与机制 - 专家需对智能体诊断签字并担负医疗责任[7] - 专家深度参与模型开发与迭代 每天需处理1-2个需亲自答复的病例[9] - 同一专家理论上可在多个平台构建智能分身 但精力仅胜任1-2个平台[10]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医疗大模型多模态识别能力不理想 对不同尺寸像素影像资料难以精准识别[10] - 皮肤科病例需医生在最终签字前肉眼核对影像资料[10] - 训练数据存在噪音 部分通过录音笔记录问诊流程的原始方式获取[8] 用户认知研究 -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研究发现参与者无法区分AI生成回答与医生回答[3] - 用户可能主观认为AI生成的医疗回答在全面性有效性方面更优[3] - 当线上答复标注医生来源时 用户对信息的接纳仍会倒向专家侧[3]
互联网医疗借AI,再向慢病管理市场投石
第一财经· 2025-09-20 02:17
过去,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可估量,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 快,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带来的压力,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近日,在方舟健客第十届H2H医疗服 务生态大会上,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说。 看病难、随访难、出行不便,是很多慢病管理面临的一些痛点。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重塑医疗行业,一 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希望借助AI技术提速慢病管理业务发展。 有三甲医院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长期治疗中,影响慢病患者患者预后的主要就是如何管理问 题。过去采用传统方式,见面诊疗后鼓励患者前来复诊或到社区医院复诊,但很多患者症状改善后就不 再复诊。 这些年,不少互联网平台希望医生与慢病患者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可以把复诊的场景搬到线上,但线上 问诊的难点是用户往往期待医生回复速度快、问诊质量高,而医生不可能一直在线上"蹲守",回复不及 时,导致用户就医体验不理想。从过往看,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根据灼识咨询预测, 2023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率为4.4%。 大模型的发展,让互联网医疗平台看到 ...
去年全国互联网医院达3756所、诊疗1.3亿人次 AI医疗服务已有上市公司盈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20
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3756所 去年诊疗人次高达1.3亿 [1][4] - 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今年上半年宣布盈利 行业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1][6] 用户结构与需求特征 - 复诊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成为互联网医疗主要用户群体 [1][6]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需求突出 国内发病率高但及时诊断病例有限 [6] 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AI助理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 已辅助完成近40万次问诊 [3] - AI技术将医生服务效率提高33% 累计为医生节省6万小时工作时间 [3] - 大模型优化线上问诊流程 实现问诊前患者资料预处理与智能建议生成 [2][3] 医疗资源分布与就医模式变革 - 全国百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北上广三地占据A++++等级医院12家 [2] - 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限制 使东北/西北等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 [1][3] - 线上平台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解决医院紧缺药物供应问题 [3] 医生参与度与接诊模式 - 具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接诊近4000名患者 [3] - 医生通过文字/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交流 平均接诊等待时间从5小时大幅缩短 [2][3] - 超过50%的医生每日工作时间达8-10小时 AI技术有效为医生减负 [2][3] 行业盈利模式与用户黏性 - 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方舟健客等企业实现盈利 其中方舟健客上半年净利润达1250万元 [6] - 行业通过问诊服务和药物销售双渠道提高用户黏性 加强慢病患者全周期疾病管理 [6]
信达生物领跌成分股,港股医药ETF(159718.SZ)午后下挫
新浪财经· 2025-09-19 05:48
市场表现 - 隔夜普生物技术指数XBI大涨3.1% [1] - 港股医药ETF(159718.SZ)高开后持续走弱现跌0.93% [1] - 成分股海吉亚医疗领涨7.41% 环球医疗上涨0.96% 京东健康上涨0.88% [1] - 成分股信达生物领跌6.57% 康诺亚-B下跌4.78% 绿叶制药下跌4.31% [1] 行业前景 - 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 "创新+国际化"产业趋势不变 [1] - 创新药产业预计持续获得政策支持 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商业化盈利持续兑现 [1] - 创新药产业链海外业务订单和业绩开始恢复 国内业务具备自主可控逻辑 [1] - 上游业绩出现复苏趋势 2025年需求有望迎来复苏 [1] - 消费医疗领域(医疗服务/中药OTC/连锁药店)基本面有望实现回升 [1] - 医疗器械2025年亦有望迎来改善 [1] 投资策略 - 机构坚定看好优质创新及创新产业链 大产业趋势面前无惧短期扰动 [2] - 港股医药ETF板块构成均衡 包含创新药/CXO/互联网医疗/创新器械等港股特色标的 [2] - 建议关注港股医药ETF(159718.SZ)及其联接基金(A类:019598 C类:019599) [2]
健康160香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18 23:14
公司上市与募资 - 健康160国际有限公司于9月1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股票代码02656 HK [1] - 全球发售3364 55万股股份 发行价每股11 89港元 募集资金净额约3 59亿港元 [1] - 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医疗资源覆盖 加强研发能力 丰富产品及服务种类 探索增值服务 战略合作与收购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1] 公司业务与历史 - 公司2005年在深圳市南山区创立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创新模式提升医疗健康机构运营效率 [1] - 公司业务包括辅助医护人员管理患者 满足个人用户在就医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1]
募资4亿!数字医疗平台成功IPO,首日市值近百亿
思宇MedTech· 2025-09-18 04:09
公司上市表现 - 健康160于2025年9月17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首日股价大涨137.34% 收盘价28.22港元 市值一度逼近百亿港元[1] - 全球发售约3364.55万股 募集资金约4亿港元 资金将用于医疗资源扩展、研发投入、产品服务丰富及战略并购[1] 业务模式定位 - 公司从"线上预约入口"升级为"连接患者、医疗机构与医生的O2O平台+院端SaaS组合"模式[3] - 平台连接超14400家医院(含公立医院)、9060家民营医疗机构、29000家基层医疗机构 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3] - 提供在线预约、导诊分诊、处方续方、线上问诊、院后随访、慢病管理等全环节服务[3] - 累计连接约90万名临床医生 其中约65万在平台有活跃行为[3] 用户与运营数据 - 注册用户约5520万 用户就诊路径为"线上预约—线下就诊—线上复诊/随访"[5] - 通过院端信息系统对接帮助医院将线下流程迁移至移动端 提升就诊峰值处置能力[3] - 医生侧提供线上门诊排班、远程复诊、随访工具等轻量SaaS能力[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约5.26亿元、6.29亿元和6.21亿元 2025年一季度约1亿元[7] - 近三年净亏损均在1亿元左右 2025年一季度亏损收窄至约1700万元[7] - 收入主要来自医药健康用品销售(占比超三分之二)和数字医疗解决方案[7] - 医药销售毛利率较低(2024年仅约1.4%) 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毛利率超过70%[7] 行业政策环境 - 互联网医疗政策强调合规线上服务与医疗质量支付安全并重[8] - DRG/DIP改革推动医院从"项目付费"转向"按病组付费/按人头付费"[8] - 公立医院信息化升级需求增加 计划将患者侧触点统一至院级App或小程序[9] 竞争格局差异化 - 相较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电商系平台 公司更强调院端连接与就诊流程数字化[10] - 区别于保险系平台的健康管理+保险闭环模式 公司专注就诊服务与院端流程改造[10][13] - 平台价值在于将碎片化就医事件变得可预期和高效 需兼顾患者体验与医院效率[12] 核心能力要求 - 医院侧需要提升重改造复制效率 包括系统适配、数据结构统一、医保结算对接等[15] - 医生侧需要提升线上执业经营效率 帮助医生完成随访复诊并沉淀患者资产[15]
京东健康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开展秋季健康关爱行动 线上线下协同守护大众健康
中金在线· 2025-09-18 02:59
活动概况 - 京东健康联合4家三甲医院及多个品牌于9月15日至16日启动秋季健康关爱行动 提供名医义诊 趣味科普 健康知识传播及免费药师咨询等服务[2] - 活动围绕秋季健康问题防治打造多元化服务场景 包括义诊专区 AI测肤 过敏评估及趣味互动环节[4][5] - 现场设置拍照打卡 健康留言墙及限时"买尿裤送百万医疗险"活动 帮助家庭降低育儿成本[7] 医疗服务升级 - 京东互联网医院提供"医-检-诊-药"全链条解决方案 强化专病门诊服务并打通过敏原检测 快速诊断 药品秒送及专业护理全流程[9] - 推出"过敏随心问"服务 精选皮肤专家提供30秒极速接诊 30分钟内不限次沟通 9.9元可享一年内6次免费问诊[10] - 开设美容门诊与小儿皮肤门诊 联合头部专家提供"问诊+全程管理"随访服务并打通三甲医院医疗资源[12] 战略布局 - 合作体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融合实践 提升换季健康防治效率与覆盖面[12] - 持续拓展皮肤科药品供应链能力 扩充皮肤过敏 皮炎癣症等药品品类[12] - 基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布局构建从疾病预防 诊疗到康复的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