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股权财政
icon
搜索文档
债市日报:9月26日
新华财经· 2025-09-26 08:58
新华财经北京9月26日电(王菁)债市周五(9月26日)小幅回暖,期债表现优于现券,国债期货主力合 约全线收涨,银行间现券收益率走势稍有分化,国债基本持稳、长端国开债延续偏弱;公开市场单日净 投放4115亿元,隔夜资金利率显著回落。 机构认为,临近季末资金投放力度尚可,流动性虽不至于特别紧张但心态无法完全放松,跨月资金需求 相对较旺。本周债市多数时间震荡回调,近期机构心态分歧在明显增加。 公开市场方面,央行公告称,9月26日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658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 作利率1.40%,投标量1658亿元,中标量1658亿元。同时,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 开展了6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数据显示,当日3543亿元逆回购到期,据此计算,单日净投放4115 亿元。 【行情跟踪】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20%报114.190,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3%报107.680,5年 期主力合约涨0.06%报105.540,2年期主力合约涨0.04%报102.342。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走势小幅分化,长端国开债午后偏弱,国债表现持稳。截至发稿,30年期国 债" ...
一场财富大转移,已经开始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9-25 11:24
聊房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聊资本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资金正在进行乾坤大挪移,从楼市逐渐转移到资本市场。 最近这几个月,如果你足够的敏锐,应该会发现一个愈发明显的现象: 数据上,也能佐证这个现象。 一方面,是 地产投资额在不断减少。 去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8898亿元,同比下降了 20%; 就连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都在不断下降。 其中,华林证券就在短短半年内 两度调整 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 ,累计增幅超29%。 这则消息为什么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是 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入不断增加。 今年股市 的融资 余额,相比 较2024年底,增加了 2633.96亿元, 而且是一个月的时间,股市里 面的杠杆资金就能增加接近500亿元。 私募的 资金,今年的 管理规模已经达到 5.24万亿元 ,相比2024年底增加 6712.42亿元。 保险的资金,二季度净流入也达到 3773.9亿元。 从去年924开始,尤其是在今年,你能看到, 热钱正在调转船头,逐渐流入资本市场。 除了市场自发的流入之外,GJ队也在有意识地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 这其中就有一个信息,是大家一定要留意的。 ...
资讯早班车-2025-09-25-20250925
宝城期货· 2025-09-25 01:19
一、 宏观数据速览 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监许可【2011】1778 号 资讯早班车 资讯早班车-2025-09-25 | 发布日期 | 指标日期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当期值 | 上期值 | 去年同期值 | | --- | --- | --- | --- | --- | --- | --- | | 20250715 | 2025/06 | GDP:不变价:当季同比 | % | 5.20 | 5.40 | 4.70 | | 20250831 | 2025/08 | 制造业 PMI | % | 49.40 | 49.30 | 49.10 | | 20250831 | 2025/08 | 非制造业 PMI:商务活 动 | % | 50.30 | 50.10 | 50.30 | | 20250915 | 2025/08 |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当 | 亿元 | | 25668.00 11307.00 | 30323.00 | | | | 月值 | | | | | | 20250912 | 2025/08 | M0(流通中的现金):同 比 | % | 11.70 | 11.80 | 12.20 | | 202509 ...
经济指标没好转,股市为什么会一路上涨?
搜狐财经· 2025-08-21 02:11
股市上涨背景 - 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 同比多减0.78万亿元[3] - 非银行存款新增2.1万亿元 代表证券及基金投资热情升温[3] - 上证指数突破去年救市以来新高 推土机式上涨[3] 经济指标与股市背离 - 二季度CPI、PPI、PMI及新增信贷数据表现不佳 经济动力指标下滑[4] - 经济环境未明显上升但股市创新高 体现资本市场先行性[4][24] 经济增长动力切换 - 中国经济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 未来十年核心增长动力切换[9] - AI取代基建和房地产成为新经济推动力 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模式改变[9][13][15] AI经济对货币供应影响 - AI初期需大量资本投入研发及基础设施 带动产业投资但货币需求增长温和[10] - 阿里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于云计算及AI硬件 腾讯投资1000亿加码算力基础设施[11] - 基建和房地产通过国债发行、信贷投放及低利率显著增加货币供应量[13] 银行贷款结构变化 - AI企业贷款集中于研发、设备及人才 银行审批严格且债权融资较少[14][15] - 科技领域贷款增量占比升至七成 替代房地产和基建主导格局[15] - 基建和房地产项目获政策引导及财政支持 银行放贷宽松[17] 投资策略对比 - 大盘指数基金年化收益约9% 需克服人性弱点并长期持有[18] - 行业指数基金收益取决于行业周期 需判断政策红利及技术突破[20] - 个股投资需专业分析能力 腾讯AI应用推动游戏收入增17%(本土)及35%(国际)[21] - 个股收益率分化极端 近十年仅30%个股跑赢大盘[21] 收益数据对比 - 腾讯收益率达189% 人工智能ETF基金收益107% 沪深300指数收益21%[21] - 个股波动风险显著 海螺水泥2020年下跌超60%[21] 经济转型核心逻辑 - 中国经济从钢筋水泥转向数据算力 创新驱动阶段考验认知迭代[24][26] - 科技为发动机 股权为新航道 时代红利属于把握趋势者[26]
淄博国资收购的两家A股公司怎么样了?
齐鲁晚报网· 2025-07-31 13:13
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概况 - 地方国资对上市企业的收购活动持续活跃,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 [3][4][6] - 山东国资实控A股上市公司81家,其中青岛14家总市值1892.9亿元,烟台8家总市值2735亿元(万华化学占80%),潍坊9家321亿元,济南5家171亿元 [5] - 淄博国资持有2家上市公司(东杰智能和江化微),济宁、滨州、临沂、枣庄各持有1-2家 [6] 淄博国资收购案例详情 - 2021年11月淄博星恒以6.71亿元收购江化微11.46%股权,后续追加投资至13.7亿元获得24.79%控股权 [8] - 2021年8月淄博匠图以14.72亿元收购东杰智能29.44%股权 [8] - 2023年2月计划收购汇金科技20%股份但交易未完成 [15][16] 被收购企业业绩表现 - 江化微:2024年营收10.99亿元(+6.73%),净利润9863万元(-6.29%);2023年营收10.3亿元(+9.66%),净利润1.05亿元(-0.46%);2022年营收9.39亿元(+18.56%),净利润1.06亿元(+87.06%)[11][12][13] - 东杰智能:2021-2024年营收从13亿元降至8.07亿元,净利润从0.71亿元转为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2.48亿元,2024年-2.57亿元)[14] - 2025年一季度东杰智能营收2.6亿元(+22.65%),净利润413.55万元(+164.42%)[23] 收购后的产业协同情况 - 东杰智能在淄博设立子公司但仅涉及销售和服务业务,未开展生产制造和研发 [14] - 江化微与淄博产业互动未见公开报道 [15] - 原计划落地智能制造工厂、半导体蚀刻剂生产中心和无人驾驶研究院等项目进展不明 [14] 资本运作与基金情况 - 恒松资本创始人娄刚是淄博收购的主要操盘手 [18] - 2019年计划打造200亿科创母基金、共建百家上市公司集群,但后续进展未披露 [19][20] - 东杰智能当前市值14.12亿元仍低于收购成本14.72亿元 [23] 行业整体现象 - 潍坊国资2018年以来收购7家上市公司,5家浮亏3家"踩雷" [7] - 青岛城投投入42亿元的ST中程最终退市,市值从322亿元缩水至不足7亿元 [6] - 地方国资收购目的包括产业转型和股权财政收益,但面临管理适应和业绩下滑挑战 [21]
股权财政启航下银行业战略配置机遇
华西证券· 2025-06-12 00: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 [8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 - 2025年银行股行情持续上涨、轮动有序,国资是发动机,股权财政重塑逻辑,银行股迎来战略配置机遇 [4] - 资金面后续保险、公募有望接棒国资,基本面保交楼与化债等带来改善,政策面非对称降息使过分让利实体迎来转折,看好银行股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资为本轮银行股行情的发动机 - 银行股行情2023年国有大行领涨,2024年各类银行齐涨,2025年以来非国有大行领涨 [4][10] - 2023 - 2025Q1不同资金净流入流出情况不同,2023年ETF、国资、融资资金净流入,2024年ETF、外资、国资资金净流入,2025Q1保险资金净流入 [12] - 国有大行主要由中央汇金、中国邮政增持,地方国资增持非国有大行,外资中法巴银行增持南京银行 [17] - ETF带来增量资金主要由宽基ETF贡献,少部分由红利ETF贡献,宽基ETF主要由中央汇金、保险资金增持,红利ETF主要由保险资金增持 [19][23] 股权财政重塑逻辑 - 国资发动行情原因包括维护金融稳定、引导居民获财产性收入,股权财政逻辑更值得重视 [34] - 汇金增持宣告政策底信号,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被国际资本抄底、稳定预期 [35] - 2024年至今银行业Roe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4,银行股“牛长熊短”,是民众获财产性收入的优选项 [39] - 土地财政退潮,股权财政可补位,国资增持银行股以股息收入补充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 [42] - 国家重视股权市场发展,银行股业绩稳定、安全、高股息且能持续,是行情中军 [44] 资金面——长线资金“定盘星” - 国资必要时托底,已增持部分收息为主,除非严重泡沫化 [48] - 险资因“资产荒 + 会计准则 + 政策”多因素驱动,有望增配A股银行股,或每年为A股贡献超千亿增量资金 [51][54] - 险资私募基金获批总规模超1820亿元,聚焦高股息、高流动性的大盘蓝筹股,银行股是重要方向 [55] - 公募行为校准有望为银行业带来千亿增量资金,目前业绩基准成分含银行股且规模大于15亿元的股票 + 混合类基金欠配银行股1399.3亿元 [56][57] 基本面——三重改善共振 - 保交楼和化债政策夯实银行资产质量,推动银行资产价值重估 [62] - 互换便利创新让股权成为信用派生新锚点,银行通过间接参与权益资产重估获得估值提升空间 [63] - DeepSeek等AI技术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给银行带来新业务机会,银行业本身也加速智能化 [66][67] 政策面——息差有望触底反弹 - 非对称降息落地意味着对实体过分让利迎来转折 [70] - 监管关注银行业健康,疫情以来银行业净息差走低,近期存贷款利率同日下行且存款利率降幅更大 [73] 投资建议 - 看好银行股,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均有利好 [77][78][79] - 绝大多数经营稳健的全国性银行以及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的地方性银行有较高配置价值,选股聚焦股息与成长,目前受益标的有招商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 [80]
股权财政启航下银行业战略配置机遇:预期破冰,徐徐图之
华西证券· 2025-06-11 15: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3年以来银行股行情持续上涨且轮动有序,国资是本轮行情发动机,股权财政重塑逻辑,银行股迎来战略配置机遇 [4] - 资金面后续保险、公募有望接棒国资,微观流动性充裕;基本面保交楼与化债提升估值底线,信用扩张新模式和科技创新外溢效应助力发展;政策面非对称降息使过分让利实体行为迎来转折 [4] - 看好银行股,目前阶段受益标的有招商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资为本轮银行股行情的发动机 - 银行股行情持续上涨且轮动有序,2023年国有大行领涨,2024年各类银行齐涨,2025年以来非国有大行领涨 [10] - 2023 - 2025Q1不同资金流向不同,2023年ETF、国资、融资资金净流入,外资、保险资金净流出;2024年ETF、外资、国资资金净流入,保险、融资资金净流出;2025Q1保险资金净流入 [12] - 国有大行主要由中央汇金、中国邮政增持,地方国资增持非国有大行,外资中法巴银行增持南京银行 [17] - ETF带来增量资金主要由宽基ETF贡献,少部分由红利ETF贡献,宽基ETF主要由中央汇金、保险资金增持,红利ETF主要由保险资金增持 [19][23] 股权财政重塑逻辑 - 国资发动行情原因包括维护金融稳定、引导居民获财产性收入,股权财政逻辑更值得重视 [34] - 汇金增持宣告政策底信号,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被国际资本抄底,稳定大众预期 [35] - 2024年至今银行业ROE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4,银行股“牛长熊短”,是民众获财产性收入的优选项 [39][40] - 土地财政退潮,国资增持银行股股息收入可部分补充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银行股是优质资产,国家重视股权市场发展,银行股迎来战略配置机遇 [42][44] 资金面——长线资金“定盘星” - 国资必要时托底,已增持部分收息为主,除非严重泡沫化 [48] - “资产荒 + 会计准则 + 政策”多因素驱动,险资有望增配A股银行股,有望每年为A股贡献超千亿增量资金,险资私募基金获批规模超1820亿元 [51][54][55] - 公募行为校准有望为银行业带来千亿增量资金,目前业绩基准成分含银行股且规模大于15亿元的股票 + 混合类基金欠配银行股1399.3亿元 [56][57] 基本面——三重改善共振 - 保交楼和化债政策夯实银行资产质量,推动银行资产价值重估 [62] - 互换便利创新让股权成信用派生新锚点,银行通过间接参与权益资产重估获估值提升空间 [63] - DeepSeek等AI技术成经济增长新引擎,给银行带来新业务机会,银行业本身也加速智能化,降本增效更乐观 [66][67] 政策面——息差有望触底反弹 - 非对称降息落地意味着对实体过分让利迎来转折 [70] - 银行业需保持必要盈利以维持资本充足率和正常信用扩张能力,近期存贷款利率同日下行且存款利率降幅更大,息差有望触底回升 [71][73] 投资建议 - 看好银行股,基本面保交楼化债提升资产质量估值,新信贷工具和科技突破提高估值上限;政策面非对称降息使过分让利转折;资金面保险、公募有望接棒国资 [77][78][79] - 绝大多数经营稳健的全国性银行和经济发展好区域的地方性银行有较高配置价值,选股聚焦股息与成长,目前受益标的有招商银行、常熟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 [80]
【财经分析】债市“科技板”满月成绩单:超3700亿元发行落地 民企占比达三成
新华财经· 2025-06-06 12:09
债市"科技板"市场表现 - 自5月7日上线以来全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700亿元、共190只,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金额达2920亿元占比78.92% [1] - 3年以上品种占比近80%、10年以上规模超过百亿,期限结构深度适配科创产业周期 [2] - 商业银行主体发行金额达1980亿占比超五成,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债券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 [3] 发行主体特征 - 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1306亿元科创债,包含24家民企数量占比达30%,较传统融资工具明显改善 [2] - 发行主体覆盖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制造等新兴领域,股权投资机构踊跃参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 [2] - 地方政府出资成立的产业及股权投资类机构已发行规模近160亿元,地方国企加快转型打造区域产业投资运营主体 [5] 地域分布与资金用途 - 发行主体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城市积极探索发行 [3] - 乌鲁木齐经开区和四川泸州等地区通过发行科创债将募集资金用于区域内科技创新类中小微企业的股权投资 [3] - 资金用途广泛辐射前沿新兴领域,为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活动提供丰富资金来源 [3] 市场机制创新 - 提供融资周期较短、资金灵活、交易成本更低、增信手段多元的"第三条道路" [3] - 中金公司上线首批科创债标准化篮子组合覆盖机械设备、高端制造等领域,推出"双边报价+债券篮子报价"组合服务 [6] - 通过"底层债券池+动态调仓机制"实现风险分散与收益优化,引导买卖价差收窄提升市场流动性 [6] 长期发展路径 - 科技企业需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全球产业链竞争力,形成"技术突破→资本注入→反哺研发"正向循环 [7][8] - 以信息披露作桥梁增强市场透明度,详细披露业务运营、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及商业化路径 [8] - 建立科学的估值定价体系帮助确定合理发行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债券流动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