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

搜索文档
金信基金杨超:构建四维投资框架 看好芯片和大飞机方向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15:28
金信基金杨超:构建四维投资框架 看好芯片和大飞机方向 ◎记者 赵明超 过去几个月来,市场稳步上行。接下来行情将如何演绎?站在当前时点,看好哪些投资机会?金信基金 研究总监杨超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场估值仍在合理水平,低利率环境有望推动更多资 金流向权益市场。在中国科技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看好科技板块后市机会,尤其是国产芯片 和国产大飞机。 杨超构建了周期、成长、主题、市场风格四大维度的投资框架,从精选阿尔法角度出发,在全市场精选 行业及个股配置。 具体来看,周期维度是投资框架的基石,成长维度解决的是投资空间问题,主题和市场风格维度则是帮 助提升投资效率。"如果选择的板块既能处于周期底部拐点,又能与市场热点主题和风格契合,收益空 间会更大,投资体验也会更好。"杨超说。 杨超表示,在投资组合中,不会主观设定各要素的占比比例,而是根据不同市场环境动态调整。"在市 场比较弱、风险偏好低的时候,周期底部因素的权重会更高一些;如果市场较好,可能会对成长性、主 题热点给的权重更高。"杨超说。 在杨超看来,在左侧逆向布局并非"盲目抄底",须综合平衡"时间成本"与"收益空间",左侧布局要找短 期盈利有改善迹 ...
拥有9个GDP万亿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打样未来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06:01
记者丨柳宁馨 编辑丨李博 "早上从上海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嘉兴,随后赶去苏州开会,晚上回上海,一天就可以实现跨 城往返。今年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后,各地来往嘉兴更加方便,也会带来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的集 聚。"嘉兴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磊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经常往来上海、嘉兴、苏州等城市。此前,张磊在苏州成立了苏州恩赫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频谱领域的创业,后续为低空产业应用做配套。 如果乘坐高铁,张磊行程所需时间还会缩短,从上海出发到嘉兴仅需半小时,到苏州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日益紧密相连,产业趋于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 今年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科创企业出圈,中国的大模型企业创新影响波及全球。此外,越 来越多的外国人被"China Travel"种草,从上海的外滩观光,再到进阶版的苏州园林游,长三角城市群 的不少城市成为外国游客打卡点。 这些现象级爆发,对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来说,仅是一斑,但窥之可见全豹。 划"圈"进"群" 在卫星拍摄的我国城市灯光夜景图上,以上海为核心 ...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 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9:51
"早上从上海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嘉兴,随后赶去苏州开会,晚上回上海,一天就可以实现跨 城往返。今年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后,各地来往嘉兴更加方便,也会带来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的集 聚。"嘉兴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磊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经常往来上海、嘉兴、苏州等城市。此前,张磊在苏州成立了苏州恩赫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频谱领域的创业,后续为低空产业应用做配套。 如果乘坐高铁,张磊行程所需时间还会缩短,从上海出发到嘉兴仅需半小时,到苏州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日益紧密相连,产业趋于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 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 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 世界级城市群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 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被列入其中,也是唯一代表发展中国 ...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2:4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早上从上海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嘉兴,随后赶去苏州开会,晚上回上海,一天就可以实现跨 城往返。今年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后,各地来往嘉兴更加方便,也会带来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的集 聚。"嘉兴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磊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经常往来上海、嘉兴、苏州等城市。此前,张磊在苏州成立了苏州恩赫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频谱领域的创业,后续为低空产业应用做配套。 如果乘坐高铁,张磊行程所需时间还会缩短,从上海出发到嘉兴仅需半小时,到苏州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日益紧密相连,产业趋于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 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 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 世界级城市群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 中心的长三角 ...
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央视网· 2025-09-18 12:24
产业发展成果 - 江苏累计实施61000余家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 基本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 - 形成高端仪器 光伏 大飞机 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量居全国首位[3] - 2024年造船市场份额占全球比重超25% 产业持续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5] 经济表现 - 2024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5] -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5] 科技创新建设 - 打造苏州实验室 紫金山实验室 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7]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200家 总数全国第一[7]
重磅文件定调!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8-29 15:02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战略 - 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5]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 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 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推进同城化发展 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5] - 中心城市 都市圈 城市群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 周边地区提供劳动力和制造业 城市群形成产业配套和紧密协作 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6] 超大特大城市发展重点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做强做精核心功能 控制规模 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提升全球高端生产要素配置能力 [7] - 支持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提升原创性 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7] - 超大城市有7座(上海 北京 深圳 重庆 广州 成都 天津) 特大城市有15座(武汉 东莞 西安等) 科技驱动成为中心城市发展关键 [8][9] 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 城市群 都市圈内部高铁 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有较大增长空间 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铁路长223.8公里 总投资670.97亿元 [7] - 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启动规划建设方案预研招标 预计与港深西部铁路协同 成渝中线高铁已全线动工 [7] 中小城市与县城发展策略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 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11]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 推动人口持续流出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支持边境城镇增强稳边固边能力 [11] - 2024年全国GDP千亿县数量增至62个 GDP超2000亿县10个 超3000亿县5个(昆山 江阴 张家港 常熟 晋江) 昆山和江阴GDP超5000亿 [11] 超级县镇人口与产业集聚 - 全国有6个GDP总量突破千亿元的镇级单位(千亿镇) 另有10多个超级镇GDP超500亿元 [11] - 广东有21个超级镇人口超30万人 其中9个镇常住人口超50万人 江苏玉山镇和杨舍镇常住人口均超50万人 [12] - 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 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12]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 县域人口差异显著 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 其中246个县域少于10万人 [12] - 山西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通过"大部制" 扁平化改革降低机构 编制 人员数量 提升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13][14]
重磅文件定调!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8-29 13:03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 主的阶段。 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下称"意见")提到,我国正处于城 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 此背景下,《意见》擘画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未来蓝图。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根据《解放日报》报道,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横跨大飞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高 端装备等前沿领域;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能在4小时车程内实现全部配套……前不久,长三角先 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揭牌。一个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耦合为显著特征的世界级产业共同体,正 在长三角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加速成型。以大飞机产业为例,南京专注于燃油系统研发,杭州承担中 机身装配重任,合肥则在氧气系统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400公里半径内集聚了全国超1/3的装机配套供 应商。这种"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服务在长三角"的分工模式,使得大飞机的国产化率从项目启动 时的10%大幅提升至如今的60%。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也是当前我国增加投资的重要空间。 ...
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维护产业安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38
产业安全战略核心 - 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 需通过增强产业韧性 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来维护产业发展质量 [1] 产业规模扩张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 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2] - 高速动车组从引进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复兴号"商用仅用13年 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 [2] - 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量子通信等领域持续取得新成果 [2] - 需保持工业和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以巩固规模优势 [2] 产业结构升级 - 低水平重复投资会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和内卷式竞争 危害产业安全 [3] - 提升数字化水平:深圳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近5万亿元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约1/3 [3] - 推动绿色低碳化: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 壮大绿色产品供给 [3] - 发展先进产业集群:已建成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覆盖重点产业链 [3] 产业韧性建设 - 需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技术韧性 构建多元供应体系增强供应链韧性 [4] - 推广"链长+链主+隐形冠军"协同模式增强组织韧性 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增强治理韧性 [4] 科技创新突破 - 重点支持"从0到1"原始创新 加强传统基础领域技术沉淀 保障研发投入长期性 [4] - 在量子计算 类脑智能 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建设重大创新基础设施 改变前沿技术供给不足局面 [4] - 推动"从1到100"科技成果转化 结合现有技术和产业优势 [4] 对外开放深化 - 对外投资和全球产能布局加快 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关联紧密 [5] -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在数据流动 政府采购 知识产权领域开展压力测试 [5] - 压缩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优化新兴产业监管 共建新能源 人工智能等跨国合作平台 [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央视网· 2025-08-23 11:4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旨在提升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 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1] - 长三角地区通过低空飞行航线实现江苏昆山至上海杨浦20分钟通达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4小时内可解决 [1] - 上半年长三角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达251万人次 显示区域高度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 [1] 科技创新与协同攻关 - 发布第二批12家跨区域创新联合体 聚焦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和海洋科技等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2] - 实施三批共72项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 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突破 [2] - 长三角拥有近全国一半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聚28个重大科研设施和超4.9万台大型科学仪器 [2] 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 长三角工业机器人出口数量约占全国一半 某上海机器人企业服务机器人出货量超10万台 [2] - 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协同发展大飞机 集成电路 新材料和高端装备等国家级产业集群 [3] - 区域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形成以上海为龙头 苏浙为支撑 安徽为腹地的产业分工体系 [3] 经济表现与贸易数据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达8.16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37.4% [3] -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总量突破16万亿元 占全国GDP比重持续提升 [3]
聚力创新 争当“上进生”——“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安徽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08-19 19:2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长三角区域占全国土地面积4% 但经济总量占全国近25% 2025年一季度GDP总量超8万亿元 [2] - 安徽省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元新台阶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全国第一 [2] - 安徽省深化与沪苏浙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发展新质生产力 汽车零部件企业超2700户 零部件营收占汽车产业链总营收近50% [3][4] 产业协同与创新 - 工业机器人企业埃夫特90%以上高端客户集中在长三角锂电、光伏、3C电子、新能源汽车行业 [3] - 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形成"主制造商-供应商"体系 安徽应流集团自主研发高温合金叶片应用于C919/C929 合肥企业承担氧气系统等国产化任务 [3] - 新能源汽车"4小时生态圈"成型 安徽拥有奇瑞、江淮、蔚来、比亚迪等整车龙头 带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发展 [3][4] - 长三角机器人高速高精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 安徽牵头6个创新联合体 实施90个国家级/省级项目 覆盖量子通信、汽车轻量化等领域 [4] 科技创新突破 - 合肥与上海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 实现光源技术资源共享 合肥布局13个大科学装置 [5] - 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两心同创"计划 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本源量子与上海超算中心实现"量超融合" [5] - 安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领域专利和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聚变能源商业化全球领先 "人造太阳"创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5][6]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通过大科学装置推动"沿途下蛋"成果转化 促进产业与人才集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