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

搜索文档
贵州磷化集团高品质无水磷石膏:激活绿色价值链 焕新产业“绿引擎”
中国化工报· 2025-09-19 06:51
核心观点 - 高品质无水石膏技术突破推动磷石膏从固废转变为高价值原料 实现资源化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 [1][2][3] - 产品具备更稳 更白 更细 更省四大优势 性能指标显著提升 总磷总氟含量降至0.1%以下 白度超90% 粒度达1500目 [2][3][4][5] - 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10万吨工业装置稳定运行 年供应能力达1500万吨 可消纳全国近20%磷石膏年产量 [2][3] - 应用场景覆盖建筑 包装 涂料 市政等多领域 推动下游行业成本降低和性能提升 [3][5][6][7][8] - 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助推产业发展 《磷石膏处理处置规范》实施 地方补贴和绿色采购政策同步落地 [1][10][11] - 技术突破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年可回收硫资源约600万吨 降低60%硫资源对外依存度 [13] 技术突破 - 液相转晶工艺结合多级净化技术 解决杂质去除与晶型控制两大行业瓶颈 [2] - 产品核心指标:总磷总氟含量降至0.1%以下 纯度媲美天然石膏 白度提升至90%以上 粉体粒度D90达1500目 [2][5] - 10万吨工业装置实现稳定运行 产品性能偏差小 满足高端应用需求 [3] - 技术整合全国顶尖科研力量 与院士团队及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攻关行业共性难题 [9] 产品优势 - 更稳:深度净化有害成分 产品性能稳定性显著提升 市政管道环刚度和抗冲击性能大幅增强 [4][5] - 更白:高效除杂技术使外观如初雪般纯净 突破传统灰白或淡黄色泽限制 进入颜值经济领域 [5] - 更细:粉体粒度精细化调控 颗粒分布均匀 分散性和稳定性优异 提升下游制品力学性能 [5] - 更省: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 从年处理花费10多亿元转变为年创利税10多亿元 [5] 应用场景 - 建筑领域:榫卯结构隔墙模块使施工效率提升150% 质量更可靠 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6] - 包装行业:解决花纹打印和覆膜技术痛点 预计年消纳磷石膏3000万吨 重塑万亿级市场 [7] - 涂料领域:等量替代碳酸钙使耐擦洗性能提升100% 耐酸性提升30% 掺加量优于面漆 [8] - 资源回收:磷石膏含硫40%-45% 年可回收硫资源约600万吨 相当于减少400万吨硫黄进口 [13] 产业化进展 - 形成原料-改性料-制品协同生态 通过三轮驱动策略整合社会资本与资源 [9] - 研发投入绝对值和销售收入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注重投入效率 [9] - 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建成全国最大磷基新型功能材料生产基地 年产1500万吨高品质无水石膏及500万吨制品 [12] - 牵头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 开放中试平台和检测中心 联合制定产品标准 [12] 政策支持 - 《磷石膏处理处置规范》国家标准明确资源化利用方向 提供技术支撑 [1][10] - 地方政策将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优先采购目录 贵州省给予每吨20元补贴 [11] - 政策引导与技术落地形成良性互动 推动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0]
兴发集团半年营收超146亿 8.55亿收购桥沟矿业完善产业链条
长江商报· 2025-09-18 00:02
质量荣誉与模式 - 公司凭借"一基双驱三融合"质量管理模式荣获第五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该奖项为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2] - 共有78家组织获得提名奖 公司为其中之一[2][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20亿元 同比增长9.07%[2][5] - 归母净利润7.27亿元 较第二季度环比增长超30%[2] - 特种化学品板块收入26.15亿元 增长势头强劲[2][3] 特种化学品业务 - 电子化学品为核心重点 子公司兴福电子上半年营收6.72亿元 同比增长31.43%[3][4] - 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同比增长22.37%[4] - 新产品包括磷化剂5000吨/年 乙硫醇3000吨/年 有机硅皮革100万米/年 有机硅泡棉15万平方米/年 市场开拓符合预期[4] - 在建项目包括次磷酸钠2万吨/年 磷系阻燃剂3.5万吨/年 五硫化二磷1万吨/年 预计成为新利润增长点[4] 磷矿资源扩张 - 以8.55亿元收购桥沟矿业50%股权 实现全资控股[2][5] - 磷矿资源储量从3.95亿吨增至5.8亿吨[2][5] - 桥沟磷矿设计产能200万吨/年 已取得采矿许可证[5] - 参股宜安矿业设计产能400万吨/年 预计2025年内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6] - 未来4-5年磷矿产能有望实现翻倍增长[6] 产业链建设 - 收购旨在完善磷化工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条[2][5] - 兴福电子推进4万吨/年超高纯电子化学品项目及3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扩建项目[3] - 杨柳东磷矿探矿工作预计2025年底完成 力争明年取得采矿权证[6]
云图控股:结合当前供需情况,磷矿石的价格有望保持坚挺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09:41
行业供需分析 - 磷矿石价格有望保持坚挺 [1] - 国内磷矿石新增产能大多处于建设阶段 [1] - 高品位磷矿资源相对稀缺 [1] 供给端制约因素 - 矿山建设周期长制约短期产能释放 [1] - 环保政策趋严限制供应增长 [1] - 整体供应偏紧且短期释放量有限 [1] 需求端支撑因素 - 磷肥、复合肥等农业领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 [1] - 粮食安全战略推动农业需求 [1] -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磷酸铁、磷酸铁锂等材料需求增长 [1]
川发龙蟒:约1.25亿股限售股9月22日解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6 12:13
公司限售股解禁 - 约1.25亿股限售股份将于2025年9月22日解禁并上市流通 [1] - 解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6.6% [1] 业务收入构成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中磷化工占比80.81% [1] - 其他业务占比9.04% [1] - 贸易业务占比8.44% [1] - 新能源材料业务占比1.71% [1] 公司市值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220亿元 [1]
兴发集团20250915
2025-09-15 14:57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磷化工行业 涵盖磷矿石开采 磷肥生产 精细磷化工产品如草甘膦 有机硅 铁锂电池材料等[2][6][19] - 涉及公司包括兴发集团 云天化 川恒股份 宜化公司等[4][19][21][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磷矿石市场** - 磷矿石产能释放低于预期 市场接受其稳定盈利属性 价格难回2019年以前水平 价格从20年前400元/吨提高至1,000元以上 每吨利润达400-500元[2][5][7] - 国内环保整治后产量下降 但新能源拉动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使产量逐步提升 价格上涨反映出资源短缺[2][7] - 新增产能受到限制 包括开采难度增加 安全检查频繁 政府审批节奏收紧 超过300万吨的大型项目需国家审批[8] - 2024年全行业新增1.1亿吨产量 未来几年预计新增4,000万吨左右 新投产矿山大部分由头部企业持有 有能力调控供给维持价格稳定[10][11] - 磷矿石进口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大型国际供应商倾向于与国内企业合作深加工 而非直接销售磷矿 2025年进口量有所回落[3][12] **磷肥市场** - 磷肥需求占比约75% 直接影响磷矿石需求 2024年海外农户种植收益出现拐点 全球粮油及磷肥库存低位 2025年磷肥出口价格预计上涨[2][4][5] - 出口受法检和配额制限制 磷肥或成牌照类生意 磷化工利润底由单一磷矿转向磷矿和磷肥出口双利润[2][5] - 磷肥市场需求强劲 库存一直处于相对偏低的位置 价格上涨并不意外[15] - 国内磷肥出口政策影响显著 法检政策对出口量产生影响 发改委调控出口窗口期 平衡国内外市场[4][16] - 国际二铵价格曾一度超过800美元 目前回落至700-760美元之间[17] **磷化工产业链与技术路径** - 磷化工产业链有热法和湿法两种路径 热法适用于精细有机产品如草甘膦 湿法技术扩散后需求增加 如水溶性肥料及铁锂电池材料[2][6] - 湿法净化产品如工业级一铵既可用于水溶性肥料 也可作为铁锂电池上游原材料[6] **草甘膦市场** - 草甘膦产品处于涨价右侧 有进一步向上弹性 经历三年去库周期后开启新的库存周期 企业协同减产 停产 终端需求驱动明显[4][18] - 草甘膦价格达到23,000元底部后企业协同减产 停产 目前接近27,000元 预计可以突破30,000元[18] **头部企业策略与应对** - 头部企业将金矿资源转为自用 地方政府政策如贵州限制跨省运输和湖北矿票制度加剧磷精矿紧张[9] - 头部企业通过减量生产稳定价格 遵循行业政策 新增矿山产能节奏低于预期 供给压力或小于预期[9][10][11] - 环保政策要求到2026年磷石膏处理率和无害化率达到明确标准 影响行业发展方向[9] 其他重要内容 **兴发集团** - 具备草甘膦和有机硅两大期权周期板块优势 拥有23万吨草甘膦产能 目前开工20万吨左右 每吨涨价1,000元可带来约2亿元利润[19] - 有机硅行业明年没有新增产能 下游需求确定性高速增长8%-10% 公司30万吨有机硅恢复到每吨净利3,000元 将带来9亿元利润边际[19] - 磷矿石领域具有显著产能增量 目前拥有585万吨的原矿产能 预计未来五年内权益产能将达到1,000至1,100万吨[20] - 精细化工板块去年业绩约为8亿元 预计到2027-2028年将增长至12-13亿元[20] **云天化** - 作为稳定利润和分红标的 在管理优化及资源端获取方面具备优势 拥有最大磷矿和磷肥产能 是上市公司中出口总量最大的企业[4][21] - 去年派息率为48% 今年随着负债率降低及经营业绩提升 分红绝对值预计稳步提升[21] - 积极获取云南煤矿 老挝钾盐矿等资源 通过集团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与资本运作[21] **川恒股份** - 是优秀的磷化工代表企业 磷矿资源丰富 拥有五大优质磷矿 总计去年约320万吨产量 预计到2027-2028年权益产能将达到850-900万吨[4][23] - 高品位磷矿为生产高纯度产品如磷酸氢钙和磷酸铁提供支撑[23] - 在保持70%-80%派息率情况下 具备成长性与股息率保底特性[23] **宜化公司** - 主要资产包括尿素生产线 新疆宜化资产以及PVC和烧碱生产线 尿素权益产能为150万吨[22] - 新疆宜化资产包含3,000万吨煤炭 60万吨尿素 30万吨PVC及24万吨烧碱 具有稳定盈利能力[22]
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0亿 筑牢生态支点加快释放绿色转型动能
长江商报· 2025-09-14 23:07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眼下的荆楚大地,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奏响新时代"?美 丽湖北"?的华彩乐章。 日前,湖北省政府办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 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生态环境篇,介绍"十四 五"期间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湖北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持续推进长江大保 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记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五年来,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 健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蓝地绿、山清水 秀;五年来,"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行稳致远,荆楚大地村美人和,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基地基础设施,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中碳登"落户湖北,建成运营全球覆盖碳配额 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03.3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 国第一。 展望"十五五",湖北将扛旗争先,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生态环 境的新 ...
业绩说明会提及热点固态电池 川发龙蟒再次表示:磷酸铁锂可用于生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5:44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级磷酸一铵、肥料系列产品、饲料级磷酸氢钙、磷酸铁锂、磷酸铁等[2] - 工业级磷酸一铵可用于磷酸铁锂生产[2][3] - 磷酸铁锂可用于生产固态电池[1][2][3] 公司战略与研发动态 - 公司多次明确表示未涉及固态电池相关业务[2][3] - 公司研究院高度关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发展趋势并积极开展相关研发工作[2] - 公司目前无转向钠电池或固态电池材料领域的计划[2] 技术研究进展 - 磷酸铁锂已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解质占比50%以上)中实现落地应用[4]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显示将磷酸铁锂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结合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道路[5] - 研究团队从5.4万种材料中筛选出41种镀层材料可解决硫化物-磷酸铁锂界面稳定性问题[6]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开发出磷酸铁锂正极制备技术可使全固态电池室温循环性能显著提升[6] 行业发展时间表 - 混合固液电解质技术发展时间表为2020-2025年,包含磷酸铁锂技术路线[4] - 全固态电解质预期在2030-2035年采用高镍固化技术路线而非磷酸铁锂技术[4]
持续深化“五个转型” 引领磷化工绿色变革
中国环境报· 2025-09-11 06:13
核心战略定位 - 公司作为复合肥国际标准起草单位和行业领军企业 坚定践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 投资60亿元打造全球领先磷化工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示范基地 [1] - 通过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 智能制造三轮驱动 探索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新路径 [1] 技术创新与低碳发展 - 构建以清洁蒸汽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 实现全流程碳排放强度下降 [2] - 投资600万元实施多元素生理专用肥装置热风炉蒸汽换热改造项目 大幅降低综合能耗 [2] - 投入4000余万元在硫磺制酸装置采用低温高催化活性烟气脱硫系统 脱硫效率显著 尾气二氧化硫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2] 循环经济体系 - 提出磷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打造磷矿—磷酸—磷肥—磷石膏—建材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 [3] - 投资8000万元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站 采用全膜法水处理工艺 处理规模达200m³/h 实现磷石膏渗滤液100%资源化利用 [3] - 建设水洗净化和改性处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 提升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率 [4] 绿色物流实践 - 新能源货车和叉车在原料及成品运输中使用比例达80%以上 [5] - 单辆新能源货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吨 节省数万元燃油费用 [5] 战略转型方向 - 持续深化五个转型: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 从资源消耗向循环利用转型 从达标排放向近零排放转型 从单一效益向综合价值转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