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投
icon
搜索文档
深创投原董事长倪泽望:创始股东在企业上市前没必要持股那么多,30%就够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5-19 03:35
倪泽望强调,重构科技金融利益链条,相关利益只能从创始股 东目前持有的高比例股份中分配出来。过高的持股比例让这些 创始股东在企业上市后身价暴涨多少亿,事实上没有必要,最 多30%就够了。 作者:老盈盈 封图:图虫创意 倪泽望表示,在所有的科技金融链条中,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能赚到钱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东,特别是 创始股东,是能赚到大钱的。中国这些年诞生了许多首富,大多是通过股市变现成为首富的。但 A 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有个问题,就是创始人股东的占股比例过高,比美国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都 要要高。美国的上市公司不像中国的上市公司那样,其大多是基金公司控股的,并没有所谓的实际 控制人,乔布斯也会被赶出苹果公司,就是因为他持有苹果公司的股份很少。 倪泽望同时强调,重构科技金融利益链条,相关利益只能从创始股东目前持有的高比例股份中分配 出来。有的上市公司的创始股东在上市之前持有该公司 50% 以上的股份,有的甚至高达 70% 至 80% ,过高的持股比例让这些创始股东在企业上市后身价暴涨多少亿,事实上没有必要,最多 30% 就够了。 在倪泽望看来,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份就是利益,这些利益在科技金融链条里或许可以考虑这样进行 重新分配 ...
黄奇帆:产业互联网将解决中小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南方都市报· 2025-05-18 14:37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 - 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但仍存在金融对科技的支持重后期轻早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等难题 [1] - 积极贯彻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大战略,借助综合金融+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1] 产业互联网与金融科技 - 金融科技应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1][3] - 产业互联网包括制造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是金融科技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 [3] - 十大生产性服务业是GDP最大的增长极、独角兽最大的增长极,是服务贸易增长极 [3] 科技成果转化 - 2010年到2024年期间,科技成果转换率从25%提高到35%,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5] -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创新链和产业链断链、认知偏离、政府目标与市场行为背道而驰、风险容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5] - 政府引导基金应组织资金协调,建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科技企业 [5] 创投行业现状与机遇 - 创投行业面临募资、投资困难,IPO收紧导致退出通道变窄 [7] - 国家层面对创业投资前所未有的重视,2025年国办一号文支持政府投资基金 [7] - 创投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更多投资机会,甚至超出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机会 [7] 香港金融科技发展 - 香港发展数字资产是金融系统的创新改革,区块链带动新金融产品需求 [8][10] - 未来金融产品可能都会上链或代币化,香港需在监管和制度创新上领先 [10] - 香港必须在金融创新中抢先,以维护国家金融地位 [10] 人才与技术创新 - 金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创业者精神 [12] - 中国科技从追随型走向引领型,资本应更多关注年轻人以产生更大回报 [12] 数字化风控体系 - 数字化风控体系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时监控 [14] - 企业数据丰富程度和科技专利积累为技术资产估值提供依据 [14] - 数字化风控平台已在佛山、东莞及江浙一带科技园区试点 [14]
聚焦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金融机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5-18 11:28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 -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需要从政策支持、技术应用、风险管理和人才培育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 [1] - 产业互联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金融科技3.0阶段的核心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 [2] - 金融机构需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如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2] 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 - 金融机构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更好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3] - 金融机构需与科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定制化金融方案 [3] - 金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未来需培养具备科学家头脑、企业家素质和创业者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3] 创投行业机遇与政策支持 -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创投行业带来新机遇,国家层面对创投机构的支持带来更多利好 [4] -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科技创新中承担重要角色,可通过设立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 - 需壮大耐心资本,鼓励长期资本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进入创投行业,同时完善风险容错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投早投小" [5]
多家机构披露科创债等最新进展
金融时报· 2025-05-15 13:08
科技金融政策与会议 -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1] - 会议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的短板弱项,旨在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金融支撑 [1] - 多家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分享实践经验,探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路径 [1] 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举措 - 工商银行科技贷款余额近5.5万亿元,新发放5376亿元,科技型企业有贷户增速12%,"小巨人"有贷户增速21% [2] - 中信证券2024年完成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股权融资29单,承销规模285亿元,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债券发行503只,承销金额1731亿元,新增科技企业直接股权投资98亿元 [3] - 人保集团构建"五保"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保险产品涵盖13大类200余款,投资科技创新领域约520亿元 [4] 科创债的发行与市场反应 - 中国银行主承销首批科创债项目16个,首日发行规模385亿元,筹设科创母基金意向规模超500亿元,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保障超3500亿元 [6] - 中信证券5月8日启动不超过2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募集资金不低于70%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6] - 人保集团参与6家首发券商、3家银行科技创新债申购,合计申购金额超50亿元 [6] 科创债对创投行业的影响 - 科技创新债拓宽创投行业募资来源,缓解资金供给不足问题,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近80万亿元,创投市场累计规模约16万亿元 [7] - 科创债通过"长周期、低成本"机制破解创投机构"短钱长投"的错配难题,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提供稳定资本 [7] 科技企业的融资案例 - 摩尔线程在受美国打压后,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协调8家银行成立银团,快速完成额度批复,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8]
中国创投行业大模型应用平台CapAI来了
投资界· 2025-05-15 08:27
中国创投行业AI变革 - 中国创投行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浪潮 清科创业推出CapAI大模型应用平台 旨在用AI重构股权投资市场决策逻辑 [1] - CapAI深度融合私募通动态数据库 覆盖全链条实时数据流 可实现产业链地图与竞争格局推演 将决策时间缩短至几十秒 [2] - 该平台标志着创投行业数据服务进入智能新纪元 重点赋能"募投管退"全流程 [1][3] CapAI核心功能 - 穿透基金关键指标 智能评估管理人业绩 解决出资人对基金管理人专业能力的判断需求 [2] - 识别基金已投项目并呈现历史数据 降低创业者与投资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 助力企业融资动态追踪 [2] - 作为智能招商助手 提供产业链分析及项目匹配功能 支持技术路线到产业预判的转化 [2] 行业影响与战略定位 - CapAI代表创投行业向智能化跃迁的里程碑 将重新定义万亿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价值发现能力 [3] - 清科创业基于25年行业数据库资源 通过AI与行业洞察的深度融合 推动股权投资市场生产力变革 [1][3] - 公司将持续以创新思维开拓发展路径 服务创投全生命周期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3] 产品进展 - CapAI平台已正式上线 提供PC端免费试用服务 [4]
今年找不到领投方
投资界· 2025-05-13 07:35
珍惜每一次出手。 作者 I 杨继云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我们可以出资,但是不能做领投。" 就差领投方了 找不到领投方,创业公司融资陷入了困境。 一家总部位于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上的项目,正开放新一轮1 .5亿元的融资,愿意配 合谈一些地方的招商引资需求,以期尽快配齐融资额度。几番碰撞,江浙一带多家国资基 金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可出资,金额有限制,返投考核,不领投。 "浙江某地最多出3 00 0万,再多就得上县级管委会,各种落地要签违约合同,资金还得分 批到位。" "江苏一地的政府引导金最多出到总规模的3 0%,返投2倍,宽口径,不但不领投,还对 未来可能的领投方资质要求很高。但现在大领投实在不好找……" 就差领投方了——今年不少项目和创始人皆困于此类情景。 这是北京一家FA机构投资总监分享的最新遭遇。今年团队在为一家AI硬件公司寻找投资 方的过程中,对接的多个意向投资人都明里暗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如果你找到领投 方,我们还是愿意跟的。" 投资界聊了多位一级市场从业者,多数人对此心有戚戚:除去大热的具身智能、AI头部 项目,其他大部分项目都存在这样的体感。 "领投方相对难找。" 此时此刻,国 ...
联想之星王明耀:AI大模型之后,资本如何押注下一个十年?
搜狐财经· 2025-05-12 04:17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投资人:快答2025》系列报道第十六篇。 2025年,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人工智能的垂直突破到量子技术的悄然崛起,从制造 业的智能化升级到生物制造的未来图景,每一个领域都在孕育着新的机会与挑战。作为投资人,如何在不确定性 中捕捉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下一个爆发点?联想之星王明耀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清晰的路线 图。 政府资金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创投生态。过去两年,政府引导基金成为科技项目的重要资金来源,地方产业链的 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地政府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试图通过打造产业闭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这种 变化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资源,也让投资机构在募资和退出策略上有了新的思路。从S基金到并购市场,退 出路径的多元化正在打破IPO的单一依赖。 与此同时,新一代创业者正在崛起。他们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背景,还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 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新材料、创新药等赛道上,这些创业者正在用硬核技术和商业化能力撕开市场裂缝。而文 化自信的回归,也让哪吒、黑悟空等中国元素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前言: 2025年,以一副猝不及防的形态出现,国防 ...
深高新投助力深圳率先参与债券市场“科技板”试点
证券时报网· 2025-05-12 02:42
从顶层设计到政策落地,科技创新债券项目正加速推进。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创新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融资支持后。近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拓宽 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5月8日,深圳民营创投机构东方富海披露已申请试点科技创新债券,所募集资金会投向创投基金、股权 投资及置换出资等重要领域。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为助力深圳率先参与债券市场"科技板"试点,保障 东方富海作为民营创投机构代表申报科技创新债券,深高新投积极创新实践"央地协同、风险共担"模 式,参与构建央地"双保险"机制,共担债券投资人的投资风险。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创投机 构的发债成本,活跃科创债交易市场,同时有利于将长期、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债券资金引向科技创 新领域,为深圳科技创新领域提供更多"耐心资本"。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推出科技创新债券 构建债市"科技板"的通知》,明 确指出:"信用增进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政策性工 具,通过与地方政 ...
24家创投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募资155亿支持科技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5-12 00:54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公告,标志着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 地。此举为股权投资机构开辟了一条新的募资路径,有助于解决创投募资难题。根据交易商协会统计, 截至5月8日,已有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体规模达到155亿元。 尽管目前发债主体仍以国资投资机构为主,但政策也在逐步探索如何调动民营投资机构参与。监管门槛 和准入标准的设定需结合民营机构特性,探索以历史业绩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估标准,作为主体信用 评估的补充。此外,还需评估科创债的实际买方市场体量及配套的发行流程和监管机制是否具备可操作 性。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债券有望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带动更多 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培育和扶持一批优质科技企业。 来源:金融界 所募资金将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为该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 供资金支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创投机构的募资难题,还为科技型企业注入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债券的推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及对创投行业的认可。政策通过简化信息披 露、即报即审、允许创新债券条款等措施 ...
VC/PE发债募资开闸!24家机构已进场,仍有难题待解
证券时报网· 2025-05-10 09:17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落地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和扩募[1] - 政策明确支持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创投机构成为发债主体[1][6] - 科技创新债券的推出旨在拓宽创投募资渠道,服务早中期科技企业,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2][5] 市场参与情况 - 截至5月8日,已有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规模155亿元[2] - 14家机构已公告发行,规模60亿元,包括元禾控股、鲁信创投等;10家进入注册通道,其中7家为民企[2] - 募集资金将投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2] 民营机构参与难点与突破 - 民营创投以往发债面临成本高、期限短、担保额度低等问题,新政通过简化信息披露、即报即审等举措尝试破解[4][5] - 东方富海等机构正在探索打破利率和周期限制,发债成本或创历史新低[4] - 民营机构评级多为AA级,需建立以历史业绩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估标准作为信用补充[6][9] 行业影响与分化趋势 - 新政可能加剧行业分化,管理能力突出的优秀机构将获得更高评级和竞争优势[3][6] - 头部创投机构可通过发债增强资金实力,尤其是有优质项目储备的机构[7] - 国资投资机构目前占主导,需通过央地协同增信等模式调动民营机构参与[8][9] 风险分担与增信机制 - 央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分担违约风险[8] - 首批发行主体中10余家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如东方富海等探索运用政策性支持工具[8] - 风险分担机制有望缓解社会化资金募资难和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贵问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