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服务

搜索文档
去年全国互联网医院达3756所、诊疗1.3亿人次 AI医疗服务已有上市公司盈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09:20
互联网医院发展现状 - 截至去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达3756所 去年诊疗人次高达1.3亿 [1][4] - 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今年上半年宣布盈利 行业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1][6] 用户结构与需求特征 - 复诊患者特别是慢病患者成为互联网医疗主要用户群体 [1][6] -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需求突出 国内发病率高但及时诊断病例有限 [6] 技术赋能与效率提升 - AI助理技术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应用 已辅助完成近40万次问诊 [3] - AI技术将医生服务效率提高33% 累计为医生节省6万小时工作时间 [3] - 大模型优化线上问诊流程 实现问诊前患者资料预处理与智能建议生成 [2][3] 医疗资源分布与就医模式变革 - 全国百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北上广三地占据A++++等级医院12家 [2] - 互联网医院打破时空限制 使东北/西北等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即可获得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 [1][3] - 线上平台提供药品配送服务 解决医院紧缺药物供应问题 [3] 医生参与度与接诊模式 - 具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接诊近4000名患者 [3] - 医生通过文字/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交流 平均接诊等待时间从5小时大幅缩短 [2][3] - 超过50%的医生每日工作时间达8-10小时 AI技术有效为医生减负 [2][3] 行业盈利模式与用户黏性 - 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方舟健客等企业实现盈利 其中方舟健客上半年净利润达1250万元 [6] - 行业通过问诊服务和药物销售双渠道提高用户黏性 加强慢病患者全周期疾病管理 [6]
微医控股拟赴港上市 CEO张君简历没写其它学历 难道只有高中学历?
新浪财经· 2025-09-18 06:15
来源:运营商财经网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郑永杰/文 作为知名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微医一直以来收到广泛关注。去年年底微医正式向港交所交 递招股书,拟赴港上市。具体情况是怎样呢? 据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在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和18.63亿元,2024年上 半年收入达到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公司经调整亏损率从2021年的140.8%降至2023年的27.1%, 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7.0%,亏损大幅收窄,接近盈利。 不过,微医控股的上市之路屡受打击。 2025年4月,证监会国际司对微医控股出具补充材料要求,重点关注廖杰远的历史违规情况及其实际控 制人认定问题。 微医控股在招股书中表示,廖杰远已承诺放弃其所持股份的所有投票权,且不在集团内担任任何职务。 这还要回溯到2022年7月,中国证监会公布行政处罚,微医控股集团因未依法及时披露持有易联众股份 变动情况且有误导性陈述,以及在限制转让期交易易联众股票等问题,被处以3030万元罚款,对创始人 廖杰远处以8万元罚款。 据证监会调查,2018年10月9日至2019年3月28日期间,微医集团利用多个证 ...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AI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
贝壳财经· 2025-09-11 11:36
他表示,蚂蚁致力于通过AI为医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全科医生"靠近;成 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 韩歆毅也坦言,AI医疗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 "高质量的数据是基础,其投入远超想象。"他透露,医疗数据的标注和训练门槛极高,"可能一条数据 的成本不是几美元,而是上百美元甚至更贵,还需要副主任、主任医师级别的医学专家参与,才能保证 训练质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罗亦丹)9月11日,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面对"AI会取代医生 吗?"这一行业焦点问题,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 医生的助手。" 抑制幻觉则是另一挑战。韩歆毅表示关键在于"抑幻而不降能"——"难的不是单纯抑制幻觉,而是在减 少错误的同时,不降低模型的服务能力,这需要反复打磨平衡。"而对于医疗伦理,蚂蚁专门成立了医 疗伦理顾问委员会,邀请医疗界顶级专家共同探索规范,"这个问题是以前没有人碰到的,我们必须一 起去摸索。" 尽管医疗健康已是一个十万亿级市场, ...
德生科技:AI产品主要布局政务、就业、医疗等核心民生服务领域
搜狐财经· 2025-08-22 04:02
AI产品布局领域 - AI产品主要布局在政务、就业、医疗等核心民生服务领域 [1] 政务领域产品 - AI政务服务构建智慧政务服务网络 实现社保咨询、政策解读、业务经办等全场景服务的智能触达 [1] 就业领域产品 - AI就业服务下沉基层 形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实现供需精准撮合与个人服务精准触达 [1] 医疗领域产品 - AI医疗服务以就医无感支付签约为入口 通过用户支付画像推送精准的健康服务 [1] 技术发展 - 公司正在集合优质的大模型及算力能力 不断应用到AI产品迭代中 链接B端打造民生服务生态 [1]
减持创新药,补换AI医疗!部分基金动向曝光
券商中国· 2025-08-18 15:25
公募基金布局节奏切换 - 公募基金采取"先做药后做医"的布局策略,创新药主题基金在6、7月份批量翻倍后,资金开始向AI医疗切换 [1][2] - 6月末多只医疗主题基金减持或清仓创新药股票,替换为AI医疗股票,8月份AI医疗热度加速提升 [2] - 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已进入成果集中兑现期,而AI医疗处于产品力验证与商业化探索早期阶段 [5] 创新药基金表现与调仓 - 截至8月17日医疗主题基金最高收益率达150%,主要来源于药物领域 [4] - 汇添富香港优势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等基金通过单押药物股实现年内翻倍收益 [4] - 创新药被公募抱团达到小高峰后,获利筹码累积导致切换需求强化 [4] AI医疗赛道热度提升 - 8月美股AI医疗公司Tempus AI两周内累计上涨超30% [6] - 6月末银华医疗健康基金将晶泰控股列为第一大重仓股,8月4-15日该股飙升65% [7] - 云顶新耀2024年收入7亿元但市值近300亿港元,云知声收入9亿元市值突破500亿港元 [7][8] 基金持仓结构调整 - 万家健康产业基金卖出科伦博泰生物等药物股,新增讯飞医疗科技和晶泰控股为前十大重仓股 [9] - 前海开源、华夏、惠升等基金减持百济神州等创新药股,增持时代天使等AI医疗公司 [9] - 基金经理给予AI医疗较高估值宽容度,体现对新技术的乐观预期 [7] AI医疗未来发展前景 - 基金经理预计AI医疗可能成为2025年年度投资主题 [10] - AI+制药采用"卖铲人"逻辑,AI+医疗通过诊疗数据变现实现降本增效 [10] - "互联网大厂+医药公司+头部医院"合作模式被认为具备竞争优势 [10]
医疗与消费周报:AI医疗:技术赋能驱动诊疗从“经验”到“数据”转型破局三重壁垒向普惠化进阶-20250726
华福证券· 2025-07-26 13:03
核心观点 - AI医疗通过技术赋能推动诊疗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核心能力分为感知智能、计算智能和认知智能三层,旨在提升医疗效能并解决结构性挑战[8][9] - 当前AI医疗面临数据壁垒、隐私泄露和数据偏差三重壁垒,未来突破方向包括"AI+边缘计算"下沉基层和"监管沙盒"加速创新[11] - 医药生物板块中医疗服务(+6 73%)和医疗器械(+4 43%)表现最佳,化学制药(-1 23%)表现较弱[14] - 医疗研发外包(+8 29%)、疫苗(+6 62%)和医疗服务(+5 31%)是三级行业中涨幅前三的细分领域[15] 医疗新观察 - AI医疗依托互联网架构,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覆盖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技术赋能是其核心驱动力[8] - AI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医疗数据转化为临床决策支持,感知智能实现精准检测,计算智能支撑药物研发,认知智能辅助个性化诊疗方案[9] - 2016-2023年中国AI医疗投融资数量及2019-2023年市场规模数据被引用,但具体数值未在文本中体现[10]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 医药生物板块关注的6个二级行业中,医疗服务(+6 73%)和医疗器械(+4 43%)涨幅领先,中药Ⅱ(+1 39%)和化学制药(-1 23%)表现较弱[14] - 化学制药(89 07倍PE)和生物制品(73 48倍PE)估值水平最高,中药Ⅱ(33 01倍PE)和医药商业(21 70倍PE)估值最低[14] - 三级行业中医疗研发外包(+8 29%)、疫苗(+6 62%)涨幅居前,疫苗(104 65倍PE)和其他生物制品(103 12倍PE)估值最高[15]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河南洛阳和南阳入选国家级医疗卫生示范项目,分别获得中央财政补助5亿元和2亿元,用于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及中医药传承创新[20] - 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集采改革,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开展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地方层面形成协同补充格局[23] - "十四五"期间医保系统资助3 5亿人次困难群众参保,支出722 9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三重保障制度下报销比例超90%[24][25]
资金加速进场本周融资净买入逾392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7-25 18:13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冲上3600点创年内新高 深证成指突破11000点同样创年内新高 创业板指 沪深300 上证50等指数均创阶段性新高 [1] - 周成交额快速放大至9.24万亿元 创5个月新高 [1] - 融资资金连续5周加仓均超百亿 全周融资净买入392亿元为年内次高 融资余额突破1.9万亿元 [2] 行业资金流向 - 机械设备 有色金属 医药生物三行业均获超40亿元融资净买入 电子 建筑装饰等行业获超30亿元净买入 银行 通信等行业获超20亿元净买入 [2] - 有色金属行业获32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 机械设备 基础化工 建筑装饰 非银金融等行业均获超200亿元净流入 电力设备 医药生物 建筑材料等行业获超百亿元净流入 [2] - 偏股型基金股票仓位达85.8% 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 通信 银行 国防军工 非银金融等行业持股占比环比分别提升1.9% 0.9% 0.8% 0.6% [2] 后市展望 - 预计2025年下半年可能出现类似2014年下半年的突破 需等待经济或政策催化 当前市场特征类似2013-2014年和2019年震荡市 最终大概率走向全面牛市 [3] - A股近期偏强运行 哑铃型风格向大盘成长切换迹象初现 关注航空装备 风电 存储等有补涨空间的景气成长及"反内卷"品种 [3] 草甘膦行业 - 草甘膦概念全周强势 板块指数创近2年新高 红太阳 扬农化工 新安股份 诺普信等涨幅居前 [4] - 拜耳考虑退出美国除草剂业务 其旗下孟山都草甘膦产能31万吨占全球1/3 若破产将重塑全球供给格局 [4] - 南美需求旺季叠加巴西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 草甘膦需求激增 中国5月以来出口量增50% 渠道库存降至5.1万吨五年低位 [4] - 草甘膦价格自5月持续上涨 目前约2.6万元/吨 较6月底涨超9% 较5月低点涨逾11% [4] - 主流企业排单充足 行业库存低位 新单成交价持续上涨 国内"反内卷"会议有望改善竞争格局 转基因作物面积增加及百草枯禁用将推动需求增长 [5] AI医疗行业 - AI医疗板块指数连续8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 塞力医疗 一品红年内涨幅超300% 美迪西 荣泰健康 悦康药业等涨幅超100% [6] - 医疗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 大型科技企业布局医疗垂直领域大模型 广东省公布首批289个"AI+医疗卫生"应用场景案例 [6]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3年达3157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43.1% AI将拉大行业龙头与追随者差距 衍生新服务和功能带来增量 [6]
IPO一周要闻丨香港上市井喷 北芯生命上会
金融界· 2025-07-20 00:22
港股IPO市场动态 - 本周共有3家公司递交上市申请,包括老乡鸡、星源材质和澜起科技 [1] - 首钢朗泽启动招股但因纠纷再度叫停并延迟港股IPO [1] - 天赐材料、星宸科技和云天励飞宣布启动赴港IPO筹备工作 [1] A股IPO动态 - 北芯生命7月18日通过科创板IPO审核,拟募资9.52亿元 [2] - 北芯生命是本月第二家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 [2] - 目前以第五套标准排队的科创板IPO企业共5家 [2] - 北芯生命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 [2] 新增上市企业 维立志博-B - 7月17日港股挂牌,募资10.1亿港元 [3] - 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10.84亿元 [3] - 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新疗法研发 [3] 澜起科技 - 7月16日港股上市,募资58.9亿港元 [4] - 2024年收入36.4亿元,净利润13.4亿元 [4] - 专注于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互连解决方案 [4]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9.2%至36.39亿元 [5] - 新产品贡献收入4.23亿元,为上年的8倍 [5] 星源材质 - 7月15日港股上市,募资33.1亿港元 [6] - 干法隔膜2024年全球市占率第一 [6] - 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11.0%增至2024年14.4% [6] 老乡鸡 - 7月15日港股上市,募资15.5亿港元 [7] - 2024年中国最大中式快餐品牌 [7] - 门店总数1564家,直营911家,加盟653家 [7] - 2024年收入62.88亿元,两年增长39% [7] - 2025年前四月收入21.20亿元,同比增长9.9% [8] - 2024年净利润4.09亿元,2025年前四月1.74亿元 [8] 本周递表企业 微医控股 - 7月16日首次递表 [9] - 202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平台收入排名第二 [9] - 2023年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最大提供商 [9] 蜂巢能源 - 7月15日首次递表 [11] - 2024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全球第六,国内第三 [12] - 长城汽车为第一大客户,2025年供货占比37% [12] 市场动态 - 温多利遮阳材料拟终止北交所IPO [13] - A股IPO已过会未获批文企业共计34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