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

搜索文档
台积电的封神之路
半导体芯闻· 2025-08-06 11:22
台积电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86年,张忠谋担任董事长,启动资金4800万美元,其中行政院发展基金占48.3%,飞利浦占27.5%[4] - 1988年完成两轮融资,总额2.82亿美元,1987年开始生产,最初采用工研院的2微米和3.5微米技术[4] - 1994年上市时已发展到0.6微米三金属逻辑工艺,1990-1994年间晶圆出货量达250万片,销售额从22亿新台币增长至193亿新台币[7] 技术演进 - 1995年引入钨塞改善平坦化工艺,1997年采用CMP技术并推出0.35微米工艺[11][13] - 1998年推出0.25微米工艺,采用氟硅酸盐玻璃作为低k介电材料,营收达新台币500亿元[14] - 2000年180纳米工艺采用FSG电介质,销售额较1999年增长127%,1992-2000年CAGR达50%[19][21] - 2004年推出90纳米工艺,首次在300毫米晶圆上全面量产,被30多家客户采用[37] - 2010年宣布28纳米工艺采用后栅极HKMG技术,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等多个版本[64][67] 产能扩张 - 2006年第四季度300毫米晶圆总产能达27.1万片,被IC Insights列为全球第四大IC厂商[46][49] - 2009年晶圆出货量达770万片8英寸当量,年产能提升至1000万片,营收从730亿新台币增长至2960亿新台币[61] - 2011年Fab 12和Fab 14月产能超27万片,Fab 15建成后将增加10万片以上月产能[80] 行业地位 - 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商,销售额比第二大厂商高出2.5倍以上[46] - 2009年拥有超过400家客户,全年生产7000多种产品[61] - 2014年20纳米产品量产,第四季度28纳米工艺占营收42%[83]
晶合集成筹划赴港IPO 引入华勤技术24亿元战略投资
经济观察网· 2025-08-03 11:59
公司动态 - 晶合集成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目前与中介机构商讨具体推进工作 但未披露细节 且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会发生变化 [2] - 华勤技术以23.9亿元现金收购力晶创投所持晶合集成1.2亿股(占总股本6%) 交易价格每股19.88元 较市价折让10% [3] -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成为晶合集成第四大股东并获得董事会提名席位 力晶创投持股比例降至13.08%退居第三大股东 [4] - 力晶创投承诺未来三年持股不低于8% 华勤技术对剩余股份享有优先购买权 后续减持将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对接产业资本 [4] 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国内头部半导体晶圆制造厂之一 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 2023年5月登陆科创板 [2] - 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代工及其配套服务 具备DDIC、CIS、PMIC、MCU、Logic等工艺平台晶圆代工技术能力和光刻掩模版制造能力 [2] - 已实现显示驱动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器(CIS)、微控制器(MCU)、电源管理(PMIC)、逻辑应用(Logic)等平台各类产品量产 [2] - 40nm高压OLED显示驱动芯片已实现批量生产 55nm全流程堆栈式CIS芯片实现批量生产 [3] - 28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及28nm逻辑芯片研发进展顺利 预计2024年底可进入风险量产阶段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2.49亿元 同比增长27.6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3亿元 同比增长151.78% [5]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68亿元 同比增长15.2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 同比增长70.92% [6] - 截至8月1日 公司股价收报21.57元/股 市值为433亿元 [7] 行业趋势 - 半导体产业链多家公司加快资本市场布局 赴港上市成为不少公司的选择 [3] - 半导体供需波动加速产业链纵向整合 终端厂商与晶圆厂直接合作已成趋势 [5] - 华勤技术表示此次收购是"云+端+芯"布局 向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入 将增强技术实力与产品竞争力 [5]
晶合集成拟港股上市,公司回应
中国证券报· 2025-08-03 09:53
公司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正在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主要目的是拓展海外客户和进行投资战略布局 [1] - H股上市的具体细节尚未确定,但不会导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1] - 预计H股上市对A股影响不大,募集资金用途目前仍在筹划阶段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2.49亿元,同比增长27.69%,主要受益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和销量增加 [2]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3亿元,同比增长151.78%,主要由于收入增长、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和单位销货成本下降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5.68亿元,同比增长15.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70.92% [2]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要从事12英寸晶圆代工及其配套服务,具备多种工艺平台晶圆代工技术能力和光刻掩模版制造能力 [2] - 工艺平台包括DDIC、CIS、PMIC、MCU、Logic等 [2] 公司市场表现 - 截至8月1日收盘价为21.57元/股,总市值433亿元 [3]
台积电的封神之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2 02:13
台积电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86年,张忠谋担任董事长,启动资金4800万美元,资金来源包括行政院发展基金(48.3%)、飞利浦(27.5%)及其他台湾公司[2] - 1988年完成两轮融资2900万美元和2.05亿美元,总融资额达2.82亿美元[2] - 1987年开始生产,最初采用工研院2微米和3.5微米技术,后引入飞利浦3.0微米技术[2] 技术演进 - 1988年推出1.5微米技术[4] - 1994年上市时已发展至0.6微米三金属逻辑工艺和1.0微米BiCMOS工艺[7] - 1990-1994年间晶圆出货量达250万片,销售额从22亿新台币增长至193亿新台币[7] - 1997年推出0.35微米工艺,采用CMP技术并在源极/漏极上使用硅化钛[12] - 1998年营收达500亿新台币,出货120万片8寸当量晶圆[15] - 2000年推出180nm工艺,销售额较1999年增长127%,1992-2000年CAGR达50%[17][19][21] 产能扩张 - 1995年启用8英寸晶圆厂三号(Fab III)[9] - 2001年Fab 12开始生产300毫米晶圆,300毫米晶圆占总出货量4%[26] - 2006年拥有两座12英寸晶圆厂、五座8英寸晶圆厂、一座6英寸晶圆厂,年产能480万片8英寸当量[39] - 2006年第四季度GigaFab总产能达27.1万片300毫米晶圆[48] - 2009年晶圆出货量从180万片(8英寸当量)增长至770万片,年产能从190万片提升至1000万片[61] 市场地位 - 2006年成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商,销售额达97.48亿美元,比第二大代工厂商高出2.5倍以上[45][46] - 2009年拥有超过400家客户,生产超过7000种产品[61] - 2006-2009年营收从730亿新台币增长至2960亿新台币[62] 技术创新 - 2003年成为首家批量出货铜和低k电介质产品的公司[33] - 2004年推出90纳米工艺,全球首个实现全面量产的12英寸、低k、90纳米工艺[37] - 2007年开发55纳米工艺[54] - 2010年宣布28纳米工艺将采用后栅极HKMG技术[66] - 2012-2013年28纳米制程产能扩张,占营收22%和34%[86] - 2014年20纳米产品开始量产,28纳米制程占营收42%[86] 未来发展 - 2010年宣布20纳米节点将在2012年推出[83] - 2011年启动14纳米FinFET全面开发[84] - 2012年Fab 15一期设备搬入,计划2012年初量产[84] - 2014年后推进至22nm、16nm、10nm、7nm、5nm、3nm等更先进制程[89]
三星电子Q2营业利润大跌逾半,芯片业务暴跌94%拖累业绩 | 财报见闻
华尔街见闻· 2025-07-31 08:20
核心业绩表现 - 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跌55.8%至4.7万亿韩元 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33万亿韩元[1] - 营收74.6万亿韩元 同比增长1%[4] - 净利润率降至6.9%的低位 毛利率从去年同期40.2%下滑至34.2%[4] - ROE从11%降至5% EBITDA利润率跌至20%[2][4] - 经营现金流保持17.3万亿韩元的健康水平 净现金头寸86.7万亿韩元[4] 芯片业务表现 - 设备解决方案部门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3.8%至0.4万亿韩元[1][6] - 芯片业务利润暴跌94% 主要源于库存价值调整等一次性成本[1][6] - 芯片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8.56万亿韩元下降至27.9万亿韩元[6] - 在高带宽存储器领域落后于SK海力士 正努力通过英伟达认证[3][6] 存储市场竞争格局 - SK海力士在二季度已赶上三星的存储芯片收入 两家公司正争夺全球存储市场头把交椅[6] - 分析师预计SK海力士在HBM领域的主导地位将持续到今年年底[6] - 财务总监预计下半年业绩将触底反弹 随着AI和机器人技术推动的IT行业复苏而改善[6] 晶圆代工业务进展 - 下一代2纳米移动芯片将全面量产 预计下半年收入改善[7] - 获得特斯拉价值165亿美元的AI芯片代工合同 将在德克萨斯州泰勒工厂生产[7] - 特斯拉CEO表示交易规模可能比已公布的还要大[7] - 分析师认为交易主要意义是吸引其他潜在客户使用其晶圆代工服务[7] 移动业务表现 - 移动体验和网络业务部门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9%至3.1万亿韩元[8] - 部门合并收入达到29.2万亿韩元 高于去年同期的27.38万亿韩元[8] - 业绩强劲得益于Galaxy S25系列和Galaxy A系列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强劲销售[8] - 三星以19%的市场份额成功捍卫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领先地位[8] 业务展望 - 下半年将采用旗舰优先策略 专注于可折叠手机和Galaxy S25系列销售[8] - 整体智能手机需求预计同比略有收缩 但高端市场预计温和增长[9] - 将强调Galaxy A系列的AI功能以增加市场份额[8] - 晶圆代工业务正处于生存与盈利之间的关键节点[7]
华勤技术24亿战投晶合集成寻协同 深耕ODM行业20年成千亿全球龙头
长江商报· 2025-07-31 00:05
华勤技术战略投资晶合集成 - 公司拟以23.93亿元受让晶合集成6%股权,成为其第四大股东,转让价19.88元/股较市价折价10% [2][3] - 交易附带36个月不减持承诺,并向晶合集成委派董事,原股东力晶创投持股比例降至13.08% [3][4] - 战略投资旨在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探索产业投资合作可能性,提升整体竞争力 [4] 晶合集成行业地位 - 晶合集成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商,全球排名前九,在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4] - 公司客户覆盖国际一线企业,以成熟制程制造经验为基础 [4] 华勤技术业务概况 - 公司为全球智能硬件ODM龙头,服务三星、OPPO、小米等知名品牌,产品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等六大品类 [5] - 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1098.78亿元(+28.76%),归母净利润29.26亿元(+8.10%) [6]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49.98亿元(+115.65%),净利润8.42亿元(+39.05%),增速创三年新高 [6] 公司产业布局动态 - 2024年完成两笔重要收购:28.5亿港元收购易路达国际80%股权,3.48亿元收购南昌春秋65%股权 [7] - 全球化制造布局形成,国内以东莞/南昌为核心,海外在越南、墨西哥、印度设生产基地 [7] - 研发投入达51.72亿元,研发团队规模1.6万人,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9.69% [1][7]
拟24亿拿下晶合集成6%股权,代工巨头华勤技术扩张“上瘾”?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7-30 12:08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每股19.88元价格协议受让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约1.20亿股股份 总交易金额23.93亿元[1][3] -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将持有晶合集成6.00%股份 成为第四大股东 力晶创投持股比例从19.08%降至13.08%[1][3] - 华勤技术承诺自交割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 且可能继续增持 力晶创投承诺三年内持股不低于8%并给予华勤优先购买权[3] 战略动机 - 入股目的为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进行战略投资布局 探索产业投资等合作可能性[4] - 晶合集成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全球排名第九 具备40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量产能力 28nm芯片研发进展顺利[4] - 华勤技术产品与晶合集成芯片终端应用高度重合 包括显示驱动芯片、图像传感器等[4] 力晶创投角色演变 - 力晶创投作为力积电母公司 2015年通过技术授权和经营管理支持晶合集成从零起步[5] - 随着晶合集成2023年上市并跻身全球前十 力晶创投阶段性使命完成 开始寻求退出[5] - 2024年12月曾通过询价转让减持3009.20万股 套现5.98亿元 持股减少1.5个百分点[1][5] 华勤技术扩张战略 - 2024年12月以28.50亿港元收购易路达80%股份 该公司为电声产品制造商 2023年营收45.49亿港元[7] - 2025年1月收购豪成智能75%股权 布局扫地机器人等智能产品 计划向人形机器人高端领域拓展[6] - 2024年7月以3.48亿元收购南昌春秋65%股权 加强笔电业务零部件研发和整机开发能力[7] 财务与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0.47亿元、45.48亿元、51.56亿元 三年合计147.51亿元[9] - 2024年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11.33%降至9.30%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8.42%[10] - 高性能计算产品和智能终端产品毛利率分别为7.77%和9.00% AIOT及汽车产品毛利率达15.29%和19.20%[10] 管理层背景 - 创始人邱文生曾任职中兴通讯 与闻泰科技、龙旗科技创始人同出中兴系[12] - 华勤技术2024年智能手机ODM市占率27.9%居全球第一 市值超800亿元 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12] - 邱文生个人财富从2022年55亿元增至2024年115亿元 公司IPO前获高通创投等机构超10亿元融资[12]
英特尔转型,重创设备厂?
半导体芯闻· 2025-07-30 10:54
英特尔未来策略转向的可能性 - 英特尔CEO陈立武表示若14A制程无法吸引大型客户采用,持续投入将不具经济效益,可能放弃自建晶圆厂转型为无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 [1] - 英特尔推进14A制程的前提是确认客户承诺,已从18A制程经验中领悟到光有技术不等于有订单,正与潜在客户协作开发14A以提高成功机率 [1] - 若英特尔放弃14A及更先进制程,将重创全球晶圆制造设备(WFE)市场,其在全球逻辑芯片设备支出占比达2025%,整体半导体设备中占10~15% [1] 对供应链的影响 - 极紫外光(EUV)设备供应链最为敏感,日本Lasertec约40%未交货订单来自英特尔,ASML有15~20%的EUV营收依赖英特尔 [2] - 若英特尔不再推进制程升级,将延后High-NA EUV设备的普及时程,至少等到台积电2030年量产的A10制程 [2] - 供应链可能重组,英特尔EUV光罩基板主要由AGC供应,若退出后台积电唯一供应商日本豪雅(HOYA)市占率有望从70%跃升至100% [2] 对晶圆代工产业的影响 - 台积电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其在先进制程的技术与良率领先,最有能力承接英特尔释出的订单 [2] - 三星是第二顺位潜在受惠者 [2] - 若英特尔仅中止14A保留18A制程,仍需高额资本支出且毛利恐因代工委外而下滑,将加剧市场疑虑 [2]
华勤技术24亿入股晶合集成,ODM龙头携手晶圆新锐剑指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06:55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现金方式协议受让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1.2亿股股份 占晶合集成总股本的6.00% 转让价格为19.88元/股 转让总价为23.93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将向晶合集成提名董事1名 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及伙伴[2] - 华勤技术承诺通过本次协议转让取得的晶合集成股份以长期投资为目的 自交割日起36个月内不对外转让[3] 战略意义 - 华勤技术首次将产业触角延伸至半导体晶圆制造领域 实现"终端产品+芯片制造"的垂直整合[2] - 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探索产业投资等各类业务及项目合作可能性[5] - 加强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和协同的战略 向核心环节深入 增强技术实力与产品竞争力[2] 公司背景 - 华勤技术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平台型企业 系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ODM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 2024年营收达1099亿元[4][6] - 晶合集成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下游代工制造产品包含显示驱动芯片、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等[4] - 晶合集成产品被广泛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终端产品 与华勤技术的产品队列高度重合[4] 行业地位与业绩 - 华勤技术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30亿元至840亿元 同比激增110.7%至113.2% 归母净利润18.7亿元至19.0亿元 同比增幅达44.8%至47.2%[6] - ODM/IDH渗透率约40% 对标笔电行业80%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空间 华勤在ODM/IDH市场份额领先 占比约28%[7] - 华勤技术营收和市值已超越闻泰科技 前者2024年营收1099亿元 最新市值860亿元 后者2024年营收736亿元 最新市值470亿元[6] 产业链布局 - 华勤技术完成"3+N+3"智能产品大平台战略升级 打造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业务三大核心成熟业务[4] - 通过收购华誉精密、河源西勤等强化智能终端结构件自主生产 收购易路达控股切入声学模块领域 收购昊勤机器人切入新兴业务领域[7] - 全球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爆发助推智能终端、高性能计算、汽车及工业、AIOT等领域发展[6]
中芯国际(00981.HK):强势崛起本土中国芯 高端替代核心受益者
格隆汇· 2025-07-30 02:3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中芯国际是中国本土晶圆代工领军企业 总部位于上海 拥有全球化制造和服务基地 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多座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 [1] - 公司战略同时兼顾先进工艺追赶与成熟制程扩张 主营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晶圆制造业务 其他业务主要为光罩制造、测试等配套服务 [1] - 中国大陆成熟制程产能占比约30%(110nm及以上) 28-90nm制程为主要构成部分 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占比仅1.7% [1]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5Q1实现营业收入22.47亿美元 同比增长28.4% 环比增长1.8% 连续三个季度单季营收突破20亿美元 [1] - 25Q1归母净利润1.88亿美元 同比增长161.92% [1] - 25Q1毛利率22.5% 环比大致持平 表现优于四季度指引(19%-21%) 已连续三个季度回暖至20%以上 [1][2] - 12寸晶圆制造是收入主力 25Q1收入占比达78.1% 8寸晶圆占比21.9% [2] 技术发展与产品结构 - 向12寸高价值产品特别是先进制程倾斜 带动平均晶圆售价和毛利提升 [2] - 成熟节点(≥28nm)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差异化开发 HV、射频/模拟、嵌入式存储等特殊工艺领域存在广阔创新空间 [2] - 稀缺的先进制程(≤14nm)具有战略资源属性 聚焦支撑AI基建(如CPU/GPU生产) 主要服务于本土算力投资和自主可控国家战略 [1] 市场机遇与增长动力 - 海外晶圆代工厂因BIS出口管制无法承接中国本土企业先进芯片订单 公司成为高端替代核心受益者 [2] - 本土IC设计公司在高端领域崛起后 在先进节点上倾向与本土晶圆厂合作 [2] - 中国凭借庞大市场驱动China for China供应链成形 汽车产业尤为明显 国际IDM供应商STM、NXP等积极与中系晶圆厂洽谈合作 [3] - 公司有望承接回流订单 实现超越半导体周期成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