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极化

搜索文档
无法承受的失败
虎嗅· 2025-09-22 23:34
如果说将来真的有一天,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和二十世纪的剧本一样,人类可以回到上一个世纪90年代 的全球化水平。到时候有机会组织一个活动庆祝的话,我就会把王菲《Eyes On Me》这首歌当做主题 曲。一个来自北京的姑娘,在香港出道,唱着一首日本人写的英文歌曲。然后感动了全世界无数游戏玩 家。 但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如此,之前说过,在标志性的政治人物被暗杀之后,对事情的处理有且只有两种 做法,而它们之间的分歧巨大。 要么是大家意识到,之前的分歧太大,大家用恶毒的语句攻击彼此,最后走上肉体毁灭的道路,是时候 停下来。然后双方共同谴责这种行为 这是在短期的可能性。 而在长期,没有例外,政治极化几乎从来不会因为暗杀而结束,这是肉体消灭没有意义的地方,拉宾遇 刺之后,和平并没有持续,帕尔梅遇刺之后,瑞典今天还是面对开放移民和福利社会的矛盾。 今天的情况我觉得不会有两样,在Charlie Kirk的纪念仪式上,他的遗孀原谅了杀害他的人,无论这是 不是作秀,我都尊重这种宽容,我从来不相信超过15个人的集会上,存在有任何绝对真实的事情。凡事 论迹不论心。而Trump用戏谑的语气说""I hate my opponent and ...
特朗普政治盟友遭枪击身亡,警告?他确实动了不该动的
搜狐财经· 2025-09-16 00:54
政治事件与人物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政治盟友查理·柯克在大学活动中遭枪击身亡 事件被定性为政治暗杀[1] - 查理·柯克为美国最大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创始人 在推动年轻选民和少数族裔支持特朗普中发挥关键作用[3] - 柯克是特朗普重要政治盟友和铁杆支持者 曾帮助特朗普赢得第二大选 被视为青年精英"MAGA"派旗手[3] 美国政治环境与冲突 - 美国政治乱象严重 去年7月特朗普在竞选活动遭枪击 2个月后又有针对特朗普的暗杀企图被挫败[5] - 特朗普近期面临多重司法争议 包括爱泼斯坦事件关联指控及性侵案上诉失败 被判赔8330万美元赔偿款[5] - 特朗普与美联储冲突升级 曾多次扬言罢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 并史无前例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 引发市场震荡[7] 政治暴力趋势 - 美国政治极化导致政治刺杀事件增加 欧洲政坛同样出现右翼候选人非正常死亡现象[8] - 德国近期有8名右翼候选人"心脏病"死亡 显示西方国家政治极化进度加快[8] - 政治斗争方式趋向极端化 暗杀成为政治对抗手段之一[8]
子弹终结辩论,maga旗手陨落
虎嗅· 2025-09-12 05:30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于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1] - 枪击事件发生在由"美国转折点"(TPUSA)分会主办的"美国卷土重来之旅"活动期间,现场参与人数达3,000人 [1] - 枪手从约180米外的洛西中心大楼远程射击,随后被警方控制,联邦调查局(FBI)初步判断为单人作案 [2] 政治影响分析 - 事件被犹他州州长定性为"政治暗杀",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至9月14日 [2] - 两党领袖公开谴责政治暴力,但框架存在差异:民主党强调反对普遍政治暴力,共和党则侧重将柯克塑造为爱国者形象 [9][11] - 社交媒体反应呈现极端两极分化,保守派集体哀悼,而部分左翼群体对事件进行调侃或讽刺 [12][14] 人物背景与组织活动 - 查理·柯克于18岁时共同创立"美国转折点"(TPUSA),旨在高校推广保守主义观点并对抗自由派校园团体 [4] - 通过广播节目《查理·柯克秀》和社交媒体积累数百万追随者,组织发布"教授观察名单"和"校董会观察名单" [5] - 其政治行动主义风格以高度对抗性、文化战争导向和社交媒体化为特征,聚焦自由市场经济和基督教民族主义议题 [5][6] 社会与媒体环境 - 社交媒体算法通过"回音室"和"过滤气泡"效应加剧政治极化,将复杂政治人物简化为可攻击的符号 [19] - 政治非人化现象在地缘冲突中常态化(如加沙、乌克兰冲突),且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对暴力的制约力持续衰退 [17][18][25] - 暴力禁忌逐渐仪式化,实际政治环境中对抗性言论与物理暴力的界限日益模糊 [15][24] 理论框架与趋势判断 - 事件标志政治极化进入新阶段,施米特的"敌友区分"理论成为分析政治暴力回流的核心框架 [20][26] - 全球化使政治极化跨国传播,枪支泛滥等国情差异可能导致暴力表现形式分化 [22][23] - 二战后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濒临瓦解,主权国家暴力垄断权面临挑战 [25][26]
秩序重构下的新旧资产系列2:黄金:如何定价,走向何方?
长江证券· 2025-09-11 03:13
金价表现与市场背景 - 截至2025年9月5日,COMEX黄金价格收于3653.3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达38.3%[6] - 伦敦现货黄金价格收于3586.0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达37.7%[6] - 黄金行情呈现"十年周期"特征,本轮上涨自2019年启动约6年[6] 定价框架变化 - 传统黄金定价框架中金价与实际利率负相关,但2022年起该规律失效[3] - 2022-2024年全球央行年均净购金量达1059吨,占全球黄金需求的23%[30] - 央行购金需求占比从11%跃升至23%,主导定价逻辑从"实际利率"转向"央行购金"[35] 央行购金动因 - 俄乌冲突后美欧日英冻结俄罗斯51.5%储备资产(约6302亿美元),推动其黄金储备占比从21%升至37%[40][44]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占GDP比重达124.3%(2024年),单位新增债务对应的GDP趋势性下滑[47][49] - 81%的央行认为未来12个月全球央行黄金储备量将增加(2024年世界黄金协会调查)[89] 风险与前景 - 全球主要国家军费占GDP比重处于历史低位,为金价下行提供"安全垫"[82] - 黄金占各国央行储备资产比重从2014年开始回升,2024年达13.1%,仍低于1950年68.5%的峰值[86] - 中国金管总局允许10家试点保险公司开展黄金投资业务,提供增量资金支持[89]
全球财政:共振预期与长期困境 - 从海外政治风波说起
2025-09-10 14:35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全球财政政策与国债市场 *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1][3][6] * 黄金及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资产[12] 核心观点和论据 财政政策调整压力与政治风波 *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因财政鹰派立场不愿进行消费税减税改革导致自民党丢失国会主导权[3] * 法国前总理贝鲁提出2026年紧缩法案试图将长期赤字率回归3%但遭抵制并在信任投票中失败[3] * 德国朔尔茨政府因财政保守支持率下降在2024年底不信任投票中被弹劾[3] * 英国财政大臣试图实施紧缩政策遭国内大幅抵制[3] 国债市场异动与财政扩张定价 * 2025年以来海外发达经济体长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明显走高曲线陡峭化[4] * 美欧处于降息周期但长端和超长端利率上行压力显著[4] * 日本处于加息周期利率曲线陡峭化且整体上移[4] * 市场开始定价财政扩张或不扩张问题[5] 2026年多国财政扩张共振预期 * 美国可能推出OBBE法案[6] * 日本潜在消费者减税改革及创历史新高的2026财年预算申请[6] * 德国和欧盟预计2026年开始加速实施财政刺激[6] * 可能形成共振扩张小高峰[6] 逆全球化下财政扩张必然性 * 逆全球化导致增长压力与供需错配推升通胀中枢限制货币宽松空间[7] * 需更大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7] * 弥补2008年后央行放水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对立情绪等副作用[7] 财政扩张困境与政治极化 * 政治极化导致反对党不愿配合执政党政策主张如日本和欧洲议会极端党派挤压传统党派空间[8] * 政策效率存疑可能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或避免债务问题发酵[8] * 立法流程效率下降使政策难以及时推出无法有效托举经济[9] * 加剧国债市场不稳定性长端和超长端利率难以下降抑制实体需求[9] 结构性问题限制财政有效性 * 日本老龄化、90年代初泡沫经济危机和97年坏账危机导致需求低迷消费降级明显消费税减税未能有效提振内需[10] * 欧洲长期投资不足生产力不足即使财政刺激也无法立即建立充分需求[10] 财政支出挑战 * 美国利息支出快速上升利息偿债率负担比日本和欧洲更重高利率环境下新增发行债务更多倾向短债利息支出滚动频率高[11] * 欧洲和日本受制于强制性社保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比例上升杠杆率提高挤兑可自由裁量支出削弱逆周期调节能力[11] 其他重要内容 资产配置建议 * 全球财政扩张与通胀担忧加剧无风险国债安全性下降[12] * 黄金作为安全资产中长期具有较高投资价值[12] * 2025年末及2026年各国财政扩张预期可能带来工业金属阶段性投资机会[12]
【环球财经】波兰换总统恐难解政治僵局
新华社· 2025-09-10 12:18
选举结果与政治格局 - 独立候选人卡罗尔·纳夫罗茨基于6月初以微弱优势赢得波兰总统选举 并于8月6日正式就任 [1] - 纳夫罗茨基以不到两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亲欧派代表华沙市长拉法乌·特扎斯科夫斯基 投票率达71.63%创历史新高 [4] - 法律与公正党作为最大反对党在竞选中大力支持纳夫罗茨基 因其政治理念相近且本党无合适候选人 [1][4] 政治理念与选民基础 - 纳夫罗茨基主张民族保守主义价值观 强调捍卫民族和文化身份 持疑欧立场并反对欧盟过度干预内政 [2][4] - 其保守立场在农村与中小城镇选民中具有强大吸引力 极右翼政党自由与独立联盟在年轻保守选民中支持率攀升 [8] - 极右翼候选人门岑在第一轮投票中收获15%选票 其支持者中88%在第二轮转投纳夫罗茨基 [8] 政府运作与政策推行 - 总统与总理分属不同阵营 图斯克领导的执政联盟缺乏三分之二议会席位以推翻总统否决权 [5] - 纳夫罗茨基可否决法案或提交宪法法院审议 宪法法院法官多由法律与公正党执政时期任命 [8] - 政治僵局将削弱图斯克政府推行政策的能力 包括司法改革及获取欧盟数百亿欧元复苏基金 [8] 外交政策倾向 - 纳夫罗茨基与美国共和党及特朗普阵营保持密切联系 9月初访美获得继续驻军波兰的承诺 [10] - 坚决反对欧盟超国家集权趋势 包括强制分摊移民和统一司法标准 可能加深与德法及北欧国家矛盾 [10] - 在俄乌问题上坚决支持乌克兰抵抗俄罗斯 但将援助视为双边交易而非无条件地缘政治承诺 [11]
专栏丨美国“选区重划”闹剧愈演愈烈的背后
新华网· 2025-08-22 09:11
选区重划的政治操作 - 得克萨斯州共和党强行推动国会选区重划议案 民主党以集体出走方式抵制[1] - 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通过推动选区重划提案并由州长签署成法[1] - 美国50个州中有15个州存在明显党派倾斜的选区划分[1] 选举制度异化现象 - 选举过程从"选民挑选议员"异化为"议员挑选选民"[2] - 最高法院多次回避对选区划分案件的实质性裁决[2] - "多数普选票"与"多数席位"脱节成为常态[2] 政府治理机制失能 - 国会因预算僵局屡次停摆 政府关门现象屡见不鲜[2] - 众议院议长选举两度难产 立法效率持续探底[2] - 枪支管控 移民改革 债务上限等重大议题沦为党争战场[2] 社会暴力事件激增 - 2021年国会山骚乱事件震惊世界[3] - 针对政客的人身威胁与枪击事件持续激增[3] - 得州选区斗争期间议员下榻酒店收到炸弹威胁[3]
超七成美国民众认为“政治动机的暴力活动”是美国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美国媒体指出—— 美国政治暴力事件进入高发期(深度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3 21:56
政治暴力事件频发 - 美国多地近期接连发生政治暴力事件 包括明尼苏达州两名议员及家人遭遇枪击案件[1] - 2024年针对民选官员等公职人员的袭击与未遂袭击达25起 较此前20年仅2起的记录大幅增加[2] - 国会警察数据显示针对联邦议员的威胁事件从2017年3939起增至2024年9474起 涨幅超1倍[2] 民众认知与舆论反应 - 民调显示73%美国民众将政治暴力列为当前主要问题 23%视为次要问题[3] - 76%受访者认为国内分裂问题对民主构成严重威胁 民主党人担忧比例(89%)显著高于共和党人(57%)[4] - 媒体评论指出政治暴力已从边缘现象演变为"暴力民粹主义时代"的常态[3] 枪支泛滥与管控失效 - 2024年美国枪支暴力导致1.6万多人死亡 2025年前7个月已有8334人死亡[3] - 多州放宽枪支管制导致凶杀案发率显著高于其他西方国家[3] - 明尼苏达州枪击案嫌疑人佩戴伪造警徽并全副武装实施犯罪[1] 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 - 美国政治分歧达20世纪30年代以来峰值 直接推动暴力事件激增[2] - 极端政治言论消解社会规范 嫌疑人长期接触妖魔化左翼的媒体内容[4] - 右翼势力利用"大替换"阴谋论煽动人口结构转型引发的社会焦虑[4] 社交媒体负面影响 - 恶毒化政治表达在社交媒体被放大 诱发模仿效应[4] - 虚假信息泛滥与仇恨情绪传播形成暴力事件催化剂[1][4] - 财富分配失衡加剧社会矛盾 被极端言论转化为政治对立[4]
暴力事件频出 美国政治极化撕裂民主外衣
中国青年报· 2025-07-16 00:02
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动荡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分歧显著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而民主党主导的"深蓝州"强调保护移民权利[1] - 能源政策对立加剧 共和党推动化石能源开采以促进制造业回流 民主党则侧重清洁能源发展与绿色补贴[1] - 社会福利与税收政策激化阶级矛盾 特朗普减税法案削减医保等福利 主要使大企业和富人受益[2] 经济与社会结构性问题 - 美国贫富分化加剧 "劫贫济富"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长期负面影响[2] - 社会流动性衰退与政府信任流失 导致暴力事件频发 2024年国会警察局收到9400多起威胁事件 是10年前的两倍多[2] - 联邦政府将国会警察局预算增至8.33亿美元 较2020年4.64亿美元近乎翻倍 但未明确安保措施具体增资金额[2] 技术与信息生态影响 - 生成式AI被用于政治诋毁 可能加剧社会分歧和反政府情绪[3] - "信息茧房"与深度伪造技术放大极端内容 算法推送虚假信息直接激化社会矛盾[3] 政治体制演变趋势 - 政治学家调查显示 美国可能从自由民主滑向威权主义 行政权力扩张导致三权分立机制失灵[4][5] - 特朗普政府干预媒体报道和惩罚政治对手等行为 是政治极化的具体表现[5] - 经济不平等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 但两党均缺乏有效解决方案[5]
深度解读|“大而美”法案的赢家与输家
新华社· 2025-07-02 16:13
法案概述 - "大而美"法案在参议院以51比50艰难通过,将返回众议院争取在7月4日前通过[1] - 法案计划在未来10年内减税4万亿美元,并削减至少1.5万亿美元支出[2] - 法案是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的延续和升级,将使大部分特朗普的减税措施永久化[2] 受益行业 - 企业:永久实施数万亿美元企业减税措施,企业税率从35%永久降至21%,延长或增加企业投资税收优惠[4] - 传统能源行业:废除拜登政府减少能源消费的条款,取消购买电动汽车税收减免[5] - 高收入家庭:联邦税中扣除的州税和地方税上限从1万美元增加到4万美元,年收入20万至50万美元家庭受益[6] - 小费和加班费群体:免除小费和加班费的联邦所得税,但仅影响劳动力总数的2.5%和12%的小时工[7] 受影响行业 - 医疗保健行业:医疗补助资金减少可能导致未来10年失去近50万个工作岗位[11] - 美国国债:减税措施将在未来10年增加约3万亿美元国债,需支付6000亿到7000亿美元额外利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