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葵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锻造“国之重器” 山东挺起海洋产业“硬脊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01:20
中新网济南9月27日电 (李欣李明芮)浪花奔涌,向海图强。作为拥海而兴的经济大省,山东凭借3500多 公里海岸线和近16万平方公里的蔚蓝疆域,正书写"海洋强国"建设的齐鲁篇章。 向深蓝挺进,装备是破局之钥,山东聚焦海洋资源开发需求,在海洋油气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领域持 续攻坚,打造出一批适配深蓝探索的"深海利器",成为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支撑。 纵观山东海工装备崛起之路,一个个里程碑熠熠生辉: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 成交付、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青岛建造完工并离港启运、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 上风电机组在东营完成吊装……山东以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将高端海工装备从"关键利器"发展为"产业 标杆",以硬核实力不断刷新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新高度。 近年来,山东坚持陆海统筹,纵深推进"海洋强省"战略,在高技术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 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锻造出一批代表"中国制造"顶尖水平的"国之重器",挺起海洋产业发展 的"硬脊梁"。 攻坚高技术船舶:从"制造"迈向"智造"新标杆 山东以高技术船舶制造为突破口,推动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基 ...
一座山海之城的现代化跃进!青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齐鲁晚报网· 2025-09-25 23:4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杨雪 当你锁定北纬36°的胶州湾畔,这里是红瓦绿树、山海相依的度假胜地,也是开放浪潮与现代化产业交 汇的"国际客厅",这里就是青岛。 向东,海洋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探测深蓝,描绘海洋城市愿景;向西,港口巨轮昼夜不歇,大国重器自此 拔锚起航;向南,海风托起白帆与梦想,克利伯船队把"青岛"名字刻进环球航线;向北,旧里院修旧如 旧,历史街区升腾起时尚烟火。 于是,北纬36°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刻度,而是一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永恒坐标。打头阵、 争先锋,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面起势。近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 指数报告(2025)》显示,青岛在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日本 东京、韩国釜山,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地,上合示范区和青岛自贸试验区是开放的前沿地。着力打造区域物流、现代贸 易、双向投资合作和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上合示范区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得益于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青岛海关在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 ...
“青岛制造”行 消费韧性强
证券时报· 2025-08-08 18:02
青岛制造业基础与消费市场关系 - 青岛消费市场的韧性源于扎实的制造业底盘,从"网红"城市发展为"长红"城市的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和持续升级 [1] - 上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五朵金花"(青岛啤酒、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奠定了"青岛制造"的品质认知,现升级为年产值超4000亿元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 [1] -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承担全国动车组50%的产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拥有"海葵一号"等全球领先成果 [1] 制造业升级对消费市场的直接影响 - 青岛啤酒通过数智化改造实现柔性生产,支持消费者定制啤酒并24小时冷链直达全国 [1]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4.3万家企业,实时反馈用户需求至生产端,智慧家庭场景解决方案收入持续增长 [1] - "制造端精准响应消费端"的能力是青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的核心支撑 [1] 新兴产业对消费的推动作用 - 虚拟现实领域由歌尔声学、小鸟看看等企业领跑,崂山区集聚科研力量 [2] - 生物医药领域阿斯利康吸入剂基地、海尔大健康产业园加速建设,"中国康湾"逐步成型 [2] - 上半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新产业带动新就业和消费需求 [2] 青岛产业体系规划与资本运作 - 构建"10+1"产业体系,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等先导及新兴产业 [2] - 青岛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超80家(境内60家),居省内第一、北方城市第三,其中近四成与消费相关 [2] - 海尔智家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国际品牌完善高端产品线,上市公司持续壮大为消费市场扩容提供动力 [2]
海洋旅游业繁荣、海洋油气业增储、海工装备市场活跃…… 深圳海洋经济劈波斩浪动能十足
深圳商报· 2025-07-01 22:3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4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引擎 [1] - 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势引领,海洋旅游业延续繁荣态势,海洋油气业支柱地位显著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船舶工业稳步增长,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迎来强劲增长 [1] 海洋油气业发展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稳产2000万吨以上 [2] -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和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正式投产 [2] - 2025年3月发现惠州19-6亿吨级油田,攻克埋深超4500米的超深层勘探技术难题 [2] 海洋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布局 - 培育壮大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涉海设备、涉海材料等海洋制造业 [3] - 推动绿色智能船艇、水下机器人等重点产品发展 [3] - 招引苇渡科技、山东滨海新材料、欧卡智舶、西井科技等涉海重点企业 [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 [4] - 使用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机构落户、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 [4] - 推动深圳湾生态科技园挂牌全市首个"海洋产业专业园" [4] 产业合作与联盟建设 - 推动深圳市新能源船舶产业联合会、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4] - 与江门签署海洋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书,促进深江海洋产业合作 [4] - 与澳门合作探索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涉海企业发行债券 [4] 公共测试区建设 - 深圳首个开放水域测试区正式运行,面向小型智能船舶、海洋监测设备等开展测试服务 [5] - 推动大鹏湾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首期建设土洋和畲吓湾开放式海域试验区 [5][6] - 主要服务于传感器等感知探测类产品、小型智能船艇、智能水下装备等测试场景 [6]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02:42
科技创新 - 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装备海试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40小时,制氢纯度达99.99% [4] - 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投用,标志中国超大型油气装备自主建设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4] - 鳍源科技消费级水下机器人FI-FISHP3自2018年初上市以来获数千万订单,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4] - 潜行创新在东盟市场销售额过去3年增长率分别达25%、30%和35%,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4] - 深圳建成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平台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集聚370余个涉海科研团队 [4] - 2024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支持实施50余个专项资金项目 [4] 科研平台与创新主体 -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期工程生活区主体结构完成95%、科教区地基基础基本完成 [5] - 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深圳研究院,推动建设海洋信息领域高水平实验室 [5] - 全市涉海创新载体达7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26个,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 [5] - 全市高校设立18个海洋领域研发平台,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5]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现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自主招生并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建成联合培养基地 [5] -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获批,海洋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5] 高端装备产业 - 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合计269家,2024年增加值预计达240亿元 [8] - 孖洲岛基地2024年修船产值25.9亿元,完成船舶维修改装242艘,位居全国第二 [8]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8] - 招商局工业集团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 [8] 海洋能源产业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全市海洋油气业2024年增加值预计超600亿元 [8] - 建成3座LNG接收站,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8] - 2024年深圳港LNG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8] - 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批复 [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 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5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 [9] - 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867个,有效信号覆盖可延伸至25千米范围 [9] - 培育出朗诚科技、碧兴物联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 [9] - 建成1个省级、9个市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载体 [9] - 拥有HW130注射液等3款在研海洋创新药 [9] 港口与航运 -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全球第四 [12] - 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通关效率提升60%,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12] - "渝深图定班列"实现成渝货物2天至盐田、3天抵香港 [12] 清洁能源与绿色港口 - 2024年深圳港LNG吞吐量为1336万吨,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13] - 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3倍 [13] - 建成61套岸电设施,覆盖86个泊位,覆盖率达80% [13] - 建成启用全球首座港内底盘式拖车换电站 [13] 船舶租赁与法律服务 - 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达全国前三、华南地区首位 [13] - 累计落地39单船舶租赁业务,租赁资产达160.3亿元 [13]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2024年受理海事案件165宗,同比增加50% [14] 海洋旅游 - 海洋旅游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5 [15] - 2024年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位列全国第四 [15] - 西涌成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 [15]
山东:培新“链”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筋强骨壮
新华网· 2025-05-23 00:45
山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 山东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设计—配套—总装"全产业链优势,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已交付[2] - 枣庄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带动"煤城"转型"锂电之都",18栋单体建筑加速建设[2] - 26个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抢占制高点,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 - 海阳市毛衫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转型智能制造,九成以上产品出口,全电脑横编机实现1小时成衣交付[3] - 东方航天港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完成93颗卫星发射,轻量化复合材料研发使火箭减重30%[3] - 山东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2023年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4418亿元,2024年一季度技改项目开工1311个,投资1440亿元[4] 新兴动能培育 - 山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全链条发展,完善无人机产业链"1+N"图谱,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5] - 一季度电子、化学原料、汽车等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化学纤维、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速较高[5] - 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领域涌现创新成果[5] 氢能产业发展 - 国氢科技120千瓦"氢腾"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南极科考站多能互补微电网[6] - 济南部署40辆氢能重卡和22辆氢能环卫车,青岛港首创氢动力轨道吊,"中国氢港"雏形显现[6] - 政府通过项目审批、研发补贴等支持氢能产业链技术攻关,拓展示范应用场景[6]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山东2024年科技经费投入1452亿元,"山东好成果"覆盖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等领域[7] - 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8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全国第二[7] - 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7] 特色产业链升级 - 威海钓具产业年销25万支碳纤维钓竿,光威集团推进"钓具产业大脑"建设整合中小企业资源[8] - 山东"链长制"覆盖19条标志性产业链,36万家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1万亿元,占全省90%以上[9] - 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构建研发验证全流程生态,集聚42家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开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