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医生
icon
搜索文档
专家智能体火热,医生担忧AI分身“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第一财经· 2025-09-21 11:53
行业发展趋势 - 医疗大模型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20亿元 年增长率140% 2028年突破百亿元[2] - 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增至4799亿元[3] - 2024年前四月新发布医疗大模型已过百个 远超2023年全年61个和2024年全年94个[2] 专家智能体技术特点 - 以AI大模型为技术底座 结构化专家诊疗经验 复刻专业语料和临床决策框架[1] - 大模型推理能力提升使定制化智能体模拟临床推理链路更具可操作性[2] - 多学科专家智能体通过MDT多学科会诊出具综合诊断建议[5] 应用场景与效率提升 - 智能体分流使专科专家落入诊疗流程第四环节 提升诊疗效率[5] - 头部医院将专家智能体延伸至患者随访和基层医生培训[6] - 智能体可解决医患语言体系不衔接问题 减少诊断偏倚[5] 专家参与机制 - 专家需对智能体诊断签字并担负医疗责任[7] - 专家深度参与模型开发与迭代 每天需处理1-2个需亲自答复的病例[9] - 同一专家理论上可在多个平台构建智能分身 但精力仅胜任1-2个平台[10]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医疗大模型多模态识别能力不理想 对不同尺寸像素影像资料难以精准识别[10] - 皮肤科病例需医生在最终签字前肉眼核对影像资料[10] - 训练数据存在噪音 部分通过录音笔记录问诊流程的原始方式获取[8] 用户认知研究 -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研究发现参与者无法区分AI生成回答与医生回答[3] - 用户可能主观认为AI生成的医疗回答在全面性有效性方面更优[3] - 当线上答复标注医生来源时 用户对信息的接纳仍会倒向专家侧[3]
浦东打造“全球AI逐梦者的家园”
观察者网· 2025-09-18 07:33
全域智行环道开创国内首个水陆空全域联动智能交通网络,融合无人车、智能船、无人机与eVTOL, 打造"出行即体验"的未来范式;拥有一名AI医生伙伴,重塑诊疗未来;走入智趣潮玩街区,融合智能导 购、动态生成式橱窗与无感支付,打造"白天是商都、夜晚是秀场"的未来体验……要激活AI,形成"可 见、可感、可互动"的场景矩阵是关键,而浦东已做好了准备,向全球AI梦想家发出"邀请函"。 最新发布的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以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生活服务三大类智能场景为引领,构 筑"科技感、想象力与烟火气并存"的未来之城,让市民沉浸式体验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也为产业创新 注入强劲动力,铸就产业发展的集聚高地、治理创新的试验田和未来生活的先行区。 在小镇里充分感受"AI+"的便利 AI不再冷冰冰 人工智能到底改变了什么?是清晨一杯机器人制作的咖啡,是数字人社工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是下班 回家还有AI机器人的互动陪伴……你的手机、汽车、家电,正变得越来越"懂你"。AI不再是冷冰冰的代 码,而是贴心的生活助手。 "比如我们正在重新定义车载交互体验,让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 智能伙伴。"作为张江人工智能创新 ...
让好技术“找得到场景、接得到订单”!浦东打造“全球AI逐梦者的家园”
第一财经· 2025-09-17 07:53
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规划与定位 - 打造国内首个水陆空全域联动智能交通网络 融合无人车 智能船 无人机与eVTOL 实现"出行即体验"的未来范式 [1] - 构筑产业发展 城市治理 生活服务三大类智能场景 形成科技感与烟火气并存的未来之城 [3] - 通过教育 医疗 商业 文旅等场景智能化布局 打造24小时AI不夜城 提供沉浸式生活体验 [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生态建设 - 极豆科技基于AI大模型重新定义车载交互体验 使汽车成为具有情感交互能力的智能伙伴 [4] - 模力社区作为垂类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 形成楼上楼下产业链伙伴协同生态 培育垂直领域行业基座模型 [6] - 设立"模力盒·智能综合空间" 以AI应用商店 展厅 服务中心三位一体模式 汇聚全球智能产品并提供技术验证与商业化支持 [7] 资本支持与资源整合 - 小镇链接基金规模达20亿元 由高瓴创投与浦东创投联合发起 专注于泛AI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落地 [9] - 整合浦东全区6.9万卡智算资源与20亿元链接基金 形成技术策源地与产业集聚高地 [9] - 为早期创业团队提供政策 空间 资本打包支持 助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6][9] 产业协同与发展愿景 - 通过场景联动打通餐饮 酒店等生态资源 实现AI技术跨领域协同应用 [4] - 持续扩展医疗 金融 交通等领域应用场景迭代 打造全球AI商业化标杆 [7][9] - 构建全球AI逐梦者家园 推动产业创新与治理试验 形成生态繁荣示范地 [9]
2025年服贸会:前沿新科技、新体验和创意新产品吸引观众互动体验
央广网· 2025-09-14 00:43
服贸会公众开放日盛况 - 2025年服贸会于9月14日在北京闭幕 9月13日至14日为公众开放日 观众可预约免费进入北京首钢园参观[1] - 9月13日为首个公众开放日恰逢周末 首钢园多个展馆的新技术 新成果 新应用吸引大量观众体验[1] - 健康卫生服务展区广安门医院展台AI问诊大模型和中医智能脉诊受关注 观众排起长队询问[1] 人工智能医疗应用进展 - 广安门医院展示的AI医生具备全流程服务能力 涵盖患者导诊 预问诊 病历生成和辅助诊断 已实际落地应用[1] - AI模型"安安"受公众重点关注 观众咨询自身身体状况评估及实施建议[1] 文旅服务数字化创新 - 文旅服务展区推出博物馆MR体验 AI数字人导览等新技术 非遗互动体验和"北京礼物"新品吸引大量观众打卡[1] - 北京市文物局展台MR和AI数字人导览等博物馆参观新体验受欢迎 互动展区从9点多开始排队[1][2] - 数字展柜技术帮助观众在了解文物同时获取更生动全面的信息[2] 论坛活动与成果发布 - 9月13日服贸会各展馆举行28场论坛和推介洽谈活动[3] - 同日发布30项新成果[3]
在服贸会,一站式开启智慧医疗新体验
新华网· 2025-09-12 09:04
在服贸会,未来医疗触手可及!经络调理机器人、AI医生、手术机器人……你最想了解哪个项 目? 制作:姜子涵 【纠错】 【责任编辑:焦鹏】 记者:王小玉 报道员:爱丽克斯 文字:高姗姗 刘菲 策划:刘洪 统筹:汤丹鹭 陈子夏 ...
2025年7月读书课:《2049下:未来的1万天》
虎嗅· 2025-08-14 11:59
未来医疗个性化与AI化 - 定制化医疗成为大势所趋 治疗方案与用药因个体差异而不同[2] - 可穿戴设备普及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生理指标 实时监测价值超越年度体检[2] - 个人健康基线从统一标准转向专属基线 25年内可能出现个性化"3D药丸机"[2] 医疗数据系统建设 -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医疗数据收集已走在世界前列[2] - 未来25年有望建成全球领先全民医疗信息大数据库[2] - 全民基因测序库将加速创新药特定化研发 推动生命科学弯道超车[2] AI医生与远程医疗 - AI医生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 瞬间调阅完整病历并记录每次交流[3] - AI医生处理初步诊断后由人类医生最终决策 大幅提升效率[3] - 远程医疗弥合城乡医疗资源差距 使高质量服务触手可及[3] 医疗人才培养变革 - 现有医生培养体系存在"过度教育"问题 博士毕业后仍需多年训练[3] - 建议分层培养大量"医疗助理" 培训周期大幅缩短[3] - 医疗助理与AI医生协同处理常规问题 减少对完整学制依赖[3] 技术应用场景拓展 - 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实现全天候生理指标记录[2] - 个人数字医疗档案包含每日体测、干预记录和用药史[2] - 脱敏医疗数据上传云端并向研究人员开放[2]
中国AI为何破圈?不止靠技术 还有把未来“种”进生活︱2025WAIC
第一财经· 2025-07-29 12:28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 - 机器人从概念展示转向实际应用 实现精准分拣和零售服务功能 [1] - 巨型机器人具备实时对话能力 情绪表达功能得到展示 [1] - AI技术开始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包括支付和医疗等具体应用 [1]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 - AI眼镜实现无手机支付功能 大模型助手进入实用阶段 [1] - AI医生提供现场问诊服务 具备实时答疑能力 [1] - 人工智能从工具属性向协作属性转变 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1] 产业发展环境 - 中国制造业基础为AI发展提供支撑 丰富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落地 [1] - 人机共生模式正在形成 产业变革进入实施阶段 [1]
AI融合百业 效率革命的机遇在哪
北京商报· 2025-07-03 15:12
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 - 2025年被定义为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 全球大模型技术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 [1] -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聚焦"应用落地、场景驱动" 探讨AI技术创新如何支撑行业场景需求 [1] 医疗领域应用 - 百川智能探索"造医生"路径 通过大模型打造"AI医生"缓解医生供给不足问题 [2] - 公司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开发"AI儿科医生" 已实现专家型、家庭型和社区型AI医生上岗 覆盖基层医疗和家庭健康管理场景 [2] - "改路径"将医院为核心的看病模式转变为居家模式 推进分级诊疗 [3] - "促医学"通过大模型结合居家检测设备 形成个人健康画像 改变医学范式 [3] 机器人领域应用 - 人形机器人面临移动能力差、操作数据稀缺、泛化性能低等瓶颈 [4]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发硬件和软件平台 提升机器人操作能力 目标将"最能跑的机器人变成最能干活的" [4] - 正在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基地 年产量可达1000-2000台 探索工业、特种、商用服务及家庭等场景应用 [4] 教育领域应用 - 人工智能打破教育领域"不可能三角" 实现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5] - "人工智能+教育"从视频录课发展到多模态大模型Agent深度参与教育全流程 未来可能出现超级智能学伴 [5] - 已实现根据学生学习数据定制暑假作业 迈向深度个性化学习阶段 [5]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 - 2025年北京发布12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覆盖医疗、教育、金融等多元领域 总预算1.1亿元 [6] - 场景将面向创新企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 通过供需对接加速AI深度融合应用 [6]
当历史学家试图按下AI暂停键|对话赫拉利、王小川
36氪· 2025-05-29 09:37
AI技术发展现状与争议 - AlphaGo在2016年围棋对决中战胜人类冠军,突破人类2000余年围棋招数,被视为AI革命转折点[13][16][17] - 当前大模型展现超乎预期的智能发展速度,被历史学家形容为"Amazement"(惊叹)[18] - AI首次从工具演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实体,可发明新货币、宗教和意识形态[21][32] 技术乐观派与实践案例 - 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自2016年起探索AI医疗,2023年推出"AI医生"并与人类医生联合上岗[23][25][73] - 中国儿科医生缺口达100万,AI医生有望缓解医疗资源紧缺问题[74] - 大模型思维链可可视化医学推理,其严谨性对医生诊疗产生启发[76][77] 人文主义者的担忧 - 历史学家赫拉利将AI视为"外星人智能"(Alien Intelligence),担忧其失控风险[21][32] - 印刷术在欧洲引发200年宗教战争而非直接带来科学革命,技术应用常偏离初衷[38][39] - 人类对工业革命的实践评分仅C-,AI社会构建可能重蹈战争与帝国实验覆辙[40][43] 行业实践与伦理思辨 - Facebook算法曾无意激化缅甸罗兴亚人冲突,显示AI可能引发无意识"合谋"[48] - 医疗AI需承担更高社会责任,但创业者认为技术成熟度已能支撑应用落地[77][78] - 企业公开表态与私下担忧存在差异,反映行业发展中的认知矛盾[53][56] 生命定义与技术边界 - 创业者将生命定义为"自我复制与系统稳定性",认为组织与国家也符合[60][61] - 学者强调感知痛苦能力才是伦理核心,AI无法真正体验情感与意识[64][66] - 人类不可替代性在于情感体验能力,而非智力竞赛[68][69]
当消费遇上AI|手术机器人和AI医生正大举进军医院,人类专家会被替代吗
第一财经· 2025-05-25 11:39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正在将临床诊疗方式从经验医学转变为数据驱动,推动个性化治疗发展[1] - 数字孪生医生已成为医疗团队重要成员,如"小葛"和"小白"医生分别代表心内科和呼吸科专家的数字分身[3] - 上海三甲医院将AI应用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如肾脏移植科正在开发汇聚大量病例和文献的AI平台[4] AI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进展 - 冠脉CTA是目前主要无创评估方法,但依赖医生经验判断心肌缺血程度[5]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了CT心肌灌注成像深度学习模型,可量化心肌血流量和缺血心肌体积百分比[6] - 该模型能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病几率,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6]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6家医院已应用多模态血管内超声诊断系统[7] AI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医疗 - AI与5G结合的手术机器人实现远程手术,如葛均波教授完成5200公里外的新疆患者手术[8] - 瑞金医院远程手术智联中心实现五地医院同步远程手术[8] - 医生未来可在办公室、交通工具等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远程手术[9] 手术规划和可视化技术 - "肝脏智能手术规划系统"可在5分钟内将2D影像转化为全息模型并生成模拟手术结果[11] - "外科手术智能体"通过重建分割患者血管及组织,精准模拟手术效果[11] - 手术可视化技术让医生裸眼"透视"隐藏血管,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11] 智能医疗系统发展 - 中山医院放射智能体可"一扫多查"37种胸部CT常见病种[12] - 器官移植AI软件"易知"成为医生助手和患者健康管家[12] - 心血管AI模型"观心"测试版推出,将深度参与疾病诊断和治疗[12] - 数字孪生ICU可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预测病情发展趋势[13] AI在遗传咨询和MDT会诊中的应用 - AI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参与胰腺癌MDT会诊并推荐疗法[16] - Mayo Clinic诊疗组包含主治医师、AI工程师和伦理顾问[16] - AI在疑难重症、罕见病、肿瘤等个性化治疗中展现优势,充当"遗传咨询师"职能[16] AI与医生的关系 - AI不会取代医生,而是让医生超越人类双手的物理极限[18] - AI是医生的"超级助手",最大价值是让医生回归医学本质[19] - 医疗服务中需要同理心、创造力和道德判断的部分仍需人类医生主导[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