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偿二代二期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非上市寿险公司投资半年收益率:君龙人寿、长城人寿分列两榜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8-11 11:11
核心观点 - 非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投资表现整体稳健 超过30家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 权益市场反弹直接增厚投资收益 [1] - 6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总投资收益率超过3% 君龙人寿以4.67%位居榜首 [2] - 12家非上市寿险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超过3% 长城人寿以6.82%排名第一 [4][5] - 偿二代二期工程和会计准则变化推动险资优化配置 长期股权投资和高评级利率债等低资本消耗资产更受青睐 [7] - 险资举牌活跃度显著提升 11家险企年内披露22次举牌公告 银行股因稳定高分红成为核心标的 [7] - 政策支持长期资金入市 推行长周期考核机制 引导增加A股投资比例 [9] - 行业通过下调产品预定利率至1.99%降低利差损风险 1.5%预定利率分红险有望缓解债券配置压力 [9] 投资收益率表现 - 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6家总投资收益率超3% 君龙人寿4.67% 北京人寿3.65% 利安人寿3.22% [2] - 前十名总投资收益率集中在2.89%-4.67% 小康人寿2.96% 弘康人寿2.95% 华贵人寿2.94% 光大永明2.89% [2][3] - 综合投资收益率考虑未实现浮盈浮亏 12家公司超3% 长城人寿6.82% 小康人寿5.53% 光大永明5.10% [4][5] - 仅14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 恒安标准从8.35%降至2.19% 复星联合从9.55%降至2.75% [6] 资产配置策略 - 险资加大长期资产布局 举牌银行股活跃 平安人寿三度举牌招商银行H股 两度举牌农业银行H股和邮储银行H股 [7] - 银行股因稳定高分红受青睐 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H股 新华保险举牌杭州银行 [7] - 新会计准则推动险资增配高息股计入FVOCI以降低利润波动 [8] - 行业下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至1.99% 多款2%分红险产品下架 [9] 政策环境影响 - 偿二代二期工程通过差异化风险因子和穿透式监管引导险资优化配置 [7] - 六部门推出《实施方案》提升险资A股投资比例 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年度考核权重不超30% [9] - 长周期考核机制中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9]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6%左右 1.5%预定利率分红险减轻债券配置压力 [9]
年内险企发债规模合计已达366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27
太平人寿永续债发行 - 太平人寿成功发行规模9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票面利率2.40% 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核心二级资本并提高偿付能力[1][2] 行业发债规模与结构 - 截至3月20日 年内8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规模合计366亿元 其中永续债规模达327亿元[2][4] - 招商信诺拟发行10亿元永续债 工银安盛拟发行70亿元永续债 年内已发行及拟发行永续债总规模达407亿元 超过去年全年359亿元发行量[4] 发债驱动因素 - 偿二代二期工程推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市场利率走低促融资成本下降 业务扩展需资本支撑 风险抵御能力需提升[2] - 票面利率区间为2.18%-2.80% 较往年持续下行 多家险企行使资本补充债券赎回选择权实现"赎旧发新"[2][3] 资本工具差异与趋势 - 永续债用于补充核心二级资本 可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资本补充债仅补充附属一级资本[4][5] - 中小险企资本补充需求持续高企 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新型工具有望被更多采用 监管或出台政策拓宽资本补充渠道[5]
年内险企发债金额超360亿元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27
近期,保险公司资本补充的速度明显加快。3月19日,太平人寿宣布成功发行9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 券,即永续债,票面利率为2.40%。太平人寿显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 准用于补充发行人核心二级资本,提高发行人偿付能力,为发行人业务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业务 持续稳健发展。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截至3月20日,包括太平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泰康养老、交银人 寿、中英人寿、财信吉祥人寿和中韩人寿8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和永续债,合计金额达366亿 元。其中,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的积极性有所提升。8家年内发行债券的保险公司中有5家险企发行的债 券为永续债,合计规模达327亿元。 除太平人寿外,2月24日,泰康养老发行20亿元永续债,是行业内首家发行永续债的养老保险公司。2月 27日,平安人寿发行130亿元永续债,是今年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的一只永续债。交银人寿、泰康人寿分 别于2月21日、2月25日发行27亿元、60亿元永续债。 此外,截至记者发稿,阳光人寿、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也于近日发布了永续债发行公告,发行 金额分别为50亿元、70亿元和10亿元。这意味着,截至目前,今年 ...
上半年6家保险公司获批增资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24
行业资本补充趋势 - 2024年保险公司通过增资和发债补充资本达692.13亿元 同比增长95% [1] - 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导致资本认定趋严 多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需补充资本 [2] - 监管部门延长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至2025年底 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以优化资本监管 [3] 增资案例详情 - 中邮人寿注册资本增加39.8亿元至326.43亿元 中华联合人寿增资12亿元至41亿元 [1] - 年内至少6家险企获批增资 合计增资额达88.53亿元 包括平安人寿及国联人寿等公司 [1] - 鼎和财险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 从46.43亿元增至60亿元且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2] 发债融资动态 - 12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 合计规模603.6亿元 [1] - 平安人寿等公司发债规模已超2024年总量 [1] - 中国平安发行117.65亿港元零息可转换债券 融资成本较低且转股后可增强资本实力 [2] 资本补充方式创新 - 行业出现资本公积金转增等非传统资本补充方式 提升资本补充灵活性 [2][3] - 可转换债券等工具有助于优化资本结构并提供业务发展资金支持 [2] - 险企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元化资本补充手段以提升效率 [3] 中长期战略方向 - 短期内险企需利用监管过渡期优化资本结构 中小公司尤其需要争取外部资金 [3] - 长期应调整业务结构 重点发展资本消耗较低的资产负债业务 [3] - 提升盈利水平和可持续造血能力是实现业务扩张与风险平衡的根本途径 [3]
寿险公司的保单未来盈余
13个精算师· 2025-08-05 09:34
偿二代二期工程与保单未来盈余 - 中国保险行业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实施偿二代二期工程,要求公司披露比一期更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并引入"保单未来盈余"这一新概念来衡量公司未来盈利能力[1] - 保单未来盈余定义为会计准备金与偿二代准备金之差(ACCIF),减去可能的10%所得税准备和现金价值保证影响,大多数中小寿险公司因无这两项影响,其保单未来盈余即为ACCIF[2] - 从2023年开始,部分公司实施IFRS17新会计准则,但可通过特定公式推导保单未来盈余,该公式适用于所有公司且无需知道所得税准备和现金价值保证情况[3][4] 保单未来盈余计算方法与验证 - 通过特定公式可验证公司偿付能力报告中会计准备金、偿二准备金等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公式涉及递延所得税负债(DTL)、实际资本(AC)、净资产(NA)等多项指标[6] - 公式中DTL需与其他认可负债中的DTL保持一致,无论公司使用抵销前还是抵销后的DTL,公式均成立[7] - 大多数公司(包括所有上市公司和几乎全部外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使用抵销后的DTA和DTL,但农银人寿等公司在计算偿付能力时使用抵销前的资产负债表数据[8] 行业保单未来盈余现状 - 66家寿险公司2024年底保单未来盈余总额2.26万亿元,占总资产8.8%,较2022年底下降约1500亿元[14] - "老七家"保单未来盈余1.86万亿元占行业总额82%,其占总资产比例约10%(太平最高13.3%,国寿最低7.2%)[14] - 五家公司比例超15%:友邦人寿(15.5%)、君龙人寿(18.6%)、复星健康(17.7%)、人保健康(16.7%)和泰康养老(15.1%)[14][27] - 仅三家公司在2024年底保单未来盈余为负:横琴人寿(-3.4%)、瑞华健康(-6.8%)和华贵人寿(-18.5%)[14][27] 公司变动分析 - 国寿、平安、太保和泰康人寿保单未来盈余下降明显,主要因历史分红险存量过大或主打分红养老年金产品[15] - 中邮人寿2024年保单未来盈余273亿元(占总资产4.3%),但因净资产仅64亿元(占总资产1%),2025年下调期交保费目标并向分红险转型[18] - 友邦人寿2024年保单未来盈余下降金额最大,中意和信诚人寿下降比例最大[15] 产品结构与影响因素 - 分红险保单未来盈余约为传统险的1/3,近年750天平均曲线快速下降导致两三年前承保的分红险在2024年可能已转为负值[16] - 2023年主流3.5%定价增额终身寿产品保单未来盈余差异大(首年保费10%-35%),2024年定价利率降至3.0%后,五年期交产品盈余上升至期交保费50%左右[17] - 负债评估曲线终极利率如从当前4.5%降至3.0%,将显著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和保单未来盈余[18]
险企开启资本竞赛!年内“补血”已超530亿,释放啥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1:55
险企资本补充加速 - 2025年以来多家险企通过发债和增资补充资本 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合计496亿元 另有4家险企增资获批实际规模36.73亿元 [1] - 华贵人寿、国联人寿等险企发布增资计划合计超100亿元 年内险企合计"补血"规模超530亿元 还有100多亿元增资在进行中 [1] - 2025年险企发债规模创新高 平安人寿发行130亿元永续债为单季最大 新华保险拟发100亿元永续债 泰康养老成为首家发永续债的养老险公司 [2] 永续债成为重要资本补充工具 - 自2022年监管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以来 2023年发行规模达357.7亿元 2024年增至359亿元 2025年前5个月已达496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140亿元 [3] - 永续债可直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 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2025年票面利率降至2.18%-2.75% 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4] - 永续债发行门槛较高 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30% 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需超100% 主要适合大中型险企 [5] 险企增资案例与动机 - 国联人寿拟增资30亿元 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54.74% 接近监管50%红线 [6][9] - 华贵人寿拟募资25-45亿元 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1.11%呈下滑趋势 [6][9] - 鼎和财险增资13.57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超500% 增资主要用于新能源和海外业务拓展 [6][10] 行业背景与监管动态 - "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核心资本认定更严格 叠加利率下行导致资本消耗加速 监管将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1][12] - 2025年一季度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2.8% 财产险公司209.5% [8] - 金融监管总局引导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已提上日程 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10] 行业转型方向 - 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补充难以破解资本困局 需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实现精细化运营 [1][12] - 资本补充既能增强行业实力稳定发展 也能提升资金运用灵活性 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11] - 利率持续下行导致责任准备金和偿付能力承压 险企仍需通过股东增资和发债等方式补充资本 [12]
瑞泰人寿连续两年业绩亏损 内控管理混乱 多项投资风控流程形同虚设
搜狐财经· 2025-04-24 02:47
核心观点 - 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承压 财务表现呈现多重隐忧 内部治理混乱 多项投资决策流程形同虚设 面临系统性风险 [1] - 公司保费增长动能不足 业务结构失衡 渠道集中度高 新业务价值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 公司财务数据恶化 2024年亏损1.88亿元同比增亏17.35% 成本收入比高达110% [3] - 公司内部治理失效 公司章程与监管要求存在差距 未及时设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 [4][5] - 公司重大投资决策缺乏透明 海航债券投资1.96亿元触发风险未及时处置 未对经营层追责 [6][7] - 公司内部采购存在价格虚高问题 家具采购合同溢价达市场价格两倍 [12] - 公司人事管理存在缺陷 多名高管离职发生劳动争议 因非法聘用外籍人士被处罚 [13] - 公司存在非正常退保涉嫌虚假销售 2018年至2022年累计收到罚单10张被罚38万元 [14] - 保险行业处于深度转型期 中小险企面临利率下行 竞争加剧环境下的生存难题 [15] 财务表现 - 2024年亏损1.88亿元 同比增亏17.35% 已连续两年净亏损 2023年净利润亏损1.42亿元 [1] - 总资产规模125.25亿元 负债总额116.81亿元 所有者权益仅8.44亿元 资本实力薄弱 [1] - 2024年总营业收入16.75亿元 已赚保费12.15亿元同比增长17.22% 总营业成本18.40亿元 成本收入比高达110% [3] - 净资产收益率-25.93% 总资产收益率-1.67% 投资收益率4.85% 综合投资收益率11.52% [3] - 海航债余额1.55亿元 已计提1.08亿元减值准备 华鑫信托投资2亿元尚有1340万元转让价款未收回 [7] 业务经营 - 2024年规模保费收入20.23亿元 同比微增0.8% 远低于人身险市场13.27%的增长水平 [2] - 原保险保费收入16.03亿元 新单保费3.58亿元实现35.67%高增长 续期保费同比下降6.61% [2] - 银邮渠道保费占比74.66% 渠道集中度风险未化解 过度依赖银行网点分销导致渠道费用居高不下 [2] - 个险渠道发展滞后 业务布局"重量轻质" 银保产品利差损风险加剧 新业务价值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 公司治理 - 公司章程与监管机构《保险公司章程指引》存在差距 未及时有效推进章程修订 [4] - 未推动设立独立董事和监事会 薪酬委员会主任委员与监管规定不一致 [5] - 无经理工作细则 违反公司章程规定 [5] - 重大投资决策仅向董事会汇报未提交审议 海航债券投资1.96亿元触发风险未及时有效处置 [6] - 投资损失未对经营层进行责任认定 未在经营层绩效考核中体现 [7] 内部管理 - 家具采购存在价格虚高 同等规格材质桌椅市场价格600多元 合同溢价两倍之多 [12] - 多名高管离任后发生劳动争议 公司败诉支付金额136.34万元 [13] - 薪酬管理存在漏洞 未明确扣减薪酬的标准比例和金额 缺少争议处理相关规定 [13] - 因非法聘用外籍人士被行政处罚 2021年8月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处罚 [13] - 存在非正常退保涉嫌虚假销售 2022年12月内部员工投保110万元后在犹豫期内退保 [14] 行业环境 - 保险行业处于深度转型期 面临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期 利率下行期 行业转型期三期叠加的关键窗口 [15] - 中小险企面临利率下行 竞争加剧环境下的生存难题 需实现根本性变革避免风险出清 [15]
头部险企打响新“军备竞赛”
和讯· 2025-03-11 09:19
永续债成为险企资本补充重要工具 - 2025年开年保险公司永续债发行规模达237亿元,创历史同期峰值 [1] - 2023年永续债发行规模357.7亿元,2024年359亿元,2025年增速显著提升 [3] - 新华保险计划发行不超过100亿元永续债,显示行业持续扩容趋势 [3] 监管政策与市场环境双重驱动 -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企业 [2] -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倒逼险企加速资本结构调整 [6] - 2025年永续债利率降至2.20%-2.48%区间,较2023年3%以上水平显著下降 [7] 永续债的发行主体与结构特征 - 当前发行主体集中于AAA评级头部险企,中小险企因条件限制参与度低 [4][5] - 监管规定永续债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30%,赎回需满足偿付能力指标 [4] - 永续债兼具债股双重属性,利息可递延,成为现金流紧张时的优选工具 [3] 资本补充与权益投资联动效应 - 偿付能力充足率每提升50个百分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可增加2%-3% [9] - 永续债融资使险企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可达总资产45%,增强投资灵活性 [8][10] - 永续债长期性与险资长周期需求天然契合,有效规避期限错配风险 [10] 险资入市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 - 监管支持险资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发债企业或优先获试点资格 [10] - 永续债发行既服务实体经济,又推动险资加码硬科技赛道 [10] - 产品创新丰富金融市场供给,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选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