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

搜索文档
Oklo Stock: Big Promise, Bigger Risk?
Forbes· 2025-07-10 09:05
公司表现与估值 - 公司股票2025年初至今涨幅超过140% [2] - 当前股价约54美元 市值接近80亿美元 [2] - 公司尚未实现收入 首座商用反应堆预计2028或2029年投产 [2] 行业前景 - 电力需求预计将显著增长 核能提供稳定清洁电力 [3] - 数据中心扩张、制造业复兴及电气化趋势推高电力需求 [3] - 全球变暖问题加速清洁能源转型 [3] 技术优势 - 开发紧凑型快谱微反应堆 功率范围15-100兆瓦 显著小于传统核电站的1000兆瓦 [4] - 采用快中子技术和液态金属冷却 提升燃料效率与安全性 [4] - 创新利用核废料作为燃料 运行周期达10年且无需现场燃料处理 [5] - 商业模式为直接售电而非出售设备 通过长期合约锁定收入 [5] 政策支持 - 美国计划将核能装机容量从100吉瓦提升至400吉瓦(2050年目标) [6] - 核管理委员会将反应堆许可审批周期缩短至18个月 [6] - 美国国防部成为重要客户 将为阿拉斯加空军基地供电 [6] 财务与运营 - 截至2025年Q1持有现金及等价物约2.6亿美元 [7] - 预计年度现金消耗6500-8000万美元 现有资金可维持3-4年运营 [7] - 规模化生产与商业部署存在执行风险 [8]
【环时深度】毁绿保油气,美能源政策加速“开倒车”
环球时报· 2025-07-09 22:57
法案核心内容 - "大而美"法案废除或削弱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中大部分清洁能源条款,政策转向优先发展化石能源[1][3] - 法案取消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税收抵免(原政策允许2034年前开工项目享受30%成本抵免),仅保留法案签署后12个月内动工项目的资格[3] - 法案支持核能、地热等"可靠能源",并对电动汽车市场施加更严格限制[3][4] 行业影响 可再生能源行业 - 太阳能和风能行业成为最大输家,90%以上项目可能因税收抵免终止而搁置[3][12] - 美国清洁能源协会批评政策倒退,预计将减缓太阳能、风电及电动汽车技术普及[4][12] 化石能源行业 -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行业受益,美国石油学会称法案为"几十年来最具变革性立法"[4] - 法案预计扩大传统能源生产,释放本土产能以降低电力、燃料价格[5] 国际竞争格局 - 政策转向可能削弱美国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竞争的能力,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推进上持续领先[4] - 阿拉斯加44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项目旨在向亚洲出口,但日韩因投资回报周期长(10年以上)及政治风险持保留态度[10][11] 历史政策背景 - 美国能源政策长期受政党轮替影响:奥巴马推动可再生能源(2030年目标),特朗普两届任期均侧重化石能源[8] - 传统能源集团(煤炭、石油、页岩气)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策,例如得州石油利益集团为共和党主要金主[8] 技术及市场动态 - 法案可能刺激短期化石能源投资,但长期面临供应链危机(天然气)及成本压力(煤炭价格走高)[4][5] - 各州仍可能自行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如加州维持州级补贴政策[13] 全球气候议题 - 国际社会担忧法案阻碍全球碳中和进程,尤其影响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12] - 法国专家指出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增长或加剧温室气体排放[12]
Can Centrus Energy Scale Fast Enough to Meet Surging HALEU Demand?
ZACKS· 2025-07-09 15:06
Centrus Energy (LEU) 里程碑与合同进展 - 公司成功向美国能源部(DOE)交付900公斤高丰度低浓铀(HALEU),完成三阶段合同中第二阶段[1] - 2022年与DOE签订合同,已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累计交付920公斤,并进入第三阶段[3] - 2025年6月20日获得DOE合同延期至2026年6月30日,并可能根据联邦拨款再延长8年[3] HALEU市场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西方世界唯一HALEU浓缩供应商,该燃料铀浓度达5%-20%,具有效率提升、燃料周期延长和废料减少等优势[2] - HALEU市场价值预计从2025年2.6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62亿美元[4] - 公司拥有核管理委员会颁发的HALEU浓缩许可,具备显著先发优势[4] 产能扩张与竞争格局 - 计划扩大俄亥俄州生产基地以满足HALEU和低浓铀的国内需求[4] - 主要竞争对手为政府控股企业:法国Orano、俄罗斯Rosatom/TENEX、英德荷Urenco和中国CNEIC[5] 铀矿行业动态 - Energy Fuels (UUUU)加速开发长期项目,目标年产600万磅铀,其Pinyon Plain矿或成美国史上最高品位铀矿[6] - Ur Energy (URG)在怀俄明州运营Lost Creek项目(年产能120万磅),2025年Q1产铀83,066磅,并获准扩建至双矿运营(Shirley Basin年产能100万磅)[7] 财务表现与估值 - 公司股价年内上涨161%,远超行业9.8%的涨幅[8] - 2025年共识EPS预期3.48美元(同比降22.15%),2026年预期2.82美元(同比降18.82%)[11] - 过去60天2025年EPS预期上调37.01%,2026年上调9.73%[14]
虹口千亿绿色产业崛起,专家解码低碳产业与营商环境融合发展路径
新浪财经· 2025-07-09 14:04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表现 -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达1.89亿吨 年成交额181.14亿元 创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新高 [2]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营机构 在引导企业减排和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上海市虹口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虹口区已形成千亿规模绿色低碳产业 集聚相关机构企业800家 2024年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增速超20% [4]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自2008年落户虹口区以来 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 碳交易机制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术迭代 [3]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展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区供电公司探索在超大城市核心区构建高可靠性新型电力系统 虹口区作为重点区域有望打造示范样板 [4]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兼顾安全性 可靠性和经济性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4] 企业绿色低碳实践 - 安永五大业务板块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理念 为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 温室气体盘查 碳金融产品设计等专业支持 [4] - 安永开发AI数字化工具如智能问答 以科技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相关领域投融资和生产布局 [4] - 上海韦地科技集团在核电站国产化设备制造和同位素产业取得成果 核能发展将推动万亿级市场 公司计划在虹口区打造区域总部 [5] - 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公司从电力碳排放核算等维度支撑国家战略 推动电碳新兴业务发展 [5]
“人造太阳”有多难?
虎嗅APP· 2025-07-07 14:23
峰瑞资本定位与投资方向 - 致力于投资优秀创业公司并帮助其成长为具有长期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企业 [1] - 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投资策略 [1] - 重点投资方向包括消费/TMT、硬科技、生物医药领域 [1] - 超过50%的已投项目属于交叉学科创新 [1]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观点 - AI与核能被视为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两项关键技术 [3] - AI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暴增凸显能源问题,核聚变被视为解决方案 [3] - 核聚变技术可使人类从被动接收太阳能转为主动制造能量 [3][10] - 2025年6月核电公司泰拉能源完成6.5亿美元融资,英伟达参与投资 [3] 核反应基本原理 - 核聚变是轻质元素结合释放能量,核裂变是重元素分裂释放能量 [6] - 宇宙元素通过恒星内部核反应形成,重元素是行星和生命的基础 [6] - 实现可控核反应需要材料的纯度和密度达到特定条件 [6] - 核反应产生α、β、γ射线等放射性副产物,可用于医疗等领域 [6] 可控核聚变发展背景 - AI发展导致电力需求激增,传统能源难以满足未来需求 [8] - 全球97%石油储量发现于20世纪,2025年底可能面临供应短缺 [9] -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美国可能直接转向核聚变技术 [9] - 中国具备强大的组织和执行能力,有望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 [11] 核聚变技术挑战 - 实现难度被比喻为"用纸锅煮饺子",需精确控制高温等离子体 [13][14] - 需要同时满足高粒子密度、上亿摄氏度高温和足够约束时间 [15] - Q值(输出/输入能量比)已大于1,但持续稳定发电仍是挑战 [15] - 等离子体控制难度极高,微小扰动可能导致系统失控 [23][24] 核聚变技术路径 - 惯性约束型:激光点火、场反位形、Z箍缩等技术 [16][17] - 磁约束型: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等装置 [18] - ITER是全球最大托卡马克装置,重2.3万吨,高30米 [19] - 中国EAST装置和国际合作项目ITER代表主流技术路线 [19] 核聚变产业进展 - 三重积指标每1.8年翻倍,快于摩尔定律增速 [28] - 中国在高温超导磁体、真空设备等关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31] - ITER项目中中国承担磁体支撑、气体注入等核心部件制造 [31] - 电力电子技术进步提升了磁场控制能力 [30] 核聚变跨行业应用 - 推动高温超导材料成本下降,应用于医疗MRI设备等领域 [34][36] - 催生对非铁磁材料需求,如耐高温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等 [37] - 电力电子行业发展与核聚变技术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38][39] - AI芯片技术可能助力解决核聚变电源调节难题 [38] 创业与投资机会 - 核聚变产业链复杂,存在多个细分领域创业机会 [41][43] - 需要具备极限工程经验和跨领域号召力的创业者 [42] - 创业公司可聚焦超导磁体、控制系统等核心子系统 [43] - 技术"沿途下蛋"模式可将核聚变成果应用于其他行业 [43]
美俄锆石交易重启,中断18个月,美国又找上门了
搜狐财经· 2025-07-07 08:35
锆石的战略地位与市场动态 - 锆石在高科技与军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是核能产业的"脊梁骨"及火箭喷嘴与精密陶瓷的核心原料[1][3] - 2025年5月美国自俄罗斯进口锆矿及其精矿总额逾100万美元,创2002年以来单月纪录[1] - 锆石的低中子吸收截面特性使其在核反应堆中不可替代[3]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现实 - 美国曾试图通过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家重构关键矿产供应体系,但实际产能、地质储量与价格问题迫使美国重新从俄罗斯进口[3] - 全球供应链由自然分布决定,政治意志难以逆转,西方"供应链去风险"策略在稀土、钛合金、钴、镍等领域同样面临局限性[4] - 澳洲锆石产量有限且依赖中国加工,南非供给不稳,加拿大矿产开发初期,俄罗斯资源仍具话语权[4] 美国工业系统的困境与妥协 - 美国核能战略推动锆石需求,但全球开采集中度高,加工链薄弱,本土稀有金属加工能力不足导致"既想脱钩、又脱不了"的尴尬[7] - 2024年美国进口俄罗斯浓缩铀数量同比上升,德国、法国能源企业及东欧国家也在特定金属材料采购上恢复与俄接触[6] - 美国通过"特殊豁免采购项目"规避制裁,批准铀、钛、锆等关键金属交易[9] 全球化供应链的不可逆性 - 关键材料领域的全球化供应链可能被政治干扰拖慢,但不会被彻底割裂,俄罗斯在高端制造与能源应用中仍是"不可舍弃"的隐性伙伴[9] - 资源与供应链是国家战略的核心血脉,技术逻辑超越政治命令与意识形态[9] - 锆石回流事件象征西方"对俄资源脱钩"策略的技术反噬,类似场景未来将增多[10]
“人造太阳”有多难?揭秘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技术和创业机会
36氪· 2025-07-07 06:42
核心观点 - AI与核能被视为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两大关键技术,两者正协同发展:AI算力需求暴增引发能源问题,核能(尤其是可控核聚变)被视为解决方案,同时AI技术可助力核反应控制 [1] - 可控核聚变是实现能源革命的关键,其发展将重塑未来能源格局、科技生态及文明走向 [2] - 核聚变技术面临巨大工程挑战,但全球研究进展显著,中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展现领先实力 [11][25][31] - 核聚变技术推动高温超导材料、非铁磁材料等跨行业应用,并与电力电子、AI等技术形成双向促进 [32][33][37] - 核聚变产业处于早期阶段,创业投资机会集中在细分技术领域,中国凭借工业体系和组织能力有望后来居上 [39][43] 核反应基础 - 核能本质是通过控制元素转化释放原子核能量,聚变(轻元素结合)比裂变(重元素分裂)能量密度更高 [3] - 核反应需满足粒子密度、温度(上亿摄氏度)、约束时间(三重积)等条件,并产生放射性副产物(如α/β/γ射线) [3][13] - 可控核聚变技术难点包括:维持高温等离子体稳定性、材料耐受性、实时控制系统精度等 [11][19] 行业发展驱动力 - AI算力需求暴增导致能源紧缺,传统能源转化效率有限,核聚变成潜在解决方案 [5] - 美国政策转向支持核能,可能跳过新能源直接布局核聚变,但政策持续性存疑 [5][6] -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具备工程能力优势,有望通过组织执行力推动技术突破 [10][31] 技术路径与进展 - 主要技术路线分惯性约束(如激光点火)和磁约束(托卡马克为主),后者更接近连续运行 [14] - 全球三重积指标增速超摩尔定律(每1.8年翻倍),反映技术突破速度 [22] - 中国参与ITER计划关键部件研发,在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领域领先 [27][29][31] - 超导磁体成本占比25%,控制系统能力提升使磁场调节从"白炽灯"进阶至"LED灯"级响应速度 [23][25] 跨行业影响 - 高温超导材料成本下降,应用于医疗(MRI分辨率提升)、电力(高效电机)等领域 [33] - 非铁磁材料需求增长(如耐高温合金、陶瓷复合材料),以应对20特斯拉级强磁场环境 [34][35] - 电力电子技术进步(如AI芯片电压调节)与核聚变电源系统形成技术协同 [37][38] 创业投资机会 - 产业链细分机会包括:超导磁体、等离子体诊断设备、特种材料涂层等 [42] - 创业者需具备极限工程经验,并能整合材料、AI、电力电子等多领域人才 [40][41] - 技术"沿途下蛋"模式可行,如医疗超导线圈、工业等离子体传感器等衍生应用 [42] - 中国政策支持与工业体系优势为核聚变产业化提供基础,但需长期投入 [43][44]
在福岛事故发生14年后,日本重新开始利用核能
快讯· 2025-07-06 23:46
日本核能政策转变 - 日本正在为闲置核反应堆重启及下一代核电站建设奠定基础 [1] - 飙升的天然气价格和耗电量巨大的数据中心促使日本重新考虑核能 [1] - 日本去年底允许在现有厂址上建设新核反应堆 标志着福岛核灾难后政策重大转变 [1] 核能发展时间线 - 再激活阶段预计持续至2030年 之后将专注于新反应堆建设计划 [1] - 新反应堆建设旨在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目标 [1] 行业驱动因素 - 地震频发的国家特性与能源安全需求推动核能重启 [1] - 能源价格波动(天然气价格飙升)加速政策调整 [1] - 数据中心等高耗电设施增加电力供应压力 [1]
20年来首次!伊朗驱逐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部核查员 伊以随时可能再交火
智通财经网· 2025-07-04 13:44
联合国原子能监督机构撤出伊朗核查人员 - 联合国原子能监督机构已撤出驻伊朗的最后一批核查人员 这是伊朗二十年来首次驱逐该机构核查员 [1] - 伊朗实施新法将国际监督行为刑事化 导致德黑兰核计划陷入更严重的信息封锁 [1] - 最后一批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已于周五安全撤离德黑兰返回维也纳总部 [1] 伊朗核计划监督情况 - 核查员去年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进行了近500次检查 平均每天访问核设施1.4次 [1][4] - 274名IAEA认证核查员一直在追踪伊朗409公斤接近武器级浓缩铀的存放位置 目前这些核材料已下落不明 [1] - 以色列6月13日对核设施和军事目标的轰炸筑起屏障 终结了对伊朗是否具备武器级核计划发展能力的监督 [1] 国际反应与法律争议 - 伊朗指控IAEA为以色列袭击其核设施提供协助 该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对此予以否认 [4] - 德黑兰驻维也纳特使表示 美军6月22日参与的袭击已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4] - 伊朗可援引《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条款主张有权暂停核查 该公约允许缔约国在权利遭侵犯时中止合作 [4] 地区局势影响 - 伊朗的法律主张能否获得认同 可能影响伊朗与以色列之间脆弱的停火状态 [4] - 双方在持续12天的冲突后于6月24日停火 但均未排除重启敌对行动的可能 [4] - 伊朗可能利用高浓铀下落的不确定性来掌握主动权 美以需通过谈判允许IAEA进行实地核查验证 [4]
护航中国铀资源供应安全的核心力量,中核国际(02302.HK)荣获“ESG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
格隆汇· 2025-07-04 05:27
行业背景与趋势 - "双碳"目标推动全球经济转型,ESG理念成为企业治理刚性需求,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实践增多 [1] - 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连续四年创新高,中国能源领域碳排放占比约80%,电力行业减碳是"持久战" [5] - 核能、风能、太阳能等非火力发电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5] - 全球超级核电周期到来,中国核能"三步走"战略强化国际竞争优势,2030年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世界第一 [5] - 预计2040年中国核电装机达2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0% [5] 公司核心业务与业绩 - 中核国际是中核集团唯一海外铀资源运作平台,2024年销售577万磅天然铀,总收入18.41亿港元(同比+217%),净利润1.95亿港元(同比+83.4%) [7][9] - 公司盈利连续四年正增长,通过海外铀资源投资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国际影响力 [9] - 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26台(装机2496.20万千瓦),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17台(装机1942.90万千瓦),合计4439.10万千瓦 [9] - 中核集团目标2030年大幅提升核电装机规模,推动核能供热、制氢等产业化发展 [9] ESG实践与奖项 - 中核国际获"ESG可持续发展卓越企业"奖,表彰其在环境、社会、治理维度的全面布局及绿色转型贡献 [1][3] - 2024年ESG报告显示:碳排放量15.03吨(2023年15.19吨),耗电量14886千瓦时(2023年17432千瓦时) [10] - 公司注重员工福利与培训,提供有竞争力薪酬,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 [10] 战略定位与未来展望 - 公司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保障铀资源供应,提升核能产业链韧性与能源安全 [7][9] - 背靠中核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投标与铀矿资产并购,长期成长潜力显著 [10] - 公司被视为优质ESG标的,有望成为天然铀资源开发领域领军者,获得资本市场价值认同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