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保障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2025社保与养老金融论坛聚焦 “高质量低成本” 健康保障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9-21 14:54
新华财经上海9月21日电(记者魏雨田)9月20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主办、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 院")承办的"2025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沪举办。本届论坛以"健康中国与社会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汇聚了国内外政府部 门代表、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士。与会者提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 福祉、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大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我国当前主流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为主,但普遍面临"缺设 备、缺人才"的双重困境。"破解这一困境需双管齐下。应将养老服务从业者纳入紧缺人才范畴,并且进行系统化培养与输送;同时中小型医院结合 自身定位,探索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 受访者供图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则针对"长期照护"这一细分领域提出观点,他表示,"养老"与"长期照护"存在概念差异,后者更聚焦失能、失智等特 殊老年群体的"持续性照料需求",具有需求刚性强、服务不确定性高的特点。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民众对优质健康服务的 ...
刘世锦:城乡居民养老金差30倍,建议建立差距缩小的养老保障体系
和讯· 2025-08-21 09:27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8月19日"第十五届中 国城市发展及房地产创新大会"上指出,养老金不足的缺口将影响中国一半左右人口的消费增长。这 一问题如果不解决,对经济将带来全局性的影响。 建议在十五五期间,通过将较大规模的国有权益 资本划拨社保基金,并进入资本市场运作。通过短期财政补贴和完善长期缴费制度等多措并举的方 式,建立起覆盖全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城乡居民差距逐步缩小的养老保障体系。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消费?其中一种思路,是想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不敢消费,甚至不会消费的问 题。 我们现在实际上也有很多补贴,补贴消费很大程度上把扩大消费看成一个促销的问题,而且重点是商 品消费,这种办法短期之内也是有效的,但是它不具有可持续性。 同时,对于有些亿万富翁来说,对补贴的钱根本无所谓。而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给他发了以后他也 高兴,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讲,现在重点要解决的不是吃面包的这个问题,吃穿其实都没问题了, 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等这些问题,而补贴对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 作用。 由此,如果经济增长的宽度问题不解决好,只在高度上搞创新,那么最后经济增 ...
6类人可提前领个人养老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5:01
个人养老金制度政策调整 - 自2025年9月1日起新增三类提前领取情形 包括重大医疗支出 长期失业及领取低保 提升制度灵活性 [1][2] - 原有领取条件保持不变 涵盖达到退休年龄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及出国定居 [1] - 新增线上申请渠道 包括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电子社保卡及掌上12333App 优化服务体验 [2] 市场参与及产品表现 - 开户人数突破7000万 投资产品总数达1100只 涵盖储蓄 基金 保险及理财四类产品 [5] - 储蓄类产品466只 基金类303只 保险类296只 理财类35只 覆盖不同风险偏好需求 [5] - 个人养老金基金总规模超124亿元 较一季度末增长8% 超290只产品成立以来收益率为正 [5] 产品投资收益表现 - 11只基金产品成立以来收益超20% 广发养老目标2060五年持有Y回报率达36.43% [5] - 工银养老2050Y 华安创业板50Y及交银创业板50指数Y等产品今年以来回报率超20% [5] - 理财产品投资者账户数达143.9万人 较年初增长46.2% 累计购买余额1103.6亿元 [5] 制度优化对市场影响 - 专家认为新增应急提取场景可降低心理折价 提升年轻及中等收入群体缴费意愿 [3] - 明确提取标准与限额需配套政策支持 包括医疗自付比例 失业时长及税收优惠衔接规则 [4] - 账户封闭期限灵活性提升有望转变"开户热 缴费冷"为"开户稳 缴费勤"的市场现象 [3][4] 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关联 - 领取场景增加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提前流出 但因可继续缴费 对资本市场总量影响有限 [6] - 长期看参与人数增加及制度完善将带来稳定资金流入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6] - 个人养老金投资倾向长期持有 有助于培育价值投资理念及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6]
6类人可提前领个人养老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52
个人养老金制度新规 - 自2025年9月1日起新增三类提前领取情形:12个月内医保目录内自付医疗费用超过上年度参保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内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达12个月、正在领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 [1][2] - 原有领取条件保持不变: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 [1][2] - 新增线上领取申请渠道包括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 同时保留银行和线下经办机构申请方式 [2] 制度优化动机与预期效果 - 新增情形针对重大医疗支出、长期失业、困难状态等"重大不利事件" 旨在提升制度灵活性并应对特殊经济或健康状况 [2] - 专家认为明确应急提取场景可降低"不可触达"心理折价 对年轻与中等收入群体更友好 有望提升定投与持续缴费意愿 [7] - 需配套明确提取标准与限额、提取频次管理、税收优惠衔接及补缴规则 以实现从"开户热、缴费冷"向"开户稳、缴费勤"转变 [7] 市场发展现状 - 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 投资产品总数达1100只 其中储蓄类466只、基金类303只、保险类296只、理财类35只 [8][9] - 理财产品投资者超143.9万人(较年初增长46.2%) 累计购买余额1103.6亿元 [9] - 基金总规模超124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8%) 超290只产品成立以来收益率为正 11只收益超20% 最高达36.43% [10][11] 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互动 - 新增领取情形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提前流出 但因除退休外其他情形领取后仍可继续缴费 对资本市场资金总量影响有限 [12] - 长期看参与人数增加和制度完善将带来更稳定资金流入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并培育价值投资理念 [12]
中国人寿长护险服务“解困”又“提质”
齐鲁晚报网· 2025-05-07 06:16
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发展 - 公司深度参与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形成"东营模式""璧山模式""吉林模式""江苏模式"等多样化服务模式[1] - 业务已覆盖全国4400多万人,在办项目80个,通过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构建普惠型养老保障体系[1] - 在江苏镇江案例中,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每月3次"不离床洗浴"上门服务,每次服务时长不少于两小时[2] 服务模式创新 - 针对特殊家庭推出"上门签约"服务,解决监护人因照料无法离家的难题,如为腿部受伤的朱女士提供居家签约[6] - 计划开发线上签约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提升服务便捷性与效率[6] - 在无锡案例中为脑梗患者提供55个月累计1157次上门服务,护理基金支付86775元,患者肢体功能显著改善[5] 养老产业战略布局 - 依托保险资金优势在全国26个中心城市推进城心公寓养老、城郊机构养老等多业态项目[7] - 推出三款"随心居"旅居产品并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7] - 加强养老专属规划师队伍建设,强化"保险+养老"综合服务能力[7] 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化失能群体照护[4] - 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失能护理成为社会突出挑战,公司定位为长护险服务体系建设主力军[4][7]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4 09:53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4]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少子化加剧,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4] - 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严峻 [4] - 不婚化趋势明显,2013—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下降到683万对,结婚率从9.9‰降至4.8‰ [6] - 性别比持续改善,但农村"剩男"和城市"剩女"问题突出,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 [4] 老龄化问题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的约1/4 [6] - 预计2030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2056年达约36% [6] - 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比预计从2023年的68%降至2050年的59% [6] - 老龄化导致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政府债务加重,创新创业活力下降 [6] 少子化与生育成本 - 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低于美欧日 [7] - 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53.8万元,相对于人均GDP倍数全球最高 [7] - 生育基础削弱、生育观念改变、生育成本高是低生育率主因 [7] 人口流动与区域分化 - 人口持续向深圳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和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集聚 [10] - 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率从2018年的5.7%增至2022年的14.0%,中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 [10] - 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从4.6%、2.2%增至7.9%、3.9% [10] 人口结构变动中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出海,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相对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 [11] 国际经验与应对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体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 [1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2022年),全球最高,社保三支柱体系完善但社会活力下降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孩子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2022年),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2023年),结构年轻但教育、就业问题制约人口红利释放 [15] 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 [18] - 提升0-3岁孩子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企业生育税收优惠,构建生育成本分担机制 [18] - 按孩子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加快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第二、第三支柱作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5 15:01
中国人口现状与挑战 - 中国总人口14.1亿,开始持续负增长 [4] - 老龄化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5.4%,占全球老年人口约1/4 [6] -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15-6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3年68%降至2050年59% [6] - 少子化加剧,总和生育率不足1.1,全球倒数,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 [7] - 不婚化趋势明显,结婚登记对数从2013年1347万对降至2022年683万对 [6] - 人口迁移呈现"二八分化",向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集聚,东部人才净流入率从5.7%增至14.0% [10]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机遇 - 消费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 [11] -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11] - 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 [11] - 教育系统结构性调整,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饱和 [11] - 住房价值分化,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市场热度更高 [11] - 住房改善需求上升,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产品力成重点 [11] 全球人口演变与应对经验 - 美国依靠移民和人才培养维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总人口3.4亿,但老龄化加剧 [12] - 日本老龄化最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社会活力下降,但社保体系完善 [14] - 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抚养成本与人均GDP比重最高,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14] - 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2.4%,高福利政策带来财政负担和养老金代际压力 [14] - 印度人口总量超14.2亿,结构年轻但教育分化严重,复制中国人口红利较难 [15] 人口政策建议 - 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覆盖怀孕至孩子18岁 [18] - 提升0-3岁入托率至40%以上,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18] - 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 [18] - 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 [18] - 建立男女平等的育产假制度,完善辅助生殖补贴 [18] - 按孩数量发放每月补贴,一孩1000元、二孩3000元、三孩6000元,需1万亿-3万亿元 [18] - 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展第二、第三养老支柱,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 - 加大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发展智慧养老,推进适老化改造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