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协同

搜索文档
闯出去,沉下去!中国光储“扎根”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9-26 00:19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江苏现代能源微网) 近日,在德国的光伏项目现场,天合光能的技术团队将储能电池舱与光伏组件进行匹配,屏幕上跳动着光储协同运行的实时参数。"以前是光伏'单枪匹 马'闯市场,现在必须光储'手拉手'才能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天合光能的后台工程师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从单个工厂到全链条布局,光伏行业的出海路径正经历蜕变。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多家光伏企业发现,产业链协同出海不仅能形成供应链合力,保障原料 供应的稳定性,还能在海外光伏落地场景中加速释放光储协同"乘数效应",为企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 "这不是单一工厂的落地,而是整条产业链在海外的'扎根'。"今年初,在晶科能源的东南亚工厂里,来自全球的供应商代表参加晶科能源召开的供应链协 调会时,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对光伏企业出海趋势作出判断。 "从被动到主动,从全资到合资,从产品输出到管理输出……如果说晶科能源的马来西亚、越南、美国工厂是公司全球制造1.0版,那么沙特工厂无疑是全 球制造2.0版,代表着晶科能源全球化新模式的开启。"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据悉,晶科能源正积极推进海外布局,构建完整的海外供应链体系 ...
储能半年赚45亿,阿特斯怎么在海外闷声发大财?
鑫椤储能· 2025-09-01 07:54
核心观点 - 阿特斯通过全球化架构与光储协同战略 在光伏行业普遍亏损背景下实现逆势盈利 储能业务成为关键增长引擎 [4][5][56] - 公司形成"制造-开发-运营"全球化闭环 依托北美市场高毛利优势 规避国内价格竞争与海外政策限制 [32][37][6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10.52亿元 归母净利润7.31亿元 显著优于行业平均亏损10亿元的水平 [3][4] - 储能业务营收45.00亿元 占总营收21.04% 毛利率达31.42%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7] - 合同负债32.60亿元 同比增长9.86% 储能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 反映业务高增长态势 [9][10] 业务结构 - 组件分部:光伏组件与系统设计销售 北美市场市占率环比提升4% 出货量同比增长15% [5][13] - 能源分部: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 通过Recurrent Energy实现全球项目开发 [5][22] - 储能分部:大储EPC服务及系统销售 子公司e-STORAGE进入彭博tier1名单 [5][26][28] 全球化架构 - CSIQ(美股主体):定位加拿大总部 负责战略管控与资本市场运作 [16][32] - CSI Solar(A股主体):专注光伏与储能制造 2025年预计向CSIQ销售组件15.16亿元 储能系统57.00亿元 [18][45] - Recurrent Energy:电站开发运营主体 全球光伏储备24.9GW 储能储备75.1GWh 获贝莱德5亿美元投资持股20% [22][38] 协同效应 - 销售渠道复用:全球组件销售团队同步推广储能产品 降低获客成本 [53] - 捆绑开发模式:光伏+储能项目IRR达12.5% 较纯光伏项目高3个百分点 [54] - 供应链协同:美国5GW组件与电池工厂2024年投产 2025年下半年电芯工厂启动供货 [54] 市场战略 - 避开国内价格战:境外营收占比超80% 重点拓展北美等高毛利市场 [34][66] - 规避政策风险:通过加拿大总部与中美双上市结构 应对海外贸易限制 [32][49] - 产能布局差异化:优先卡位下游电站开发 而非上游硅料环节 [52]
晶科能源(688223.SH)半年报解读:创新升级布局“反内卷”,光储协同业务高速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8-28 02:2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8.31亿元 光伏产品总出货45.58GW 其中组件出货41.84GW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09亿元 但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减亏5.57亿元 毛利率环比改善2.27个百分点 [1] 市场地位与出货 - 上半年组件出货量继续位列行业第一 [1] - N型Tiger Neo系列高效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约200GW 成为史上最畅销组件系列 [2] - 2025年第三季度组件出货预期为20-23GW 环比基本持平 [2] 海外市场布局 - 上半年海外出货占比超6成 在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多个新兴市场份额突破30% [2] - 海外市场需求有效抵御了国内市场下半年下行压力 [2] 技术优势与创新 - N型TOPCon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25.58% 182N型TOPCon电池全面积效率达27.02% [3] - 已具备高功率产能超20GW 计划2025年底前将40%-50%产能升级至640W以上高功率段 [3] - 预计较未升级产能可产生0.5-1美分的单瓦销售溢价 [3] 产能升级与行业影响 - 基于N型TOPCon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现有产能升级 投入相对可控 不涉及新增产能 [3] - 有利于加速行业产能出清 助力行业"反内卷" 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3] 运营效率提升 - 山西垂直一体化大基地将生产周期从22天压缩至7天 满产后运营成本可降低25% [4] - 发布AI战略白皮书 首批近百个AI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 [4] 光储协同发展 - 聚焦工商业及大型储能电站场景 完成SunTera大储系统与SunGiga工商业产品的多项目交付及迭代 [4] - 储能签单与出货增速持续超预期 2025年下半年将向全年6GWh发货目标冲刺 [4] 行业需求背景 - 2025年全球预计新增光伏装机695GW [2] - 国内市场因政策上半年装机212.21GW同比翻倍 但7月份单月新增装机量仅为11GW同比降低47.7% [2]
晶科能源半年报解读:25H1营收超318亿,Q2扣非减亏5.57亿
证券之星· 2025-08-27 11:2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8.31亿元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09亿元 [1] - 第二季度扣非净利润环比减亏5.57亿元 [1] - 毛利率环比改善2.27个百分点 [1] 出货量与市场地位 - 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41.84GW [1] - 组件出货量继续位列行业第一 [1] - 海外出货占比超6成 [1] - 新兴市场份额突破30% [1] - 第三季度组件出货预期20-23GW [1] 产品与技术 - N型Tiger Neo系列高效组件全球累计出货约200GW [1] - N型TOPCon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25.58% [2] - 高功率产能超20GW [2] - 年底前40%-50%产能升级至640W以上高功率段 [2] - 2026年主流功率达650-670W [2] - 预计产生0.5-1美分单瓦销售溢价 [2] 业务拓展 - 光储协同业务聚焦工商业及大型储能电站 [2] - 完成SunTera大储系统与SunGiga工商业产品交付迭代 [2] - 储能签单与出货增速超预期 [2] - 2025年下半年冲刺全年6GWh发货目标 [2] 行业与战略 -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1] - 公司通过技术驱动产品升级应对行业供需失衡 [1] - 全球市场深耕拓展应对政策需求波动 [1] - 精益运营降本增效应对经营压力 [1] - 严控增量产能杜绝低价竞争 [2]
湖北:鼓励光储协同提高自发自用比例,全部自发自用不受容量限制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25 09:32
政策适用范围与投资主体 - 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 [2] - 各类电力用户、投资企业、专业化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自然人均可依法依规投资和经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 分布式光伏运营模式 - 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原则上选择全部自发自用模式 [6] - 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中 公共机构场所的上网电量可灵活确定 工商业厂房的年度自发自用电量原则上不低于年度发电量的50% [2][6] - 鼓励项目单位通过光储协同、柔性负荷调度等方式提高自发自用比例 [2][6] - 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可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参与现货市场 其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2][6] - 采用全部自发自用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受当地可开放容量限制 [2][12] 备案管理要求 - 分布式光伏项目在属地县(市、区)备案 需通过湖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交项目名称、投资主体、建设地点、项目类型、建设规模、上网模式等信息 [8] - 同一投资主体、同一备案机关、单个项目的建设场所、规模及内容明确的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可以合并备案 [9] - 同一用地红线内由同一投资主体分期备案或不同投资主体分别备案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不得新增与公共电网的连接点 [9] - 项目备案后若法人发生变化或建设地点、规模、内容发生重大变更 投资主体需及时告知备案机关并修改信息 [9] - 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力用户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或计划调整为集中式光伏电站时 需向省能源局申请并制定接网调整方案 [9] 建设管理规范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场所必须合法合规、手续齐全、产权清晰 投资主体需评估房屋可使用年限、屋顶载荷能力、周边环境安全 [11] - 项目需取得备案证明和电网企业并网意见后方可开工建设 [12] - 省能源局组织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 建立配电网可开放容量按季度发布和预警机制 [12] - 省电力公司组织各级电网企业按季度逐站、逐线、逐台区向社会公布可接入容量 [12] - 投资主体完成备案后需向电网企业提交备案证、并网意向书、资格及权属证明等材料 电网企业需在2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 [12] - 投资主体需开展接入系统设计工作 电网企业免费为自然人户用项目提供设计方案 其他类型项目需自行设计并提交报告 [13] - 电网企业需在收到报告后2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决定 35千伏及以下接入系统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答复意见 110千伏接入系统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答复意见 [14] - 电网企业和投资主体需根据产权分界点确定接入系统工程投资界面划分 分别加强公共电网和用户内部电网的投资建设与改造 [15] - 投资主体需严格按备案信息和审查后的方案施工 建设完成后向电网企业提出并网验收申请 [15] - 项目需经电网企业涉网设备验收合格、并网调试通过后方可并网运行 [15] 运行管理机制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产前需与电网企业签订《并网调度协议》 纳入电网调度机构统一管理 [16] - 电网企业可根据调峰、调频、调压、断面控制、事故应急处置等需要 对分布式光伏采取调节或解列措施 [16] - 投资主体需向用户和属地电网企业报告运维单位名称、办公地点和联系人信息 [16]
中金:维持港华智慧能源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5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8-18 02:28
核心观点 - 中金维持港华智慧能源跑赢行业评级及5.00港元目标价 对应2025/2026年10.6x/10.2x P/E 较当前股价有16.3%上行空间 [1] - 公司1H25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收入104.4亿港元同比降1% 净利润7.58亿港元同比增2% 首次派发中期股息0.05港元/股 [2] - 公司通过光储协同与AI+协同战略转型智能能源聚合服务商 目标2030年管理光伏装机12GW及储能装机6GWh [3] 财务表现 - 1H25天然气销售量87.5亿方同比持平 城市燃气价差0.57元/方同比增0.01元/方 燃气业务经营利润8.52亿港元同比降1% [2] - 1H25光伏发电量11.8亿Kwh同比增44% 发电度电毛利0.36元/Kwh同比降0.04元/Kwh 可再生能源业务经营利润1.7亿港元同比增5% [2] - 截至1H25末光伏并网规模达2.6GW [2] 战略转型 - 应对分布式光伏收益率冲击 加大工商业储能投资并结合AI算法与客户资源推动售电业务 [3] - 资本开支1H25为14亿港元同比降30% 预计全年降至25-30亿港元 有息负债规模或稳中有降 [4] 股息与估值 - 首次派发中期股息0.05港元/股 [2]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9.1x/8.8x P/E [1]
中金:维持港华智慧能源(01083)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5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02:23
核心观点 - 中金基本维持港华智慧能源2025年和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和5.00港元目标价 较当前股价有16.3%上行空间 [1] 财务表现 - 1H25收入104.4亿港元 同比减少1% 净利润7.58亿港元 同比增长2% 业务核心利润7.19亿港元 同比增长2% [2] - 1H25天然气销售量87.5亿立方米 同比持平 城市燃气价差0.57元/立方米 同比增加0.01元/立方米 [2] - 1H25光伏发电量11.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44% 发电度电毛利0.36元/千瓦时 同比减少0.04元/千瓦时 [2] - 1H25可再生能源业务经营利润1.7亿港元 同比增长5% 燃气业务经营利润8.52亿港元 同比减少1% [2] 业务发展 - 1H25新增居民接驳33万户 同比减少1% 截至1H25末光伏并网规模达2.6吉瓦 [2] - 公司拟首次派发中期股息0.05港元/股 [2] - 公司目标至2030年管理光伏装机12吉瓦 储能装机6吉瓦时 [3] 战略转型 - 公司通过加大工商业储能投资和结合AI算法推动售电业务拓展 转型为智能能源聚合服务商 [3] - 公司利用屋顶光伏 储能及城燃领域积累的工商业客户资源推动业务协同发展 [3] 资本结构 - 1H25资本开支14亿港元 同比减少30% 预计全年资本开支规模降低至25-30亿港元 [4] - 公司严控资本开支规模并推动部分分布式光伏装机出表 有息负债规模或稳中有降 [4]
港华智慧能源(01083.HK):1H25经营业绩平稳 拟首次进行中期股息分配
格隆汇· 2025-08-16 19:45
1H25业绩表现 - 1H25收入104.4亿港元 YoY-1% 净利润7.58亿港元 YoY+2% 业务核心利润7.19亿港元 YoY+2% 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拟首次派发中期股息0.05港元/股 [1] - 天然气销售量87.5亿方 同比持平 城市燃气价差0.57元/方 YoY+0.01元/方 新增居民接驳33万户 YoY-1% 燃气业务经营利润8.52亿港元 YoY-1% [1] - 光伏发电量11.8亿Kwh YoY+44% 发电度电毛利0.36元/Kwh YoY-0.04元/Kwh 光伏并网规模2.6GW 可再生能源业务经营利润1.7亿港元 YoY+5% [1] 业务发展趋势 - 全年气量增速指引由同比+4-5%下调至+1% 反映工商业用气需求疲弱 毛差指引维持0.57元/方不变 2H25环比持平 但下半年毛差可能超出指引 [1] - 应对政策冲击 加大工商业储能投资 结合AI算法/光伏/储能及城燃客户资源拓展售电业务 目标2030年管理光伏装机12GW 储能装机6GWh [2] 资本结构与开支 - 1H25资本开支14亿港元 YoY-30% 预计2H25资本开支下行趋势延续 全年规模或降至25-30亿港元 [2] - 1H25末净负债149亿港元 较2024年末小幅上升 主因人民币汇率升值 后续严控资本开支并推动光伏装机出表 有息负债规模或稳中有降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9.1x/8.8x P/E 目标价5.00港元 对应2025/2026年10.6x/10.2x P/E 较当前股价有16.3%上行空间 [2]
昱能科技荣获Sinovoltaics全球光伏逆变器制造商财务健康榜榜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3 06:20
核心观点 - 昱能科技在Sinovoltaics全球光伏逆变器制造商财务健康排名中位列第一 彰显其财务稳健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排名方法论 - 排名由香港专业机构Sinovoltaics基于Altman-Z评分模型对全球35家光伏逆变器制造商进行追踪评估 评估期覆盖2022年9月至2025年6月 [3] - 评分体系综合营运资本 留存收益 盈利能力 资产周转与负债水平五大核心指标 [3] 公司业务战略 - 公司深耕MLPE组件级电力电子技术领域15年 坚持境内外市场双轮驱动和光储一体协同推进战略 [4] - 提供以微型逆变器为核心的DIY微光储 户用光储和工商业光储三大全场景解决方案 [4] - 自2011年起布局全球 在海外主要市场设立子公司 提供24小时本土化服务和多语种培训 [4] 技术创新与研发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 截至2024年底获得授权知识产权188项 其中发明专利91项 [5] - 持续突破光伏逆变器 关断器和储能等领域技术瓶颈 打造多代首创性技术与产品 [5] AI技术融合 - 将AI深度融入产品与业务场景 覆盖售前智能电站设计 售中能源管理优化和售后故障预测与智能运维 [4] - 依托分布式全场景产品矩阵 以光储技术为基础 AI融合为辅助 提升能源管理效率与运营价值 [4] 财务与市场表现 - 公司凭借稳健资产结构 良好盈利能力和出色风险控制获得财务健康排名首位 [1] - 排名结果为公司长期履约能力和海外客户信心提供坚实支撑 [5]
十大机构看后市:市场已演绎出“牛市氛围” 下周行情能否延续?
新浪证券· 2025-07-13 08:19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整数关口,周五出现冲高回落但整体仍呈现多头趋势,市场价格中枢继续抬升 [1] - 短期市场演绎出"牛市氛围",交易性资金活跃度提升,赚钱效应全面扩散,非银金融等高风险资产领涨 [2] - 2025Q4可能成为牛市加速积累的起点,2026-27年是牛市核心区间,但25Q3可能因基本面偏弱出现休整波段 [3] 行业景气度与投资机会 - 二季度业绩景气方向:上游工业金属和小金属、中游风电和出海方向的摩托车及逆变器、下游国补消费品种和创新药、金融地产板块的非银、TMT板块的海外算力链和存储及游戏 [4] - 银行股投资策略需重视基本面边际改善,负债成本持续改善、资产收益趋于平稳、资产质量维持稳健,推荐优质地区中小银行和国股行 [5] - 光伏行业3类企业有望破茧重生:向储能转型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健康的企业、硅料和硅片环节企业 [6] 资源品价格与供需 - 6月以来资源品价格快速反弹,7月"反内卷"催化下新能源产业链、黑色系、建材、化工、有色、原油、生猪等品类价格上涨 [7][8] - 9月后传统旺季来临,中下游备货和需求释放将直接拉动化工、有色、钢铁等上游周期资源品 [8] - 焦煤下游补库带动焦炭首轮提涨,建议关注资源禀赋优秀、煤电联营、增产潜力及稀缺资源属性的煤炭标的 [11] 细分行业与海外市场 - CXO及科研服务相关标的中报业绩超预期,产业链景气度回暖趋势明显 [9] - 美越贸易协议提升转口贸易成本,可能成为东南亚国家范本,对我国转口企业构成成本压力 [10] - 东南亚成为黄金珠宝行业增量蓝海,中国品牌出海迎战略机遇期,推荐业绩高成长和行业龙头两条主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