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

搜索文档
转型金融赋能 钢铁行业加快低碳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19 03:12
全球钢铁行业现状 -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0%以上,是全球钢铁生产的主导力量 [1] - 全球7%至9%的碳排放来自钢铁生产,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 [1]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制定转型金融指引,河北省出台首个地方性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 [1] - 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有望推出贴息、加权考核调整、类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激励机制 [2] - 金融机构应扩大转型金融案例应用,推动钢铁行业向低碳生产转型 [6] 技术路线与投资需求 - 到2025年电弧炉钢铁产量将占粗钢总产量的15%,2030年提升至20%以上 [3] - 未来5年钢铁行业至少需要1320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其中14%用于电弧炉转型,41%投向氢气直接还原铁-电弧炉生产 [3] - 氢气电解相关投资占基础设施总投资的41%,是绿色钢铁生产降本的重要挑战 [3] 转型金融实践 - 2024年河北省银行业发放钢铁行业转型贷款28亿美元,提供5-150个基点贴息优惠 [4] - 2024年中国发行12只钢铁相关GSS+债券,总规模30亿美元 [4] - 河钢集团发行6只特定用途债券总规模90亿美元,安阳钢铁发行6亿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 [4] 龙头企业动向 - 宝武集团发行百亿元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债券,不低于70%用于低碳转型领域 [5] - 宝武集团联合国有资本发起绿碳基金,认缴规模超百亿元 [5] 未来发展建议 - 钢铁行业需加快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与政策框架的有效衔接 [6] - 监管部门应建立基于已验证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完善政策框架 [6] - 钢铁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转型金融框架争取脱碳融资,制定落实转型计划 [7]
香港财库局: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全球投资者提供涉足亚洲高速发展科技行业的门户和通道
智通财经网· 2025-06-11 09:06
香港金融发展与合作 - 香港站在全球金融和数码资产变革前沿 与英国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共同愿景 可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增长 [1] - 香港金融生态圈多元化 韧性强 富于创新 政府决心拓展金融价值链 为区域和国际市场打造稳健发展平台 [1] - 香港资本市场蓬勃向好 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门户和通道 借助高流动性市场环境和稳健监管框架涉足亚洲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 [1] 大宗商品与新能源合作 - 香港今年一月获纳入伦敦金属交易所全球仓库网络 强化大宗商品基础设施 为英国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1] - 香港毗邻亚洲工业市场 可与英国在需求增长的新能源金属市场合作 支持全球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 香港金融战略三大支柱 - 拓展涵盖股票 固定收益 货币及大宗商品的金融价值链 [1] - 拥抱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 [1] - 为中国和国际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1] 香港与英国金融合作 - 香港金融发展局与英国金融城协会签署谅解备忘录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转型金融 培育人员技能 满足市场需求 [2] - 谅解备忘录体现双方善用香港和英国优势 创造机遇 造福两地及全球金融生态圈的共同愿景 [2] 香港市场优势与数码资产 - 香港市场守则清晰一致 高度可信 吸引投资者 [3] - 香港推动传统金融服务与数码资产技术结合 促进实体经济活动 通过监管框架平衡创新与投资者保障 [3] - 香港是英国理想合作伙伴 尤其在财富管理和数码资产领域 可携手开拓互惠共荣新维度 [3] 英国金融业贡献 - 英国金融城协会代表的金融及相关业界贡献英国经济产能超过12% 雇用近250万名员工 [3]
提升转型含“金”量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11 01:48
绿色金融发展 - 湛江辖区绿色信贷规模突破600亿元,绿色贷款连续6年保持25%以上高速增长 [1] - 金融部门探索"蓝绿金融"新模式,支持构建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海洋经济"四绿一蓝"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成立绿色金融改革领导小组,开展"绿色金融深化发展年行动",专人专项推进工作落地 [3] 转型金融实践 - 全国首批建材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落地湛江,遂溪农商银行向水泥企业发放700万元转型贷款 [1] - 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分行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推进,搭建"双支柱"发展框架 [2] - 工作队组织金融机构召开转型金融座谈会,摸排建材行业重点企业名单,推动银企精准对接 [3] 水泥企业绿色转型 - 湛江某水泥企业年产100万吨,计划投入500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余热发电系统及低碳水泥技术研发 [4] - 企业引入国际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目标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 [4][5] - 遂溪农商银行联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转型评估报告,认定企业符合转型条件后发放贷款 [5] 行业示范效应 - 转型金融贷款为湛江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6] - 金融部门将持续扩大转型金融覆盖面及业务规模,支持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6]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面临的挑战与引导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6-09 01:40
转型金融概述 - 转型金融是为高碳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及企业向低碳和零碳转型活动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服务,核心在于支持"棕色"经济活动向"绿色"转变 [1]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新阶段 [2] -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探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转型债券等创新产品,并牵头制定《G20转型金融框架》 [2] 转型金融支持碳密集产业减排的目标图景及积极效应 - 我国将通过约140万亿元资金直接投资达到碳中和,但目前绿色金融资产主要投向"纯绿"产业,碳密集产业转型金融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3] - 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67.5%,但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资金占比仍较少 [3] - 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需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30%至35%,转型金融通过定向融资助力企业提升工艺和技术水平 [4] - 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转型金融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浙江、重庆等省市陆续发布转型金融支持目录 [5][6] 转型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 2022年到2024年我国转型类债券总计发行198支,累计发行规模1759.82亿元,其中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58支,累计发行544.6亿元 [7] - 碳远期、碳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发展规模有望在2026年实现1000亿元以上 [7] - 转型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通过创新结构将融资成本与企业环境表现统一,迫使企业加快转型 [7] 转型金融的社会效益 - 北京市2024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优良天数创新高,与转型金融支持"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相关 [8] - 广东省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8%、水质优良率达93.2%,得益于转型资金对电子制造等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江苏省PM2.5浓度32.3微克/立方米、太湖水质首达Ⅲ类标准,关键在于转型金融对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的支持 [8] 转型金融面临的挑战 -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转型金融标准,金融机构难以区分"真转型"与"伪转型"企业 [10] - 国内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企业依赖多套体系,核算方法差异大、数据颗粒度粗 [11] - 我国转型金融产品以传统信贷和债券为主,期限多在5年以内,与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长周期不匹配 [13] - 金融资源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转型需求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错配 [14] 转型金融驱动碳密集产业减排的引导路径建议 - 制定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文件,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减排效果量化标准 [16] - 出台针对高碳企业获取转型金融服务的信息披露政策,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 [17] - 设计差异化期限、利率结构的转型金融产品,为碳密集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19] - 建立高碳企业转型风险评估体系,开发与碳减排效果挂钩的金融产品 [20]
中小银行挖掘绿色贷款隐性场景“蓝海”
中国经营报· 2025-05-28 04:54
区域银行参与绿色贷款的程度逐渐加深。《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青岛银行、天津农商银行 等多家银行落地绿色金融银团贷款。还有很多区域银行深耕本地资源禀赋设计绿色项目落地。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院长严展对记者指出:"在绿色金融的市场竞争层面,已经从'显 性争夺'转向'隐性发掘',区域银行可以专注本区域重点产业低碳转型需求挖掘。" 在绿色贷款从规模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区域银行高效准确的"识绿",并且有针对性创新绿色金 融产品和服务,是体现差异化竞争能力的关键。天津农商银行方面指出:"接下来天津农商银行将坚定 不移锚定'绿色金融'发展赛道,深度洞察行业趋势,积极开拓绿色金融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 银团贷款落地 区域银行在绿色贷款市场的增长情况越来越引人注目。 从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来看,区域银行绿色贷款规模较小但绿色贷款增长表现较好,最高实现144.63% 的增长。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青岛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373.49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幅达到42.91%; 北京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为2103.5亿元,增速43.11%;郑州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为91.46亿元,增幅达 123.73%;瑞丰银行 ...
创新驱动低碳跃迁 传统行业“破茧成蝶”
金融时报· 2025-05-20 03:13
行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 广东某陶瓷企业通过725万元转型金融贷款实现生物质燃料替代原煤,单位产品标准煤能耗下降18% [1] - 广东省发布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明确55条低碳技术路径及信息披露要求,覆盖"转型主体+转型项目"双维度 [2] - 8家金融机构与陶瓷企业签约授信1.7亿元,落地转型贷款1.37亿元,同步推动玻璃、水泥、钢铁行业转型票据及贷款落地 [3] 金融产品创新 - 广东银行机构推出44种转型金融专属产品,包括利率与碳排放挂钩的动态定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32.44亿元覆盖41个项目 [5] - 广发银行通过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为企业实现20.74%碳减排后给予5基点利率调减,东源农商行通过定制方案为钢铁企业节省200万元成本 [5] - 短流程炼钢转型贷等产品助力吨钢电耗降低150kWh、吨钢能耗下降30% [5] 政策协同机制 - 广东构建"专业机构增信+政策杠杆撬动"模式,第三方机构如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参与转型项目认证 [6] - 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财政贴息(如阳江市对建材行业贴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6][7] - 绿色贷款规模达42363.63亿元(同比+18.4%),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体系增量 [7]
融合化、转型化、市场化——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
证券日报网· 2025-05-19 04:10
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 - 实体经济绿色化、科技化、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企业生产运营全流程的科技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化[2] - 科技金融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精准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效收集处理企业环境信息,降低"洗绿"风险,优化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3] - 数字金融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如在线申请绿色信贷、远程审核项目资料,提升交互效率,腾讯"碳LIVE"平台、兴业银行"点绿成金"系统已实践[4] - 绿色金融推动科技、数字企业绿色化发展,联合开发绿色科技信贷、绿色数字债券等创新产品[5][6] 转型金融发展 - 2025年转型金融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央行牵头制定第二批七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覆盖航运、化工等行业[7] - 转型金融工具创新加速,2024年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713.42亿元,同比提升43%,可持续挂钩债券为主,预计转型贷款、债券、基金、保险及衍生品将扩容[8] ESG指数ETF与绿色金融衍生品 - ESG指数及跟踪产品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末中证指数公司累计发布147条ESG指数,沪市绿色指数跟踪产品89只规模超800亿元,绿色ETF46只规模超300亿元[9] - 绿色金融衍生品有望推出碳指数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产品,碳配额质押融资、碳收益权证券化(ABS)将丰富[10] 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多层次化 - 全国碳市场扩容,202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完成首次履约,"十五五"期间梯次纳入玻璃、造纸、石化等行业[12] - 自愿减排市场基础制度完善,2025年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完成登记并交易,第二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涵盖煤矿瓦斯回收利用与公路隧道照明节能[12] -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建设加速,完善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等初始分配和交易机制,促进跨区域交易与市场互联互通[13] 绿色价格信号强化 - 碳数据核算优化,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上线,各地开展企业碳账户试点[16] - 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推进,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落地关键年,领先企业将率先尝试披露[17]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欧盟强化绿色贸易壁垒,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系统性修订,出台《清洁工业协议》计划筹集超1000亿欧元支持清洁制造业[20] - 中国将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与欧盟就碳关税核心问题达成协议,探索建设离岸碳交易市场[21]
九江银行落地首单畜牧业转型金融业务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5-16 10:55
公司概况 - 九江大业牧业有限公司是九江市修水县的黑山羊养殖龙头企业,主营黑山羊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及粪污资源化利用 [1][2] - 公司总占地260余亩,黑山羊养殖销售量19876头,年产值达6000万元 [2] - 公司是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畜禽疫病净化场及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 生产模式创新 - 采用"高床养殖+地下发酵+智能通风"设计,开放式智能羊舍配备五级电动卷帘自动调节氨气和异味浓度 [1][2] - 自主研发绿色循环养殖体系、氨气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人工成本下降60%、机械成本下降95%、用药量减少90% [2] - 羊粪通过钢丝网漏入下层发酵间,经生物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每年可转化有机肥约1568吨 [1][2] 金融支持 - 九江银行为公司量身定制转型金融综合服务方案,3个工作日内发放300万元农业转型专项贷款 [1] - 贷款创新将企业碳减排潜力、联农带农成效等纳入授信考量,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配套支农再贷款政策支持 [1][2] 社会效益 - 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统一供种、防疫、培训等机制,年均培训养殖农户500人 [2] -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修水县黑山羊特色养殖产业延链补链 [2] - 绿色养殖模式获"大国农匠一等奖",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可行范本 [2][3]
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2025):融合化、转型化、市场化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5 05: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政策体系、市场运行、产品服务、机构发展、区域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或呈现六大特征,包括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转型金融发展,被动产品发展,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价格信号强化,加强国际合作等[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 -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发力点:顶层设计完善,国家级文件加速出台,标准体系更新突出转型金融,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地方机制落地实施[9][10] - 全国碳市场扩容预期推动价格提升: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扩容预期带动价格提升、交易量略微下降,交易额上涨,地方碳市场量跌价升,试点间量价差异明显[13][14][21] - 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呈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产品种类丰富,ESG体系完善,国际化进程加快,绿色信贷和债券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国际化服务跨境项目[25][26] - 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首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落地:银行业“首创”服务方案助力多行业转型,保险行业开展绿色保险实操创新[28][29] - 绿色信息披露标准不断完善,披露要求不断提升:中国迈入ESG信息强制披露阶段,金融机构以身作则,披露主体范围扩大[30][32][33] - 部分地区加速探索转型金融,形成宝贵的“地方经验”:多地出台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实践应用涵盖多方面,区域协同效应显现[35][37][38] - 不断提升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的领导力:国际话语权与领导力提升,合作成果推进,金融机构发挥主体作用支持跨境合作[41][42][43] 2025:绿色金融六大趋势展望 - 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将加速融合发展: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三者融合,科技金融提升精准性,数字金融优化服务模式,绿色金融推动二者发展[46][47][49] - 转型金融仍将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完善,加速工具创新,产品将扩容[50][51] - 以ESG指数ETF为代表的被动产品将迎来大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机遇,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完善,衍生品或有发展机遇[54][55] - 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将呈现多层次化发展:完善两大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加速绿色金融信息化平台建设[59][60][61] - 价格信号作用将得到强化,推动形成绿色溢价: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解决碳核算问题,推动企业成本内部化,培养支付意愿[63][64][67] -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多重挑战,将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美国“退群”、欧盟强化壁垒带来挑战,我国将制定NDC,应对壁垒,加强合作[68][69][7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迎来机遇期,还要下哪些功夫?
中国环境报· 2025-05-06 03:07
政策支持与行业机遇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再生材料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 - 《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政策为资源循环产业提供体系建设、领域聚焦和模式创新的指南 [1]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首支"国家队"正式成立,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1] - 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为行业创造新契机 [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资源回收利用流程规范化程度不足,经济效益实现不充分,保障机制不健全 [1] - 废旧电池、退役风光电组件、报废汽车等特定品类回收存在高环境污染风险环节 [2] - 需加强电池、风电机组、光伏设备等退役设备的评价与检测体系建设 [2] 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 - 鼓励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废塑料化学回收等关键技术研发 [2] - 推动逆向物流、产品服务化、"互联网+回收"等商业模式创新 [3] - 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回收"数智提效" [3] - 石化、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可通过资源循环开辟新增长点 [3] 基础设施与机制建设 -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废气污水固废处理设施等绿色基建 [4] - 打造资源循环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再生产品溯源追踪 [4] - 升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机制 [4] 政企协同与国际合作 -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探索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的新模式 [5] - 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国对话,构建资源循环国际合作平台 [5] -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5]