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体娱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10大热门加盟项目!普通人如何抓住连锁加盟黄金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9-22 01:39
2025年的加盟市场早已不是"砸钱开店就能赚钱"的野蛮生长年代,精细化运营和数字化赋能正在重塑这个万亿级市场。 2025年中国加盟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2025中国零售行业展望》报告,硬折扣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突破2000亿元,而餐饮连锁化率也突破49%。 随着多项促消费、促投资政策的发布与引导,国内特许经营市场进入品牌化、数字化、供应链精耕阶段。加盟这种相对确定性更强、成功率更高的投资创业 方式,再次受到关注。 2025年的加盟行业站在风口与礁石并存的海岸。政策支持、消费升级带来机遇,而竞争加剧和合规要求则构成挑战。 职业加盟商、超级加盟商群体涌现,成为展会主要参展人群之一。2025北京展有经验加盟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占比超过30%。 这个品牌首创"干净卫生+地域风味碰撞"的新型猪脚饭门店体验,通过"猪脚饭+"战略,将地方小吃升级为全国普适性的"超级单品"。 其核心优势是"0元加盟费"、高达60%的毛利率(行业平均45%)、以及6-8个月的超短回本周期。 2.蜀一蜀二冒菜 创业项目排行榜中唯一入选前十的轻餐饮品牌,凭借"低风险、高回报、强支撑"的三维优势,成为中小投资者的首选。 面对2025年餐饮行业超5 ...
上半年,苏州新开100+首店
36氪· 2025-08-12 02:40
首店经济总体表现 - 苏州重点商业载体累计新开各类品牌首店102家 较去年同期76家增长超34% 创历史新高 [1] - 首店层级显著提升 包括全国首店5家 华东首店2家 江苏首店21家 苏州首店74家 [1] - 星聚会KTV 万代玩具等品牌将苏州作为创新升级重要节点 以独家形态填补市场空白 [1] 业态分布特征 - 餐饮与零售业态占据主导地位 餐饮首店43家占比42.16% 零售首店39家占比38.24% [2] - 儿童亲子业态8家 文体娱和生活服务业态各6家 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2] - 中式餐饮与休闲餐饮占比超6成 烘焙甜品店达7家 东北菜首超江浙菜粤菜成为地方菜开店最多品类 [4] - 零售首店涵盖轻奢到潮玩全维度 二次元潮玩呈爆发式增长 相关首店达12家 [4] 项目级首店引进表现 - 首店主要分布在26个高能级商业项目 头部商业体虹吸效应显著 [5] - 苏州中心商场引入27家首店品牌 包括Tagi american vintage LE LABO等 带动营业额和客流量同比提升均超10% [7] - 龙湖苏州相城天街B馆开业带来11家首店 包括O'SPACE元空间 蛋屋GACHA ROOM等个性化品牌 [9] - 苏州星悦汇贡献8家首店 包含3家全国首店和2家江苏首店 体量仅5.7万方但高能级首店招引表现亮眼 [9] - 商企集团化优势凸显 龙湖苏州各项目合计开出16家首店 天虹各项目引入13家首店 [10] 创新发展趋势 - 25家非标首店引领新风向 包括Céline江苏首家奥莱店 KAILAS磐石空间概念店等 通过场景创新重构消费体验 [4] - 形成二次元聚落效应 苏州星悦汇与苏州SUONE金地广场分别聚集5家和4家二次元首店 成为年轻群体打卡地标 [4] - 从单一开店向生态构建转变 城市成为探索未来消费趋势的试验场 提供可借鉴的商业发展样本 [10]
外资占全市近20%!朝阳区打造“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北京商报· 2025-08-11 11:14
经济总量与财政实力 - 2024年全区GDP达9230.1亿元历史性突破9000亿元大关[3] - 2024年上半年GDP实现4620.1亿元同比增长5.1%[3] - 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上半年完成584.7亿元[3] 消费市场表现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保持全市20%份额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1][3] -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占全市近五分之一[1] - 汽车消费和首店数量稳居全市榜首[1] 对外开放与制度创新 - 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双双稳居全市首位[3] - 五年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3] - "两区"建设累计入库项目4455个落地2590个[3] 文旅产业生态 - 2024年旅游收入154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23%[4] - 上半年旅游收入801亿元保持强劲增长[4] - 41场大型演唱会吸引170万人次观众直接票房11亿元[5] - 演唱会带动全产业链消费超75亿元[5] 文化消费新业态 - 文体娱行业收入295亿元规模全市第一[5] - 文化园区举办活动750余场同比增长22%[5] - 北影节期间带动商圈客流环比增长15%销售额超4.8亿元环比增长17%[5] 科技创新发展 - 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8%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6] - 科技服务业营收和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新增3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6] -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6] 研发与知识产权 - 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5.6%高于全市11.5个百分点[6] - 1-5月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市17.3% PCT专利申请量占25.9%[6] - 建成国家级材料可信数据空间和全国首个汽车可信数据空间[6] 国际化与产业生态 - 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入驻13家机构[7] - 数字医疗领域集聚产业链企业超240家建成全市首个数字医疗特色园区[6] - 打造数字医疗概念验证平台矩阵引进国家医疗装备中试验证平台等专业平台[6]
“反内卷”系列专题之二:居民如何“反内卷”?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07 08:45
居民“内卷”群体 - 2018 - 2023年中国居民周均工作时间升至48.3小时/周,日均多21分钟,消费时间从80分钟/日降至43分钟/日[17] - 2018 - 2023年制造业工作时间增加0.7小时,2021年后生产性服务业跳升3.7小时,信息技术业涨幅9.5小时;地产基建、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回落1.7、0.5小时[20][21] - 25 - 34岁就业人员周均工作时长从2018年46.7小时增至2023年50.8小时,45 - 54岁增加3.6小时;25岁以下、35 - 44岁分别增加0.3、0.8小时,55岁以上减少2.3小时[4] 居民“反内卷”方法 - “弹性”工作制等政策使“五一”假期社零增速(6.3%)近两年首升,但未解决工作时间长问题[29] - 关税冲击可引导就业从制造业向生活性服务业流入,过去二十年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占比+7pct,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比 - 5pct[5][39] - 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至 - 3.8%,生活性服务业工资涨幅18.1%超制造业(10.7%)[44] “反内卷”长期方向 - 人均GDP 1 - 3万美元、城镇化率70% - 80%时,服务占总消费比重年均提升约0.6%[59] - 2025年6月演唱会、音乐节等票房达30.7亿元,2024年北京、上海“卖家所在地”社零 - 2.7%、 - 3.1%,“消费者所在地”消费支出增速4.5%、0.4%[74] - 近年服务业潜在投资缺口或达1.5万亿,2025年5月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15.3%,2025年Q2零售、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新增岗位占比上行1.6、1.1、0.6pct[83] 生产高频跟踪 - 本周高炉开工率同比持平前周(0.7%),表观消费同比较前周+1.3pct至 - 0.7%,钢材社会库存回升[99] - 本周化工链开工回升,纯碱、PTA、涤纶长丝开工同比分别+1.9pct至 - 3.5%、+0.4pct至2.2%、+0.5pct至4.2%;汽车半钢胎开工率同比 - 7.7pct至 - 9.0%[100] 需求高频跟踪 - 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 - 37.8pct至 - 32.7%,三线同比 - 33.4pct至 - 56.4%,一、二线分别 - 17.5pct至 - 21.4%、 - 51.1pct至 - 26.6%[117] - 上周铁路、公路货运量同比分别+0.9pct至3.3%、+1.7pct至2.4%;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 - 3pct至0.6%,集装箱吞吐量同比+0.4pct至5.8%[121] 物价高频跟踪 - 本周鸡蛋、水果、蔬菜、猪肉价格环比分别 - 2.2%、 - 0.8%、 - 0.5%、 - 0.3%[139] - 本周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环比0.3%,金属价格指数环比+1.8%,能化价格指数环比 - 1%[142]
热点思考 | 居民如何“反内卷”?(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7-07 08:27
居民内卷现象分析 - 2018年以来中国居民周均工作时间明显上升,2023年达48.3小时/周,较2018年每天多工作21分钟,导致消费时间由80分钟/日降至43分钟/日[2][9] -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卷最明显:2021年后生产性服务业周工作时间跳升3.7小时(信息技术业涨9.5小时),制造业2018-2023年增加0.7小时[2][21] - 25-34岁年轻人内卷最突出:周工作时间从2018年46.7小时增至2023年50.8小时,增幅超4小时[3][28] 反内卷政策与机制 - 当前政策以弹性工作制为主:五一假期实施后社零增速达6.3%,但未解决工作时间长根本问题(中国法定休假天数显著少于日韩)[4][35] - 就业结构失衡是内卷根源: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占比存在1.5万亿缺口,工资涨幅(18.1%)显著高于制造业(10.7%)[5][61] - 自平衡机制显现:2021年后就业流向转向时薪更高的生活服务业,如卫生业周工作时长减少1.5小时但时薪增加9.3元/小时[5][73] 服务消费转型趋势 - 全球经验显示人均GDP达1-3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占比年均提升0.6%,中国城镇化率70%阶段将强化该趋势[6][85][86] - 老龄化加速服务需求:老龄化率每升1pct服务消费占比升1.3pct,未来10年主力消费群体年均增速0.3%超总人口[6][93][98] - 家庭小型化激发新需求:中国户均2.8人背景下,上海等低出生率地区享受型消费占比超全国0.4-0.7pct[101][103] 服务供给端变化 - 2025年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达15.3%,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领域投资增速分别提升22.7、12.2pct[7][126][134] - 2025Q2零售/生活服务/医疗健康行业新增岗位占比分别提升1.6、1.1、0.6pct,旅游相关岗位需求增长26.8%[7][126][139] - 服务供需缺口达1.5万亿,文体娱等行业就业占比显著低于历史趋势[61][68][69]
深度专题 | 新“三万亿”投资会在哪?(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25 14:54
服务业投资缺口与潜在空间 - 当前服务业实际投资与潜在投资间存在3.3万亿缺口,其中服务消费潜在缺口接近3万亿,对应1.8万亿投资缺口,另外1.5万亿缺口源于投资占比与增加值趋势背离 [2]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达2093元,全国总缺口近3万亿 [2][10] - 出行类服务业(住宿餐饮、教文娱)投资占比自2016年回落0.9pct,缺口约0.9万亿;民生类(卫生、教育、居民服务)投资缺口自2014年持续扩大 [22] 消费服务化长期趋势 - 人均GDP达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占比年均提升0.6pct,1-3万美元阶段该趋势加速 [3][43] - 老龄化率每提升1pct,服务消费占比上行1.3pct,未来10年主力消费群体年均增长0.3% [51][55] - 家庭小型化推动服务需求释放:中国户均规模降至2.8人,日本单身家庭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1.8%)显著高于多人家庭(9.9%) [59][63] 国际经验与投资方向 - 日本在人均GDP 2万美元时服务业投资占比达11.6%,中国当前仅6.9%,潜在增量空间3.7万亿 [4][90] - 美日韩服务业供需形成正向循环:日本60-90年代服务业固定资产占比提升19.5pct,美国投资与增加值占比同步波动 [68][74] - 家庭服务与适老化是重点领域:日本家庭服务CPI涨幅达4.3倍,2003年疗养床位占比提升20.8pct [5][97][115] 中国服务业结构性机会 - 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10.1%,显著低于日本(17.3%)和韩国(14.6%),文体娱、卫生业供给缺口突出 [7][134][139] - 2023年服务业就业占比回落至-3.8%,卫生、文体娱等领域工资涨幅高于制造业,反映供给不足 [141][147] - 家政行业用工缺口达2000万,2025年政策推动年培训150万人次;适老化改造覆盖住宿餐饮、文体娱等多行业 [168][177] 当前投资动态 - 2025年4月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超10%,创2017年来新高,卫生(民间+9.9%)、文体娱(民间+7.9%)领涨 [158][163] - 影视供给仅恢复至历史趋势6.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远低于日本(19㎡)、美国(16㎡) [152][154]
一年开了近200家!没想到云南竟藏着这么多爆款首店
36氪· 2025-06-23 02:26
首店经济总体概况 - 2024年云南共引入199家各类首店,涵盖餐饮、零售、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文体娱五大业态 [1] - 省级首店占比最高达47.7%(95家),城市级首店占比45.2%(90家),区域级首店占比7%(14家) [1] - 昆明吸纳184家首店占比92.5%,玉溪、保山、曲靖分别引入8家、9家和4家首店 [6] 业态分布格局 - 餐饮和零售业态占比最高,分别为45.2%和34.7%,构成首店经济"双引擎" [3] - 文体娱、生活服务、儿童亲子业态占比20%但增速迅猛 [3] - 餐饮业态首店90家占比45.2%,中式餐饮占35.6%,休闲餐饮占30% [12] - 零售首店69家,服装类占比68.1%,时尚生活类29%,超市类2.9% [17] - 文体娱首店17家,娱乐休闲占比52.9%,文化艺术17.6%,体育运动23.5% [19] - 生活服务首店17家,丽人养生占比41.2%,配套零售23.5% [22] 城市与项目分布 - 昆明新迎新城购物中心以24家首店成为"首店收割机",同德·昆明广场21家,昆明海乐世界19家 [9] - 同德·昆明广场引入17家餐饮首店,覆盖多种菜系 [15] - 昆明恒隆广场引进10多家特色餐饮首店,完善多元餐饮矩阵 [15] - 昆明新迎新城购物中心聚集11家高性价比餐饮首店 [15] - 昆明王府井奥莱·滇池小镇引入9家国际运动与轻奢品牌首店 [18] - 昆明顺城购物中心强化"轻奢生活方式中心"标签 [18] - 保山隆阳吾悦广场填补中端服装市场缺口 [18] 业态创新与特色 - 餐饮首店创新"本土特色与地方风味融合"模式,如"川渝风味+云南食材" [13] - 零售市场多元化与年轻化趋势明显,日系杂货店和防晒户外用品受追捧 [18] - 文体娱首店带来创新体验,如沉浸式剧场和室内攀岩 [19] - 生活服务首店聚焦丽人养生与配套服务,提升社区商业体验 [22] - 特色案例:德和罐头公司云南首店成为伴手礼热门,AI换装摄影带动试衣率提升 [22] 发展趋势 - 地州城市将挖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与商业结合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4] - 业态联动与场景创新成为新玩法,推动商业生态高质量发展 [24]
年中展望 | 星火燎原(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09 14:22
产业蜕变与政策革新 - 2022年以来经济转型进入新阶段,地产链条对经济贡献趋势性下行,非地产基建相关行业增速保持在5%~6%较高区间,呈现产业"冰火两重天"现象 [8][10] - 转型压力集中在终端需求,导致PPI承压同时CPI表现更弱,中下游产能利用率降至73.5%明显低于上游79% [14][18] - 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比达16.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10%接近地产产业链比重,新动能渐成燎原之势 [43][47] - 2024年9月政策框架全面优化启动,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4%,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超1.6万亿,新阶段供给侧改革思路成型 [36][38] 外部冲击加速产业升级 - 关税1.0时期汽车产业从进口组装转向零部件国产替代和整车出口,手机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从20%升至50% [66][68] - 2025年低附加值消费品出口占比下降,新三样、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从13.1%升至22.7% [77][85] - 对美出口占比从19.1%降至14.2%,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从28.4%提升至36.6% [84][86] - 47%对美出口商品具有"难替代性",包括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供应链难脱钩行业 [107][117] 反内卷与服务业开放 - 反内卷政策站位提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关键任务 [151][152] - 涉及内卷行业民营公司占比超50%,将通过绿色化、智能化政策淘汰落后产能 [159][161] - 服务业就业占比偏离趋势线,文体娱行业偏离达6个百分点,存在严重供给不足 [165][167] - 2025年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或从9.1%放缓至6.7%,服务业投资从负增长反弹至4.1%形成对冲 [177][178]
"见微知著”系列专题之七:就业"新趋势”?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29 14:52
就业趋势 - 就业从“追求高薪”转向“反内卷”,2021年后就业向工作时间短、时薪高的行业迁移,如2021 - 2023年卫生业周工作时长减少1.5小时,时薪增加9.3元/小时,就业占比上行0.2pct[3][65] - 区域工资“收敛化”、就业“消费化”,2019 - 2023年东部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同比7.5%,中西部为7.1%,差距缩小;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向中西部集聚,如中西部住宿餐饮、批零等行业就业人员占比与东部差距缩小[5] - 部分私营与灵活就业人员在“涨薪”,2024年私营单位生活性服务业如教育、批发零售等工资增速较高,分别为8.9%、5.3%;2024年来灵活就业者收入回升,Q3同比较上季度上行5.2pct[7][10] 工资情况 - 202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12.4万元,同比降至2.8%,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拖累较大,公用事业、教育、交通运输工资增速相对稳定[44] - 制造业工资整体稳定,轻工纺服、金属制品业工资增速上行,如金属制品工资增速提升显著,回升21.8pct至24.8%[52] 生产高频 - 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基建开工有所走弱,本周高炉开工率同比 - 0.4pct至2.1%,表观消费略有回升,同比较前周上行 + 0.1pct至 - 4.8%[164] 需求高频 - 新房成交边际改善,汽车消费持续走强,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 + 14.2pct至0.9%,乘用车零售、批发量同比回升[188][205] 物价高频 - 农产品、工业品价格均有回落,本周猪肉、蔬菜、水果、鸡蛋价格环比分别 - 0.2%、 - 1.1%、 - 1.5%、 - 1.3%[224]
热点思考 | 消费困局的“盲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1:27
服务消费修复症结 - 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恢复偏慢,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达13.9pct,而商品、可选商品消费缺口仅2.9pct、6.2pct [2][8] - 收入并非服务消费修复主因,商品消费倾向恢复显著优于服务消费,可选商品消费倾向恢复也更好 [2][8] - 工作时间拉长挤占闲暇时间,2023年居民日均有酬劳动时间6小时23分,较2018年增加119分钟,商品消费可通过网购实现而服务消费高度依赖闲暇时间 [2][19] - 国内城镇居民周均工作时间48.7小时,显著高于日本(32.6小时)、韩国(36.6小时),消费向假期集中,长假对社零单月影响可达0.5pct [3][24][30] - 国内法定最低休假天数18天(2025年),明显低于日本(29天)、韩国(30天) [3][30] 服务消费供给约束 - 服务业为非贸易部门,供给不足直接约束需求,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至-3.8%,供给缺口体现在核心服务价格同比高于核心商品 [4][49]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修复更慢,2023年文体娱、教育业就业占比分别较历史趋势下行6pct、2.8pct,文体娱、教育业增加值较历史趋势偏差达-26.1%、-11.6% [4][60] - 中观数据显示供给不足:2024年人均体育场面积3㎡,低于日本(19㎡)、新加坡(9.3㎡);2025年电影供应数仅为历史趋势6.3%,而韩国、日本已回升至114.4%、79.1% [5][70][77] 供给约束成因 - 企业家信心不足导致投资滞后,2021年后服务业投资转为盈利驱动,销售净利率变化领先投资1-2个季度,2023-2024年卫生业购置固定资产增速较2019年回落23.6pct [6][81][90] - 生活性服务业成本率高企,2023-2024年居民服务、教育业成本率分别达109.4%、104.8%,较2019年上行15pct、13pct;文体娱现金流量比率19.8%,较2020-2022年均值下行3.2pct [6][96] - 监管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如教育领域禁止节假日学科培训,影视行业加强内容审核,游戏行业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充值行为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