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

搜索文档
全国碳市场首份中央文件释放强信号!企业ESG信披迫在眉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7:49
政策框架与监管要求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1] - 政策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 技术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全链条信息[2] - 沪深北交易所要求部分A股上市公司2026年强制披露ESG报告 当前A股已有2523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 披露率达46.49%[1] 企业碳数据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碳数据管理存在三大挑战: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准确性存疑 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可比性差 技术能力不足导致误算漏算[3] - 中小企业面临碳盘查成本压力和数据风险 排放量与营收关联可能暴露财报问题[5] - A股上市公司中61.25%披露了碳排放数据 但整体碳数据管理能力仍需提升[7] 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 - 企业可通过自建碳核算体系或依赖第三方服务 自建需配备关键计量器具并借助物联网技术 第三方服务可降低门槛和成本[5] - 建议通过园区统筹形成规模经济 采购区块链 AI感应设备 智能电表等降低成本并统一管理数据[5] - 需加强碳排放数据采集 监测和核查机制 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追溯性[13] 供应链碳管理协同 - 供应链碳数据协同需链主引领全链配合 链主企业可要求上下游配合数据上报[8] - 阿迪达斯80%碳排放来自供应商 正与合作伙伴开展清洁能源使用等减排工作[8] - 国际机构如CDP和Ecovadis已将供应链碳排放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链主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范围三排放数据[10] 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动态 - 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攀升 8月CEA日均成交量55.26万吨 较7月上涨9%[11] - 政策提出推行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11] - 全国碳市场将于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12] 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 - 美锦能源开展碳盘查近4年 化工板块提前筹备碳排放核算与履约工作[12] - 大型发电企业 钢企 水泥企业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通过减排出售配额获得显著收益[12] - 企业可通过碳配额质押融资 碳回购等方式盘活碳资产[12] 国际规则适配与出口导向型行业 - 欧盟CBAM进入过渡期 钢铁 汽车 电子等出口企业需规范碳排放核算数据以避免绿色贸易壁垒[10] - 出口导向型行业需在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型中率先试点 适配国际规则[7] - 产品碳足迹标识试点可能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法规体系 成为出口企业合规要求[7] 能力建设与披露渠道优化 - 企业应参与政府与行业组织培训 推动标准化工具落地 加强与国际资质第三方机构对接[6] - 披露渠道应从静态年报向动态实时更新转型 利用国家碳市场平台 交易所平台 国际认证体系等多渠道提升可信度[9] - 第三方核证是提升可信度的核心环节 建议采用ISO 14064等国际认证标准[9] 技术投入与减排路径 - 企业应优先投资技术成熟度高 减排效益显著 投资回收期短的节能改造项目[7] - 可布局分布式光伏 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7] - 对CCUS等前沿技术需理性评估技术经济成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7]
细化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财政部发布“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4 13:15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应用指南 -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从价值链、报告主体等九大方向细化信息披露规范 [1] - 应用指南基于三大原则:对《基本准则》细化补充、与国际准则趋同、体现中国特色内容 [1] - 沪深北交易所此前已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显示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1][4] 应用指南核心内容 - 强调价值链重要性 要求企业以"可合理预期影响发展前景"为标准确定范围 并运用相称性原则评估可持续风险机遇 [2] - 提出可持续信息与财务报表的关联性要求 需通过结构性关联共同反映整体绩效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2] - 引入ISSB"相称性原则" 要求企业采用与自身能力匹配的方法披露可持续风险机遇的财务影响 [3] - 提出重要性评估四步法 通过定量定性结合方式逐步评估风险机遇 [3] 与交易所指南协同推进 - 沪深北交易所2024年4月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 2025年1月发布配套编制指南 [4] - 交易所指南提供"工具箱"功能 将披露要求细化为要点并给出适用解释 [5] - 财政部透露应用指南分两类:准则应用指南(解释基本准则)和行业应用指南(指导特定行业) [5] 政策制定特点 - 政策制定体现渐进式特点 允许企业借鉴国际标准补充披露国内准则未规范的ESG主题 [5] - 形成财政部与交易所多层次规范体系 从资本市场到国家层面明确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