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城化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2:4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早上从上海出发,开车一个半小时就到达嘉兴,随后赶去苏州开会,晚上回上海,一天就可以实现跨 城往返。今年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后,各地来往嘉兴更加方便,也会带来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的集 聚。"嘉兴恩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磊是低空经济领域的创业者,经常往来上海、嘉兴、苏州等城市。此前,张磊在苏州成立了苏州恩赫 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磁频谱领域的创业,后续为低空产业应用做配套。 如果乘坐高铁,张磊行程所需时间还会缩短,从上海出发到嘉兴仅需半小时,到苏州只要20多分钟。 交通日益紧密相连,产业趋于深度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全球经济的竞争,更多是城市群的竞争。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 世界级城市群。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 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是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排头兵。 世界级城市群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在1976年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 中心的长三角 ...
南京都市圈的下一张牌,怎么打?
36氪· 2025-09-17 02:39
规划编制进展 - 南京市发改委牵头开展新一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已组织召开两场专题座谈会 [1] - 规划编制课题总负责人指出 南京都市圈正处于从地理临近迈向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将进入2.0建设阶段 [1] 发展基础优势 - 南京都市圈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经过近二十年探索发展 [1] - 都市圈建设起步早发展周期长 布局成熟 已实施南京与马鞍山、滁州、扬州、镇江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2] - 具备文化根脉一致性的优势 同属淮扬文化圈 饮食语言文化认同高度融合 [3] - 商业交流基础深厚 2005年前后已实现南京新街口至马鞍山市区的免费大巴直通 促进商业消费一体化 [3] - 作为跨省域都市圈 能从政策层面获得更多支持与重视 [3] 交通建设成果 -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成形 截至2023年底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67.46公里 [4][5] - 实现南京到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高铁或城际1小时通达 高快速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 [5] - 2023年8月起开通铁路e卡通业务 实现南京至都市圈内多城市二维码随到随走 [5] 经济发展表现 - 2020年GDP总量4.18万亿元 2024年达5.44万亿元 增量超万亿元 [5] - 在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 GDP总量排名第二 人均GDP排名第二 常住人口排名第三 外资利用及港口吞吐量排名第二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万亿元 排名第一 [6] 产业协同发展 - 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产业一体化 形成有机分工布局 如南京在滁州设产业园区 与马鞍山共建产业合作区 与淮安共建宁淮经济合作区 [5] - 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强链 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突围 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车用芯片、固态电池、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 [7] - 创新推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 推动江宁经开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 [7]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打造产业协同创新都市圈、以人为本宜居都市圈、安全保障韧性都市圈、生态优先绿色都市圈、便捷高效智慧都市圈 [7] - 推进一体化与同城化建设 包括规划一体化、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8] - 具体措施包括公共服务互认共享、提升异地就医便捷度、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8] - 借鉴广州佛山同城化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 实现大型交通设施共享候机厅 促进数据互通互享 形成同城化社交模式 [9]
“苏超”对决话情谊 宁镇同城谱新篇
南京日报· 2025-08-29 00:52
地缘与文化联系 - 南京与镇江地理距离最近 两城山水相连且历史渊源深厚 北宋王安石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印证两地咫尺之遥 [3][7] - 同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共享六朝文化 宁镇方言均为江淮官话 鸭血粉丝汤和锅盖面等美食文化互通 南京鼓楼区有以镇江命名的道路 [7] - 西津渡曾称金陵渡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成为千年渊源见证 镇江被誉为"一城山水半城诗" 南京获"世界文学之都"称号 [7] 城市规划与产业协同 - 2020年共同编制G312产业创新走廊及宁镇合作示范区空间规划 研究成果纳入江苏省及两地2035年国土空间总规 [8] - 构建"一心 双带 多点"空间发展新格局 深化毗邻地区空间结构 建立都市圈创新转化协同区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 [8] - 句容宝华与南京仙林仅一河之隔 超5万名南京市民在宝华置业 实现"住在宝华 工作在仙林"的日常通勤模式 [9]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 - 2021年S6宁句城际开通 马群至句容最快40分钟 无缝衔接南京地铁2号线 日均运送1872人次高铁互补形成双轨通勤 [10][12] - 高铁最快车次仅需19分钟 每天数十趟列车往返 公路包括沪宁高速 312国道等多条要道 自驾最快1小时可达 [12] - 南京开通7条至句容地面公交线 实现公交同城化通勤 协调打通跨界断头路 规划宁镇轨道交通线促进快速联系 [8][13] 同城化生活与产业融合 - 交通网络促进商贸旅游融合 南京游客赴镇江品美食游金山寺 镇江市民到南京逛夫子庙新街口 扩大城市"朋友圈" [13] - 宝华新城商场学校公园配套与南京无缝对接 模糊行政边界 312国道宁镇界至七乡河段通车后将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 [9][12] - 七乡河过江通道连接线与G312立交统一方案实现各方向快速转换 推动宝华与南京镇江方向的快速联系 [8]
香港人反向代购热潮越来越火
36氪· 2025-08-12 04:15
香港北上消费趋势 - 香港居民北上消费规模达300至500港元,生活服务类消费占比超过80%,包括健康美容及个人服务 [3] - 汇率优势使香港居民在大湾区购买力提升,深圳成为置业首选城市,其次为广州、中山及珠海 [2] - 消费范围从大湾区扩展至长沙、重庆等网红城市,高铁网络加强交通便利性 [3] 反向代购现象 - 反向代购潮始于2023年,从深圳向香港代购食品饮料等商品,单趟利润可达数百元 [5] - 2024年代购业务规模化,团队月收入达20万元,部分商户在香港开设内地爆品门店 [5] - 代购品类从奶茶扩展至多元化商品,形成稳定产业链并持续升温 [5][6] 历史代购模式演变 - 2005年起内地兴起港货代购潮,奶粉、奢侈品及电子产品成为热门品类 [9][12] - 2014年港货代购达到巅峰,依托香港的国际商品品质及价格优势 [13][14] - 近年内地电商及跨境购发展削弱港货吸引力,消费趋势逆转为北上消费主导 [15] 内地品牌南下扩张 - 过去两年约50个内地品牌进入香港市场,以茶饮及餐饮品牌为先导 [16] - 折扣店好特卖在香港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可乐售价低至2元 [17] - 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小鹏及蔚来在香港市场能见度显著提升 [18] 电商巨头布局香港 - 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重点发展香港业务,涉及电商及实体零售业态 [19] - 京东拟收购佳宝超市,探索通过并购实现本地化运营 [19] - 内地品牌进入加剧香港市场竞争,同时丰富零售生态多样性 [19] 双向商业融合 - 香港与内地商业深度联动,K11等项目融合艺术商业与港式风格成为深圳地标 [21] - 香港贸发局推动港商拓展内销市场,例如通过琼港合作参与海南消博会 [21] - "双城化"趋势加速,香港居民北上消费与内地品牌南下形成双向循环 [22]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1:34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1]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1]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1] 企业协作与产业链发展 - 2024年成都都市圈跨市合作企业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2]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6]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8] - 成资"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8] 产业协同模式与创新 - 推行"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协作模式,五年内9条产业链产值破万亿元 [7][9]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中试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8] - 天府大道科创走廊集聚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 [7] 机制体制创新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跃升 [1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约6500家增至2024年1.3万家 [13] - 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边界,如共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13] 区域协同活力 - 2024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 [10] - 德眉资三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10]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5]
五年同城化进阶,从“四市协同”到万亿产业共同体的跨越 | 万千气象看成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9 01:29
经济总量与集中度 - 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2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 - 四市GDP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的46%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48.5%,土地占比仅6.8%却贡献近半经济产出 [2] - 目标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 [2] 企业协作与产业协同 - 2024年跨市合作规上企业数量达2860家,同比增长21.8%,增速为GDP增速的3.7倍 [3] - 形成"成都研发+德阳制造"模式,产品迭代速度提升30% [8] - 菲斯特科技计划在眉山建成全球最大激光显示光学屏制造基地 [9] - 成都400余户供应商为德阳东汽等链主企业配套,成资80余户企业围绕中车实现产品配套 [3] 创新体系与产业链 - 建成省级中试平台21个(占全省60%),市级平台135个同比增长48.4% [11] - "天府科创贷"发放贷款超百亿元,四市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 [11] -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产值突破2900亿元,集聚企业近3000家 [11] - 形成9条万亿级产业链,19个产业生态圈联盟完成组建 [13] 产业协作模式 - 发展"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成果+转化"等协作分工模式 [9] - 沿天府大道布局加州智慧城、华为大数据中心等创新载体,形成科创走廊 [9] - 金牛-什邡、天府新区-仁寿等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13] - 2024年1-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德眉资三市实现两位数增长 [13] 机制创新与要素流动 - 建立五级工作机制和"1+1+N"规划体系,实现"共绘一张图"治理 [17] -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增至1.3万家(近两倍增长) [17] - 日均跨市流动超68万人次,形成"1小时通勤圈" [18]
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7-01 12:33
深中通道通车周年成果 - 深中通道通车一年累计车流超2900万车次,日均8.6万车次,跨市公交双边发班9.9万车次,发送旅客273万人次,日均7600人次 [1] - 两地营商环境趋同,"深中通办"事项增至735项,实现全国首创食品许可"一地办证、多地经营"模式 [1] - 中山深化审批改革,10亿元以上项目可快审快批,近2000项政务服务实现"指尖可办",近千项"一件事一次办" [1] 中山产业升级战略 - 发布"2+8"产业宏图,包括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双核引擎及8个经济开发区,推出超40个优质产业空间载体 [1] - 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涵盖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光学光电等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 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成立,将整合传媒与文旅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研学教育等特色项目 [3] 创新创业赛事布局 - 2025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项赛)落户中山,吸引50多国1920个项目参赛,90%来自尖端科创领域 [2] - 赛事形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网络,累计吸引意向投资额超2.5亿元 [2] - 中山发布多语言版本招商平台,集成政策推介、用地咨询等功能,实现数字化招商 [2]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 中国电信工业产业主研院先进智能制造分院等平台揭牌,展示中山产业升级新动能 [3] - 中山文旅集团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盘活乡村生态文化资源,助力"百千万工程" [3]
武咸城际铁路即将公交化运营配套
长江日报· 2025-05-28 01:28
武咸城际铁路公交化改造 - 湖北铁路集团轨道运营有限公司计划对武咸城际铁路站房候车区、进出站流线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拟改造工期60天,计划6月启动招标 [1] - 武咸城际铁路北起武汉武昌站,南至咸宁南站,全长90.1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共设13座客运站,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 [2] - 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将促进武汉、咸宁两地人员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武汉都市圈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 2023年湖北铁路集团对武汉至黄石、武汉至黄冈两条城际铁路进行公交化运营改造 [2] - 2024年1月24日"新城快线"正式开通,乘客可刷卡或刷码进站,随到随走 [2] - 城际铁路公交化是同城化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武汉都市圈人员往来,促进城市间合作 [2] "新城快线"运营情况 - "新城快线"已推出月票制,用户可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小程序购买 [3] - 往返月票单日最高可乘车4次,价格990元/月,相比原价1500元/月优惠明显 [3] - 今年"五一"假期累计发送旅客9.3万人次,日均1.16万人次,5月5日单日发送1.83万人次创纪录 [3] - 截至5月6日累计发送旅客超200万人次,"新城快线乘车码"小程序注册人数突破50万 [3][4] 地铁11号线运营成效 - 地铁11号线葛店段2021年开通运营,是我省首条市域地铁线路 [6] - 葛店到光谷中心城仅需20分钟,到武汉东站30分钟 [6]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运送乘客1608.50万人次 [6] - 目前研发在光谷、生产在葛店的企业有百余家,葛店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以上直接为武汉配套 [6] - 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的"新武鄂人"已超6万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