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结构调整
icon
搜索文档
美克家居欠薪欠款风波不断 回应称正采取举措优化现金流
犀牛财经· 2025-09-28 06:09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5亿元 同比下滑8.1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798万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2.76亿元有所收窄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619万元 同比大幅增长2283.26% [2] - 总资产72.58亿元 较上年度末下降8.96% [2] - 货币资金1.56亿元 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3.1% [3] 经营困境表现 - 拖欠员工2024年12月及2025年5月至8月工资 销售提成与离职赔偿金未到账 [2] - 多家供应商反映2022年装修款仍未结清 胜诉后仅支付部分款项 [3] - 2025年以来作为被告参与合同纠纷案件达十余起 [3] 历史业绩趋势 - 营收连续三年下滑 累计亏损超16亿元 [3] - 直营业务表现疲软 成本居高不下 [3] - 公司2000年上市 旗下美克美家品牌曾为国内高端家具代名词 [3] 行业环境影响 - 受房地产下行和消费紧缩影响 [3] - 公司正采取举措优化现金流 调整资产结构 [3]
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债,单月抛售超1800亿,央行连买黄金稳美元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9-22 20:59
美元资产瘦身:一场关于储备韧性的主动重塑 市场上的交易员们,早已就此展开了直接的对话。当交易员甲感慨"欧洲长债也正在被抛售,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探索"时, 交易员乙的回应更是道出了关键:"确实如此,就连日本和英国在七月都还在增持美债,唯独我们选择撤离,这说明我们的策 略存在不对称性。"这番略显随意却掷地有声的闲聊,直观地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外资的配置行为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在 关键时刻还会出现显著分化。 为何说这种分化是"策略不对称"?不妨换个角度审视。日本和英国在七月选择逆势增持美债,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对美债的风 险偏好、期限错配以及短期套利机会有着不同的评估,甚至可能是出于某种被动考量。而中国在此背景下的选择,则更像是 一种主动的、有预见性的资产结构调整。其目标并非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收益,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长期韧性的外汇储 备体系。尤其是在美元指数自特朗普再次当选以来已累计下跌超过10%的宏观背景下,过度依赖单一货币的风险已不再令人 安心。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的举动,同样引人注目。截至八月底的官方数据显示,黄金储备已增至7402万盎 司,较七月底净增6万盎司。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 ...
金价突破1980年通胀调整峰值
第一财经· 2025-09-12 00:24
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 - 现货黄金价格升至3674.27美元/盎司 创历史新高 首次突破1980年通胀调整峰值3590美元 [3] - 本月金价累计上涨约5% 今年以来涨幅已接近40% [3] - 黄金在宏观不确定性中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再次凸显 [3] 美国经济数据与政策预期 - 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大幅攀升至26.3万 创三年来新高 核心CPI环比增幅维持在0.3%高位 [3] - 8月CPI同比上涨2.9% 为七个月最大涨幅 PPI意外下滑 非农新增就业仅2.2万人 失业率升至4.3% [5] - 交易员已完全消化美联储下周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 市场预计美联储将以渐进方式重启降息周期 [5] 金价上涨驱动因素 - 特朗普政府减税与关税政策及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挑战削弱美元与美债吸引力 推动资金流入黄金 [7] - 黄金被视为对冲通胀和货币贬值的独特角色 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强化其作用 [7] - 市场流动性增强及ETF等产品使投资者便捷配置黄金 伦敦金库黄金储备总价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7] 机构观点与价格预测 - 高盛预计2025年底金价或升至3700美元 2026年中有望突破4000美元 若美元资产资金外流可能触及4500至5000美元 [7] - 央行持续购金 私人投资者加仓及美元资产信任削弱共同推动金价进入新阶段 [7] - 黄金在央行储备中比重持续上升 已超过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 [8] 黄金行情持续性分析 - 黄金行情持续性来自广泛投资者基础与政策不确定性 不仅是通胀对冲工具 更是全球资产结构调整受益者 [9] - 与1980年短期暴涨不同 本轮金价上涨波动性明显降低 [7] - 黄金年内已逾30次刷新名义纪录高位 [9]
调整资产结构 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证券时报· 2025-08-04 18:42
银行业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践与成效 - 银行业通过调整资产结构聚焦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五大领域,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 国有大行带头攻坚,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3 1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普惠贷款余额2 9万亿元 [1] 中小银行在"五篇大文章"中的差异化表现 - 桂林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01 13亿元,同比增长超30% [2] - 上海农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150亿元,同比增长24 29% [2] - 徽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160亿元,同比增长超40%,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 [2] - 中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417 59亿元,同比增长超20%,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900亿元 [2] 银行业在数据与业务层面面临的挑战 - 宁波银行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505 44亿元,低于A股城商行均值 [3] - 平安银行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 [3] - 国内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占比普遍低于国际大行,2024年仅4家银行投入占比超5%,个别不足3%,而花旗集团2023年占比达11 61% [3] - 养老金融领域产品创新不足,第三支柱发展缓慢,银行需提升产品吸引力 [3] 银行业数据治理与业务发展建议 - 行业存在数据口径不一、命名不规范问题,需统一标准以提升考核客观性 [4] - 大银行需避免"偏科",均衡发展科技、普惠等领域 [3] - 中小银行应先深耕特色领域再适度拓展,形成与大银行的互补格局 [3] 行业整体进展与未来方向 - 银行业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推进中成效初显,但资产结构调整、业务均衡发展和数据治理仍需持续优化 [4]
卖掉唯一住房的人
虎嗅· 2025-07-30 01:05
房产市场趋势 - 中国家庭对房产的传统信仰正在被重塑 部分人群选择出售唯一住房以应对财富缩水或刚性支出需求[1][2] - 杭州2021年房价处于历史高位 部分区域涨幅显著 但2023年后市场出现明显震荡[4][9] - 金华楼市经历剧烈波动 2020年置换需求旺盛时房价坚挺 但2023年出售需降价30万仍面临买家压价[7][8][9] 购房者财务分析 - 杭州案例显示高位购房家庭总亏损超100万 包含装修费 增值税 中介费及房贷利息等综合成本[16] - 典型购房者采用高杠杆模式 如金华案例首付80万搭配月供1.2万 占总收入比例过高[8][13] - 北京郊区房产2015-2024年实现价值翻倍 显示不同城市房产投资回报差异显著[21] 职业与房产关联 -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程序员)面临35岁职业瓶颈 直接影响房贷偿还能力[16] - 房地产行业从业者因行业震荡被迫转行 40岁以上转型尤为困难[17] - 销售行业收入不稳定导致月供危机 促使家庭出售房产缓解现金流压力[13][14] 居住模式转型 - 租房成本显著低于购房 杭州案例显示原月供1.2万可覆盖四个月租金[24] - 天津案例展示小户型租赁优势 月供从9000元降至1700元 释放现金流用于消费与投资[22] - 部分家庭开始接受"东京八平米"式生活方式 将生活空间延伸至城市公共设施[22] 新兴经济形态 - 自媒体成为房产出售者再就业渠道 案例显示账号粉丝从9000增长至6万并实现月收入0.8-2万[26][32] - 知识付费与代运营业务成为新收入来源 部分从业者探索MCN机构发展路径[35] - 灵活就业者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 拒绝过度加班文化 重新定义职业安全感[36][38]
浙商银行一季报:资负结构继续调整,客户存款规模首破2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07:42
资产与负债规模 - 公司客户存款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40.79亿元,增长4.37% [2] - 公司资产总额3.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4%,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1.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1% [2] - 公司负债总额3.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7%,主要得益于客户存款的大幅提升 [2] 经营策略转型 - 公司推动经营从资产驱动转型向负债驱动转变,持续压降存款付息率 [2] - 公司推动资产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向低风险均收益转变 [2] - 在大零售板块大幅压降高定价的互联网平台合作贷款,增配风险较低的按揭贷款 [2] - 在大公司板块加大向"五篇大文章"、小额分散资产和善标一二三级客户的资源倾斜力度 [2] 经营业绩 - 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1.05亿元,同比减少13.02亿元,下降7.07% [3] - 利息净收入119.81亿元,同比增加1.38%,非利息净收入51.24亿元,同比减少14.65亿元,下降22.23% [3] - 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29.96%,同比下降5.84个百分点 [3] - 成本收入比25.49%,同比下降2.03个百分点 [3] 盈利能力 - 公司一季度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9.49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增长0.61% [4] - 利息净收入与净利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4] 资产质量 - 公司不良贷款余额259.5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1%,不良贷款率1.38%,与上年末持平 [4] - 拨备覆盖率171.21%,较上年末下降7.46个百分点 [4] - 拨备覆盖率2.36%,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4] - 公司继续保持较大减值计提力度,2024年全年处置不良资产296.29亿元,同比增加35% [4] - 2024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81.95亿元,较上年增加7.97% [4] 资本充足率 - 公司资本充足率12.18%,比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 [4] - 一级资本充足率9.60%,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4] -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38%,与上年末持平 [4]
晋商银行投资债券基金规模年增187亿 加大拨备计提上市五年净利首降12%
长江商报· 2025-04-21 00:1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57.91亿元同比微降0.2% 净利润17.5亿元同比显著下降12.6% 为港股上市五年来首次净利润下滑 [1][3] - 利息净收入41.89亿元同比下降1.1% 净利差由1.29%收窄至1.07% 净利息收益率由1.36%降至1.2% [3]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27亿元同比下降10.8% 其中承兑担保、银行卡及结算清算手续费分别减少14.5%、29.5%和60.5% [4] 资产质量与减值计提 - 信用减值损失16.75亿元同比增加17% 其中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17.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5.9% 主因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及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调整 [1][4] - 不良贷款余额35.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3亿元 但不良率1.77%微降0.01个百分点 [1][6] - 关注类贷款余额91.8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84亿元 占比由3.7%升至4.6% 主因采矿业客户受政策影响出现暂时经营困难 [6][7] 资产结构与投资调整 - 总资产规模3763.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 发放贷款及垫款净额1951.04亿元增长5.1% 其中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分别增长5.8%和7.7% [1][5][6] - 金融投资资产净额1067.96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17.6% 债券和基金投资合计983.59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187.34亿元 [1][7][8] - 债券投资总额779.93亿元增长9% 其中国债配置568.39亿元增长14.2% 基金投资203.66亿元激增152.6% [7][8] 业务板块表现 - 公司贷款不良率由2.16%升至2.19% 个人贷款不良率由2.54%降至2.28% [6] - 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由8.94亿元大幅降至3150万元 不良率由10.56%降至0.36% 主因清收处置力度加强 [6] - 采矿业公司贷款规模273.66亿元占公司贷款总额21.5% 不良率由0%升至1.57% [7] 投资收益表现 - 交易收益与投资证券所得收益净额合计9.3亿元 同比增加1.22亿元 [2][9] - 交易收益净额由-7850万元改善至1.15亿元 主因基金赎回价差收益增加及资产结构调整 [8] - 投资证券所得收益净额8.15亿元同比减少8.1% [8]
首份上市银行一季报披露 平安银行拟未来两年发行最高1000亿资本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8 14:09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8日平安银行公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并拟发行资本性债券补充资本 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下降 银行调整资产结构 零售贷款规模收缩但资产质量改善 对公信贷投放增加 经营成本下降 [2]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37.09亿元 同比下降13.1% 净利润140.96亿元 同比下降5.6% [2] - 一季度净息差降至1.83% 较去年同期下降18个基点 不良贷款率1.06% 与上年末持平 [2] 资本性债券发行规划 - 未来两年拟适时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及二级资本债券 发行规模总计不超过等值人民币1000亿元 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2] 零售业务 - 一季度零售贷款规模持续收缩 个人贷款余额17290.46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2.2% 抵押类贷款占比64.7% [3] - 高风险贷款下降 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4006.38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7.9% 消费性贷款余额4593.15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3.2% 经营性贷款余额5296.59亿元 较上年末下降0.3% [3] - 优质零售客户占比增长 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394.34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1% 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27.51亿元 一季度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145.12亿元 同比增长61.4% [3] - 零售端资产质量改善 个人贷款不良率1.32% 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2.40% 较上年末降低0.16个百分点 [3] 对公业务 - 增加对公信贷投放 企业贷款余额16826.67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7% 企业存款余额23362.25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4.0% [4] - 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1235.71亿元 同比增长13.3% 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739.56亿元 同比增长32.7% [5] - 3月末房地产相关业务余额2677.22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56.15亿元 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2.25% 较上年末上升0.46个百分点 [5] 经营成本 - 业务及管理费90.55亿元 同比下降13.2% 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74.30亿元 同比下降20.9% [5]
营收净利双降零售承压,平安银行困境中如何谋变?
新浪财经· 2025-04-01 16:18
文章核心观点 - 平安银行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面临困境,是行业周期、市场竞争及自身调整的结果,银行正通过战略调整试图扭转局面 [2] 分组1:业绩表现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降10.93%;归母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降4.19%,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尚属首次 [2] - 2024年净息差降至1.87%,较上年收窄51个基点,跌幅创2010年以来年度之最,资产端收益率从4.58%降至3.97%,负债端成本从2.27%微降至2.14% [3] - 利息净收入同比降20.8%,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降44个基点,个人贷款平均收益率降102个基点 [5] - 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14.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降18.1%,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降18.3%,理财管理费、贸易融资等收入降23.0% [6] - 全年计提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494.28亿元,较上年减少96.66亿元,零售业务减值损失占比达98.59% [7] 分组2:零售业务 - 2024年零售业务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8.2%降至48.6%,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占比从62.3%降至47.0% [9] - 2024年末信用卡流通户数为4692.61万户,较2023年末降12.9%,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3205.10亿元,较2023年降16.6% [9] - 截至2024年末,消费性贷款余额降至4746.6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约130亿元,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39%,消费性贷款不良率从1.23%升至1.35% [10] - 截至2024年末,私行客户AUM余额为19754.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增速创五年新低,户均资产规模从2023年的约2123.63万元降至2024年的2040.78万元 [13] 分组3:资产质量 - 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为57692.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为33741.0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2.4%,个人贷款余额下降10.6% [14] - 不良贷款率维持1.06%,企业贷款不良率上升0.07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攀升0.02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从41.23%升至45.49% [16] - 2024年发布156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本金总额156.53亿元,涉及客户47.25万户,2025年截至3月21日已发布44批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16] - 约140亿元“坏账”里,公司不良贷款本息达59.94亿元,个人不良贷款为100.79亿元,3月以来计划转让不良贷款本息规模超136亿元,转让起始价合计仅5.47亿元,损失率约96% [19] 分组4:监管处罚 - 2024年5月17日,因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等五大领域违法违规,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 [20] - 2025年3月12日,因在并购贷款管理等方面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300万元 [20] 分组5:战略调整 - 业务层面,重塑信贷产品体系,推进中风险、中高收益产品研发落地,重构自营渠道 [22] - 人事层面,零售条线高管调整,王军拟升任总行行长助理分管零售业务,张朝晖不再分管零售条线,方蔚豪执掌对公条线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