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底层核心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被骂“组装厂/没啥技术/只会营销”! 雷军坦言曾严重内耗,硬熬 5 年才走出来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9-26 04:27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于2020年十周年之际启动战略反思 面临行业巨头竞争压力及内部团队疲态 决定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4] - 战略核心转向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以突破行业技术壁垒 [4] - 2025年公司成立15周年时 在汽车与芯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2] 经营表现 - 公司上市两年后年收入突破2000亿人民币 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4] 高管团队变动 - 当前12人高管团队中仅2人为创业期元老 其余9人均为外部引进的顶尖人才 [6] - 高管团队重组被视为近几年公司发展的关键贡献因素 [6] 行业竞争环境 - 行业呈现高度集中化格局 苹果 三星 华为形成主要竞争壁垒 [4] - 行业竞争强度持续加剧 企业面临技术突破与市场认知的双重挑战 [4] 市场认知挑战 - 公司长期面临"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依赖营销"等市场偏见 [4] - 网络负面评价涉及技术实力与长期发展可持续性质疑 [4]
雷军:押上家底,造车造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4:46
核心观点 - 小米集团通过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坚定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 核心突破体现在汽车与芯片领域[3] - 公司采取"手机×AIoT"生态协同战略 通过硬件、软件与服务深度融合构建竞争护城河[8][14] - 高端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产品价格带突破与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品牌价值重构[10][11] 战略转型 - 2020年启动"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 决定押注造车和造芯两大核心领域[3][5] - 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 研发人员占比达48.6% 绝大部分流向芯片与汽车领域[6] - 战略升级体现为手机、汽车、芯片三大业务协同:芯片提供底层算力 汽车反哺智能座舱技术 手机串联智能生活场景[8] 业务突破 - 小米SU7 Ultra售价达50-60万元级别 市场热度超预期 成为高端化战略标志性产品[10] - 小米17系列采用"加量不加价"与"定位上探"双路径 全系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 采用第三代3nm工艺与4.6GHz主频[10] - 澎湃OS3系统实现与平板、家电等产品的无缝协同 智能工厂投产扭转"组装厂"刻板印象[11][14] 资源管理 - 核心策略为"找人和攒钱":通过内部提拔与外部招募解决高端人才短缺 聚焦半导体研发与汽车工程技术人才[13] - 将资源积累比喻为"集中精力办大事" 以应对造车与造芯的长期投入需求[13] - 强调复盘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优化决策流程[13] 生态布局 - 产品矩阵包括小米17系列、平板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 跳过"小米16"命名直接对标iPhone17系列[14] - 生态协同逻辑借鉴苹果模式:硬件、软件与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护城河[8] - 高端音箱等家电新品完善"科技家电"序列 提升生态整体价值[14]
刚刚,雷军年度演讲!小米17系列携手暴多新品炸裂登场
搜狐财经· 2025-09-25 14:42
公司战略转型 - 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实现连续两次重大突破 标志着公司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 [3] - 公司五年前开始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重塑骨骼与灵魂 [3] - 自研手机SoC芯片必须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 需要手机团队协同支持 [5] 芯片研发进展 - 小米造芯始于2014年松果电子 但澎湃S1发布后停掉SoC研发 [5] - 2021年重启造芯 历时三年玄戒O1于2024年5月22日首次回片 [5] 汽车业务发展 - 小米SU7 Ultra于2021年12月立项 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7] - 2022年春节后砍掉Ultra项目 5月重启 [7] - 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创下纪录 [7] - YU7项目决定为驾驶者设计豪华高性能SUV [9] - YU7标准版续航从620公里改为835公里长续航版 [9] - YU7自7月6日开始交付 目前已交付超40000台 [60] - 家庭用户占比69% 有孩家庭占比85% [60] - YU7 Max成为浙赛100万以内最速SUV 圈速1分43秒384 [62] 智能手机新品 - 小米17标准版采用极窄四等边设计 边框窄至1.18mm [13] - 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 采用第三代3nm制程工艺 [15] - CPU主频4.6GHz GPU独立图形缓存增加50% 功耗降低30% [15] - 配备7000mAh金沙江电池 含硅量16% 能量密度894Wh/L [19] - 支持100W有线秒充和50W无线秒充 [19] - 小米17 Pro配备"妙享背屏" 峰值亮度3500nits [27] - 搭载光影猎人950L影像传感器 动态范围16.5EV [31] - 小米17 Pro Max配备6.9英寸超大直屏 采用超级像素技术 [37] - 搭载7500mAh金沙江电池 含硅量16% [41] 平板电脑产品 - 小米平板8系列配备11.2英寸3200x2136分辨率144Hz IPS LCD屏幕 [45] - 标准版搭载第四代高通骁龙8s移动平台 [50] - Pro版配备高通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 [50] - 全系内置9200mAh电池 充电速度45W和67W [50] - 搭载小米澎湃OS 3操作系统 实现PC级高效生产力 [52] 定制化服务 - 小米汽车推出定制服务 率先带来5款定制车漆 [64] - 计划三年设计100款车漆 [64] - YU7 Max拥有专属定制两款内饰配色 [66] - 新增21英寸五辐双层锻造轮毂 四色可选 [68] - 每月最多定制40台 支持YU7 Max和SU7 Ultra车型 [70] 其他产品发布 - 发布会还推出小米电视S Pro Mini LED 2026等多款科技家电新品 [72]
小米17发布!雷军年度演讲,谈小米如何“逆天改命”
证券时报· 2025-09-25 13:45
"过去的5年,无论是对小米,还是对我个人,都是一场彻底的蜕变!"9月25日,小米创始人、CEO雷军在第六次年度演讲暨小米17系列发布会中表示。 在本次发布会上,雷军复盘了小米用五年时间"逆天改命"的历程。他表示:"我们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迈向了智能制造的新战场,我们从手机和消费 电子出发,开创了'人车家'全生态的新局面。这一路的改变远不止于造车、造芯片和高端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用5年脚踏实地的努力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 灵魂。" 此外,小米17系列手机也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在屏幕、影像、续航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从售价来看,小米17标准版起售价为4499元,Pro版起售 价为4999元,Pro Max版起售价为5999元。雷军表示,小米17系列已经开启预售,将于9月27日10点正式开售。在9月25日到10月8日首销期,购买小米17系 列将获得2年碎屏险、2年背屏碎屏险和365天只换不修等首销权益。 谈小米凭硬科技"逆天改命" "今年是我们小米创办15周年,在15周年之际,小米在汽车和芯片领域连续两次的重大突破,让很多人刮目相看,感觉小米好像一夜之间换了一家公司, 其实这些改变都来自于5年前那次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 ...
雷军:很多人对小米有偏见,认为小米没啥技术只会营销,是组装厂
新浪科技· 2025-09-25 11:19
公司发展历程 - 五年前公司上市已两年 年收入突破2000亿人民币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 [2] - 创业十年阶段团队出现疲态 外部存在质疑批评声音 公司被贴上组装厂标签 [2] 行业竞争格局 - 智能手机行业存在苹果三星华为三大巨头 被公司视为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2] - 行业中存在技术实力质疑 公司被认为缺乏核心技术且过度依赖营销 [2] 战略转型方向 - 公司通过内部复盘决定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研发 [2] - 从互联网公司定位转向硬核科技公司发展路径 [2]
雷军感谢北京这片沃土,透露未来五年将投入2000亿元做研发
新京报· 2025-06-16 16:12
小米汽车工厂概况 - 北京小米汽车工厂于2024年3月揭幕,占地72万平方米,建有6大车间、29个研发实验室,投资超50亿元 [1] - 工厂拥有700个机器人,关键工艺如大压铸实现100%自动化,涂装车间配备75台喷漆机器人 [2][4] - 工厂测试跑道总长2.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涵盖18种测试路况,每76秒可下线一台小米SU7 [2] 生产与技术突破 - 小米SU7第10万辆车型于2024年11月13日下线,仅用230天创新车企最快纪录 [2][4] - 工厂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将72个零件简化为1个,生产工时降幅达74% [4] - 小米自主研发9100吨锁模力大压铸机,建成全球领先压铸生产线,并完成大压铸产业链自主开发 [4][5] 研发投入与产品规划 - 公司计划未来五年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67亿元,同比增长30.1% [1][8][1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达21731人,全球专利超4.3万件 [8] - 首款SUV车型小米YU7将于7月上市,预发布留资量为SU7的三倍 [6][8] 北京汽车产业背景 - 2024年北京汽车产量114.5万辆,同比增长13%,新能源汽车产量29.4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11][12] - 北京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超4400亿元,同比增长15%,拥有8家整车企业包括小米汽车、北京奔驰等 [11][12] - 北京为智能网联汽车双试点城市,建成6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示范区,智能网联从业人员达16万人 [11]
小米集团-W(01810.HK):1Q25营收、利润创历史新高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亏损收窄
格隆汇· 2025-06-04 01:53
1Q25业绩表现 - 1Q25公司总营收1113亿元(YoY +47%),经调整净利润107亿元(YoY +65%),毛利率22 8%(YoY +0 5pct),均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1] - 营业费用率13 9%(YoY -2 2pct),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1] - 分业务营收占比:智能手机46%、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9%、互联网服务8%、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17% [1] 智能手机业务 - 1Q25智能手机业务营收506亿元(YoY +8 9%),毛利率12 4%(YoY -2 4pct) [1] - 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部(YoY +3 0%),平均单价1211元(YoY +5 8%),呈现量价齐升 [1]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 - 1Q25 IoT业务营收323亿元(YoY +59%),毛利率25 2%(YoY +5 4pct),收入毛利双创新高 [2] - 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4%,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分别增长65%/65%/100% [2] - 平板出货量同比增长56%,全球出货量首次进入前三 [2] 互联网服务业务 - 1Q25互联网服务营收91亿元(YoY +13%),毛利率76 9%(YoY +2 7pct) [2] 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 - 1Q25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营收186亿元,毛利率23 2%,其中智能电动汽车营收181亿元,ASP 23 8万元 [2] - 业务亏损收窄至5亿元 [2] - Xiaomi SU7系列累计交付25 8万台,1Q25交付新车7 6万辆 [2] - 已开业235家汽车销售门店,5月推出豪华SUV车型Xiaomi YU7 [2] 研发与技术布局 - 1Q25研发费用67亿元(YoY +30%) [3] - 发布自研旗舰处理器玄戒O1及搭载该芯片的Xiaomi 15S Pro/Xiaomi Pad 7Ultra [3] - 推出首款长续航4G手表芯片玄戒T1,集成自研4G基带 [3] 未来展望 - 智能手机高端化全球化策略持续见效,智能大家电保持高速增长 [3] - 智能电动汽车产能扩充,人车家全生态协同效应显现 [3] - 上调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362/464/660亿元(原预测316/424/608亿元) [3]
小米集团单季净利首破百亿 2万人研发获全球专利4.3万件
长江商报· 2025-05-28 23:4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112.9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4%,环比增长2.1% [2][5] - 归母净利润108.93亿元,创单季新高,同比增长161%,环比增长21.1% [2][6] - 经调整净利润106.76亿元,同比增长64.5%,环比增长28.4% [6] - 手机×AIoT分部收入927亿元,同比增长22.8%;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分部收入186亿元 [6] 智能手机业务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部,同比增长3%,连续7个季度增长 [7] - 全球市场份额14.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连续19个季度排名前三 [7] - 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25%,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 [8] - 中国大陆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4%,排名第一,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 [8] - 手机销售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8.9%;ASP(平均售价)1210.6元,同比增长5.8% [9]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 - IoT业务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连续两季度超300亿元 [11] - 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65%;冰箱出货量88万台,同比增长65%;洗衣机出货量74万台,同比增长100% [11] - 空调业务目标2030年中国市场数一数二,2025年目标行业前三 [11] 智能电动汽车与创新业务 -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181亿元,其他创新业务收入5亿元,分部毛利率23.2%,经营亏损5亿元 [11] - SU7系列一季度交付75869辆,累计交付超25.8万台,全年目标35万辆 [11]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一季度研发投入67.12亿元,同比增长30.1%,主要投向智能电动汽车及AI [12] - 2021-2024年研发投入逐年增长(131.67亿元→240.50亿元),未来五年计划投入2000亿元 [13] - 研发人员2.17万人,占比47.7%;全球专利超4.3万件 [13] - 5月发布首款自研旗舰处理器玄戒O1 [4] 用户生态与战略 - 全球月活跃用户数7.19亿,同比增长9.2% [7] - 推进"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持续投入底层核心技术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