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理财
icon
搜索文档
在“净值2.0时代”锻造理财“韧性收益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7 21:11
在低票息时代理解稳健 "票息'保护垫'变薄,是投资者近期感到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变大的核心原因。"王阳用数字说明这一变 化,过去利率较高,较高的票息收益如同厚厚的"缓冲垫",例如收益率为3.65%的债券,一周的票息收 益率约7个基点,即便短期内债市承压,丰厚的票息收益也能覆盖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如今票息收益率已降至'1'字头,这层'垫子'薄了很多,覆盖市场波动的能力锐减。同时,存款类资产 的收益率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为资产组合提供强力缓冲,体现到理财产品上,就是净值波动变大。"王阳 说。 政策层面,银行理财行业在监管政策指引下加速推进净值化转型。王阳表示,在波动显性化、常态化 的"净值2.0时代",理财产品净值波幅较从前有所放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舍弃了稳健的基因。 "相较公募基金及其他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净值整体波动小的特点不会消失。关键是如何定义稳健,是 完全没有波动?还是在严控回撤的前提下,追求长期业绩达标率?我们在后者的定义下深耕。"王阳 说。 ● 本报记者 李静 随着票息变薄、估值整改等系列措施陆续出台,以及净值化转型不断深化,银行理财的稳健内涵亟待重 新定义。 对此,平安理财首席固收投资官王阳给出清 ...
理财档案|债市走弱 银行理财、债基等收益下滑!如何应对?
广州日报· 2025-08-07 16:30
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了一轮调整,债市价格走弱,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债基等,收益也出现 了下滑。近期,部分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环比下跌35BP,多只债基近1个月 以来收益跌超4%。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在债市调整之际,投资者可采取"固收打底+权益增强+另类分 散"的方式,合理配置"固收+"产品,适度提升权益资产。 多只债基近1个月以来收益跌超4% 近期,债市走弱,8月6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高至1.71%附近,较此前1.64%的低点,上行了约7BP, 由于债券收益率和价格成反比,这也意味着债券价格走低,债市走弱。 债市的调整,令底层资产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基金产品的收益走低。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 月3日,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 2.46%,环比下跌0.35个百分点。Choice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以来,恒生前海恒源昭利债券E、富安达富 祥利率债D、光大保德信永利债券D等债基,收益跌超4%。 "债市调整背后,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股市及商品市场反弹吸引资 金转向高风险资产,导致债市面临资金分流, ...
从稳健到创收:银行理财的"分红时代"悄然开启
点拾投资· 2025-08-07 11:00
核心观点 - 兴银理财通过自主搭建权益投研团队和产品矩阵,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差异化竞争,旗下产品如"阿尔法2号"成立4个月实现18.9%绝对收益 [1][2] - 公司采用改良版PB-ROE框架,结合低估值约束、全生命周期定价和成长性评估,在港股科技股等领域捕获超额收益 [12][13][14] - 考核机制弱化规模权重,强调业绩基准达标率和回撤控制,与2025年公募新规导向一致 [10][11] 战略布局 - **自主投研体系**:2018年起逆势组建权益团队,2023年引进首席权益投资官蒲延杰,布局10余个含权策略产品线25个细分策略 [6][7] - **团队构成**:核心成员来自公募基金,如12年经验的投资经理李丰(迪夫大学金融硕士),团队含量化分析师和AI技术应用 [6][7] - **产品表现**: - 阿尔法日开1号A成立13个月实现22.189%收益,年化19.479% [2][16] - 阿尔法2号成立4个月分红2.54%,净值1.189 [1] - 近6月/1年收益率分别达14.674%(年化31.208%)和27.51% [16] 投资方法论 - **PB-ROE改良**: - 低估值约束(组合PE从40倍降至十几倍) [13] - 用PB/ROE替代传统PE,识别周期拐点(如化工股) [13] - 全生命周期定价:对铂力特按15%预期ROE换算12倍PE安全边际 [14] - **港股科技布局**:在DeepSeek引发重估前配置低估值港股科技股,实现风险收益不对称回报 [14] 考核机制 - 2023年起实施"规模权重弱化+业绩分层"考核,含业绩基准对比/最大回撤等指标 [10] - 绝对收益产品以基准下限为底线,相对收益产品强调同业排名和择时能力 [10] - 区别于公募行业过往追求弹性的考核导向 [11] 行业定位 - 银行理财3.0阶段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应对,通过系统整合经营链条创造长期价值 [18][19] - 区别于行业主流的"债券打底+权益委外"模式,建立自有品牌投研体系 [5][7]
21独家|上半年苏银、宁银理财规模增千亿,建信降两千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0:16
城商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 - 宁银理财规模6010.90亿元 较年初增长26.94% [1] - 苏银理财规模7453.81亿元 较年初增长17.72% [1] - 杭银理财规模5143.89亿元 较年初增长17.28% [1] - 南银理财规模5432.57亿元 较年初增长14.75% [1] - 北银理财规模4174.92亿元 较年初增长11.79% [1] - 城商行理财子前四名均位于长三角地区 规模从4000亿至7000亿递延 [2] 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规模变动 - 招银理财规模2.46万亿元 较去年年底下滑 [3] - 平安理财规模下滑4.46% [3] - 兴银理财增长约1300亿元 增长率6.34% [3] - 信银理财增长约1300亿元 增长率7.00% [3] - 光大理财增长12.48% 民生理财增长12.05% 华夏理财增长19.16% [3] 国有行理财子公司规模收缩 - 工银理财规模下滑约1800亿元 [3] - 农银理财规模下降约2200亿元 [3] - 建信理财规模下滑超2000亿元 [3] - 交银理财逆势增长694亿元 中邮理财增长1794亿元 [3] 行业整体规模格局 - 理财公司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2] - 规模增长主要由头部城商行理财子和部分股份行理财子驱动 [3] - 青银理财规模1894.80亿元 较去年年底1993.26亿元下降4.94% [3] 权益投资布局 - 苏银理财存续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51只 [7] - 宁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8只 [7] - 杭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9只 [7] - 南银理财存续权益类产品11只 [7] - 华夏理财权益类产品规模7.72亿元 混合类产品规模6.36亿元 [7] - 华夏理财穿透后权益类投资81.96亿元 公募基金1057.75亿元占比9.77% [7] 资产配置调整 - 杭银理财权益投资从78.01亿元下降至73.83亿元 [7] - 杭银理财QDII投资从28.39亿元上涨至32.98亿元 [7] - 杭银理财公募基金投资从212.42亿元增加至234.31亿元 [7] 渠道建设特征 - 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近40% [8] - 光大理财和华夏理财行外渠道占比超50% [8] - 苏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接近30% [8] - 南银理财和杭银理财行外代销占比超40% [8] - 杭银理财代销渠道已拓展至253家 [8] 权益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上涨8.42% 深证成指上涨7.33% 创业板指上涨10.15% [6] - 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4.18%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3.81% [6]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大幅上涨84.63% [6] 渠道拓展策略 - 行外渠道主要锚定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 [9] - 浙江省农商行系统共80多家农商行 江苏省农商行系统共60家农商行 [9] - 中长期限产品因未达业绩基准遭大中型银行拒绝 [10]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 业内人士认为:投研能力建设仍是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8-07 00:07
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动态 - 宁银理财两只混合类理财产品在广东建科IPO项目中成功入围有效报价 初步获配股数均为6557股 获配金额均为4.30万元[1] - 宁银理财7月参与3个IPO项目网下打新 包括天富龙项目(3只产品获配1211股/1526股/1526股 申购价25.14元/股)和汉桑科技项目(2只产品各获配2443股)[2] - 光大理财为行业首家试水IPO网下打新的理财子公司 宁银理财成为第二家参与该业务的机构[2] 政策环境与市场意义 - 证监会2023年3月修订《承销办法》 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范围 允许理财子公司作为A类投资者直接参与网下新股申购[3] - 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可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丰富资金来源 推动市场健康发展[2] - 通过含权理财产品设计 有助于提升理财投资者的预期收益[2] 理财子公司面临的挑战 - 参与网下打新需完成网下投资者注册和配售对象备案 涉及合规审查与系统对接 流程耗时较长[3] - 权益投研团队规模小且经验不足 缺乏新股定价能力和估值建模经验[4] - 需从零搭建覆盖"研究、决策、风控"的全流程体系 缺乏应对打新市场波动的策略[4] - 理财客户偏好低波动产品 而打新需配置股票底仓 可能加剧净值波动[4] 能力建设与发展建议 - 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与生态合作 构建权益投研团队 与券商合作建立新股数据库 引入卖方研究支持[4] - 创新产品设计 采用"固收+打新"混合架构 以债券收益打底 打新收益增强 降低净值波动[4] - 加强客户教育与市场培育 通过产品宣传和信息披露清晰认知风险收益特征 精准匹配客群风险偏好[5]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 业内人士认为,投研能力建设仍是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8-06 23:05
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动态 - 宁银理财成为继光大理财后第二家参与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1] - 在广东建科IPO项目中 宁银理财两只混合类理财产品初步获配股数均为6557股 获配金额均为4.30万元 [1] - 7月份宁银理财已参与3个IPO项目网下打新 包括广东建科 天富龙和汉桑科技 [2] - 在天富龙IPO中 宁银理财3只产品以25.14元/股申购 获配股数分别为1211股 1526股 1526股 [2] - 在汉桑科技IPO中 宁银理财2只产品获配股数均为2443股 [2] 政策环境与市场意义 - 2024年3月证监会修订《承销办法》 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范围 理财子公司作为A类投资者可直接参与网下新股申购 [3] - 专家认为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能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丰富资金来源 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2] - 参与打新并推出含权理财产品有助于提升理财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2] 面临的挑战与障碍 - 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需完成网下投资者注册 配售对象备案等流程 涉及合规审查和系统对接 耗时较长 增加参与成本 [3] - 理财子公司资产配置多为固收类 权益投研团队规模小 经验不足 在新股定价方面缺乏经验 [4] - 相比公募基金 银行理财对权益市场涉猎较少 需从零搭建覆盖研究 决策 风控的全流程体系 缺乏应对打新市场波动的策略 [4] - 当前理财客户普遍偏好低波动产品 而打新需配置股票底仓 可能加剧净值波动 与传统客群需求存在矛盾 [4] 能力建设与发展建议 - 建议银行理财子公司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与生态合作 加快构建权益市场投研团队 并与券商等外部机构合作建立新股数据库 引入卖方研究支持以提升估值报价精准度 [5] - 建议加快产品设计创新 结合传统优势领域 创新固收+打新等混合架构 以债券收益打底 打新收益增强 降低净值波动 [5] - 建议加大客户教育与市场培育 加强产品宣传和信息披露 帮助投资者清晰认知打新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精准匹配风险偏好适配的客群 [5]
从汉桑科技上市首日大涨 看银行理财打新“淘金术”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21:09
汉桑科技上市表现 - 汉桑科技于8月6日登陆创业板 发行价为28 91元/股 上市首日最高价达110元 收盘价82 89元 [1] - 公司为高端音频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综合供应商 [1] 宁银理财打新动态 - 宁银理财旗下两只产品参与汉桑科技网下打新 申报价29 30元/股 各申报900万股并入围有效报价 [1] - 两只产品分别为"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和"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 [1] - 同期还以7 36元/股各申报3000万股参与广东建科IPO打新 [1] - 截至7月25日 宁银理财入围打新名单产品数量居理财公司首位 [2] 理财产品业绩表现 - "宁赢平衡增利6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6 69% 近1年达9 08% [2] - "宁赢个股臻选1号"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7 77% 近1年达25 73% [2] 行业打新趋势 - 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绝对收益策略"曾申报汉桑科技900万股但被低价剔除 [2] - 银行理财公司通过打新 定增 红利投资等方式参与权益市场 [2] - 工银理财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 上半年参与宁德时代(263→412 2港元) 三花智控(22 53→27 88港元)等港股IPO [3] 政策驱动因素 - 2024年1月政策明确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新股申购 定增等方面享同等待遇 [3] - 3月证监会新规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 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细则 [3] 市场环境背景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需通过权益市场增厚收益 [3] - 资管机构加速拓展多元资产配置应对固收收益收窄 [4]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 业内人士认为投研能力建设仍是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8-06 16:36
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动态 - 宁银理财成为继光大理财后第二家参与IPO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 其两只混合类理财产品在广东建科IPO项目中初步获配6557股 金额均为4.30万元 [2] - 7月内宁银理财已参与3个IPO项目网下打新 包括天富龙(获配1211/1526/1526股)和汉桑科技(获配2443股) 每次均以2只以上产品报价 [3] - 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A类投资者可直接参与网下新股申购 新版《承销办法》将其纳入优先配售对象范围 [4] 行业参与现状与政策背景 - 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IPO网下打新案例较少 主要受制于注册备案流程耗时较长 涉及合规审查和系统对接等成本因素 [4] - 政策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证监会3月修订《承销办法》为理财子公司直接参与创造条件 [4] - 参与打新可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资本市场 同时通过含权理财产品提升投资者预期收益 [3] 能力建设挑战与解决方案 - 投研能力不足是主要瓶颈 当前权益团队规模小 缺乏新股定价经验和行业估值建模能力 [5] - 需构建覆盖研究-决策-风控的全流程体系 应对打新市场波动 但与传统固收优势领域存在差异 [5] - 建议采取三方面措施:1)加强投研团队建设并与券商合作建立新股数据库 2)创新"固收+打新"混合产品结构 3)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分层营销 [6] 市场影响与发展趋势 - 专家预计随着投研能力提升和风控机制完善 更多理财子公司将积极涉足权益市场打新领域 [2] - 产品创新可丰富投资选择 但需解决客户偏好低波动与打新需配置股票底仓的矛盾 [5][6]
网下打新,这家银行理财公司动作频频
汉桑科技上市表现 - 汉桑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发行价为28.91元/股 开盘价为91.5元/股 盘中最高达110元/股 收盘价为82.89元/股 涨幅为186.72% [1] 宁银理财打新参与情况 - 宁银理财旗下两只产品"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和"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以29.30元/股价格各申报900万股汉桑科技网下打新并入围有效报价 [1] - 同一理财公司两只产品以7.36元/股价格各申报3000万股广东建科网下打新并成功入围有效报价 [1][2][4] - 宁银理财7月23日有2个产品入围深交所某拟IPO企业新股申购名单 7月24日有3个产品入围上交所某拟IPO企业新股申购名单 [4] - 截至7月25日 宁银理财入围打新产品数量居银行理财公司首位 [4] 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策略 - 银行理财公司通过打新、定增、红利投资等多元化方式积极参与权益市场 [1][5] - 工银理财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产品 上半年成功参与三花智控和IFBH港股IPO项目 [5] - 三花智控H股发售价22.53港元/股 8月6日收盘价27.88港元/股 [6] - IFBH的H股发售价27.8港元/股 8月6日收盘价37.4港元/股 [6] - 理财公司普遍采用绝对收益策略 重点配置收益确定性且波动率可控的优质资产 [6] 政策环境支持 - 2024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5] - 2024年3月证监会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增加银行理财产品作为IPO优先配售对象 [5] - 沪深交易所修订首发承销细则和再融资承销细则 新增理财公司作为IPO网下投资者 并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A类配售对象范畴 [5] 市场环境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资金加速入市 传统固收资产收益收窄推动资管机构拓展多元资产配置 [1][5] - 市场预期理财公司将继续参与IPO打新 [6]
网下打新 这家银行理财公司动作频频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16:00
汉桑科技上市表现 - 汉桑科技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发行价28.91元/股 开盘价91.5元/股 盘中最高冲至110元/股 收盘价82.89元/股 单日涨幅达186.72% [2] 宁银理财打新动态 - 宁银理财旗下两只产品"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和"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以29.30元/股价格各申报900万股汉桑科技网下打新并入围有效报价 [3] - 同两只产品以7.36元/股价格各申报3000万股广东建科网下打新并入围有效报价 [3][4][5] - 7月23日2个产品入围深交所某拟IPO企业打新 次日3个产品入围上交所某拟IPO企业打新 截至7月25日公司入围打新产品数量居银行理财公司首位 [6] 理财公司权益投资策略 - 银行理财公司通过打新、定增、红利投资等多元化方式积极参与权益市场 [2][7] - 工银理财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产品 上半年参与三花智控H股(发行价22.53港元/股 8月6日收盘价27.88港元/股)和IFBH H股(发行价27.8港元/股 8月6日收盘价37.4港元/股)IPO项目 [7][8] - 理财公司普遍采用绝对收益策略 重点配置收益确定性高且波动率可控的优质资产 [8] 政策环境驱动因素 - 2024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印发方案 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新股申购、定增参与待遇 [7] - 3月证监会修改办法 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 沪深交易所同步将理财公司纳入网下投资者并归类为A类配售对象 [7] 市场环境影响因素 - 低利率环境下理财资金加速入市 资管机构通过多元资产配置应对传统固收收益收窄挑战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