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自主可控

搜索文档
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上车”回忆录
经济观察报· 2025-09-28 11:47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 - 芯片产业最困难的是从0到1的破局 一旦完成从0到1 中国企业就非常擅长完成从1到100的持续迭代 [1][2] - 十多年前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几乎被欧美巨头垄断 国产芯片在车企供应链中处于无人问津阶段 五年前情况依然如此 [2] - 2024年汽车模拟芯片CR10占比86.1% 其中海外厂商占比达84.3% 国产芯片渗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0] 纳芯微发展历程 - 2015年转向门槛更高的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 2016年推出首款汽车级芯片 [4]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 叠加智能化浪潮和全球芯片供应短缺 改变了汽车价值构成 [4] - 2022年4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募得发展资金 2025年4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 [5][19] - 2024年10月完成对麦歌恩收购 并购后在中国磁传感器公司中排名第一 [17] 技术突破与产品布局 - 基于Adaptive OOK信号调制技术的隔离产品解决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痛点 [5] - 2023年数字隔离器 隔离采样芯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列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 [5] - 推出国内首颗集成LIN总线物理层和小功率MOS管阵列的单芯片车用小电机驱动SoC NSUC1610 [5][11] - 2025年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实现视频信号在车内高速无损传输 [6]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后缺芯潮退去 市场从供给为王切换回存量竞争 海外芯片巨头以威胁性价格冲击中国芯片 [8] - 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尤其是主驱逆变器等高压核心领域 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 [8] - 数字隔离器 隔离驱动等产品打入头部车企供应链 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接近一半市场份额 [8]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3.12亿颗 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9.8亿颗 [9] 供应链关系变革 -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供应链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传统链式结构被高效扁平网状协同新模式取代 [13] - 主机厂为掌握定义产品和用户体验主动权 必须将触角直接伸向最底层芯片 [13] - 组建专门服务主机厂的销售团队 在新车型规划阶段就介入前期沟通 [14] - 建立极度紧密的沟通机制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以车型为维度管理项目跟踪从设计导入到量产全程 [15] 企业发展策略 - 目标在一辆新能源汽车上提供价值超过2000元的芯片产品 [9] - 摆脱原位替代(me-too)产品困境 围绕应用创新进行针对性设计 [10][11] - 比拼平台化能力和组织能力 构建能让企业不断产生优秀产品的系统 [11] -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15% 通过港股上市加快国际化发展并储备资金 [19]
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上车”回忆录
经济观察网· 2025-09-27 06:54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中国汽车芯片市场曾长期被欧美巨头垄断 国产芯片在五年前仍处于无人问津状态[2] - 2024年纳芯微以汽车模拟芯片收入计位列中国厂商第一名 成为中国模拟芯片代表性企业[2] - 公司从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起步 因较早聚焦汽车电子市场而抓住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机遇[2] 战略转型与技术突破 - 2015年公司决定转向门槛更高的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 避开消费电子红海竞争[3] - 车规级芯片需满足15年以上生命周期要求 认证周期漫长且可靠性标准极高[4] - 2016年推出首款汽车级芯片 2018年后国际贸易摩擦促使芯片国产化成为必选项[4] -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叠加全球芯片短缺 推动公司隔离类芯片切入三电系统[4] 产品布局与市场表现 - 隔离产品基于AdaptiveOOK信号调制技术 解决电动汽车高压安全痛点[5] - 2023年数字隔离器与隔离采样芯片国内市场份额居前 汽车电子领域出货量达1.64亿颗[5] - 2022年科创板IPO募资用于信号链芯片开发及研发中心建设[5] - 2023年推出国内首颗车用小电机驱动SoC芯片NSUC1610 用于车窗座椅等控制[5] - 2025年发布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支持智能座舱多屏互联与ADAS高清摄像头[5]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后缺芯潮退去 海外巨头以威胁性价格冲击中国芯片企业[7] - 2025年竞争趋于缓和 中国芯片进入与海外巨头正面较量阶段[7] - 在三电系统主驱逆变器等高压领域 竞争重点转向性能可靠性及功能安全全面对标[8] - 公司隔离类产品在国产新能源汽车中占据接近一半市场份额 质量表现可比国际大厂[9]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占比34.04% 该领域出货量达3.12亿颗[9] - 累计汽车芯片出货量突破9.8亿颗 目标单辆车提供价值超2000元芯片产品[9] 产业链协同创新 - 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供应链关系变革 链式结构转向扁平网状协同新模式[12] - 主机厂为掌握定义权将触角伸向底层芯片 要求芯片选型进入审批流程[13] - 公司组建专门服务主机厂的销售团队 提前介入新车型规划阶段[13] - 建立以车型为维度的项目管理机制 拉通信息减少牛鞭效应[13] 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 - 2024年10月收购磁传感器企业麦歌恩 实现技术协同与市场互补[15][16] - 并购后公司成为中国磁传感器领域排名第一的企业[16] - 选择全面整合而非独立经营 一年内完成人员业务及IT系统融合[17] - 2025年4月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拟香港主板上市加速国际化发展[18] - 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约15% 需境外融资渠道支持海外市场经营[20]
东方钽业:2025年4月,公司已与Taboca公司签署了《铁钽铌合金采购合同》
证券日报· 2025-09-17 08:13
核心交易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色经贸有限公司完成巴西Taboca公司约束性股权收购 [2] - 东方钽业与Taboca公司签署铁钽铌合金采购合同 拟采购3000吨铁铌钽合金原材料 [2] - 采购金额预计达5.4亿元人民币 [2] 供应链保障 - 公司在钽铌矿石原料供应上实现自主可控 [2] - 公司拥有从矿石湿法冶炼到钽铌制品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生产线 [2] - 形成从原材料到传统产品的供应链保障体系 [2] 产业升级 - 公司持续向高端产品突破的全链条进行升级改造 [2]
老凤祥(600612.SH):控股子公司拟投资3500万元参设黄金精炼子公司
格隆汇APP· 2025-09-15 08:33
投资规模与股权结构 - 老凤祥精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由老凤祥首饰研究所出资3500万元占比70% 翠绿股份出资750万元占比15% 上海鑫派出资750万元占比15% [1] - 项目总投资金额不超过21500万元人民币 其中5000万元由股东方共同出资 不足部分通过债务融资解决 [1]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主要生产符合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标准的金锭并开展贵金属配套检测业务 后续拟拓展至铂钯铑银钛等贵金属精炼业务 [1] - 在上海市域内建成贵稀金属研发与生产加工基地 填补上海贵金属行业在该领域空白 [2] - 拓展黄金业务 为首饰制造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性与产品附加值 [2] 产能建设与发展目标 - 形成新产能进入工业产业新领域 持续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突破 [1][2] - 为多行业提供高端金属材料奠定基础 实现合作三方互利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2]
台积电整合 8 英寸旧厂,自研 EUV 薄膜推动降本增效
环球网资讯· 2025-09-11 03:56
产能调整计划 - 两年内退出氮化镓代工业务 优化产能结构并降低运营成本 [1] - 关闭新竹科学园区6英寸二厂 整合新竹8英寸三厂(Fab 3/5/8) [2] - 30%相关员工调往南部科学园区及高雄厂区 缓解用工紧缺并提升产能效率 [2] 旧厂转型与新技术布局 - 6英寸工厂改造为CoPoS面板级封装生产基地 [2] - 8英寸厂承担自研EUV光罩薄膜量产任务 用于保护光刻光罩防止污染 [2] - 自研EUV薄膜解决有机材料透光性与稳定性不足问题 提升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 [2] 技术战略与行业背景 - EUV光刻设备成本高昂 单台扫描机约1.5亿美元 High-NA版本超3.5亿美元 [3] - 核心设备长期由ASML垄断 公司放缓High-NA设备采购节奏 [3] - 加快EUV薄膜等配套技术研发 减少对ASML及外部供应链依赖 [2][3]
半导体纷纷走低!芯片ETF(159995)跌3.53%,通富微电逆势涨停
搜狐财经· 2025-08-31 00:50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上证指数盘中上涨0.48% [1] - 保险、汽车、电工电网等板块涨幅靠前 半导体、电脑硬件跌幅居前 [1] - 芯片ETF(159995)下跌3.53% 成分股北方华创下跌6.53% 盛美上海下跌6.31% 寒武纪-U下跌6.20% [1] - 部分芯片个股活跃 通富微电上涨10.01% 华天科技上涨1.64% [1] 半导体行业投资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达4550亿元 同比下滑9.8% [1] - 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53.4% 凸显中国供应链自主可控战略决心 [1] 国产芯片技术进展 - DeepSeek-V3.1版本采用UE8M0FP8精度参数 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1] - 国产软硬件协同成果显著 能效高、动态范围大、能避免信息损失 [1] - 国内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增长叠加海外GPU供应受阻 国产算力基础设施需求维持高景气 [1] 芯片ETF产品信息 - 芯片ETF(159995)跟踪国证芯片指数 包含30只成分股 [2] - 成分股覆盖A股芯片产业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龙头企业 包括中芯国际、寒武纪、长电科技、北方华创等 [2] - 场外联接基金A类008887 C类008888 [2]
华虹“千亿并购案”开盘,A股停牌,港股大跌
势银芯链· 2025-08-18 03:03
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交易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控股权 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并同步配套募资 目前A股已停牌 港股交易中跌幅超10% [2][3] - 交易核心标的为华力微旗下"华虹五厂" 该资产涉及65/55nm和40nm同业竞争 位于上海张江 拥有中国大陆首条12英寸全自动Foundry线 月产能3.8万片(12英寸) 目前处于资产分立阶段 [5] - 收购完成后将显著扩充公司12英寸产能 强化差异化特色工艺 预计对业绩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9] 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表现 - 销售收入达5.6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环比增长4.6% 毛利率10.9% 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环比上升1.7个百分点 [5] - 归母净利润800万美元 同比增19.2% 环比大增112.1% 付运晶圆(折合8吋)130.5万片 同比增18% 产能利用率达108.3% [6] - 8吋与12吋晶圆收入分别为2.323亿和3.338亿美元 先进制程(65nm及以下)收入1.255亿美元 同比增27.4% 90/95nm节点收入1.454亿美元 同比大增52.6% [6][8][9] 工艺技术与产能布局 - 65nm及以下工艺收入占比提升至22.2%(2024年20.6%) 90/95nm占比从19.9%升至25.7% 0.11μm及以上成熟节点占比下降至35.5% [9] - 华虹集团当前月产能分布:华虹半导体8英寸18万片 12英寸17.8万片(含无锡Fab7一期9.5万片 Fab9二期8.3万片) 上海华力12英寸产能6.8万片(含华虹五厂3.8万片) ICRD研发线2万片 [12] - 华虹五厂设备国产化率达65%(未来目标75%) 收购将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性 巩固成熟制程优势 [12]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交易完成后 中芯国际与华虹半导体的竞争格局将更清晰 中国晶圆代工行业面临深刻变革 [10] - 公司坚持"8英寸+12英寸"与"特色IC+Power Discrete"战略 专注嵌入式存储器 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艺技术 [13]
机构: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额约4550亿元 同比下滑9.8%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01:23
行业投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4550亿元 同比下滑9.8% [1] - 同比降幅较去年41.6%明显收敛 呈现向好态势 [1] - 全球半导体行业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 [1] 细分领域表现 - 半导体设备投资逆势增长53.4% 成为唯一正增长领域 [1] - 投资增长凸显中国在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的战略决心 [1]
港股异动 | 浪潮数字企业(00596)涨近6%再破顶 预计上半年纯利最多1.9亿元 公司背靠浪潮集团
智通财经网· 2025-08-01 03:15
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 - 浪潮数字企业早盘涨近6%至11.12港元创历史新高 收盘涨3.24%报10.82港元 成交额4338.24万港元 [1] - 预期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8亿至1.9亿元人民币 主要因云服务业务转型成功并实现大幅增长与盈利 [1] - 作为综合类规模化ERP厂商 背靠浪潮集团 深耕行业多年积累丰富经验 持续推动产品业务云转型提升经营质量 [1] 行业政策与外部环境 - 国家网信办就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英伟达公司 [1] -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科技制裁背景下 内部政策或将加速科技自主与供应链可控进程 [1] - 国资委79号文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所有中央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可信创替代 [1]
浪潮数字企业涨近6%再破顶 预计上半年纯利最多1.9亿元 公司背靠浪潮集团
智通财经· 2025-08-01 03:12
公司表现 - 浪潮数字企业(00596)早盘涨近6%,最高达11.12港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发稿涨3.24%报10.82港元,成交额4338.24万港元 [1] - 公司预期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1.8亿至1.9亿人民币,主要因云服务业务大幅增长并取得盈利 [1] - 中泰证券指出公司作为国内综合类规模化ERP厂商,背靠浪潮集团,深耕行业多年积累丰富经验,加快云转型提升经营与盈利质量 [1] 行业动态 - 国家网信办就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英伟达公司 [1] - 上海证券认为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和科技制裁背景下,内部政策或将加速科技自主和供应链自主可控 [1] - 国资委79号文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所有中央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安可信创替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