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控制动

搜索文档
总市值309亿 伯特利董事长还说被低估 忽悠还是真有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3:42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正在推进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布局 包括成立专项基金投资相关领域以及核心零部件研发 [2] - 用于投资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基金公司已完成备案并取得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 现正进行标的调研和甄选 [7]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收51.64亿元同比增长30% 归母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增长14.2% 扣非归母净利润5.09亿元同比增长20.7% [3] - 第二季度营收25.26亿元环比下降4.2% 归母净利润2.52亿元环比下降6.8% [3] - 上半年销售毛利率18.56% 较过去三年同期22.14%/22.14%/21.11%有所下降 但Q2毛利率19.19%较Q1的17.97%有所提升 [3] 订单与增长点 - 2025年上半年新增定点项目282项同比增长43.9% 新定点项目预计年化收益41.8亿元 [4] - 第二季度新增定点项目162项 同比增80%环比增35% [4] - EMB和空气悬架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年产60万套EMB产线和20万套空气悬架产线正在调试安装 预计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7] 技术发展 - 线控制动分为EHB和EMB两种技术路线 EMB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制动响应快、效率高、系统质量轻等优势 [6] - 一体化底盘将制动、转向、悬架系统进行集成 在技术、成本和单车价值量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7] 市场表现 - 9月16日股价上涨5.68%至51元/股 公司总市值309.3亿元 动态市盈率29.61倍 [8] - 公司认为当前价值被明显低估 股价未能与公司价值匹配 [8]
亚太股份(002284):上半年利润接近翻倍,规模效应加速兑现
国信证券· 2025-09-03 15:24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1][3][5][3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9.75% [1][6]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92.12% [1][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13.43亿元,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7% [1][6]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129%,环比持平 [1][6] - 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19.84%,同比增长1.49个百分点 [1][10]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率7.45%,同比增长2.97个百分点 [1][10] - 2025年第二季度费用率:销售2.08%(+0.15pct)、管理2.76%(-0.91pct)、研发6.03%(-1.29pct)、财务0.30%(+1.62pct) [1][10] -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3.80亿元(+78.7%)、4.74亿元(+24.7%)、6.25亿元(+31.7%) [3][31][33] 业务发展 -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EPB/ESC/IBS)2020-2024年收入复合增速32% [2] - 2025年上半年新启动114个项目,其中55个涉及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 [2][6] - 2025年上半年新量产70个项目,客户包括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一汽红旗等 [2][6] - 自研IBS产品2024年量产,2025年至今获得12亿元项目定点 [2] - 基础制动系统2024年收入约31亿元,占总收入73%,销量2306.74万只 [17] - 产品布局包括轮毂电机、电子机械制动(EMB)、主销转向系统、主动悬架及底盘域控制器一体化解决方案 [3][26] 客户与订单 - 新获得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IBS定点,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生命周期贡献10亿元收入 [23] - 近期重要订单包括:某新势力品牌制动钳总成6.4亿元(2027Q1量产)、某大型汽车集团后制动卡钳总成3.6亿元(2026Q2量产)、集成制动控制模块2亿元(2026Q1量产) [25] - 客户覆盖长安、吉利、长城、上汽、广汽、一汽、东风、奇瑞、零跑等国内车企 [27] - 进入通用、STELLANTIS、大众、本田、日产、马自达等国际采购平台 [2][27] 全球化布局 - 海外收入占比约3% [2] - 2024年完成新加坡、摩洛哥、德国子公司布局 [2][30] - 推进摩洛哥年产制动钳总成265万件项目建设 [2][30] - 新加坡子公司注册资本10万新加坡元,摩洛哥孙公司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德国子公司注册资本25000欧元 [30] 行业地位与估值 - 当前市盈率(PE)2024年40.8倍,2025年预计22.8倍 [4][33] - 市净率(PB)2024年2.99倍,2025年预计2.75倍 [4][33] - 净资产收益率(ROE)2024年7.3%,2025年预计12.1% [4][33] - 在可比公司中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32]
耐世特(01316):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04%,海外盈利加速修复
国信证券· 2025-08-21 05:29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5][25][26] 核心观点 - 公司业绩反转加速兑现,2025H1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4%至0.63亿美元,收入同比+7%至22.42亿美元,净利率提升2.07个百分点至2.83% [1][7] - 海外盈利修复驱动业绩改善,分区域看:北美收入同比+1.7%至11.38亿美元,EMEA&LATAM收入同比+9.56%至4.01亿美元且EBITDA利率大幅提升6.73个百分点至8.76%,亚太收入同比+15.46%至6.87亿美元 [1][7] - 线控转向(SBW)技术处于0-1落地阶段,ASP可达4000元,较EPS系统显著提升,2025年为线控转向落地元年 [2][16] - 公司为全球EPS市场龙二,市占率约20%,深度绑定超60家主机厂客户,包括通用、福特、斯特兰蒂斯等全球车企及比亚迪、理想等本土新势力 [3][12][15] - 新产品线控转向(SbW)获突破性进展,目前在手定点订单6个(含RWS及RWA),其中2022年获得业内首个大批量生产SbW项目订单 [3][18][21] - 拓展线控制动(EMB)业务,2025年首推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实现从底盘转向向线控运动控制领域延伸 [19][22] 财务表现 - 2025H1毛利率同比提升1.50个百分点至11.55%,净利率同比提升2.05个百分点至2.81%,费用端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至3.35% [2][9] - 盈利预测显示增长态势强劲,预计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6/1.73/2.19亿美元,同比增速达120.9%/27.0%/26.7% [3][4][26] -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预计净资产收益率(ROE)从2024年的3.1%提升至2027年的8.7%,毛利率从2024年的10%升至2027年的13% [4][26] 行业与产品 - EPS系统仍为主流转向技术,国内渗透率超99%,存在R-EPS细分升级趋势,预计2028年国内EPS市场规模从当前380亿元提升至480亿元 [2] - 转向系统技术持续升级,从机械转向(MS,ASP约1000元)到电控转向(EPS,ASP约2000元)再到线控转向(SBW,ASP约4000元) [2] - L3级以上智能驾驶需快速响应,与线控转向能力高度适配,推动行业技术迭代 [2][16] - 公司产品覆盖全系列EPS方案(包括C-EPS、DP-EPS、R-EPS及SP-EPS),适配多品牌热门车型如比亚迪海豚、理想Mega、小鹏X9等 [12][15] 竞争优势 - 具备百年转向系统研发经验,前身成立于1906年,在R-EPS细分市场占据稳固地位 [3] - 全球化客户结构均衡,覆盖北美、欧洲、亚太主流车企,近年通过绑定本土新势力车企加速提升国内份额至16% [3][12][25] - 线控转向技术先发优势显著,2017年即推出SbW系统,2021-2023年获4项奖项包括CES创新大奖 [18] - 产品技术协同性强,从转向系统延伸至线控制动(EMB),支持软件定义底盘集成 [19][22]
线控转向-制动专家交流
2025-08-14 14:48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汽车线控转向和线控制动系统 特别是自动驾驶领域[1][12][23] * 主要讨论的公司包括博士 博特利 纳什特 以及国内的长城旗下飞鸽(现称京东) 中兴严 奇瑞 吉利 蔚来 世宝 恒隆 玉北等[11][12][25][30] 核心观点与论据 自动驾驶制动系统性能要求 * L2级别自动驾驶要求制动系统电压响应时间在150毫秒以内 L2+及以上级别则需控制在100毫秒以内[1][3][4] * 响应时间是关键参数 还需考虑制动噪音 成本和重量等因素[3] * 高级别自驾功能(如IEB)带来额外需求 需在纵向控制方面进行优化 高端车型可能会增加冗余设计[5] 法规与标准 * 现有制动系统产品已能满足当前法规 包括强制性法规[6] * 2024年9月发布的新国标对ETPS及EHB系统提出了新的测试要求 包括自动时间 自动力等方面[12] * 新法规预计将定义驾驶员在任何时候都能控制车辆 即使助力失效后仍能通过方向盘控制车辆 或将显著增加EPS系统成本至3,500-4,000元[1][25][26] * 针对线控转向的法规预计在2025年月底颁布 目前线控转向无法保证100%的安全性[23][25] 技术发展与产品应用 * 博士和博特利的EMB系统已进行装车测试 性能指标接近 响应时间提升30% 100公里时速下制动距离优化10-20米[1][12] * EMB系统预计2026年量产并首先应用于极氪7X车型[13] * 极氪7X车型可能会配备激光雷达 并采用浩瀚H9平台 智能驾驶选型尚未最终确定[14] * 2026年极氪品牌车型将采用纳什特公司的SDBW系统 并与大EMB关联[2][31] * 线控转向(SBW)分为上转和下转 下转类型一般选用DP或R 上转则使用模拟驾驶员手感的路感模拟器[16] 成本结构 * EHB系统成本主要由电机 液压单元 电磁阀和滚珠丝杆等部件构成 各供应商报价存在差异 但部件成本比例相似[1][7] * EMB系统的大致成本为3,000元左右 其中电机和控制器占总成本的50%至60% 传动结构占10% 壳体占5%[15][32] * CEPS产品中 电机加控制器占总产值40% 角位移传感器价格在六七十元 占比不到10% 涡轮和涡杆等机械部件的成本约占8% 中间轴的成本约占10% 管柱壳体占10%[21][22] 供应商表现与合作 * 博士在响应时间 制动距离和噪音方面表现优于国产品牌[11] * 国内具备量产双路供电和功率输出报警等功能产品的公司包括博士 博特利以及长城旗下的飞鸽(现称京东)[12] * 国内企业如世宝 目前主要支持量产落地的是DPC 恒隆与玉北主要停留在C级和D级基础产品上 还没有成熟的线控转向项目[30] 安全挑战与解决方案 * SDW系统存在上下解耦导致安全风险的问题 尚未达到百分百防失效[23] * 需要通过功能检测来进行控制 例如紧急制动 电机停止或反向工作 车轮速度差实现紧急靠边停车等手段来确保转向安全[23] * 线控转向可避免紧急避让时方向盘快速转动引发驾驶员恐慌 提高安全性[28] 未来趋势 * 对于高级别自动驾驶(L4及以上) 方向盘的收纳和静默功能具有显著重要性 可提供更宽敞舒适的车内空间[27] * 全空转向可以优化驾驶舱空间 实现方向盘伸缩折叠收纳 提高智能座舱场景定义[26] * 初期EMB系统仅限于一两款车型 不会大规模推广[15]
线控制动专家交流
2025-07-16 06: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 公司涉及未明确名称的上市公司、吉利、奇瑞、理想、华为、宁宝、大陆等 [1][2][3][10][1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品量产与客户合作**:公司不惜代价推动产品量产,待产品量产再与客户谈价格 主要围绕新起源、吉利两个客户,宁宝项目在对接报价但未定点,奇瑞还在洽谈 [1][2][3][7] - **一季度毛利率下降原因**:限公制动占比提升,分子增长慢于分母;客户年度商务项目要求扣款 [3][4] - **ENB产品竞争力**:公司ENB产品是重点产品 研发团队从EVV抽调,技术领先;外部公司开发需付大额模特费,成本高;客户群体方面与理想联合开发,技术掌握更透彻 [10][11][12] - **与上游谈价**:给上游客户端的降幅可能在3%以内,如2.5%或2.8% [14] - **与华为合作情况**:最有可能与奇瑞开发有合作可能,问界产品基本未开发起来,世界一直在对接但开发要求高未做进去 [14] - **线控制动产品毛利率**:目前线控制动产品毛利率在百分之十七八左右,EHB完全量产可能微降 [15] - **线控制动产品排产情况**:一季度平均每月九万套左右,现在给供应商下的订单每月六到七万套,月初订单准确率达95%以上 部分囤车影响库存周期 [16][17][18] - **二季度业务增速**:二季度新项目开发量较大,机械制动增速正常,约25% - 30%的增幅 [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给客户的年降主要集中在EVV、众矩转向节、星空之洞、限公制动等模块 [5] - 产品结构做了很大优化以规避竞争对手 [1]
亚太股份(002284):2Q25业绩同比维持高增长,成长逻辑持续兑现
长城证券· 2025-07-11 11: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8日公司发布1H25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1.9亿 - 2.1亿元,同比增长81.97% - 101.13%;扣非净利润1.7亿 - 1.9亿元,同比增长84.56% - 106.28%;1H25非经常性损益约2000万元主要为政府补助及理财收益 [5] - 2Q25业绩同比维持翻倍增长,环比受季度间常规波动影响;预计归母净利润0.9亿 - 1.1亿元,中值同/环比分别+127.8%/-0.4%,扣非净利润0.7亿 - 0.9亿元,中值同/环比分别+108.3%/-13.5%;收入端同比大幅增长受客户吉利放量和EPB等电子新项目量产带动,环比预计受二季度行业β较弱影响略有下滑;利润端受益于规模效应和内部降本增效,盈利能力同比显著提升,环比预计稳定 [5] - 客户+产品+产能迎来三重突破,大级别成长周期拉开序幕;客户覆盖主流自主车企并进入全球采购平台,1H25新增订单37亿,其中One - Box线控制动12亿;产品拥有完整底盘电控开发能力,IBS已量产,EMB进入B样阶段、具备交样能力,底盘角模块在2025年上海车展亮相;2024年完成摩洛哥孙公司设立并投资建设摩洛哥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7000万美元,新增年产制动钳总成265万件 [5] - 公司基础制动和电控制动获头部自主客户定点并突破国际客户,多数项目2025年开始量产,有望驱动业绩快速增长;预计2025/2026/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52.8/64.7/75.0亿元,归母净利润3.8/4.7/5.6亿元,以当前收盘价计算PE为21.5/17.6/14.7倍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信息 - 行业为汽车 [2] - 2025年7月10日收盘价11.13元,总市值8226.19百万元,流通市值8138.41百万元,总股本739.10百万股,流通股本731.21百万股,近3月日均成交额334.12百万元 [2] 财务指标 | 财务指标 | 2023A | 2024A | 2025E | 2026E | 2027E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3874 | 4260 | 5277 | 6470 | 7499 | | 增长率yoy(%) | 3.3 | 10.0 | 23.9 | 22.6 | 15.9 | |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 | 97 | 213 | 383 | 468 | 560 | | 增长率yoy(%) | 42.7 | 119.6 | 80.0 | 22.1 | 19.7 | | ROE(%) | 3.5 | 7.3 | 11.8 | 12.7 | 13.3 | | EPS最新摊薄(元) | 0.13 | 0.29 | 0.52 | 0.63 | 0.76 | | P/E(倍) | 84.8 | 38.6 | 21.5 | 17.6 | 14.7 | | P/B(倍) | 3.0 | 2.8 | 2.5 | 2.2 | 2.0 | [1]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资产负债表:2023 - 2027E年流动资产从4207百万元增至7758百万元,非流动资产相对稳定;负债合计从3442百万元增至5581百万元 [6] - 利润表:营业收入从3874百万元增长至7499百万元,营业成本相应增加;归母净利润从97百万元增长至560百万元 [6] - 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现金流有波动,2023 - 2027E年分别为709、788、608、1027、846百万元 [6] - 主要财务比率:成长能力方面,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可观;获利能力中毛利率、净利率、ROE等指标呈上升趋势;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营运能力指标显示公司运营效率较好 [6]
智能汽车产业深度研究(十):智驾新趋势,EMB带来线控制动新机遇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6-05 1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线控制动技术路径迭代,国产厂商有望换道超车提升市占率 [1][10] - EMB 具备显著性能优势,契合智能驾驶发展趋势,正从技术研发走向量产 [11] - 国内外厂商 EMB 研发进度相近,国产厂商有望在技术路径迭代中实现换道超车,线控制动行业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线控制动:通过电信号实现制动,智能底盘重要组成部分 - 汽车制动系统由制动器和制动动力系统构成,按功能和使用场景可分为行车、驻车、应急和辅助制动四类 [15] - 制动系统经历机械、液压、线控制动的发展历程,线控制动是智能底盘重要组成部分,满足智能驾驶对安全性的要求 [20][24][29] EHB One - box 为当前主流技术路径,EMB 从技术研发走向量产 - 线控制动有 EHB Two - box、EHB One - box、EMB 三种技术路径,EMB 具备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的显著性能优势 [35] - EHB One - box 凭借轻量化与低成本优势成为当前主流选择,占比从 2021 年的 20.5%跃升至 2024 年的 63.4% [3][52] - EMB 契合智能驾驶发展趋势,正从技术研发走向量产,目前技术不断迭代,法规层面有进展,前湿后干 HBBW 系统有望率先量产上车 [56][59] EHB 赛道国外厂商仍占主导,国内厂商重点布局 EMB - 预计 2030 年线控制动市场规模达 257.5 亿元,2024 - 2030 年复合增速为 3.2%,EMB 有望在 2025 年实现量产突破,至 2030 年达到 119.8 亿规模 [61][63] - EHB 市场国外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 1 - 6 月合计占据 60%以上的份额,国产厂商布局 EMB 研发 [4][67] 产业展望:EMB 量产渐近,国产厂商有望换道超车 - EMB 从技术研发逐渐迈向量产,国产厂商有望在 EMB 量产过程中实现国产化率提升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