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国碳市场首份中央文件释放强信号!企业ESG信披迫在眉睫

政策框架与监管要求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1] - 政策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 技术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全链条信息[2] - 沪深北交易所要求部分A股上市公司2026年强制披露ESG报告 当前A股已有2523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 披露率达46.49%[1] 企业碳数据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碳数据管理存在三大挑战: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准确性存疑 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可比性差 技术能力不足导致误算漏算[3] - 中小企业面临碳盘查成本压力和数据风险 排放量与营收关联可能暴露财报问题[5] - A股上市公司中61.25%披露了碳排放数据 但整体碳数据管理能力仍需提升[7] 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 - 企业可通过自建碳核算体系或依赖第三方服务 自建需配备关键计量器具并借助物联网技术 第三方服务可降低门槛和成本[5] - 建议通过园区统筹形成规模经济 采购区块链 AI感应设备 智能电表等降低成本并统一管理数据[5] - 需加强碳排放数据采集 监测和核查机制 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追溯性[13] 供应链碳管理协同 - 供应链碳数据协同需链主引领全链配合 链主企业可要求上下游配合数据上报[8] - 阿迪达斯80%碳排放来自供应商 正与合作伙伴开展清洁能源使用等减排工作[8] - 国际机构如CDP和Ecovadis已将供应链碳排放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链主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范围三排放数据[10] 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动态 - 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攀升 8月CEA日均成交量55.26万吨 较7月上涨9%[11] - 政策提出推行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11] - 全国碳市场将于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12] 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 - 美锦能源开展碳盘查近4年 化工板块提前筹备碳排放核算与履约工作[12] - 大型发电企业 钢企 水泥企业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通过减排出售配额获得显著收益[12] - 企业可通过碳配额质押融资 碳回购等方式盘活碳资产[12] 国际规则适配与出口导向型行业 - 欧盟CBAM进入过渡期 钢铁 汽车 电子等出口企业需规范碳排放核算数据以避免绿色贸易壁垒[10] - 出口导向型行业需在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型中率先试点 适配国际规则[7] - 产品碳足迹标识试点可能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法规体系 成为出口企业合规要求[7] 能力建设与披露渠道优化 - 企业应参与政府与行业组织培训 推动标准化工具落地 加强与国际资质第三方机构对接[6] - 披露渠道应从静态年报向动态实时更新转型 利用国家碳市场平台 交易所平台 国际认证体系等多渠道提升可信度[9] - 第三方核证是提升可信度的核心环节 建议采用ISO 14064等国际认证标准[9] 技术投入与减排路径 - 企业应优先投资技术成熟度高 减排效益显著 投资回收期短的节能改造项目[7] - 可布局分布式光伏 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7] - 对CCUS等前沿技术需理性评估技术经济成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